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射频消融治疗心动过速型心肌病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洪浪 王洪 +4 位作者 陈章强 赖珩莉 尹秋林 陆林祥 葛郁之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CA)治疗心动过速型心肌病(TC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5-01至2008-12收治的TCM患者7(男5,女2)例,年龄21~76(39.9±20.5)岁。心动过速病程3个月~16年。主要症状为胸闷、心悸、气短。既往无器质性...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CA)治疗心动过速型心肌病(TC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5-01至2008-12收治的TCM患者7(男5,女2)例,年龄21~76(39.9±20.5)岁。心动过速病程3个月~16年。主要症状为胸闷、心悸、气短。既往无器质性心脏病史,亦无饮酒嗜好和克山病高发区居住史。7例均经心腔内电生理检查证实并行三维标测系统(EnSite3000)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结果:7例患者心腔内电生理检查显示:3例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标测到最早激动点消融成功;1例右心房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行右心房峡部线性消融达到峡部双向阻滞,术中即刻转为窦性心律;3例左侧特发性无休止室性心动过速,用消融电极标测到P电位,且较体表心电图和冠状窦V波提前26~35ms,以此靶点试放电消融成功。其中1例消融成功后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心室静止,立即植入起搏器,术后一直靠起搏器维持心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未恢复。射频消融时间(3.6±0.5)h,暴光时间(1.9±0.4)h。术后随访3个月时左心房直径、左心室舒张末径、左心室收缩末径均较术前显著缩小(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访6个月时再复查上述各指标均已恢复正常范围,未见心动过速复发。结论:心动过速可以诱导心肌病,如果及时采取射频消融治疗,可以消除心动过速发生的基质,心脏结构和功能是可以完全恢复。三维标测系统可清晰地揭示心律失常的机制,对房性或室性心动过速等复杂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提高消融的成功率及增加手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型心肌病 快速心律失常 射频消融 三维标测系统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管消融治疗心动过速对心动过速型心肌病的疗效 被引量:1
2
作者 陈艳琴 汤长春 +3 位作者 刘伟 张良 李睿轩 张翼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3930-3933,共4页
目的探讨导管消融术治疗心动过速型心肌病后心脏左房、左室大小和左室收缩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收集2012年11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心动过速型心肌病患者15例(男10例,女5例),15例患者均经心腔内电生理检查并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导管消... 目的探讨导管消融术治疗心动过速型心肌病后心脏左房、左室大小和左室收缩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收集2012年11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心动过速型心肌病患者15例(男10例,女5例),15例患者均经心腔内电生理检查并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导管消融。消融后平均随访(2.42±0.63)个月,比较消融前后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变化以及左房直径、左室舒张末直径、左室射血分数的变化。结果 15例心动过速型心肌病患者中有14例患者消融成功,消融后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从(3 474.07±3 400.59)pg/mL下降至(497.33±437.84)pg/mL(P=0.005),左室射血分数(%)有显著改善(35.33±6.11 vs.57.93±9.38;P<0.001),术后左室舒张末直径比术前显著缩小(55.47±8.06 vs.49.87±8.99;P<0.001)。术后左房直径比术前明显缩小[(38.87±3.27)mm vs.(35.20±2.46)mm;P<0.001]。结论导管消融治疗心动过速引起的心肌病后,左室收缩功能和心脏左房、左室大小可以恢复,心动过速型心肌病患者中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升高,消融治疗后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较前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型心肌病 导管消融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