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代际正义视域中的“非同一性问题”
被引量:1
- 1
-
-
作者
高景柱
-
机构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
出处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4-116,共13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代际正义理论研究”(项目号:20FZZA002)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非同一性问题"是代际正义理论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非同一性问题主要关注那些决定未来人存在的某种行为在道德上是否被允许,该理论认为那些存在依赖于看似有害行为的人,并不能认为其自身受到了这种行为的伤害。该观点与人们的道德直觉相悖。帕菲特和雷曼分别为非同一性问题提供了后果主义和契约主义的解决方式,这两种解决方式存在一些有待克服的难题。义务论有可能成为一种解决非同一性问题的可行思路。
-
关键词
非同一性问题
代际正义
权利
义务
德里克·帕菲特
-
Keywords
the Non-Identity Problem
intergenerational justice
right
obligation
Derek Parfit
-
分类号
D08
[政治法律—政治学]
-
-
题名个人同一性的实在主义、怀疑主义和功能主义解读
- 2
-
-
作者
田洁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政治哲学中心
-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1-150,共10页
-
基金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共同知识与群体责任"(18XNB030)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度教师国际培训学院特色项目的资助
-
文摘
个人同一性是哲学史上极具争议的一个核心概念,贯穿形而上学、心灵哲学、行动哲学和道德哲学的历史。个人同一性的实在主义观点和怀疑主义观点最突出。两者以个人同一性意指一种心理或者物理实在为前提,前者肯定其事实存在,而后者则质疑其事实存在。在哲学家们不断推进个人同一性理论发展的同时,当代的经验实证科学,包括道德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等,也在不断地为该问题提出新的证据和挑战。当代哲学家们引入现当代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的研究,结合对这些新近研究成果的处理和分析,提出个人同一性概念正经历着一个重大的改变,从意指实质存在转变为意指行动功能。根据这种功能主义的理解,个人同一性意指一个行动者所具有的某种能力,比如理性思考、指认自我或者道德判断能力。而不再意指一个给定的心理或者物理事实。这种转变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实在主义和怀疑主义两个路径之间的对立关系,深入研究个人同一性概念在其他层面的实现。
-
关键词
个人同一性
道德心理
德里克·帕菲特
哲学与科学
-
分类号
B82-0
[哲学宗教—伦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