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显著肥大左心室的逆转 被引量:3
1
作者 于伟勇 王尔松 +3 位作者 张宝仁 王连才 金海 侯明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9-51,共3页
目的 :探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显著肥大左心室的逆转和收缩功能的恢复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 1991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间 3 2例左心室显著肥大患者施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访资料。结果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左心室形态... 目的 :探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显著肥大左心室的逆转和收缩功能的恢复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 1991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间 3 2例左心室显著肥大患者施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访资料。结果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左心室形态呈进行性缩小、心肌肥厚显著减轻。影响显著肥大左心室术后完全逆转的主要术前因素是左心室的收缩末内径≥ 6 0cm、舒张末容积指数≥ 2 10ml/m2 和重量指数≥ 15 0g/m2 (P <0 0 1)。术前射血分数≥ 0 40者术后射血分数和短轴内径缩短率的恢复显著优于术前射血分数 <0 40者 (P <0 0 5~ 0 0 1)。术后射血分数≥ 0 5 0或短轴内径缩短率≥ 2 5 %与术后恢复时间呈正相关 ,与术前左心室收缩末内径≥ 6 0cm呈负相关 (R2 =0 5 5 ,P <0 0 1)。  结论 :在左心室的收缩末内径≥ 6 0cm或舒张末容积指数≥ 2 10ml/m2 、重量指数≥ 15 0 g/m2 和射血分数 <0 40前手术 ,有利于术后左心室逆转和左心室收缩功能恢复 ,术后 6个月~ 1年是恢复的关键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置换术 手术后 心室逆转 心室收缩功能 心室肥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介入治疗主动脉缩窄合并二叶式或三叶式主动脉瓣术后左心室逆重构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马培尧 孔深柯 +12 位作者 赵强 王坤 王鑫 王文志 赵法允 李艳鑫 王鹏飞 刘瑞闪 张戈军 徐仲英 徐亮 宋会军 李易航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96-1401,共6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缩窄(CoA)合并二叶式主动脉瓣(BAV)和三叶式主动脉瓣(TAV)行经皮介入手术后患者左心室逆重构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因主动脉缩窄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经皮主动脉缩窄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47... 目的探讨主动脉缩窄(CoA)合并二叶式主动脉瓣(BAV)和三叶式主动脉瓣(TAV)行经皮介入手术后患者左心室逆重构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因主动脉缩窄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经皮主动脉缩窄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合并BAV 18例,TAV 29例。对比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结果与术前相比,经皮介入治疗后CoA患者术后1年的CoA Vmax、CoA PG、LVEDd、LVEDdi、LVM、LVMI均明显改善,23.4%患者出现了左室逆重构。合并BAV的患者AV Vmax、AV PG、LVEDdi均高于TAV组(P=0.005,P=0.007,P=0.03),BAV患者左室逆重构率低于TAV患者,但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未发现影响术后1年左室逆重构的影响因素。结论部分CoA患者经皮介入手术术后1年发生左心室重构逆转。且合并BAV的患者改善情况亚于TAV患者,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缩窄 二叶式主动脉瓣 经皮介入手术 心室重构逆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与左心室肥厚 被引量:17
3
作者 曾朝荣 陈维永 刘璟瑜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2年第1期54-56,共3页
左心室肥厚 ( LVH)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 LVH最常见的原因。本文就高血压患者 LVH的诊断方法、致病因素、病理生理。
关键词 高血压 心室肥厚 心室肥厚逆转 诊断 药物疗法 病理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缬沙坦对高血压左室肥厚及外周淋巴细胞碱化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姚丙南 吉越英 陆凤翔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7期732-733,共2页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高血压左室肥厚及心肌细胞内碱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缬沙坦与咪哒普利两组治疗,观察两组高血压病人治疗前左室质量指数(LV M I)、细胞内pH变化并进行了比较。结果:缬沙坦与咪哒普利组皆能减少LV M I、pH值,两组间比较P&...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高血压左室肥厚及心肌细胞内碱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缬沙坦与咪哒普利两组治疗,观察两组高血压病人治疗前左室质量指数(LV M I)、细胞内pH变化并进行了比较。结果:缬沙坦与咪哒普利组皆能减少LV M I、pH值,两组间比较P>0.05,治疗前后比较P<0.05。结论:缬沙坦能明显减少高血压左室肥厚的LV M I及心肌细胞内的pH值,纠正细胞内碱化,逆转左心室肥厚(LV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左室肥厚 缬沙坦 外周淋巴细胞 逆转心室肥厚 细胞内碱化 左室质量指数 P〉0.05 咪哒普利 LVMI 高血压病人 心肌细胞内 pH变化 治疗前后 pH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