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理学化”:语文课程知识的建构与教学
1
作者 姚文晗 张心科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15,共6页
语文课程知识体系的建构是百年语文教育的重要议题。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要想突破传统静态化、碎片化的知识框架,可以借助“心理学化”的理念,实现学科逻辑与学生认知规律的有机结合。在知识形态方面,语文课程知识应基于“心理学化”的原... 语文课程知识体系的建构是百年语文教育的重要议题。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要想突破传统静态化、碎片化的知识框架,可以借助“心理学化”的理念,实现学科逻辑与学生认知规律的有机结合。在知识形态方面,语文课程知识应基于“心理学化”的原则,通过专业知识的课程转化,实现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的统整,重构适应学生认知发展的知识体系;在呈现方式方面,语文课程知识应关注层次递进和关联建构,形成动态化、结构化的知识网络;在教学路径方面,语文课程知识应采取情境化教学与新旧知识类化的策略,推动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知识的有效内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学化 语文课程知识 知识转 知识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化的理性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贺国庆 刘向荣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2-20,共9页
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的赫尔巴特在构建教育学理论大厦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以心理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并把心理学的运用贯穿在整个教育学体系即目的、过程、内容与方法的论述中,其教育心理学化努力对以后教育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 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的赫尔巴特在构建教育学理论大厦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以心理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并把心理学的运用贯穿在整个教育学体系即目的、过程、内容与方法的论述中,其教育心理学化努力对以后教育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研究从探寻心理学化的条件入手,理性地分析了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化的主要内容及特征,客观评价其历史地位,对正确理解赫尔巴特及教育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思想史 赫尔巴特 教育科学 心理学化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方“教育心理学化”思潮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明德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1-107,121,共8页
西方"教育心理学化"思潮经历了长时期的演进。它既反映不同时代教育发展和革新的需要,又成为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新的进步的重要因素。教育心理学化的主旨和诉求实质上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祈望和建议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必须真正切... 西方"教育心理学化"思潮经历了长时期的演进。它既反映不同时代教育发展和革新的需要,又成为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新的进步的重要因素。教育心理学化的主旨和诉求实质上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祈望和建议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必须真正切实地依据和遵循儿童的身心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以达到最佳有效的教育和教学目标,促进人的完美发展;二是祈求将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使教育学成为真正全面反映教育规律的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化 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布鲁纳对教学心理学化的推进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明德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CSSCI 2017年第4期155-165,154+187-188,共14页
布鲁纳的教育教学思想深受结构主义认知理论、心智发展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影响,曾对美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他根据心理学特别是有关发展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着重从心理学对教学问题的作用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 布鲁纳的教育教学思想深受结构主义认知理论、心智发展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影响,曾对美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他根据心理学特别是有关发展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着重从心理学对教学问题的作用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教学应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倾向、应提供给学生便于掌握的知识结构、要有合理的序列、要通过学习的反馈来强化。布鲁纳认为课程教材心理学化改革应从学科基本结构和教学的改革、课程教材编写方式的改革上着手。此外,布鲁纳还倡导使用'发现法'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纳 教学心理学化 发现学习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十九世纪上半期西方的“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明德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82年第5期15-19,共5页
