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导管术后经皮动脉血管封堵器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黄俊 马业新 +2 位作者 曾和松 肖建民 邱旭光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5年第6期449-451,共3页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股动脉穿刺口采用Angio-Seal血管封堵器与局部人工压迫止血方法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196例进行心导管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股动脉穿刺口人工压迫止血组(82例,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术36例,冠状动脉成形术46例)...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股动脉穿刺口采用Angio-Seal血管封堵器与局部人工压迫止血方法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196例进行心导管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股动脉穿刺口人工压迫止血组(82例,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术36例,冠状动脉成形术46例)和血管封堵器止血组(114例,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术52例,冠状动脉成形术62例),观察止血时间、并发症及成功率。结果Angio-Seal血管封堵器与局部人工压迫止血法比较,止血时间明显缩短,并发症减少,成功率相当。结论Angio-Seal血管封堵器在掌握好适应证的前提下,可广泛应用于经皮冠状动脉手术后股动脉穿刺口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止血技术 心导管插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幼儿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检查1000例报告
2
作者 高伟 周爱卿 +3 位作者 王荣发 黄美蓉 朱铭 孙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65-167,共3页
近年来重症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大部分通过手术可获得矫治,而术前通过心导管术精确的诊断及介入性治疗改善血液动力学的术前准备为手术成功的关键。婴幼儿患儿由于年龄小,病情重,畸形复杂且多同时进行左右心插管,故增加了操作难度、并发... 近年来重症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大部分通过手术可获得矫治,而术前通过心导管术精确的诊断及介入性治疗改善血液动力学的术前准备为手术成功的关键。婴幼儿患儿由于年龄小,病情重,畸形复杂且多同时进行左右心插管,故增加了操作难度、并发症及死亡率。我院自1990年5月至1995年12月成功地为1000例3岁以下小儿作了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术,与外科手术后诊断符合率100%,其中同时进行左右心插管占86.2%,术中无1例死亡,24小时死亡率0.3%。严重并发症为1.5%,均较国外报道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心导管插入 心血管造影 婴幼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幼儿心导管及造影检查的临床分析
3
作者 袁旭春 张立仁 王世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6年第1期18-19,共2页
婴幼儿心导管及造影检查的临床分析广东省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518001)袁旭春,张立仁,王世德随着心脏外科矫治手术的日趋发展,婴幼儿心导管及造影检查亦愈增多。本文分析了本院1993年2月至1994年11月间34例... 婴幼儿心导管及造影检查的临床分析广东省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518001)袁旭春,张立仁,王世德随着心脏外科矫治手术的日趋发展,婴幼儿心导管及造影检查亦愈增多。本文分析了本院1993年2月至1994年11月间34例患儿的检查资料,现总结报告如1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心导管插入 心血管照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心导管术中导致严重心律失常有关因素的探讨:附1048例分析
4
作者 夏光 江钟炎 +2 位作者 黄星原 麦根荣 翟美泰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11-112,共2页
小儿右心导管术中的并发症以心律失常最常见,然绝大部分病例的预后极好,但亦有少数病人因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而被迫中止检查或造成死亡的报道。本文报告我科进行右心导管检查中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并就有关导致严重心律失常的因素略加讨论。
关键词 心导管插入 心律失常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导管检查误诊原因探讨
5
作者 吕引祝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3年第4期461-462,共2页
关键词 心导管插入 误诊 先天性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封堵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赵仙先 秦永文 +4 位作者 张振远 丁继军 边长勇 徐荣良 郑兴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342-1344,共3页
目的 :评价经静脉途径用 Amplatzer和自行研制的动脉导管未闭 (PDA )封堵器封堵婴幼儿 PDA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2 1例患儿 ,年龄 1.1~ 6 .0 (3.8± 1.6 )岁 ,体质量 9~ 30 (18.4± 8.2 ) kg,均经临床和心脏超声诊断为 PDA... 目的 :评价经静脉途径用 Amplatzer和自行研制的动脉导管未闭 (PDA )封堵器封堵婴幼儿 PDA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2 1例患儿 ,年龄 1.1~ 6 .0 (3.8± 1.6 )岁 ,体质量 9~ 30 (18.4± 8.2 ) kg,均经临床和心脏超声诊断为 PDA。全麻下经股静脉插入 6~ 8F输送鞘管 ,导入 Am platzer(6例 )或自行研制的 PDA封堵器 (15例 ) ,术前、术后测定肺动脉压力 ,术后 3d复查心脏超声。 结果 :2 1例患儿 ,PDA呈漏斗状 15例、管型 6例 ,PDA最窄径 2~ 12 (6 .7± 3.5 ) mm ,选用的封堵器直径为 6~16 m m,全部患儿均通过股静脉途径一次封堵成功。术后即刻心脏听诊杂音消失 ,肺动脉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 :经股静脉途径应用 Amplatzer和自制的 PDA封堵器都能安全地封堵婴幼儿各种类型 PDA,成功率高 ,对动脉的损伤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疗效 动脉导管未闭 心导管插入 婴幼儿 股静脉 P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封堵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2
7
