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氧化碳封存断层构造区微震活动规律新认识——以美国Decatur项目为例
1
作者 李永臣 罗子金 +4 位作者 马科迪 方小宇 田华丰 吕言新 辛毅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77,共13页
基于美国Decatur二氧化碳封存项目,探讨碳封存过程中地层厚度、构造应力状态以及CO_(2)注入引发的微地震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碳封存选址和安全性评估提供科学依据。通过Decatur项目的储层(Mt.Simon砂岩)和盖层(Argenta地层)厚度特性,... 基于美国Decatur二氧化碳封存项目,探讨碳封存过程中地层厚度、构造应力状态以及CO_(2)注入引发的微地震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碳封存选址和安全性评估提供科学依据。通过Decatur项目的储层(Mt.Simon砂岩)和盖层(Argenta地层)厚度特性,研究其对注入压力扩散的影响;结合构造应力分布和历史累积数据,分析前寒武基底断层滑动的敏感性。CO_(2)注入点附近的Argenta地层较薄或缺失,没有足够的厚度来抑制压力向基底断层迁移,导致微地震事件主要发生在前寒武基底。CO_(2)注入到Mt.Simon砂岩储层后,孔隙压力升高先集中在注入点附近,随后压力扩散到更大范围,单纯的CO_(2)注入并不足以完全诱发大规模的微地震活动。前寒武基底因历史构造应力多次累积,对流体注入引发的应力释放更为敏感。在Decatur项目中,当CO_(2)注入速率达到125~140万t/a时,诱发了断层滑动和微地震活动。碳封存选址应从地层厚度、构造应力状态和注入诱发机制上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注入的安全性和长期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微震活动 断层构造 Decatur项目 THMC多场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质分层微震活动度指标的冲击地压风险评价和预警
2
作者 边戈 牛一凡 +6 位作者 高歆于 刘彦强 李航 李一涵 褚夫乐 郝宪杰 高红兵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6-54,共9页
冲击风险的预警和评价是冲击地压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以陕西长武亭南煤业有限责任公司307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利用微震监测、矿压监测相结合的技术手段,研究了不同地质层位微震活动度指标特征,通过对上覆岩层各地质层位微震进行精细... 冲击风险的预警和评价是冲击地压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以陕西长武亭南煤业有限责任公司307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利用微震监测、矿压监测相结合的技术手段,研究了不同地质层位微震活动度指标特征,通过对上覆岩层各地质层位微震进行精细分析,揭示了厚煤层综放开采工作面过见方影响区时各层位岩层的微震活动度指标变化特征及规律,提出了基于微震活动度指标的冲击风险分层差异化评价方法,建立了基于高位微震活动度的冲击地压综合预警指标,现场应用证明了该综合指标用于煤矿冲击地压风险预警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分层 冲击地压 冲击风险评价 微震监测 微震活动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埋隧洞强岩爆微震活动特征分析及多元信息预警
3
作者 黄志平 黄紫怡 +2 位作者 于群 朱志威 陈俊羽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4-541,共8页
岩爆的监测和预警一直是岩石工程领域的挑战,如何有效预测和动态防治岩爆灾害已成为深部地下工程亟待解决的问题.以雅砻江锦屏二级水电站隧洞岩爆高风险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地震学原理将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基于微震时、空、强分布... 岩爆的监测和预警一直是岩石工程领域的挑战,如何有效预测和动态防治岩爆灾害已成为深部地下工程亟待解决的问题.以雅砻江锦屏二级水电站隧洞岩爆高风险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地震学原理将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基于微震时、空、强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揭示岩爆孕育发展过程中各震源参数的演化特征及规律.