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和心尖部起搏对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吴丽君 纵亚丽 +5 位作者 张莉 丁坤 史玉露 关欣 孙春启 王和平 《安徽医学》 2010年第4期342-345,共4页
目的评价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20例,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随机分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QRS波形态和宽... 目的评价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20例,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随机分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QRS波形态和宽度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随访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左心室后壁之间的运动延迟(SPWMD)和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IVMD)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植入起搏电极导线和起搏器,随访期间无电极脱位和其他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术前所测定的LVEF、SPWMD及IVM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RVS组起搏心电图Ⅱ导联QRS时限无明显变化,而RVA组较术前及RVOTS组显著延长;术后3个月随访,RVOTS组LVEF、SPWMD、IVMD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而RVA组LVEF较术前下降,SPWMD、IVMD较术前延长,RVA组和RVS组相比,LVEF显著下降,SPWMD、IVMD显著延长。结论RVA起搏使左、右心室不同步,RVOTS起搏和RVA起搏相比,使双心室开始除极时间差缩短,尽可能地维持了双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的同步性,对心脏功能的影响较小,RVOTS起搏比RVA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 心尖部 心脏同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室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心脏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吕云 李绍龙 +4 位作者 李易 刘屹 杨锋 张荣华 吴燕 《临床医药实践》 2008年第3期188-190,共3页
目的:对比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02例病窦综合征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入选右室心尖部起搏组(50例)和右室间隔部起搏组(52例),术后随访患者的心功能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等相关指标。结果:术后随访1... 目的:对比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02例病窦综合征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入选右室心尖部起搏组(50例)和右室间隔部起搏组(52例),术后随访患者的心功能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等相关指标。结果:术后随访18个月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患者心功能和左室舒张末径较手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右室心尖部起搏组患者心功能较手术前明显降低,左室舒张末径较手术前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两组相比,右室心尖部起搏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较间隔部起搏组患者低,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是安全、有效的,比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不会给心功能带来明显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间隔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左室射血分数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室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远期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郭国勋 赵友民 +3 位作者 柴建文 郝冬琴 李连东 宋付凯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第36期51-52,共2页
目的对比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远期影响。方法 78例间歇性、持续性二度二型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R)患者随机入选右室间隔部起搏组(RVOT组,39例)和右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39例)(均置入DDD起搏器),术后随访患者的... 目的对比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远期影响。方法 78例间歇性、持续性二度二型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R)患者随机入选右室间隔部起搏组(RVOT组,39例)和右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39例)(均置入DDD起搏器),术后随访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等相关指标。结果术后24个月随访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患者LVEF和LVEDD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室心尖部起搏组患者LVEDD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LVEF较术前有所降低,但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相比,术后两组LVED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室心尖部起搏组患者LVEF较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患者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间隔部起搏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更有利于维持患者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间隔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左室射血分数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T3D—STI技术评价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和心尖部起搏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 被引量:2
4
