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德性伦理学的科学心理学基底——基于南希·斯诺的德性人格特质观
1
作者 沈俊宇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78,共8页
当代德性伦理学将德性的心理意蕴作为批判现代道德哲学的重要依据,然而,它也遭到“哲学情境主义”的质疑和挑战。哲学情境主义者借鉴社会心理学中情境主义实证研究的成果,否定德性的实在性:德性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或性格特征,在实际上并... 当代德性伦理学将德性的心理意蕴作为批判现代道德哲学的重要依据,然而,它也遭到“哲学情境主义”的质疑和挑战。哲学情境主义者借鉴社会心理学中情境主义实证研究的成果,否定德性的实在性:德性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或性格特征,在实际上并不具有稳定的心理事实基础。这一观点的提出,引发了西方德性伦理学领域关于德性实在性的广泛而深入的论辩。南希·斯诺以认知心理学为背景,通过CAPS人格特质理论揭示了德性与心灵的内在关联,并将德性融入经验充分的人格特质之中。她强调德性特质的动机作用,并对德性特质的心理机制进行了心理科学解释,提出自我塑造的德育发展构想,形成了一种基于情境—心理意义的德性人格特质观,不仅为德性提供了坚实的经验基础,而且赋予当代德性伦理学一个坚实的科学心理学基础。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新兴研究方法,德性人格特质观为当代德性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伦理学 理学 南希·斯诺 人格特质 育构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德性伦理学的实践原理的两个基本含义 被引量:7
2
作者 廖申白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7-82,共6页
德性伦理学是思考与实践一种朝向人真实地需要的完善与充实的生活的伦理学。实践原理是一种内在观点的德性伦理学的最基本的原理。它的第一个含义是,生活可以是实践的,表明生活的实践的可能性。实践原理的第二个含义是,生活实践可以是... 德性伦理学是思考与实践一种朝向人真实地需要的完善与充实的生活的伦理学。实践原理是一种内在观点的德性伦理学的最基本的原理。它的第一个含义是,生活可以是实践的,表明生活的实践的可能性。实践原理的第二个含义是,生活实践可以是德性的,表明德性地生活的可能性。一个人如果没有在他的生活中发展第一种可能性,就会受到人们指责。但是,当他通过生活充分展示出第二种可能性,他才受到称赞。伦理学可以或明确或隐含地以生活的实践的可能性和德性地生活的可能性作为它的基础。德性伦理学比其他实质性的伦理学更明确地诉诸这个可能性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伦理学 内在观点的德性伦理学 实践 实践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德性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论争研究述评 被引量:3
3
作者 方熹 江畅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3-140,共8页
在伦理学领域,德性伦理学至今已成为与规范伦理学(以功利论和义务论伦理学为代表)鼎足而立的思想主流之一。西方德性伦理学在当代以"反叛"开始复兴的背景决定了其更多的是通过寻找与规范伦理学相异乃至相反的特征来展现自身,... 在伦理学领域,德性伦理学至今已成为与规范伦理学(以功利论和义务论伦理学为代表)鼎足而立的思想主流之一。西方德性伦理学在当代以"反叛"开始复兴的背景决定了其更多的是通过寻找与规范伦理学相异乃至相反的特征来展现自身,自此这两大阵营之间就演绎着一场持久而激烈的学术论战。笔者主要从三个发展阶段对国外当代德性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论争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的检视和评论,同时对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进行全面的剖析,最后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伦理学 规范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儒学的《宣言》与德性伦理学的复兴 被引量:7
4
作者 余纪元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共9页
