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传统文化与人物心态的同构——论《三国演义》及古小说心理描写特点
被引量:
1
1
作者
李忠昌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09-114,共6页
中国古典小说缺乏或基本没有心理描写,几成定论,然本文作者却持相反态度。认为中国古典小说不仅有心理描写,而且十分丰富。并以《三国演义》为例,论证了中国古典小说心理描写的特点,即注重动态的心理描写,注重调动人物的语言、行为及环...
中国古典小说缺乏或基本没有心理描写,几成定论,然本文作者却持相反态度。认为中国古典小说不仅有心理描写,而且十分丰富。并以《三国演义》为例,论证了中国古典小说心理描写的特点,即注重动态的心理描写,注重调动人物的语言、行为及环境景物等意识与心理发展变化的同步对应。一言以蔽之:中国古典小说的心理描写是分散而隐匿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描写方法
三国演义
中国古典小说
传统文化
心理
曹操
刘备
历史文化意识
心理
障碍
正统观念
古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心理隐笔描写刍议
2
作者
魏洪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4期95-97,共3页
我国古人在文学作品中有一种不同于一般心理描写的方法,即“心理隐笔描写”,该方法的特点是“自明”在前,“他知”在后,具有可以形成悬念、引发联想等审美意义。
关键词
心理
活动过程
心理描写方法
再创造
人物内心世界
总结归纳
人物
心理
审美意义
塑造人物
曹氏
审美情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意识流”存疑种种
3
《文艺理论研究》
1988年第2期50-50,共1页
柳鸣九在《关于意识流问题的思考》(《外国文学评论》87年4期)一文中指出: (一)意识流是一种文学流派还是一种方法,它在20世纪出现与发展有何历史的必然,它与现当代哲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有什么关系,它作为一种方法是否可以对表现...
柳鸣九在《关于意识流问题的思考》(《外国文学评论》87年4期)一文中指出: (一)意识流是一种文学流派还是一种方法,它在20世纪出现与发展有何历史的必然,它与现当代哲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有什么关系,它作为一种方法是否可以对表现内容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它的出现对小说的艺术形式有什么影响,应该如何实事求是估计它作为一种方法的价值与缺陷?(二)文学中的意识流与心理活动中哪些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流
文学评论
文学流派
心理
活动
美学
传统文学
小说
心理描写方法
表现内容
相对独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传统文化与人物心态的同构——论《三国演义》及古小说心理描写特点
被引量:
1
1
作者
李忠昌
机构
辽宁社会科学院
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09-114,共6页
文摘
中国古典小说缺乏或基本没有心理描写,几成定论,然本文作者却持相反态度。认为中国古典小说不仅有心理描写,而且十分丰富。并以《三国演义》为例,论证了中国古典小说心理描写的特点,即注重动态的心理描写,注重调动人物的语言、行为及环境景物等意识与心理发展变化的同步对应。一言以蔽之:中国古典小说的心理描写是分散而隐匿型的。
关键词
心理描写方法
三国演义
中国古典小说
传统文化
心理
曹操
刘备
历史文化意识
心理
障碍
正统观念
古小说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心理隐笔描写刍议
2
作者
魏洪泉
出处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4期95-97,共3页
文摘
我国古人在文学作品中有一种不同于一般心理描写的方法,即“心理隐笔描写”,该方法的特点是“自明”在前,“他知”在后,具有可以形成悬念、引发联想等审美意义。
关键词
心理
活动过程
心理描写方法
再创造
人物内心世界
总结归纳
人物
心理
审美意义
塑造人物
曹氏
审美情趣
分类号
I045 [文学—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意识流”存疑种种
3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1988年第2期50-50,共1页
文摘
柳鸣九在《关于意识流问题的思考》(《外国文学评论》87年4期)一文中指出: (一)意识流是一种文学流派还是一种方法,它在20世纪出现与发展有何历史的必然,它与现当代哲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有什么关系,它作为一种方法是否可以对表现内容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它的出现对小说的艺术形式有什么影响,应该如何实事求是估计它作为一种方法的价值与缺陷?(二)文学中的意识流与心理活动中哪些层次。
关键词
意识流
文学评论
文学流派
心理
活动
美学
传统文学
小说
心理描写方法
表现内容
相对独立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传统文化与人物心态的同构——论《三国演义》及古小说心理描写特点
李忠昌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1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心理隐笔描写刍议
魏洪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意识流”存疑种种
《文艺理论研究》
198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