作者 胡文泽 杨明 +3 位作者 韩凌 陈欣 陈萍 孙晓勤 《浙江临床医学》 2016年第1期156-158,共3页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RT3D—STI)技术评价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和心尖部起搏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变化的价值。方法〉60岁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52例,随机分为2组,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起搏组28例和心尖部(RVA)起搏组24例,...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RT3D—STI)技术评价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和心尖部起搏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变化的价值。方法〉60岁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52例,随机分为2组,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起搏组28例和心尖部(RVA)起搏组24例,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采取心尖全容积成像测量术前与术后射血分数(LVEF);RT3D—STI测量术前与术后左室整体长轴应变(GLS)、整体轴向应变(GCS)、整体径向应变(GRS)及整体面积应变(GAS)。结果RVA组患者的LVEF术后与术前及术后RVOT组比较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RT3D-STI测量的GLS、GCS、GRS、GAS指标RVA组患者术后与术前及与术后RVOT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STI能够无创、简便、准确地评价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和心尖部起搏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 右室流出道间隔 右室心尖部 左室收缩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心尖部起搏植入术的护理 被引量:1
5
作者 周国英 彭巧庆 +1 位作者 李敏 郑肇敏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5期240-241,共2页
近年来大规模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过度心尖部起搏损害心功能,并不能改善预后。生理性起搏的含义及作用机制在不断更新,间隔部生理性起搏获得越来越多的临床应用。间隔部起搏可减轻功能性房室瓣返流,增加左心室充盈,明显增加心脏每搏输... 近年来大规模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过度心尖部起搏损害心功能,并不能改善预后。生理性起搏的含义及作用机制在不断更新,间隔部生理性起搏获得越来越多的临床应用。间隔部起搏可减轻功能性房室瓣返流,增加左心室充盈,明显增加心脏每搏输出量,缩短患者绝对卧床时间,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预防褥疮的发生,尤其对老年患者能够容易接受手术,使患者得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从而有效地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性起搏 间隔起搏 心尖部起搏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血液动力学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和平 吴纲 纵亚利 《淮海医药》 CAS 2009年第2期95-96,共2页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38例病窦或Ⅱ°AVB、Ⅲ°AVB行RVOT间隔部埋藏式起搏术患者,26例DDD起搏,12例VVI起搏,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上述患者术后7~10d的血...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38例病窦或Ⅱ°AVB、Ⅲ°AVB行RVOT间隔部埋藏式起搏术患者,26例DDD起搏,12例VVI起搏,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上述患者术后7~10d的血液动力学参数,并与54例行RVA埋藏式起搏术患者(其中42例DDD起搏,12例VVI起搏)进行对比;同时对上述2组患者行RQS间期(QRSd)测试及6min步行试验(6MWT)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RVOT间隔部起搏比RVA起搏、每分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充盈时间(LVFT)、6MWT均有明显的提高,QRSd有显著的减少。结论RVOT间隔部起搏比RVA起搏能获得更好的血液动力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 右室心尖部 心脏起博 血液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尖部心肌病误诊二例分析
7
作者 白波 张金良 +1 位作者 王文娟 刘静 《临床误诊误治》 2013年第11期17-18,共2页
目的探讨心尖部心肌病的诊断特点及误诊原因,提高心尖部心肌病的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心尖部心肌病误诊的临床资料。结果本文2例分别因阵发性胸痛及胸闷、气短就诊,曾在外院及我院诊断为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予相应治疗后效果... 目的探讨心尖部心肌病的诊断特点及误诊原因,提高心尖部心肌病的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心尖部心肌病误诊的临床资料。结果本文2例分别因阵发性胸痛及胸闷、气短就诊,曾在外院及我院诊断为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予相应治疗后效果不佳。后于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检查确诊为心尖部心肌病,予积极对症治疗,病情好转出院。随访无复发。结论临床医生应详细询问病史和细致查体,加强对不典型心尖部心肌病的认识,尽早行相关医技检查,减少误诊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心尖部 误诊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与传统心尖部起搏治疗86例观察
8
作者 鄢春喜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35期57-58,共2页
目的探究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3月~2013年3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86例安装埋藏式DDD起搏器患者分为流出道起搏组和心尖部起搏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结果比较两组QRS波宽度(P〈0.05)... 目的探究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3月~2013年3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86例安装埋藏式DDD起搏器患者分为流出道起搏组和心尖部起搏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结果比较两组QRS波宽度(P〈0.05),术后3-6个月,患者的LVEF、LVEDD及L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LA、LVEF、LVEDD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但是前者的QRS宽度明显窄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心功能 LVEF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误诊为非Q波心肌梗死13例分析
9
作者 吴淑杰 宋梅英 《中国社区医师》 2006年第24期33-33,共1页
关键词 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 非Q波心肌梗死 误诊 患者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室高位室间隔和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曹丙峰 刘庆霞 周建华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7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 探讨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行永久性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54例完全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随机分为HRVS起搏组(28例)和RVA起搏组(26例).... 目的 探讨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行永久性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54例完全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随机分为HRVS起搏组(28例)和RVA起搏组(26例).