1958年,现代新儒家发表了《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该宣言批判西方文化的缺陷,并通过探索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问题的贡献而倡导中国文化的复兴。中国文化之于世界的特殊贡献就是孔子的德性伦理学。该宣言成为现代新儒家复兴的里... 1958年,现代新儒家发表了《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该宣言批判西方文化的缺陷,并通过探索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问题的贡献而倡导中国文化的复兴。中国文化之于世界的特殊贡献就是孔子的德性伦理学。该宣言成为现代新儒家复兴的里程碑。同样在1958年,英国学者安思康发表了《近代道德哲学》。该文宣称近代西方道德哲学家都走入了误区,在人们找到确当的心理哲学之前应该中止道德哲学研究。这势必将我们带回古希腊,特别是回到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安思康的文章激发了当代德性伦理学的复兴。这两篇文献有着共同的批评目标———近现代西方道德,而且,各自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有相似之处:一方的灵丹妙药是孔子的伦理学,另一方的则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然而,安思康并没有提及孔子,而宣言也漠视亚里士多德传统。进一步说,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由他们所分别推动的新儒学复兴与德性伦理学复兴这两大运动之间缺少对话和交流。通过比较分析这两篇同年发表的历史性文献,不仅可以找到两大复兴运动对话缺失的原因,而且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宣言》没有能够发现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在德性伦理学方面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言》 新儒家 德性伦理学 伊丽莎白·安思康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儒家与德性伦理学:儒学研究中的相对主义话题——兼与安乐哲、罗思文商榷 被引量:8
5
作者 韩振华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33-138,141,共6页
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德性伦理学的复兴。万白安、艾文贺、余纪元等西方汉学学者参照德性伦理学视角来重新诠释中国早期儒家伦理学,借以彰显儒家伦理与西方伦理对话的新路径。安乐哲和罗思文《早期儒家是德性... 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德性伦理学的复兴。万白安、艾文贺、余纪元等西方汉学学者参照德性伦理学视角来重新诠释中国早期儒家伦理学,借以彰显儒家伦理与西方伦理对话的新路径。安乐哲和罗思文《早期儒家是德性论的吗?》一文则持一种与德性伦理学完全相异的视角:他们认为早期儒家伦理是一种角色伦理(role ethics),"儒家不寻求普遍,而是集中关注特殊性"。本文尝试对此问题展开讨论。意在阐明三个论点:其一,德性伦理学是儒家伦理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这一点上,早期儒家伦理虽不及宋明新儒家突出,但实备此一面向。故此,以德性伦理为视角来考究早期儒家伦理,不仅并非绝然扞格,而且可以开启理解儒家伦理的新视域。其二,安乐哲、罗思文的观点固然能够启人心智,但其论说与其说阐明了早期儒家伦理的根本特征,莫若说自我指涉性地流露了其自身的理论限域:去本质化的过程哲学、以实践为先的新实用主义。将这一理论限阈视为"奥卡姆剃刀",只会使早期儒家伦理成为一种过度后现代化和单面化的狭隘存在。其三,与角色伦理相关联的文化相对主义极度排斥普遍主义的价值诉求,对相对主义和普遍主义之间应有的张力视若不见。以儒家伦理为价值取向的理论和行为主体若将这种绝对了的相对主义内在化为主体自身的信念内容,则无异于自我设限,从而在根本上使得跨文化交流和融合成为一纸空文,在最低限度上也不能避免或消弭不同伦理体系之间的道德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 德性伦理学 角色伦理 新实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善成德:荀子道德哲学的理性主义进路及其当代启示——一种德性伦理学的视角 被引量:7
6
作者 王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4-72,共9页
自宋明以降,传统儒家的发展就其理论方向而言主要是孟子学一路的充分展开,此种情形一直持续到20世纪以来的当代新儒家那里。在此理论背景之下,儒家道德哲学的理论建构被简单地化约为孟子学意义上的情感主义进路。就思想史本身而言,这造... 自宋明以降,传统儒家的发展就其理论方向而言主要是孟子学一路的充分展开,此种情形一直持续到20世纪以来的当代新儒家那里。在此理论背景之下,儒家道德哲学的理论建构被简单地化约为孟子学意义上的情感主义进路。就思想史本身而言,这造成了对儒学内部丰富性和复杂性的一种遮蔽;就儒学之作为一种具有现实生命力的思想文化而言,更不利于我们充分发掘传统儒学内部多元性的思想资源以实现其在当代的理论重建。研究表明:作为孔子之后早期儒家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道德哲学典范,孟子将道德基础建立在情感之上,代表了一种情感主义的理论取向,而荀子则以理性为基点展开其道德哲学,则代表了一种理性主义的理论取向,二者在理论建构上呈现出一副相映成趣而又殊途同归的图景。在儒家伦理学与德性伦理学会通的学术视野之下,从"人之所以为人者"、"涂之人可以为禹"、"是是非非谓之智"以及"积礼义而为君子"等四个问题的探析入手,揭示荀子道德哲学建构的理性主义进路这一独特的理论特质及其之于儒学重建所可能的当代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儒学伦理 德性伦理学 主义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德性伦理学、神经计算与认知隐喻 被引量:5
