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德育方法论的历史演变及其生态转型
1
作者 吴昌政 石柳松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8,共4页
德育方法论作为德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德育过程的运行、德育内容的选择和德育效果的考评意义重大。回溯德育方法论的历史演变,既是理论梳理之运思基础,更是实现当代德育从传统的德育灌输走向德育生态的方法论转型之需。
关键词 德育方法论 德育灌输 德育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会选择:当前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
2
作者 张伟 易连云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38,共3页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学校德育是以“教会顺从”为特征的。“教会顺从”的德育在事实上要求学生无条件地认同和接受既定的道德规范,顺从既定的道德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被视为“德育灌输袋”,他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各种价值取...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学校德育是以“教会顺从”为特征的。“教会顺从”的德育在事实上要求学生无条件地认同和接受既定的道德规范,顺从既定的道德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被视为“德育灌输袋”,他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各种价值取向做出自我选择。20世纪80年代后,学校德育工作逐渐转向“教会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德育工作 教会 20世纪80年代 道德规范 德育灌输 自我选择 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往理性与德育理念的重建 被引量:21
3
作者 郭劲松 《伦理学研究》 2005年第3期74-77,共4页
哲学意义上的交往理论,尤其是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可以解决当前目的理性泛滥带来的的德育危机。交往德育是在超越灌输德育的基础上,对主体存在、人的存在目标和生存意义提出本质追问并提供某种可能性诠释的德育理论。它是一种扬弃与超越... 哲学意义上的交往理论,尤其是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可以解决当前目的理性泛滥带来的的德育危机。交往德育是在超越灌输德育的基础上,对主体存在、人的存在目标和生存意义提出本质追问并提供某种可能性诠释的德育理论。它是一种扬弃与超越灌输德育而又与灌输德育截然不同的德育理念,是德育发展的必经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理性 目的理性 交往德育 灌输德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主体性德育的建构理路 被引量:3
4
作者 卢文忠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3-76,共4页
交往德育是相对于灌输德育而言的。在对“转化论”与“生成说”德育的主体性比较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建构主体性德育的理路,即德育必须通过人与人的交往、人格精神的相遇、意义关系的建立来实现;必须经由主体的自我觉解才得以内化,凝聚... 交往德育是相对于灌输德育而言的。在对“转化论”与“生成说”德育的主体性比较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建构主体性德育的理路,即德育必须通过人与人的交往、人格精神的相遇、意义关系的建立来实现;必须经由主体的自我觉解才得以内化,凝聚成个体的德性,并外化为个体的德行;必须从灌输德育理念和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与交往的互动、主体与主体的互动、意义与意义的互动、“知道”与“体道”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德育 建构理路 交往德育 灌输德育 高校 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灌输的几点思考
5
作者 许鹏飞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1994年第4期47-48,共2页
列宁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灌输论”,强调党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意识灌输到工人群众中去。 灌输是我们党同时也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一种卓有成效的教育方法。我国50,6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今天已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力量... 列宁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灌输论”,强调党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意识灌输到工人群众中去。 灌输是我们党同时也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一种卓有成效的教育方法。我国50,6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今天已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力量。他们坚信马列主义,坚信党和社会主义,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为党的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教育 德育课程 社会主义思想 大学生 德育灌输 受教育者 教育方法 思想品德 政治思想工作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