前言在西方教育史上,出现于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上半期的教育心理学化运动,无论是对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发展,还是对教育实践的发展,都引起了重大的革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那以后的一百多年来,随着教育实践以及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 前言在西方教育史上,出现于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上半期的教育心理学化运动,无论是对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发展,还是对教育实践的发展,都引起了重大的革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那以后的一百多年来,随着教育实践以及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发展,人们已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了解和掌握教育对象的心理活动规律越正确、越深刻,教育过程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就越大,教育的效果就越高。现在,尽管很少见到“教育心理学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化 十九世纪 赫尔巴特 教育学 教育思想史 教育实践 心理活动规律 十八世纪 教育家 资产阶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返身解殖与去心理学化同行——台湾辅仁大学夏林清教授访谈
6
作者 夏林清 王波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8-141,共4页
王波:从主流心理学的学科建制分类来看,您长期致力于团体动力与社群发展、生涯发展与成人教育、组织学习与专业实践、性别与心理治疗,乃至家庭关系等领域的探索。但在具体的学术研究中您又身体力行,以心理教育工作者的身份,而不是心理... 王波:从主流心理学的学科建制分类来看,您长期致力于团体动力与社群发展、生涯发展与成人教育、组织学习与专业实践、性别与心理治疗,乃至家庭关系等领域的探索。但在具体的学术研究中您又身体力行,以心理教育工作者的身份,而不是心理学家或者治疗者的身份,投入到草根教育与运动的方案中,试图结合在地经验生产具有本土性契合,并能赋予行动者力量的手工知识,为形塑台湾地区心理学的新面貌做出了卓越贡献。在这种交错的学术生态中,您揭示了台湾地区心理学知识返身解殖的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化 台湾地区 辅仁大学 教授 同行 成人教育 心理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亚杰“教育心理学化”思想新论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明德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16年第4期141-157,140+236,共19页
皮亚杰一生更多地专注于心理学的研究,但他也十分重视教育问题。他不但在其心理学论著中论及教育问题,还专门撰写了《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一书。他基于在儿童心理学方面的实验研究,对当代教育改革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例如:教育改... 皮亚杰一生更多地专注于心理学的研究,但他也十分重视教育问题。他不但在其心理学论著中论及教育问题,还专门撰写了《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一书。他基于在儿童心理学方面的实验研究,对当代教育改革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例如:教育改革必须以科学心理学为指导;教育应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活动教育应遵循儿童智力发展的特点,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兴趣;教师应善于运用心理学知识;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亚杰 儿童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化 发生认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心理学化的哲学到私人语言——维特根斯坦的心理学哲学刍议
8
作者 楼巍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0-116,共7页
维特根斯坦的心理学哲学其实是反对心理学哲学,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反对"心理学化的哲学"的。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心理学化的哲学的错误在于以内在的精神状态或私有的感觉经验为理论建构的出发点,其典型就是把"理解"、&q... 维特根斯坦的心理学哲学其实是反对心理学哲学,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反对"心理学化的哲学"的。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心理学化的哲学的错误在于以内在的精神状态或私有的感觉经验为理论建构的出发点,其典型就是把"理解"、"知道"等视为内在精神状态或感觉经验,以为可用心理学方法来对此进行考察。心理学化的哲学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去规划一种毫无希望的私人语言,两者之间存在着隐秘的因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学化的哲学 私人语言 维特根斯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心理学主体/被试问题的演化逻辑及其心理学史效果
9
作者 王波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2-82,共11页
作为心理学起点的“被试”与作为西方哲学枢轴的“主体”之间的思想史关联及其心理学史效果,仍是亟待深入开掘的关键问题。主体天然不是心理学的对象,但心理学的对象天然是主体。在古希腊世界图景中,“基质”乃每一事物以之而“是”并... 作为心理学起点的“被试”与作为西方哲学枢轴的“主体”之间的思想史关联及其心理学史效果,仍是亟待深入开掘的关键问题。主体天然不是心理学的对象,但心理学的对象天然是主体。在古希腊世界图景中,“基质”乃每一事物以之而“是”并继续“是”下去的“主体”。它是一种并不涉及意识的非意识“主体”。笛卡尔以来的主体形而上学则通过将对象表象为观念中的事物,代之以作为每一事物由之而“是”的意识主体。这种向心灵内部后退的心理学化过程,确立了端坐在必然王国王座上的意识主体的无上地位。心理学化的主体具有双重模态:它守护着知识,同时其本身又是知识的对象。笛卡尔式自负的理性主体当被置于心理学技术的凝视与操纵之下时,就降格为接受审视的沉默对象,亦即被试。自然向主体生成,被试向技术生成,各种实验装置支配和规范着心理学王国被试—臣民的日常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心理学 主体 被试 心理学化 方法论中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其他可能选择的主体性——与伊安·帕克教授谈理论心理学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波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1-48,55,共9页
理论心理学的未来发展需要想象一种超越"心理学"的、作为其他可能选择的人类形象。这种"非心理学的"理论建构致力于分析使"心理学"得以可能的文化-历史形式,以及主体如何根据心理学生产的概念和范畴思考... 理论心理学的未来发展需要想象一种超越"心理学"的、作为其他可能选择的人类形象。这种"非心理学的"理论建构致力于分析使"心理学"得以可能的文化-历史形式,以及主体如何根据心理学生产的概念和范畴思考和行动。这意味着心理学要研究的对象正是被它自己生产出来的,并在生活世界中经验性地被再生产出来。由此主体就被心理学化了。故理论心理学要击破和重构似已成为固定之物的"心理学的""范畴"和"概念"。心理学化的主体被改造成一种适应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市民主体或心理学个体。作为马克思的解放议程最具弹性的替代性方案,心理学成为心理学化的主体理解自我与社会的中介。而理论心理学家的任务就是想象超越了这种心理学化限制的人类形象。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则正与之相关,通过它我们得以超越互相再生产的资本主义及其心理学。而中国理论心理学家需要像批判地检讨那些从西方进口的心理学那样质疑土生土长的"心理学"的各种形式,并促使人们发展出新形式的反抗性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心理学 批判心理学 心理学化 马克思主义心理学 资本主义心理学 本土心 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