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麦克白》的心理时间与悲剧性分析
1
作者 崔澍 《戏剧之家》 2024年第3期23-25,共3页
在《麦克白》这部悲剧作品中,莎士比亚深度挖掘了人性与权力的纠葛,展示了英国中世纪人物的悲剧潜意识心理,以及超现实主义的女巫、鬼魂等离奇因素。为了凸显作品的戏剧性,莎士比亚在作品中巧妙运用了心理时间手法,以此解读麦克白在心... 在《麦克白》这部悲剧作品中,莎士比亚深度挖掘了人性与权力的纠葛,展示了英国中世纪人物的悲剧潜意识心理,以及超现实主义的女巫、鬼魂等离奇因素。为了凸显作品的戏剧性,莎士比亚在作品中巧妙运用了心理时间手法,以此解读麦克白在心理时间旅程中的心理幻想表现和人性悲剧特征。本文就从麦克白的心理时间表现和悲剧心理特征两个层面深入挖掘麦克白的人性本质,共同感受这部伟大戏剧作品中的人性黑暗与莎翁作品的文学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克白》 心理时间 时间弹性 悲剧心理 病态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心理时间之旅的发展 被引量:13
2
作者 白文 王美芳 闫秀梅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83-989,共7页
人类在心理上把自我投射到过去以重新经历过去事件以及把自我投射到未来以预先经历未来事件的能力被称为心理时间之旅。心理时间之旅是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进化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研究领域。目... 人类在心理上把自我投射到过去以重新经历过去事件以及把自我投射到未来以预先经历未来事件的能力被称为心理时间之旅。心理时间之旅是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进化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研究领域。目前有关个体心理时间之旅的发展研究表明,心理时间之旅大约出现在儿童3~5岁时。未来有关个体心理时间之旅的发展性研究应从研究范式、研究技术、认知机制、文化差异等方面加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时间之旅 情景记忆 未来情景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时间理论:思维透视的模式与相关人格特质 被引量:2
3
作者 沈文 吕厚超 华生旭 《心理研究》 2013年第5期17-24,共8页
根据心理时间理论,由于人们具备了心理时间之旅的能力,因此逐渐发展出三种不同的思维透视模式——过去思维、现在思维和未来思维,并假设可测量的个体差异在于人们运用这三种思维透视的方式不同,进而影响人们感知世界和他人并与之发生相... 根据心理时间理论,由于人们具备了心理时间之旅的能力,因此逐渐发展出三种不同的思维透视模式——过去思维、现在思维和未来思维,并假设可测量的个体差异在于人们运用这三种思维透视的方式不同,进而影响人们感知世界和他人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方式。本文论述了思维透视的三种模式,以及测量思维透视的思维风格调查表,并述评了思维透视与其它相关人格特质的关系,如大五因素模型、时间洞察力等。未来研究应更多关注心理时间理论的应用问题,如工作绩效、团队有效性等,以及思维透视与其它相关个体差异间的因果关系和思维风格调查表的预测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透视 时间风格调查表 心理时间之旅 时间洞察力 心理时间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背景下横纵轴上的心理时间线 被引量:12
4
作者 顾艳艳 张志杰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015-1024,共10页
采用反应区分范式,以表示过去和未来的时间词为刺激,对汉语背景下横、纵两轴上的时间表征情况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1)横、纵轴方向上都出现了STEARC效应;(2)右对角线方向上,出现了服从横轴的减弱的STEARC效应,且STEARC效应值呈正态分... 采用反应区分范式,以表示过去和未来的时间词为刺激,对汉语背景下横、纵两轴上的时间表征情况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1)横、纵轴方向上都出现了STEARC效应;(2)右对角线方向上,出现了服从横轴的减弱的STEARC效应,且STEARC效应值呈正态分布。以上结果表明,汉语背景下既存在从左向右的心理时间线,也存在从上到下的心理时间线,两种时间表征同时存在,且横轴表征倾向于占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时间线 STEARC效应 汉语背景 横轴 纵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心理时间行人过街等待时间阈值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李明明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z1期612-614,共3页
在明确研究意义及必要性基础上,基于心理实验对心理-空间时间转换模型进行研究,并采用类型分析法及德尔菲法建立了行人过街等待时间阈值模型,最后以重庆为算例进行了模型演算。研究成果对行人过街设施的设置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关键词 人行过街 心理时间 空间时间 类型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站乘客换乘心理时间阈值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刘正 薛元杰 +1 位作者 王丹 张劭阳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5-37,123,共4页