7
作者 徐英瑾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9-59,共11页
一般而言,"德性伦理学"就是指通过道德主体的行为倾向,来对其道德输出进行评价的伦理学路数。儒家的道德学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归类为德性伦理学,并完全可以在一个自然主义框架中得到"祛魅化"处理。这种处理的第一... 一般而言,"德性伦理学"就是指通过道德主体的行为倾向,来对其道德输出进行评价的伦理学路数。儒家的道德学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归类为德性伦理学,并完全可以在一个自然主义框架中得到"祛魅化"处理。这种处理的第一步,便是按照扎格泽布斯基的"行为者德性论"与思汪敦的"击靶德性论"的话语方式,厘清儒家德性论的基本框架;而在第二步中,我们不妨深入探讨经由某种可计算的平台来进一步刻画"德性熏养"机制的技术可能性,并由此彻底地将儒家的传统话语方式顺化为当代认知科学的话语方式。文章认为,丘奇兰德的神经计算模型对于德性熏养机制的刻画,将会不可避免地遭遇到"描述层次崩塌"的难题,因此并不适合成为刻画儒家德性伦理学的恰当工具;而一种更符合儒家精神的技术刻画模型,将诉诸种种基于"儒家道德样板库"的隐喻投射机制,使得此类刻画得以"可计算化"的技术平台,则是"非公理化推理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德性伦理学 击靶 神经计算 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德伦理学”“德性伦理学”和“德行伦理学”与儒家伦理学 被引量:6
8
作者 黄勇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0-29,共10页
在近几十年中文世界的伦理学讨论中,经常出现三个看上去差别不大的词,"美德伦理学""德性伦理学"和"德行伦理学",它们或者是作为对英文virtue ethics的翻译,或者是作为对儒家伦理学的概括。在这三者的使用... 在近几十年中文世界的伦理学讨论中,经常出现三个看上去差别不大的词,"美德伦理学""德性伦理学"和"德行伦理学",它们或者是作为对英文virtue ethics的翻译,或者是作为对儒家伦理学的概括。在这三者的使用中,第二个略逊于第一个,因为virtue是相对于vice的,同样"美德"是相对于"恶德"的,但"德性"相对于什么呢?此外,无论是作为对virtue ethics的翻译还是对儒家伦理学的描述,问题更大的是"德行伦理学"。在当代西方哲学中得以复兴的virtue ethics,与近现代西方哲学中强调人的行动的道义论和后果论不同,强调人的内在品格。这样的品格不仅决定了这个人的行动,而且也决定了这个人的情感。德行伦理学无法把握virtue ethics的这种特征。在认为人的品性决定人的行动方面,在对道德情感的强调方面,儒家伦理学与西方的美德伦理学有类似性,因此"德行伦理学"也无法反映儒家伦理学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学 德性伦理学 伦理学 儒家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德性伦理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张传有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9-63,共5页
中西方早期的伦理学都是德性伦理学。由于民族文化及传统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德性伦理学存在着种种差异。西方德性论对"德性"概念有着严格的界定,而中国却缺少对应于西方德性各德目之种属的概念;在德性的来源问题上,西方德性... 中西方早期的伦理学都是德性伦理学。由于民族文化及传统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德性伦理学存在着种种差异。西方德性论对"德性"概念有着严格的界定,而中国却缺少对应于西方德性各德目之种属的概念;在德性的来源问题上,西方德性论强调德性不是本性,本性是德性的基础,德性是本性的固化和优化,中国德性论则把德性与本性直接相等同。然而,中西德性伦理学也有一些相通之处。在德性的培养方面,中西方都强调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以及社会法律制度对德性养成的作用;在具体德目的分类上,中西方都把某些德性与特定的社会层级相挂钩;中西方起主导作用的伦理学都是理性主义的德性伦理学。对中西德性伦理学的这种比较,可以为中国传统德性伦理学在当代的复兴提供某种理论上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伦理学 中西比较 的界定与来源 的培养及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学界德性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论争研究述评 被引量:1
10