微震监测和研究结果表明,开挖卸荷下的微震时空活动是由空间分散无序向集中有序的自组织演化过程,震源参数如微震事件密度、能量密度、视体积、能量指数及b值随时间突增或骤降等异常变化可视为岩爆征兆响应的预警指标.基于震源参数的时空演化特征,提出深埋隧洞岩爆多元信息预警方法和预警流程,该方法可为深部隧道工程的岩爆监测预警和顺利施工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爆 微震活动 震源参数 前兆特征 多元信息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空区侧向支承压力演化及微震活动全过程实测研究 被引量:54
4
作者 王书文 毛德兵 +3 位作者 潘俊锋 陈继刚 陈法兵 蓝航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772-2779,共8页
为获取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采空区侧向支承压力演化及微震活动全过程特征,利用双巷布置工作面外圈巷道布置煤层应力及微震监测装置,通过连续6个月监测分析发现:工作面回采后,采空区侧向53 m范围内煤层垂直应力不同程度调整,直至工作面后方3... 为获取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采空区侧向支承压力演化及微震活动全过程特征,利用双巷布置工作面外圈巷道布置煤层应力及微震监测装置,通过连续6个月监测分析发现:工作面回采后,采空区侧向53 m范围内煤层垂直应力不同程度调整,直至工作面后方300 m趋于稳定;采空区侧向煤层垂直应力走向上呈现出5个阶段性特征,在倾向上呈现5个区间性特征,基于实测数据得出了各阶段、各区间内煤层垂直应力及弹塑性演化规律。采空区周围微震分布呈现反"C"型,采空区边缘微震活动持续时间显著大于中部。背斜构造区采空区边缘顶板岩块更易铰接成稳定结构,出现滞后型动载荷。采空区侧向覆岩结构构成及活动性与前方差异明显,并导致了两个方向上的支承压力特征差异。将研究结论应用于煤柱宽度的优化、临空巷道掘进时机的确定、留巷动力灾害危险区域划定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侧向支承压力 微震活动 应力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采动应力场与微震活动性的岩体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27
5
作者 张鹏海 杨天鸿 +3 位作者 郑超 于庆磊 刘洪磊 王培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3-188,共6页
为了研究采矿活动中的应力场、微震活动规律与围岩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依托石人沟铁矿工程实例,详细分析该矿15号勘探线附近区域地下空区形成及露天坑内排过程中围岩体内部微破裂的产生、聚集及演化规律。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力学模型... 为了研究采矿活动中的应力场、微震活动规律与围岩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依托石人沟铁矿工程实例,详细分析该矿15号勘探线附近区域地下空区形成及露天坑内排过程中围岩体内部微破裂的产生、聚集及演化规律。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力学模型,模拟不同采矿活动中的应力场分布。然后通过对比同一时期应力场与微震事件分布状态揭示应力场与微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应力状态的改变会诱发岩体内部微破裂(微震活动性)的产生,应力集中会引起微震事件的区域性聚集。结合现场岩体地质状况,发现高能量微震事件大量聚集的区域岩体破坏程度较周围区域更为严重,说明微震事件所释放的能量及事件密度是岩体内部破坏程度的真实反映,因而将它们作为岩体稳定性的评价指标是可行的。最后,基于对以上关系的认识,结合下阶段矿山应力场分布状况预测了石人沟铁矿可能会发生岩体失稳破坏和地质灾害的危险区域,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扰动应力场 数值模拟 微震活动 围岩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TAS模型对三峡库区流体触发微震活动的定量检测 被引量:13
6
作者 蒋海昆 宋金 +2 位作者 吴琼 李金 曲均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341-2352,共12页