通过分析乘客在地铁换乘站的基本信息,采用相关性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乘客换乘心理-空间时间的模型,最后对乘客换乘心理阈值时间进行模型演算。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大多数乘客而言,换乘心理时间阈值在5 min以内,而实际的空间时间为5 min... 通过分析乘客在地铁换乘站的基本信息,采用相关性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乘客换乘心理-空间时间的模型,最后对乘客换乘心理阈值时间进行模型演算。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大多数乘客而言,换乘心理时间阈值在5 min以内,而实际的空间时间为5 min 45 s。这对改建或新建地铁换乘通道、安抚乘客心情等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乘客换乘 地铁 心理时间 空间时间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审美心理时间的存在及其审美价值反思
7
作者 刘洋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5年第4期87-89,共3页
音乐的本质属性就是其时间属性。此属性与音乐素材本身所能够产生出的时间展现方式,同审美主体的感知也就是审美者的心理接受方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审美心理时间的客观性,意味着音乐基本组织形式构成中的音阶、调式和旋律都具... 音乐的本质属性就是其时间属性。此属性与音乐素材本身所能够产生出的时间展现方式,同审美主体的感知也就是审美者的心理接受方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审美心理时间的客观性,意味着音乐基本组织形式构成中的音阶、调式和旋律都具有时间属性,在曲式中音乐审美心理时间存在着客观性,在音乐体裁上以及在音乐的变革中也存在着音乐审美心理时间的客观性。音乐审美的最终目的是主体在审美状态上体验到音乐所具有的艺术性,从而带给人们艺术美的享受。因此,音乐审美者在审美过程中不只是机械和刻板地传达出音乐的符号,更主要的是要体验到这些音乐符号中所包含的信息的意义,并使之融合到音乐审美的状态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审美心理时间 审美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读影片《追忆似水年华》心理时间的表征
8
作者 吴彩霞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0-62,共3页
受柏格森直觉主义和心理时间理论的影响,文学影视作品开始逐渐引入"心理时间"这一表现手法。《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探索性影片,导演和编剧在表达物理时间的基础上,采用了四种心理时间的表征方式,分别为时空倒置的叙述、时序... 受柏格森直觉主义和心理时间理论的影响,文学影视作品开始逐渐引入"心理时间"这一表现手法。《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探索性影片,导演和编剧在表达物理时间的基础上,采用了四种心理时间的表征方式,分别为时空倒置的叙述、时序错位的剪辑、重复循环的叙事、回忆情节的展现,让时间在过去、现在和未来时空立体穿梭,表达了无限的自由意境,同时也恰到好处地勾勒出了主人公马塞尔的一生,展现出心理时间在文学影视作品表现技巧方面的优势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追忆似水年华》 心理时间 表征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空间——心理时间
9
《文艺理论研究》 1987年第1期77-77,共1页
〔匈牙利〕伊·皮洛在《隐喻风格》(《世界电影》86年4期)一文中指出;什么使物理的、几阿的空间变为逻辑的空间?什么能够赋予它以抽象意义,或神话格局?在伯格曼的作品中,有时在布莱松的影片中,在扬索早期的创作中,最常用的手段是排... 〔匈牙利〕伊·皮洛在《隐喻风格》(《世界电影》86年4期)一文中指出;什么使物理的、几阿的空间变为逻辑的空间?什么能够赋予它以抽象意义,或神话格局?在伯格曼的作品中,有时在布莱松的影片中,在扬索早期的创作中,最常用的手段是排空法。即摒弃一切偶然因素,一切纯客观的时空确定性。观众不是按照一处风景或一间牢房在故事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空间 世界电影 布莱松 作品 观众 影片 心理时间 现在时 匈牙利 抽象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心理时间的客观性描述
10
作者 张吉星 《北方音乐》 2018年第6期255-255,共1页
从音乐审美意义上说,我们这里所说的音乐审美心理时间的客观性不是站在“主客二分”的思维层面上去“认识”音乐中的时间现象“是什么”,而是将音乐中的时间现象看成音乐审美活动中音乐审美者对时间现象的“体验”。这种体验并不是要把... 从音乐审美意义上说,我们这里所说的音乐审美心理时间的客观性不是站在“主客二分”的思维层面上去“认识”音乐中的时间现象“是什么”,而是将音乐中的时间现象看成音乐审美活动中音乐审美者对时间现象的“体验”。这种体验并不是要把握外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不是要求得逻辑的真审美活动是要通过体验来把握“生活世界”的活生生的整体,这个生活世界的整体,最根本的是人与世界的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 心理时间 客观性 描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作记忆在时间和空间心理联结中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毕翠华 黄希庭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1-185,共5页