作者 方熹 江畅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2-69,共8页
中国学界关于德性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以功利论伦理学和义务论伦理学为代表)论争的研究,大体可分为译介和综述两个阶段,主要涉及西方当代德性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立场、理论类型、研究方法以及遭受的某些批判,存在的问... 中国学界关于德性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以功利论伦理学和义务论伦理学为代表)论争的研究,大体可分为译介和综述两个阶段,主要涉及西方当代德性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立场、理论类型、研究方法以及遭受的某些批判,存在的问题表现为研究内容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深入性,研究范围局限于从亚里士多德到麦金太尔。当前中国学界应该从如下五个方面推进对这一论争的研究:一是全面分析这一论争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条件;二是深度厘清德性伦理学对规范伦理学的批评及后者所作的辩护;三是系统解读规范伦理学对德性伦理学的反批评及后者所作的辩护;四是深入辨析德性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各自的理论得失;五是综合分析这一论争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伦理学 规范伦理学 亚里士多 麦金太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德性伦理学何以可能——对安斯库姆《现代道德哲学》的解析与引申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今一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12,共6页
从西方美德伦理学者的理论实践看,不宜将现代西方美德伦理学的发展简单看作是亚里士多德美德思想的现代复兴。问题不是作为一种过去式的或亚里士多德式的美德伦理在现代社会何以可能,而是作为一种自觉与规范伦理学相区分的理论类型,美... 从西方美德伦理学者的理论实践看,不宜将现代西方美德伦理学的发展简单看作是亚里士多德美德思想的现代复兴。问题不是作为一种过去式的或亚里士多德式的美德伦理在现代社会何以可能,而是作为一种自觉与规范伦理学相区分的理论类型,美德伦理学如何证明自己比对手更具备理论优越性。以安斯库姆为代表的现代西方美德伦理学者从两个方面对比进行了论证,以期构建一个更为完备的理论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伦理学 规范伦理学 安斯库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孝何以是一种德性?——在德性伦理学的视域下重审亲亲之爱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珏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16,共5页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群体社会地位边缘化的问题愈加严峻。社会调查数据和社会学研究显示:中国大陆农村地区的老人自杀率比任何其他国家都要高;代际之间养育一反馈关系严重失衡,传统的孝道观念被市场化的交换概念所代替。...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群体社会地位边缘化的问题愈加严峻。社会调查数据和社会学研究显示:中国大陆农村地区的老人自杀率比任何其他国家都要高;代际之间养育一反馈关系严重失衡,传统的孝道观念被市场化的交换概念所代替。另一方面,与私人生活的变革相应,孝也从传统“德之本”的地位上衰落,而被视为一种过时的,甚至可疑的“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道观念 德性伦理学 社会老龄化 视域 社会学研究 社会地位 老年群体 农村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何为德性伦理学——兼与陈真教授商榷 被引量:3
13
作者 龚群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5-80,共6页
德性伦理学与功利论伦理学和道义论伦理学有着根本的区别。前者是以行为者为中心,而后两者则是以行为为中心。就德性伦理学来说,即使功利主义与康德的义务论也涉及道德心理学,但是这两种规范伦理学的根本特征是以行为为中心,而不是以行... 德性伦理学与功利论伦理学和道义论伦理学有着根本的区别。前者是以行为者为中心,而后两者则是以行为为中心。就德性伦理学来说,即使功利主义与康德的义务论也涉及道德心理学,但是这两种规范伦理学的根本特征是以行为为中心,而不是以行为者为中心。正是这一根本特征,决定了德性伦理学以"德性"作为基本概念,而功利主义和义务论则不以"德性"作为基本概念。换言之,在这两种规范伦理学理论中,虽然涉及道德心理学或"德性"的概念,但反映不了这两种规范伦理学的根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利主义 德性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马斯:德性伦理学向规范伦理学转化的中介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传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18-23,共6页