针对ETAS模型参数估计方法(MLE)中的初值敏感性问题,提出GA+MLE算法,以GA结果作为MLE算法的初始输入,对结果进行精细计算.通过ETAS模型研究三峡库区微震活动在快速加载及缓慢卸载两种状态下的流体触发、地震自激发及微震活动衰减特征,... 针对ETAS模型参数估计方法(MLE)中的初值敏感性问题,提出GA+MLE算法,以GA结果作为MLE算法的初始输入,对结果进行精细计算.通过ETAS模型研究三峡库区微震活动在快速加载及缓慢卸载两种状态下的流体触发、地震自激发及微震活动衰减特征,讨论库水渗透及加卸载过程的可能影响.结果显示:(1)库水快速加载阶段ETAS模型参数μ、α、p及流体触发地震所占比例Rb均显示由小变大、又由大变小的变化过程,但p值的统计差异不显著;在库水缓慢卸载阶段,μ与Rb持续减小;(2)平均来看,库水快速加载阶段流体对微震活动显示较强的外因触发作用,同一条件下序列地震自激发明显增强、衰减相对较慢;水位缓慢卸载阶段,流体对地震活动的触发影响相对较弱,地震自激发不强、衰减相对较快;(3)分阶段来看,蓄水初期库水作用对微震活动的外因触发影响较弱,随库水位的升高及作用时间的增长,流体渗透逐渐发挥作用,孔隙压逐渐增大,流体外因触发作用明显增强,大多数微震活动缘于流体的直接触发(Rb≥95%);足够长的时间之后,由于地下数公里范围在新的载荷及渗透条件下趋于新的平衡,流体渗透影响趋于稳定,孔隙压趋于常数,孔隙压变化趋于0,流体对微震活动的触发作用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微震活动 ETAS模型 流体触发 渗透 加卸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位主关键层破断失稳及微震活动分析 被引量:30
7
作者 蒋金泉 张培鹏 +1 位作者 秦广鹏 许斌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567-3575,共9页
基于板壳理论建立了两邻边固支、两邻边简支条件下高位主关键层的力学模型,利用瑞利-里兹法,推导出高位主关键层弯曲挠度函数的近似解析式和应力分布表达式,求解出高位主关键层破断跨度的计算式,并分析了该条件下的破断规律。根据现场... 基于板壳理论建立了两邻边固支、两邻边简支条件下高位主关键层的力学模型,利用瑞利-里兹法,推导出高位主关键层弯曲挠度函数的近似解析式和应力分布表达式,求解出高位主关键层破断跨度的计算式,并分析了该条件下的破断规律。根据现场微震监测,研究了高位主关键层破断运移与微震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该边界条件下主关键层破断前的最大挠度点靠近两简支边侧;主关键层破断失稳过程中,当破断前悬跨系数大于1时,主关键层沿倾向固支边上表面首先发生破断,当悬跨系数小于1时,主关键层沿走向固支边上表面首先发生破断,且主关键层破断跨度a与倾向悬露长度b的关系曲线呈W型。高位主关键层破断运移时诱发大能量微震事件,其破断步距和形式的分析结果与强微震活动规律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主关键层 两邻边固支两邻边简支 弹性板 破断步距 微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埋硬岩隧洞微震监测及微震活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于群 唐春安 +2 位作者 李连崇 马天辉 唐烈先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65-1470,共6页
针对高地应力和高埋深带来的深埋隧洞岩爆问题,以锦屏二级水电站深部引水洞为研究对象,对全断面隧道掘进机(TBM)开挖过程进行微震实时监测。结合微震活动时空强序列分布、微震事件密度及微震能量密度,总结微震活动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对... 针对高地应力和高埋深带来的深埋隧洞岩爆问题,以锦屏二级水电站深部引水洞为研究对象,对全断面隧道掘进机(TBM)开挖过程进行微震实时监测。结合微震活动时空强序列分布、微震事件密度及微震能量密度,总结微震活动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对地下硐室岩体强度损伤区进行圈定,进而识别发生岩爆的潜在危险区。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岩爆都存在有可被微震监测定位的微破裂前兆,微震活动的活跃区和簇集区与岩爆位置具有空间一致性,在时间上的排序优先于岩爆事件。岩爆的发展及破坏过程是由岩体的浅表,经微裂纹的萌生、发展、扩展至岩体深部后形成宏观剪切裂纹,相邻的宏观剪切裂纹相互搭接后与隧洞壁形成三角形闭环。当岩体达到或者超过峰值强度时,岩爆发生。借助于震源理论,利用微震事件b值变化特征可对隧洞岩爆情况进行预测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监测 微震活动 岩体损伤 裂纹扩展 岩爆 深埋隧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斜轴部附近微震活动规律及对冲击矿压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谢群 窦林名 +3 位作者 李宁 张军伟 谢龙 谢连银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4-147,163,共5页