探讨时间的空间表征是否受到工作记忆的调节。实验将时间比较任务和工作记忆中的延迟匹配范式相结合。结果发现,记忆匹配条件下,刺激的空间位置不影响时间判断,而记忆不匹配条件下,当左侧刺激呈现的时间短,右侧刺激呈现的时间长时,时间... 探讨时间的空间表征是否受到工作记忆的调节。实验将时间比较任务和工作记忆中的延迟匹配范式相结合。结果发现,记忆匹配条件下,刺激的空间位置不影响时间判断,而记忆不匹配条件下,当左侧刺激呈现的时间短,右侧刺激呈现的时间长时,时间判断的反应时更短。结果表明,时间的空间表征具有灵活性,受到工作记忆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记忆 心理时间线 数量理论 调节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心理账户的特征及其研究范式
12
作者 魏勇刚 唐银灿 王晓曦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49-454,共6页
时间心理账户与时间管理、主观幸福感等密切相关。时间心理账户表现出非替代性、灵活性、损失规避性、心理预算、禀赋效应、沉没成本效应等特征。这些特征都有其典型的研究范式供借鉴。未来的研究应深入揭示时间心理账户的独特机制,基... 时间心理账户与时间管理、主观幸福感等密切相关。时间心理账户表现出非替代性、灵活性、损失规避性、心理预算、禀赋效应、沉没成本效应等特征。这些特征都有其典型的研究范式供借鉴。未来的研究应深入揭示时间心理账户的独特机制,基于发展适宜性和文化适应性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方面进一步拓展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 心理账户 时间心理账户 时间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间或永恒--王蒙小说的时间观
13
作者 王干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74,共8页
王蒙小说对时间的处理方式是独到的,他不完全按照自然时间顺序来延续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是通过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穿插的方式来处理小说。除了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之外,量子时间的加入也让王蒙小说中的时间形态更加有意味,在量子时间的观... 王蒙小说对时间的处理方式是独到的,他不完全按照自然时间顺序来延续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是通过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穿插的方式来处理小说。除了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之外,量子时间的加入也让王蒙小说中的时间形态更加有意味,在量子时间的观照下,王蒙的小说出现了云叙述的状态,在叙述上的无始亦无终让王蒙打破了小说与散文的文体界限,这让王蒙的写作更加自由,作品也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艺术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蒙 小说 物理时间 心理时间 量子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流逝感:时间心理学新视野 被引量:8
14
作者 余习德 邓丽仪 +2 位作者 熊希灵 鲁成 高定国 《心理研究》 2018年第6期483-493,共11页
近年来,时间流逝感的研究聚集于当前时间流逝感与生活时间流逝感,或简称为短/长时距时间流逝感。研究表明:慢时间流逝感、当前时间流逝感是知觉与体验的结果;快时间流逝感、生活时间流逝感则是基于记忆、推理的产物。质性与量化研究从&q... 近年来,时间流逝感的研究聚集于当前时间流逝感与生活时间流逝感,或简称为短/长时距时间流逝感。研究表明:慢时间流逝感、当前时间流逝感是知觉与体验的结果;快时间流逝感、生活时间流逝感则是基于记忆、推理的产物。质性与量化研究从"状态(注意与唤醒)"与"特质(认知风格与个性特征)"的角度概括了时间流逝感的影响因素,相关结论为时间流逝感经验密度统合模型的提出夯定了基础。中国自古便有通过强调时间流逝而珍惜当下的教育与文化传统,时间流逝感作为时间的概念性表征,今后的研究应更多关注其概念启动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流逝感 时间心理 十年效应 社会互动 生命经验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基于时间心理学的阐释 被引量:2
15
作者 郝海平 吕厚超 黄希庭 《心理研究》 CSSCI 2023年第4期300-309,共10页