托马斯的伦理思想在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中世纪,托马斯的伦理思想既起着使宗教伦理世俗化,世俗伦理宗教化的作用;同时又起着使伦理学由德性伦理学向规范伦理学转化的中介作用。托马斯完成这两种转化的工作具体体现在他... 托马斯的伦理思想在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中世纪,托马斯的伦理思想既起着使宗教伦理世俗化,世俗伦理宗教化的作用;同时又起着使伦理学由德性伦理学向规范伦理学转化的中介作用。托马斯完成这两种转化的工作具体体现在他把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与希伯来神学律法思想结合起来的做法上。而基督教的“十诫”则是他建构宗教规范伦理学的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马斯 世俗伦理 宗教伦理 德性伦理学 规范伦理学 “十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性伦理学的社会智力理论论证——以南希·斯诺为中心的考察
15
作者 吴文清 沈俊宇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6-75,共10页
20世纪末21世纪初,德性伦理学的蓬勃发展已然延伸到了科学领域。时至今日,德性伦理学与当代心理科学之间的亲缘性愈加明显。南希·斯诺基于社会心理学研究描绘了一个“特定于社会交互”的智力理论,不仅强调德性与社会智力在“感知... 20世纪末21世纪初,德性伦理学的蓬勃发展已然延伸到了科学领域。时至今日,德性伦理学与当代心理科学之间的亲缘性愈加明显。南希·斯诺基于社会心理学研究描绘了一个“特定于社会交互”的智力理论,不仅强调德性与社会智力在“感知和应对人际关系方面”的高度关联,而且通过将德性作为社会智力的“可实现目标”,得出“可以使我们生活得更好”的共同承诺。本文通过社会智力对“德性特质、德性结构和德性目标”进行审视,以现代心理科学的研究视角,为“德性”建构理论和科学基础,推动德性伦理学更好地融入强调经验和实证的现代科学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伦理学 认知心理学 社会智力 智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采与德性伦理学运动
16
作者 韩王韦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8-103,共6页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德性伦理学运动的发展,尼采与德性伦理学的关系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麦金太尔把尼采放到德性伦理学的对立面,索罗门把尼采理解为亚里士多德式德性伦理学家,斯旺顿认为尼采提供了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德性伦理学运动的发展,尼采与德性伦理学的关系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麦金太尔把尼采放到德性伦理学的对立面,索罗门把尼采理解为亚里士多德式德性伦理学家,斯旺顿认为尼采提供了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方案。本文认为,有必要把德性伦理学运动和德性伦理学传统区分开来。尼采与亚里士多德都可以被理解为德性伦理学传统中的一部分,尽管他们为德性伦理学运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但他们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德性伦理学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采 亚里士多 德性伦理学 德性伦理学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互镜”中寻求“合作”——现代性视域中的规范伦理学与德性伦理学之争 被引量:10
17
作者 叶舒凤 韩璞庚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13,共7页