根据波兰SOS微震监测系统所得到的微震数据,结合砚北煤矿250204工作面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了向斜轴部附近的震源演化规律,得出结论:工作面回采期间,当工作面处于向斜轴部时,震源主要分布在煤层上侧,即微震事件主要发生在顶板附近;当回... 根据波兰SOS微震监测系统所得到的微震数据,结合砚北煤矿250204工作面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了向斜轴部附近的震源演化规律,得出结论:工作面回采期间,当工作面处于向斜轴部时,震源主要分布在煤层上侧,即微震事件主要发生在顶板附近;当回采工作面逐渐远离向斜轴部时,震源分布有向煤体下侧转移的趋势,即微震事件主要发生在底板附近。当向斜轴部和工作面见方2因素相叠加时,发生冲击的可能性明显增大。同时总结了向斜构造发生冲击矿压的能量频次规律,对生产实践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斜轴部 微震活动 冲击矿压 震源演化 能量频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域性微震活动的深部采场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昊 陈炳瑞 +3 位作者 池秀文 王搏 徐世达 姜洪波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18年第3期325-333,共9页
红透山铜矿是我国开采深度最大的金属矿山之一,地压问题突出。为分析深部采场稳定性和预防围岩破坏,在红透山铜矿-707中段47采场建立了中科微震高精度微震监测系统,经人工爆破检验,在采场多空区条件下系统定位精度满足矿山生产要求。实... 红透山铜矿是我国开采深度最大的金属矿山之一,地压问题突出。为分析深部采场稳定性和预防围岩破坏,在红透山铜矿-707中段47采场建立了中科微震高精度微震监测系统,经人工爆破检验,在采场多空区条件下系统定位精度满足矿山生产要求。实时监测结果表明:(1)采场围岩应力调整较快,大型爆破后未发生微震活动明显增加的情况,小爆破和出矿活动等现场作业与微震活动具有正相关性;(2)47采场开采过程中微震活跃区主要位于3502川、出矿口、-707主巷道和采场内部靠近通风井2等附近,现场踏勘发现,前3个区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明显的动力型破坏情况,与监测结果相符;(3)按区域进行围岩稳定性分析,有利于探究微震活动与大型爆破、小爆破和出矿活动等现场作业的关系,分析围岩破坏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采场 微震活动 稳定性 区域性 动力型破坏 岩爆 监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口矿井采动影响条件下微震活动规律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国营 张成涛 张利民 《煤矿开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7-78,41,共3页
采用微震监测系统对唐口煤矿2304工作面末采期间的煤岩活动情况进行了监测,分析了工作面推进速度、顶板破坏高度以及异形煤柱对微震活动规律的影响,提出了2个重要观点:对于具有潜在冲击灾害的工作面,应适当地降低工作面推采速度;微震揭... 采用微震监测系统对唐口煤矿2304工作面末采期间的煤岩活动情况进行了监测,分析了工作面推进速度、顶板破坏高度以及异形煤柱对微震活动规律的影响,提出了2个重要观点:对于具有潜在冲击灾害的工作面,应适当地降低工作面推采速度;微震揭示的顶板破裂高度应作为矿井区域性冲击危险评价的重要指标。最后采用微震活动的"G-R关系"对2304工作面开采末期的最大微震事件进行了预测,结果与实际监测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活动 冲击地压 推进速度 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殊空间结构条件下微震活动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孙雪亮 杜涛涛 蓝航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92-95,共4页