作者 曹爱芳 李海燕 +1 位作者 陈文瑶 宗永琴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5年第10期50-51,共2页
目的探索应用国产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术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措施.方法104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男48例,女56例,年龄2~56岁,平均(17.29±12.93)岁.经临床体检、心脏超声检查和左心室造... 目的探索应用国产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术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措施.方法104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男48例,女56例,年龄2~56岁,平均(17.29±12.93)岁.经临床体检、心脏超声检查和左心室造影确诊.在X线和经胸超声引导下行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前认真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及有关术前准备,术中严密心电监护,备齐各种抢救药品和特殊导管,术后持续心电监护,并注意有无相关并发症.结果104例患者中,100例封堵成功,术中无并发症.术后心电监护示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2例,1周后恢复.所有患者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封堵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术前细致周到的心理护理、术中熟练配合和术后严密监护,对保证手术成功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膜部 心导管插入 监护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漂浮导管在ICU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8
作者 鞠钟鸣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2年第2期27-29,共3页
气襄漂浮导管为ICU中监测危重患者血液动力学参数的重要工具。就漂浮导管的应用而引发的争论问题进行综述。(1)漂浮导管监测的参数值准确度;(2)与漂浮导管应用有关的并发症问题;(3)漂浮导管的应用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关键词 心输出量 中心静脉压 并发症 肺毛细血管楔压 心导管插入 气囊漂浮导管 ICU 重症监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的药物治疗
9
作者 马长生 苗成龙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09年第1期30-32,共3页
随着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的临床推广,接受这种治疗的患者也越来越多。房颤消融术后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抗凝治疗。规范化的术后药物治疗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房纤颤 导管消融术 心导管插入 抗心律失常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 房颤 药物治疗 心动过速 心搏过速 心律失常 索他洛尔 窦性心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管及导引钢丝重复使用的经验
10
作者 祁述善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4期407-409,共3页
1986~1987两年间共行782例次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检查,绝大部分检查系重复使用经过清洗、整复和消毒的导管及导引钢丝,未发生过与重复使用有关的并发症。本文介绍重复使用的经验。
关键词 心导管插入 导管 导引钢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卒中高危患者围导管消融术的抗凝治疗 被引量:1
11
作者 方丕华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08年第1期20-23,共4页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和年龄呈正相关。65岁以上大约有5%的人患病,超过80岁几乎10%[1]。房颤是卒中和血栓栓塞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栓事件一旦发生,便会大大地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的死亡率,已经引...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和年龄呈正相关。65岁以上大约有5%的人患病,超过80岁几乎10%[1]。房颤是卒中和血栓栓塞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栓事件一旦发生,便会大大地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的死亡率,已经引起医学界的广泛重视。根据房颤的类型和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症危险性的高低,制定适当的治疗策略和抗凝措施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房颤 血栓栓塞 心房纤颤 抗凝治疗 导管消融术 心导管插入 高危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动脉导管堵塞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沈向前 祁述善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3年第3期325-326,共2页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心导管插入 经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封堵器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34
13
作者 秦永文 赵仙先 +2 位作者 郑兴 丁继军 曹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04-107,共4页
目的 评价应用自制双盘形室间隔缺损 (VSD)封堵器闭合膜部VSD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196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VSD患者 ,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 3~ 17mm ,平均 (4 .76± 2 .96 )mm。应用 7~ 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双盘形... 目的 评价应用自制双盘形室间隔缺损 (VSD)封堵器闭合膜部VSD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196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VSD患者 ,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 3~ 17mm ,平均 (4 .76± 2 .96 )mm。应用 7~ 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双盘形封堵器。