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动然拒”为什么可能?——动态语义学视角下的心智解析 被引量:3
1
作者 何爱晶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21,共6页
"十动然拒"从语义结构上来看类似于一个不对称的四字格成语,前后两部分构成一个连动结构;其语义内容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动态语义的发展过程,前一个语符既表征了一定的语义内容,又能充当其前或其后的语符的语境基础;这个过程体... "十动然拒"从语义结构上来看类似于一个不对称的四字格成语,前后两部分构成一个连动结构;其语义内容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动态语义的发展过程,前一个语符既表征了一定的语义内容,又能充当其前或其后的语符的语境基础;这个过程体现了语境转换潜势。语义累积到最后形成了"十分感动,然而(或‘后’)拒绝"的目标语义。"十动然拒"这一话语表达式的最大特点是其不完备性,汉语还有多种类型的话语同样也是不完备的。本文尝试借助动态语义理论来对"十动然拒"所涉及的心智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对这类话语不完备的语言现象做出机制性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动然拒” 动态语义学 语境转换潜势 心智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