宽沟煤矿采掘布置形成了W1143工作面特殊的空间结构。为了分析特殊空间结构覆岩活动特征,建立了矿井微震监测台站进行覆岩活动监测。监测结果表明,特殊空间结构条件下,覆岩产生的微震事件呈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趋于稳定的特点;覆岩释放... 宽沟煤矿采掘布置形成了W1143工作面特殊的空间结构。为了分析特殊空间结构覆岩活动特征,建立了矿井微震监测台站进行覆岩活动监测。监测结果表明,特殊空间结构条件下,覆岩产生的微震事件呈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趋于稳定的特点;覆岩释放的能量和频次与岩层活动剧烈程度呈正相关性,覆岩活动越频繁,释放的能量越大,产生的微震事件越多。矿井建立的ARAMIS M/E微震监测系统在揭示覆岩活动规律及监测、预警冲击地压危险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空间结构 ARAMIS M/E微震监测系统 微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应力地下交叉洞室爆破诱发掉块的微震活动及震源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赵金帅 江权 +3 位作者 裴书锋 陈炳瑞 徐鼎平 宋磊博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2期542-554,共13页
岩体掉块是在地下洞室开挖过程中容易遇到的破坏灾害之一。为客观评价爆破开挖引起的地下交叉洞室岩体掉块的微震活动及震源机制,在白鹤滩水电站母线洞安装了6个单轴加速度计和8个单轴检波器,开展原位微震监测试验。在时域上,生产爆破... 岩体掉块是在地下洞室开挖过程中容易遇到的破坏灾害之一。为客观评价爆破开挖引起的地下交叉洞室岩体掉块的微震活动及震源机制,在白鹤滩水电站母线洞安装了6个单轴加速度计和8个单轴检波器,开展原位微震监测试验。在时域上,生产爆破的微震活动响应表明,爆破后3 h内,微震活动处于活跃阶段。在空间域上,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开挖区周围的应力集中分布,岩体的破坏和劣化逐渐加剧。微震事件的活动区域与应力集中区域一致。基于矩张量反演法分析破裂机理可知,地下交叉洞室岩体掉块的破裂机理以拉张断裂为主。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地下洞室围岩的稳定性分析、爆破开挖及支护优化等问题的重新思考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掉块 微震监测 爆破开挖 微震活动特性 震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7届国际岩爆与微震活动性学术研讨会(RaSiM7)1号通知(论文征集)
14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14-,共1页
由大连理工大学岩石破裂与失稳研究中心、东北大学岩石破裂与失稳研究中心、大连大学材料破坏力学数值试验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地质力学与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协办的第7届国际岩爆与... 由大连理工大学岩石破裂与失稳研究中心、东北大学岩石破裂与失稳研究中心、大连大学材料破坏力学数值试验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地质力学与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协办的第7届国际岩爆与微震活动性学术研讨会将于2009年8月21~23日在大连举行,由我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国家小组主席唐春安教授任会议主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研讨会 冲击地压 微震活动 地震活动 RaSiM7)1 岩爆 矿震 工程地质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直立特厚煤层采动应力分层分区特征及对矿压活动的影响规律
15
作者 李浩荡 卢安良 +5 位作者 刘旭东 杨立韩 周雨 钟涛平 宋大钊 李振雷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853-2865,共13页
