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生身体活动与心理和行为健康:政策架构与理论模型研究
1
作者 魏晓微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58-665,共8页
目的 系统分析国内外关于大学生身体活动与心理和行为健康的政策架构,探讨身体活动促进心理和行为健康的代表性理论模型。方法 采用主题分析和理论研究方法,对世界卫生组织《2018-2030年促进身体活动全球行动计划:加强身体活动,造就健... 目的 系统分析国内外关于大学生身体活动与心理和行为健康的政策架构,探讨身体活动促进心理和行为健康的代表性理论模型。方法 采用主题分析和理论研究方法,对世界卫生组织《2018-2030年促进身体活动全球行动计划:加强身体活动,造就健康世界》、欧盟《促进健康身体活动监测工具(第2版)》、美国运动医学会《运动检测与处方指南》、加拿大青少年24小时运动指南、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进行系统研究;对自我决定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积极情绪螺旋理论和干预接受性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国际社会已实现从单纯关注能量消耗到重视心理健康的范式转变;人群覆盖策略呈现出从粗放式管理向精准化干预的转变趋势;干预手段发展呈现出技术融合与体系创新的特征;指标体系从单一维度评估向综合监测的转型;监测评估机制朝着数字化、协同化的方向发展。中国政策尤其突出“以体强心、五育并举”的战略导向,强调每日体育活动并完善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自我决定理论强调内在动机和基本心理需求满足对持续参与身体活动的作用;计划行为理论聚焦于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行为意向和最终行为的预测力;积极情绪螺旋理论阐释了身体活动引发积极情绪,进而拓宽个体思想行为组合并构建持久个人资源的机制;干预可接受性理论从情感态度、负担、机会成本、干预契合度、自我效能、感知效益和伦理一致性分析身体活动的影响。结论 身体活动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行为健康中发挥核心作用,当前政策在顶层设计和实践操作层面均有优化。自我决定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积极情绪螺旋理论和干预可接受性理论在解释与指导大学生身体活动促进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和整合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身体活动 心理和行为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促进学校视域下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的心理和行为健康效益及生活质量的系统综述 被引量:8
2
作者 戴圣婷 颜景飞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25-1134,共10页
目的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和PRISMA原则,系统综述健康促进学校视域下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的心理行为和生活质量健康效益。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收集2011年1月至2023年6月发表的青少年参... 目的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和PRISMA原则,系统综述健康促进学校视域下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的心理行为和生活质量健康效益。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收集2011年1月至2023年6月发表的青少年参与学校身体活动及其健康结局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并进行系统综述。结果最终纳入8篇文献,来自6个国家,涉及23652例参与者,主要来源于公共卫生、护理、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杂志、国际环境研究等期刊。身体活动干预类型主要包括体适能类(热身和伸展、休闲中心活动、穿梭跑、跳千斤顶和跳绳、深蹲和俯卧撑、跑步、腕关节及手臂训练)、技能类(运球、传球、投球和接球)和运动项目类(Kripalu瑜伽、篮球、排球和足球运动、Ringo替代运动、网球、跳绳)。活动频率为每周1~6次,活动强度以低至高强度为主,活动持续时间2~40周。健康效益主要涉及3个方面:在心理健康方面,社交情绪能力提升,负面情绪减少,自我效能感提高,主观情绪感受、行为控制和智力改善,认知适当改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能构建应对压力策略,学习掌握情绪调节、正向思维和应对压力的认知结构;在身体活动相关的行为健康方面,身体健康水平和身体活动水平提高,健康责任感和意识提升,有关营养、健康的知识更加丰富,行为控制能力提高,执行功能改善,学业成绩和学校活动的参与度提高,无故缺勤等现象减少;在生活质量方面,学业成绩提高,能养成运动习惯及健康生活行为方式,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掌握人际关系和压力管理技能。结论在健康促进学校视域下,将青少年的身体活动融入学校健康促进体系,通过实施体适能类、技能类和运动项目类的身体活动干预,可以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健康及生活质量,主要表现为:改善认知和执行功能,提高社交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形成正向思维,养成积极的身体活动行为方式以及健康素养,建立积极的心态,提高学业成绩,塑造良好的健康习惯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人际关系和压力管理能力,增加整体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健康促进学校 学校身体活动 心理和行为健康 系统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