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道德危机,尤其是在解决现代人如何安身立命的重大生存论问题上,规范伦理学与德性伦理学究竟处于何种关系,亟待从理论层面加以澄明。对之把握,需要摒弃“二元对立”的抽象思维,立足现代道德生活的完满诠释与理解。现... 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道德危机,尤其是在解决现代人如何安身立命的重大生存论问题上,规范伦理学与德性伦理学究竟处于何种关系,亟待从理论层面加以澄明。对之把握,需要摒弃“二元对立”的抽象思维,立足现代道德生活的完满诠释与理解。现代道德生活既追求社会秩序,又崇尚道德理想,希冀幸福生活。由此,现代道德生活既需要能够守住道德底线的规范伦理学,也需要能够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热烈追求的德性伦理学。不管是规范伦理关于道德的外在约束,还是德性伦理从主体内在阐发的幸福期待,都旨在回应现代人道德生活的重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社会 德性伦理学 规范伦理学 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榜样教育:德性伦理学的视角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国祥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63-71,共9页
榜样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是德育领域历久弥新的讨论话题。长期以来,无论是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具体的道德教育实践中,人们对于道德榜样的认识大多局限在唤醒儿童对高度概括化了的道德规则的认知,继而起到时时处处提醒儿童不要违背这些... 榜样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是德育领域历久弥新的讨论话题。长期以来,无论是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具体的道德教育实践中,人们对于道德榜样的认识大多局限在唤醒儿童对高度概括化了的道德规则的认知,继而起到时时处处提醒儿童不要违背这些道德规则的层面。然而德性伦理学认为,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儿童的优良品格,品格教育起初的目的是通过循循善诱和榜样的作用,逐渐培养儿童养成遵照道德规则行事的习惯,进而儿童要在道德实践中渐渐养成"向善的心性",也即趋善。趋善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德性的重要标志之一。鉴于此,德性伦理学视域下的道德榜样教育应当以儿童优良品格的养成与习得为目的而不断反思,并选择其路径,最终使儿童能敏锐洞察道德榜样所处伦理情境的复杂性,并着力于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生活反思能力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榜样 德性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理论互竞”走向“多元对话”——21世纪以来西方德性伦理学的理论演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叶方兴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18,共9页
21世纪以来,西方德性伦理学借助更为开阔的知识界面生发出更为多样的研究趋向、关切更加多元的学术议题,其开放性、对话性和丰富性逐渐增强,内部形成了丰富多样、精彩纷呈的知识景观。21世纪以来西方德性伦理学的整体演化总体上遵循从... 21世纪以来,西方德性伦理学借助更为开阔的知识界面生发出更为多样的研究趋向、关切更加多元的学术议题,其开放性、对话性和丰富性逐渐增强,内部形成了丰富多样、精彩纷呈的知识景观。21世纪以来西方德性伦理学的整体演化总体上遵循从“理论流派”转向“具体议题”、“代表人物”转向“观点争鸣”的逻辑,在路径、议题、观点、方法论等方面也呈现出多样性的品格。追踪当下西方德性伦理学的前沿动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议题式关注、理论梳理和深入分析,不仅有助于把握德性伦理学的理论特质,而且能够推进中西方德性伦理学的对话与比较,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提供可以借鉴的域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伦理学 现代道哲学 自我中心主义 情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德性伦理学的规范性诉求——从科尔斯戈德规范性概念出发
20
作者 韩燕丽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9-25,共7页
基于科尔斯戈德对道德概念规范性的分析,可以发现,当代德性伦理学面临的质疑和挑战实质上大多源于批判者对德性规范性的诉求。而这种规范性诉求的产生以及引发的相关争论,实则忽略了两种实践性概念的区别,即古代伦理学与现代伦理学的&qu... 基于科尔斯戈德对道德概念规范性的分析,可以发现,当代德性伦理学面临的质疑和挑战实质上大多源于批判者对德性规范性的诉求。而这种规范性诉求的产生以及引发的相关争论,实则忽略了两种实践性概念的区别,即古代伦理学与现代伦理学的"人应该如何生活"与"人应该如何行动"之间的差异和裂隙。为了弥合这种裂隙,必须规范伦理生活目标,将古代伦理学的"人应该如何生活"融入现代伦理学语境中,这种融合将使得德性伦理学的应用呈现为一种弱规范性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伦理学 规范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