明确近直立特厚煤层采动应力时空演化特征是研究矿压显现规律和防治冲击地压的关键科学问题。以乌东煤矿为研究背景,综合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分析的方法,系统研究了近直立特厚煤层水平分段开采的采动应力空间分布特征、微震活动时空... 明确近直立特厚煤层采动应力时空演化特征是研究矿压显现规律和防治冲击地压的关键科学问题。以乌东煤矿为研究背景,综合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分析的方法,系统研究了近直立特厚煤层水平分段开采的采动应力空间分布特征、微震活动时空演化规律及其与冲击显现的耦合机制,结合现场微震监测数据与5次典型冲击案例,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讨论了近直立煤层矿压活动的原因,并定量对比了与水平/缓倾斜煤层在应力分布模式、震源机制及冲击特征的本质差异。研究表明:近直立特厚煤层采动应力场呈现典型三维非对称分布,水平构造应力主导的应力集中区具有显著分层分区特性。垂直方向上,开采层位下方形成范围25m的应力集中带,峰值位于层位下方8m;走向上,超前应力影响范围达60m,峰值位于工作面前方10m;倾向上,巷道两侧35m为卸压区,上下方呈现双驼峰型应力集中区。微震事件分布呈现超前和横向扩展特征,微震频次随能级增加呈指数衰减,高能事件集中分布于工作面前方50~75m、两侧30~40m的高梯度应力区,能量密度与应力梯度呈显著正相关。冲击显现以巷道顶板下沉和底板鼓起为主,破坏形态与巷道上下方应力集中区强相关。不同于水平煤层垂直应力主导的工作面超前和巷道两侧应力集中以及顶板破断诱发矿震扰动,近直立煤层微震事件主要源于高水平构造应力驱动下的煤岩局部破裂,形成独特的高静载+矿震扰动致灾模式,而静载集中和矿震扰动区近似重叠,导致近直立煤层巷道顶底部破坏为主的冲击显现特征。研究结果为明确近直立特厚煤层开采矿压规律和冲击地压特征的基础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直立特厚煤层 采动应力 矿压规律 微震活动 冲击地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光纤微震监测技术在底板突水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刚 韩云春 +6 位作者 余国锋 罗勇 任波 叶赞 王立超 赵靖 徐一帆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45,共10页
目前国内的光纤微震监测系统多是基于光学光栅传感技术,而光纤光栅波长解调限制了系统检测频率与灵敏度,且长时间、连续不间断的微震监测成功案例较少。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全光纤微震监测系统。以潘二煤矿11023工作面回采过程... 目前国内的光纤微震监测系统多是基于光学光栅传感技术,而光纤光栅波长解调限制了系统检测频率与灵敏度,且长时间、连续不间断的微震监测成功案例较少。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全光纤微震监测系统。以潘二煤矿11023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底板突水监测为工程背景,使用全光纤微震监测系统与ESG微震监测系统进行对比,得出全光纤微震监测系统具有以下优势:记录的波形频谱特征更清晰,表现出高信噪比优势;对扰动深度的监测范围更大,远距离监测效果更好;震源定位结果分布更加合理,更符合工作面实际开采情况。在监测工作面回采全周期内,分析了11023工作面断层异常区底板破坏与微震活动性关系:在断层和煤层变薄异常区附近,微震事件的数量增多、强度增大;工作面初采期间应力集中释放,受采动影响,底板破坏较深;相对大能量事件主要分布在断层异常区的底板,底板破坏深度约为27 m,微震事件在3煤底板60 m以下没有成线或成面聚集的情况,说明裂隙并未扩展,未形成导水通道,工作面安全回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光纤微震监测 底板突水 扰动深度 震源定位 断层异常区 微震活动 相对大能量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米深井大采高沿空工作面微震活动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业献 《煤矿开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0-92,共3页
通过研究深井工作面开采过程中的微震活动规律,得出微震事件分布的时空迁移性和周期性。以唐口煤业有限公司5303大采高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得出了工作面超前采动应力分布范围为190m,采空区顶、底板裂隙发育高度分别为75m,60m,该结论为深... 通过研究深井工作面开采过程中的微震活动规律,得出微震事件分布的时空迁移性和周期性。以唐口煤业有限公司5303大采高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得出了工作面超前采动应力分布范围为190m,采空区顶、底板裂隙发育高度分别为75m,60m,该结论为深井开采冲击地压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米深井 大采高 沿空工作面 微震活动 采动应力 覆岩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拉通克铜镍矿微震监测系统建设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海昶 赵丞 蔡永顺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149-157,共9页