系统梳理了中国人的时间取向(也称时间洞察力)。通过对中国人过去取向、现在取向和未来取向的分析,概括了中国人时间洞察力的特点:不忘初心(过去取向)、立足现在(现在取向)和展望未来(未来取向),并对时间取向与心理健康、行为习惯的关... 系统梳理了中国人的时间取向(也称时间洞察力)。通过对中国人过去取向、现在取向和未来取向的分析,概括了中国人时间洞察力的特点:不忘初心(过去取向)、立足现在(现在取向)和展望未来(未来取向),并对时间取向与心理健康、行为习惯的关系进行了述评。本研究认为不忘初心是民族认同感和自我认同感的源头;立足现在通过欢乐为生活提供养分;展望未来给予个体展翅翱翔的翅膀。最后从操作性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方面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心理 时间洞察力 时间取向 平衡时间洞察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救赎心理与人道情怀——方方小说《水在时间之下》论略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小龙 《戏剧之家》 2011年第5期70-71,共2页
方方小说《水在时间之下》讲述了汉剧戏子水上灯跌宕起伏的一生。小说展示了主人公心理状态的纠缠和承接,用人道主义情怀来消解仇恨和尖锐,寻求悲剧命运中个体生命得以解脱之方式。
关键词 《水在时间之下》文化心理 救赎 人道情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等待时间感受及再分配研究
17
作者 娜日 霍志军 阿拉坦巴根 《校园心理》 2024年第4期327-331,F0003,共6页
目的探究大学生对等待时间的获益损失评价及感受和等待时间的再分配过程。方法研究分为2个实验,实验1对60名被试进行2(时间来源)×2(原计划的时间用途)×2(等待时长)的被试内实验,因变量为不同等待情境下被试的获益损失评价及... 目的探究大学生对等待时间的获益损失评价及感受和等待时间的再分配过程。方法研究分为2个实验,实验1对60名被试进行2(时间来源)×2(原计划的时间用途)×2(等待时长)的被试内实验,因变量为不同等待情境下被试的获益损失评价及情绪体验;实验2对353名被试进行2×2×2的被试间实验,自变量同实验一,因变量为不同等待情境下等待时间再分配比例。结果①工作日工作时间的等待会引发损失评价及消极情绪,休息日原计划学习时等待引发损失评价但伴有积极体验,其他等待情境下均有获益评价及积极体验;②大学生把等待时间再分配给娱乐账户的比例最大,分配给社会活动账号的比例最小;当等待时间变长,分配给学习的时间比例增多,其中工作日工作时间的等待时间再分配给兴趣学习的时间更多,休闲日再分配给专业学习的时间更多。结论①等待时间是获益还是损失,受时间来源及原计划的影响;②大学生的等待时间主要用于娱乐,等待时间长时学习时间比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待时间 时间心理账户 获益损失评价 时间再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洞察力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25
18
作者 吕厚超 黄希庭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7-32,共6页
对时间洞察力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回顾,把时间洞察力的观点归纳为八个方面:时间洞察力的发展观、性别观、学业观、生活观、文化观、健康观、人格观及精神病理学观点。认为时间洞察力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理论构建和因果关系的探讨上。
关键词 时间洞察力 理论观点 心理时间 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述的频率与时间的三维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卫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9-196,共8页
从作为人类体验的时间的三维——线性时间、循环时间、心理时间出发,则不难发现,在这三维中,热奈特的叙述频率理论只涉及到(而且是无意识地涉及到)其中的两个维度——线性时间和心理时间,这使他的叙述频率理论呈现为一个"单一/反复... 从作为人类体验的时间的三维——线性时间、循环时间、心理时间出发,则不难发现,在这三维中,热奈特的叙述频率理论只涉及到(而且是无意识地涉及到)其中的两个维度——线性时间和心理时间,这使他的叙述频率理论呈现为一个"单一/反复"的二元对立结构。循环时间观的缺位,直接导致了热奈特叙述频率理论对"重复"的忽视和误解。以三维时间为指导,则可建立单一(1R/1H)、重复(nR/nH、nR/1H)、集叙(1R/nH)三足鼎立的叙述频率理论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频率 线性时间 循环时间 心理时间重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塔克《游戏》文本的时间性研究
20
作者 魏炜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6-143,共8页
匈牙利作曲家库塔克带有自传性质的格言化日记体文本、钢琴曲集《游戏》中,时间作为叙事方式与结构手段无处不在,为文本的解读提供一种氛围,为《游戏》的演绎提供导向性要素。时间标记作为《游戏》的“副文本”,与《游戏》的文本“正文... 匈牙利作曲家库塔克带有自传性质的格言化日记体文本、钢琴曲集《游戏》中,时间作为叙事方式与结构手段无处不在,为文本的解读提供一种氛围,为《游戏》的演绎提供导向性要素。时间标记作为《游戏》的“副文本”,与《游戏》的文本“正文”之间形成了互文关系。库塔克利用心理时间的巨大优势跨越了空间界限,以物理时间为坐标系,将某个点放大成为心理时间中的“永恒瞬间”,极为浓缩地展示了生活中的瞬间感受,克服了物理时间的单向性,在细密的时间之网中创设了一个非线性的互文关系域,以《游戏》的微型音乐文本为载体,实现精神上跳跃、回溯的自由。观察《游戏》中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的繁复关系意味着突入库塔克世界的核心,突入一个无限衍义的互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塔克 《游戏》 互文 物理时间 心理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