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忧患云海诗哲心——现代性视域中歌德思想形成史的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叶隽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1,18,共12页
本文提炼出歌德思想形成的"精神三变"概念,将其概括为一生中的"浪漫思脉"—"启蒙思脉"—"古典思脉"的三阶段经历;同时追溯作为时代背景的现代性早期话语的德国形态,即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 本文提炼出歌德思想形成的"精神三变"概念,将其概括为一生中的"浪漫思脉"—"启蒙思脉"—"古典思脉"的三阶段经历;同时追溯作为时代背景的现代性早期话语的德国形态,即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哲学话语、施莱格尔兄弟等为代表的诗学话语与歌德、席勒等为代表的文学话语的三峰并立,进而探讨作为个体的歌德思想形成史过程与现代性早期萌发状态的时代语境关系。本文区分"现代概念"建构的三大维度,即"现代化"、"现代性"、"现代人";以现代学构成的三大基本问题意识"社会的公义"、"自由的秩序"、"欲望的个体"为核心,追问以启蒙理性为主导的现代性方案的危机症候;并由此凸显歌德、席勒所开辟的"古典图镜观"的重要思想史意义。突出"现代性早期方案"中的"哲学-文学"对话结构,即"歌德-席勒VS.康德-黑格尔",尤其通过作为代表人物的歌德思想形成史这一个案分析,提出"现代性的文学话语"概念,揭示他们对"现代人"建构的重要理念,从而彰显作为非主流现代性形态的"古典思脉"的思想史意义,为解决"启蒙——一项未完成的计划"提供另类进路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歌德 德国古典文学 思想史 “哲学一文学”对话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堂的幻灭——解读席勒悲歌中的审美教育空想理论演变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壮鹰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9-54,共6页
席勒的古典主义世界是一个建立在审美教育空想基础上的理想天堂,是一座在现实世界里无法实现的海市蜃楼。分析表明,他的一系列悲歌凸现了诗人的古典主义艺术空想由激昂振奋到迷惘失落的根本转变。
关键词 审美教育空想 悲歌 德国古典文学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