封堵器直径为 4~ 2 0mm ,平均(6 .6 8± 2 .76 )mm ,封堵后 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 ,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 5d。出院前 ,术后 1、6个月和 1年定期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196例中 191例患者封堵成功 ,成功率 97.4 %。未成功的 5例中 ,3例因导管未能通过VSD处 ,2例因封堵器放置后影响主动脉瓣关闭 ,而放弃封堵治疗。 180例术后 15min左心室造影、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完全封堵 ,11例术后即刻造影示少量分流 ,1个月后超声复查 ,8例完全封堵 ,其余 3例仍存在微量分流。并发右房室瓣少量返流 3例。术中并发短暂的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分别为 5和 12例 ,2例并发一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封堵器放置后 2例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随访期间未恢复。 4例示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周后恢复。封堵器放置后脱落 1例 ,经圈套器取出 ,并完成封堵治疗。合并房间隔缺损 4例、动脉导管未闭 2例 ,同时成功封堵。X线透视时间 5~ 6 0min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制封堵器 膜部室间隔缺损 VSD 心导管插入 封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20
14
作者 秦永文 吴弘 +3 位作者 赵仙先 丁继军 郑兴 曹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 评价应用自行研制的细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闭合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先心病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患者41例,年龄2~60岁,平均(18±11)岁。术前超声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3~12mm,平均(5.39±... 目的 评价应用自行研制的细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闭合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先心病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患者41例,年龄2~60岁,平均(18±11)岁。术前超声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3~12mm,平均(5.39±2.11)mm。应用7~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细腰型封堵器。封堵后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7d。出院前、术后l、6个月和1年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结果4l例患者均封堵成功。左心室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2.0~10.8mm,平均(5.04±1.71)mm。所用封堵器腰部直径为4~12mm,平均(7.27±2.30)mm。37例患者术后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显示无残余分流,4例示微量残余分流,1个月后复查经胸心脏超声,3例残余分流消失,1例仍存在微量残余分流。封堵器放置后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左前分支阻滞1例,随访期间未恢复,并发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心电监护示交界性心动过速1例,1周后恢复。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同期成功封堵。X线透视时间8~50min,平均(13.60±5.14)min,操作时间30~150min,平均(66.14±20.70)min。随访1~17个月,无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栓塞和溶血等并发症。结论应用细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部瘤型室问隔缺损疗效可靠,操作简便,使用安全,弥补了以往封堵器在封堵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方面的不足,该封堵器的长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膜部瘤 心导管插入 封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FNET分析的国内与国外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断治疗研究主题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一飞 沈建通 +5 位作者 方婕 周开宇 魏明天 陈进 母得志 华益民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1期37-43,共7页
目的通过PFNET分析并结合可视化的方式,研究国内外先天性心脏病(CHD)介入诊断治疗研究主题的结构分布,比较国内外该学科研究主题异同,寻找中国研究的优势和薄弱环节。方法 2011年3月以MeSH词"heart defects,congenital","... 目的通过PFNET分析并结合可视化的方式,研究国内外先天性心脏病(CHD)介入诊断治疗研究主题的结构分布,比较国内外该学科研究主题异同,寻找中国研究的优势和薄弱环节。方法 2011年3月以MeSH词"heart defects,congenital","cardiac catheterization"在Medline数据库,以主题词"心脏缺损,先天性","心脏导管插入术"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检索文献。确定英文核心关键词60个,词频>90次;中文核心关键词53个,词频>20次。使用Endnote X4软件提取关键词,建立共词矩阵。进行PFNET分析确立主题结构,并根据主题分布计算外部链接强度。使用Ucinet6.0软件绘制可视化网络。结果 Medline和CBM分别命中文献3000篇和1015篇。成功建立国内外CHD介入诊断治疗研究主题结构图谱;国内外研究的进步均以临床治疗需求为原始驱动力;国外研究起步较早,其研究主题较中国更为丰富,研究更为充分;中国的介入治疗研究相对较为独立,与外科治疗间合作较少;中国研究虽然较国外起步晚,但已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结论基于PFNET分析的可视化研究系统、全面和直观地揭示了国内外CHD介入诊断治疗研究主题的发展态势,为相关临床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导管插入 介入治疗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对比研究 可视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封堵与外科手术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2
16
作者 崔玲 那剑 秦永文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23-225,共3页