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和术后36个月,对患者的一般临床状况、QRS波群时限(QR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进行随访,并对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术前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时,HRVS起搏组QRSd和NT-proBNP明显小于RVA起搏组[(147.9±12.1)ms比(155.2±12.7)ms,(252.7±95.4)ng/ml比(313.2±121.4n)g/ml,P均<0.05],LVEF两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6个月时两组间比较,HRVS起搏组的QRSd、NT-proBNP明显小于RVA起搏组[(149.1±13.1)ms比(158.6±12.9)ms,(281.9±102.2)ng/ml比(372.4±136.6)ng/ml,P均<0.05],并且随起搏时间的延长差异更明显;LVEF明显高于RVA起搏组[(52.6±7.0)%比(48.8±6.7)%,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6个月时NT-proBNP的变化值(△NT-proBNP)与相应时间QRSd的变化值(△QRSd)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73,P<0.05).结论 HRVS起搏对心脏电活动和心功能的不良影响明显小于RVA起搏,并且这种优势随着起搏时间的延长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N末端B型利钠肽原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行右心室高位室间隔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临床效果对比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永明 《当代医药论丛》 2015年第21期231-232,共2页
目的:对比分析进行右心室高位室间隔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临床效果与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7月~2014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25例进行右心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的患者及25例进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对... 目的:对比分析进行右心室高位室间隔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临床效果与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7月~2014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25例进行右心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的患者及25例进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对其进行心电图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术中起搏参数与曝光时间进行测定,并将两组数据进行回顾性的对比分析。结果 :右心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组患者的电极曝光时间明显长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起搏阈值、电极阻抗、电极感知等参数方面的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进行右心室高位室间隔起搏更接近人体的生理性起搏,且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稳定性更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 高位室间隔 心尖部 起搏 临床效果 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尖部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计分诊断
12
《临床荟萃》 CAS 1987年第10期446-447,共2页
急性心肌梗塞时是否合并存在心尖部梗塞病灶,对评价心肌梗塞的病情非常重要。作者以初发急性心肌梗塞56例为研究对象,以心脏B型超声心动图及201mTI心肌影象确定有无心尖部梗塞病灶,观察发病第1日到第7日每日的心电图改变。
关键词 心电图 电诊断图 急性心肌梗塞 心尖部 噻嗪类 苯骈噻二嗪类 远曲小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1例
13
作者 梁兆阳 张玉英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4期23-23,共1页
关键词 心电描记/诊断应用 心尖部肥厚/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的不同起搏部位对植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14
作者 刘振金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20期43-45,共3页
目的探析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的不同起搏部位对植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00例植入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患者,按照起搏部位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植入部位为右心室心尖部,试验组植入部位为右心室间隔。对比两组患者植入... 目的探析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的不同起搏部位对植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00例植入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患者,按照起搏部位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植入部位为右心室心尖部,试验组植入部位为右心室间隔。对比两组患者植入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B型脑钠肽(BNP)]和生活质量[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植入6个月后,两组患者LVEF高于本组植入前,LVEDD、LVESD小于本组植入前,BNP低于本组植入前,且试验组患者LVEF(53.06±5.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8.45±5.11)%,LVEDD(52.48±3.32)mm、LVESD(49.07±3.56)mm明显小于对照组的(54.88±3.84)、(51.54±3.42)mm,BNP(67.43±8.06)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2.18±8.84)pg/ml(P<0.05)。植入6个月后,两组患者SF-36评分均较本组植入前显著提升,且试验组患者SF-36评分(80.06±5.11)分高于对照组的(72.12±5.67)分(P<0.05)。结论在进行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时,与右心室心尖部相对比,右心室间隔起搏可以更为有效的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永久性起搏器 心功能 生活质量 起搏 右心室心尖部 右心室间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起搏部位的选择对起搏器植入患者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建龙 朱天哲 +3 位作者 盛晓东 范韬 金骁琦 朱宗成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162-165,共4页