目的比较介入封堵与外科手术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RSV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RSVA患者22例,介入封堵治疗10例(介入组),外科手术治疗12例(手术组)。术后随访6—24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是否存在残余分流、有无瓣膜反流、封堵器有无... 目的比较介入封堵与外科手术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RSV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RSVA患者22例,介入封堵治疗10例(介入组),外科手术治疗12例(手术组)。术后随访6—24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是否存在残余分流、有无瓣膜反流、封堵器有无移位、肺动脉压变化及心功能状态。结果介入组均完全封堵;与术中比较,术后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即刻造影示少量残余分流1例。手术组完全封堵率为91.67%(11/12);术后出现较大的残余分流和严重低心排量综合征各1例。两组随访期内均未发生右心衰竭、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主动脉瓣反流、溶血和死亡等。结论介入封堵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与外科修补疗效相当,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LSALVA窦 心导管插入 外科手术 治疗效果 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284例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
17
作者 秦永文 赵仙先 +4 位作者 吴弘 孟舒 郑兴 丁继军 曹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2期141-141,共1页
目的 评价应用国产双盘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闭合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分析 2 0 0 1年 12月至 2 0 0 4年 7月间应用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双盘状封堵器治疗的 2 86例先心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 评价应用国产双盘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闭合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分析 2 0 0 1年 12月至 2 0 0 4年 7月间应用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双盘状封堵器治疗的 2 86例先心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男 130例 ,女 15 6例 ,年龄 2~ 6 5岁 ,平均 (16 .7±8.9)岁。术前超声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 3~ 18mm ,平均 (5 .0 7± 1.89)mm。应用 7F~ 12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双盘形封堵器。封堵后 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 ,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每天口服阿司匹林 3~ 5mg kg,连续心电监护 5d。出院前、术后 1、6个月和 1年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结果  2 86例中 ,2 77例患者封堵成功 ,成功率 96 .8%。左心室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 3~ 17mm ,平均 (4 .96± 1.81)mm。造影测量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 0~ 12mm ,平均 (4 .4 8± 2 .13)mm。植入封堵器直径为 4~ 2 4mm ,平均 (7.0 8± 2 .5 5 )mm。未成功的 9例中 ,3例因导管未能通过室间隔缺损处 ,4例因封堵器放置后影响主动脉瓣关闭 ,1例因术中出现低血压而放弃封堵治疗。另 1例囊袋型室缺 ,放置封堵器后即刻出现少量右房室瓣返流 ,右心室与肺动脉间存在 2 0mmHg的收缩期压力阶差 ,术后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心导管插入 封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发展前景 被引量:4
18
作者 蒋世良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37-1138,共2页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初期,国内外生产的各种类型封堵器由于存在设计及功能方面的缺陷,致疗效欠佳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使该技术未能在临床上推广。国产膜周部VSD封堵器通过不断改进,不但扩大了临床使用的适应证,提高了成功...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初期,国内外生产的各种类型封堵器由于存在设计及功能方面的缺陷,致疗效欠佳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使该技术未能在临床上推广。国产膜周部VSD封堵器通过不断改进,不但扩大了临床使用的适应证,提高了成功率,而且降低了迟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可吸收VSD封堵器的开发研制,3-dimensional(3D)打印技术的应用及术者操作水平的提高等,使膜周部VSD介入治疗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论 室间隔缺损 间隔封堵器 心导管插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超声引导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病人的监护
19
作者 杨省利 惠昭岚 +1 位作者 蔚虎文 周小燕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2年第7期505-506,共2页
关键词 食管超声引导 介入治疗 房间隔缺损 病人 监护 介入性放射学 心导管插入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
20
作者 饶邦复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89年第2期159-163,共5页
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是同时用多根多极电极心导管置于心腔内,进行心腔内心电图记录和心脏刺激的电生理检查,结合程序刺激法可测定窦房结功能,传导系统各部及旁路的前向和逆向不应期,在预激综合征的病人和有过快速心律失常的病人中诱发快... 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是同时用多根多极电极心导管置于心腔内,进行心腔内心电图记录和心脏刺激的电生理检查,结合程序刺激法可测定窦房结功能,传导系统各部及旁路的前向和逆向不应期,在预激综合征的病人和有过快速心律失常的病人中诱发快速心律失常,研究其发生原理和观察药物防治的效果。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是近代临床心脏病学的一项重大发展,已成为近代研究心律失常的必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 电生理 心导管插入 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