目的探讨右室间隔部(RVS)起搏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功能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49例因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房室传导阻滞导致的缓慢型心律失常行起搏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RVA起搏组(简称RVA组)147例,采用被动... 目的探讨右室间隔部(RVS)起搏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功能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49例因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房室传导阻滞导致的缓慢型心律失常行起搏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RVA起搏组(简称RVA组)147例,采用被动固定翼状电极行RVA起搏;RVS起搏组(简称RVS组)102例,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RVS起搏。对比两组术前、术后3年超声参数:包括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期(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术后3年内新发房颤情况、因心力衰竭住院情况等。结果 RVA组与RVS组比较,术后3年LAD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组LVEDD、LVESD较RVS组明显扩大,LVEF则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S起搏与RVA起搏相比,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预后,为临床更为接近生理性的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间隔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3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苏启燕 陈良华 +3 位作者 刘同宝 崔连群 唐元升 朱兴雷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0期21-22,共2页
关键词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临床分析 2002年12月 心室流出道梗阻 左室乳头肌 1997年 心电图特点 心肌肥厚 压力阶差 AHCM 临床表现 长期预后 造影结果 心尖部 冠心病 误诊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开 沈启明 +3 位作者 詹美恩 刘增荣 叶承刚 李芳 《安徽医学》 2017年第9期1136-1139,共4页
目的比较右室间隔(RVS)和右室心尖(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天长市人民医2014年7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需要置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54例,随机分A组(RVS起搏,26例)和B组(RVA起搏,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起博参数、术后1个月、3月和6... 目的比较右室间隔(RVS)和右室心尖(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天长市人民医2014年7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需要置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54例,随机分A组(RVS起搏,26例)和B组(RVA起搏,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起博参数、术后1个月、3月和6月心功能指标和NT-pro BNP差异。结果两组患者起博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QRS时限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低于B组,而左室射血分数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NT-pro 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RVA起博相比,RVS起博能够改善患者的左室功能和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间隔 起博器 心功能 右心室心尖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隔部主动固定电极对老年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傅春江 石伟彬 +4 位作者 舒娴 罗晓丽 陈乔 杨立 王旭开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3年第3期197-200,共4页
目的探讨右室间隔部(RVS)主动固定电极对植入永久起搏器的老年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78例植入永久起搏器的老年患者,分为RVS起搏组(实验组,植入主动固定电极,n=42)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对照组,植入被动固定电极,n... 目的探讨右室间隔部(RVS)主动固定电极对植入永久起搏器的老年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78例植入永久起搏器的老年患者,分为RVS起搏组(实验组,植入主动固定电极,n=42)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对照组,植入被动固定电极,n=36),以超声心动图评价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左室缩短率(FS)、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E/AI:L值的差异。结果术前两组心功能状况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RVS起博组与术前相比较,FS、SV、CO、EF、E/A虽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起博组在术后6个月FS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SV、CO、EF、E/A均高于RVS起博组(P〈0.05)。两组起搏阈值、感知、阻抗起搏比例及平均心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VS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间隔 右室心尖部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螺旋电极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史玉露 丁坤 +1 位作者 孙春启 关欣 《淮海医药》 CAS 2009年第3期193-195,共3页
目的评价在房室顺序起搏治疗中,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螺旋电极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20例植入DDD型起搏器的患者,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随机分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螺旋电极起搏组(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对2组患者... 目的评价在房室顺序起搏治疗中,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螺旋电极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20例植入DDD型起搏器的患者,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随机分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螺旋电极起搏组(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对2组患者术前、术后QRS波形态和宽度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随访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均成功植入房、室起搏电极导线和起搏器,随访期间无电极脱位和其他并发症发生。2组患者术前所测定的LVEF无显著性差异;与术前相比,RVOTS组起搏QRS时限无明显变化,而RVA组较术前及RVOTS组显著延长。术后3个月随访,RVOTS组LVEF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而RVA组LVEF较术前下降,RVA组和RVOTS组相比,LVEF显著下降。结论RVA起搏使左、右心室不同步,对血流动力学产生不良影响,而RVOTS起搏尽可能地维持了双心室的正常激动顺序和双心室的同步性,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RVOTS起搏比RVA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电极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 右心室心尖部 血流动力学 心脏起搏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尖肥厚性心肌病4例诊断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田志广 林捷 +2 位作者 李海鹰 杨德业 张怀勤 《浙江临床医学》 2006年第9期946-947,共2页
关键词 心尖肥厚性心肌病 诊断分析 左室乳头肌 影像学检查 心肌肥厚 临床表现 住院患者 心尖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