为了实现二号矿床31线~51线260~350 m水平之间中深孔采场回采过程中稳定性监测,基于监测范围及精度分析,建立了16通道微震监测系统,对微震事件的活动规律与矿山生产情况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微震事件频次、能量、震级、应力集中度... 为了实现二号矿床31线~51线260~350 m水平之间中深孔采场回采过程中稳定性监测,基于监测范围及精度分析,建立了16通道微震监测系统,对微震事件的活动规律与矿山生产情况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微震事件频次、能量、震级、应力集中度,以及累计视体积-能量指数分布特征等参数进行了地压风险等级的判定,结果表明:该台网布置可实现对210~400 m范围内31线~51线的整体包络,最大误差在15 m左右,最低可监测到-2.3震级的微震事件,能够满足矿山监测的需要。微震活动与生产情况联系紧密,矿山爆破后的1~2 d内为微震活动活跃期,微震事件触发类比爆破事件具有滞后性,维持平稳的出矿量更易减弱微震活动。基于各参数指标的地压风险判定结果表示,该阶段地压风险等级为“轻微”,发生地压的风险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开采 地压 微震监测 微震活动 风险判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震监测的锦屏二级水电站深埋隧洞岩爆孕育过程分析 被引量:54
19
作者 于群 唐春安 +2 位作者 李连崇 李鸿 程关文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315-2322,共8页
为研究锦屏二级水电站深埋隧洞岩爆孕育及发展过程,利用构建的微震监测系统对#3引水洞的TBM掘进过程进行全天候连续实时监测。通过获取大量微震监测数据,分别从微震事件的时空序列分布、事件活动率、微震能量、能量密度及视体积对隧洞... 为研究锦屏二级水电站深埋隧洞岩爆孕育及发展过程,利用构建的微震监测系统对#3引水洞的TBM掘进过程进行全天候连续实时监测。通过获取大量微震监测数据,分别从微震事件的时空序列分布、事件活动率、微震能量、能量密度及视体积对隧洞岩爆前各参数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从动态裂纹扩展角度揭示了岩爆孕育过程中微破裂的萌生、发展、扩展直至相互贯通的宏观破坏机制,初步探讨了微震活动演化规律与岩爆间的时空内在联系。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岩爆都存在有可被微震监测定位的微破裂前兆,微震活动率、微震能量及累积视体积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部分岩爆的驱动源由本地岩爆能量与转移能量之和获得,即E驱动=E本地+E转移,强岩爆可再次诱发邻近位置产生岩爆。研究结果,初步证明了利用微震监测系统对深埋隧洞岩爆进行实时监测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爆 微震监测 微震活动 孕育过程 锦屏二级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震矩张量的矿山围岩破坏机制分析 被引量:16
20
作者 唐礼忠 翦英骅 +3 位作者 李地元 王春 邓丽凡 陈源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36-1444,共9页
微震是矿山岩体损伤的重要信号,并被用于矿山围岩稳定性分析。为应用矩张量理论,研究矿山开采围岩破坏机制,对理论运用中的关键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1)通过引入适于矿山岩体应力状态的矩张量三分量分解模型,解决了由于矿山应力状态不确... 微震是矿山岩体损伤的重要信号,并被用于矿山围岩稳定性分析。为应用矩张量理论,研究矿山开采围岩破坏机制,对理论运用中的关键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1)通过引入适于矿山岩体应力状态的矩张量三分量分解模型,解决了由于矿山应力状态不确定带来的矩张量分解方程组求解的不确定问题;(2)针对Ohstu提出的矩张量岩体破坏模式判据的不足之处进行了讨论和修正,使其适于矿山岩体工程岩体破坏模式分析。利用改进后的矩张量分析方法对冬瓜山铜矿的部分巷道围岩破坏机制进行研究,印证了冬瓜山巷道围岩破坏是一种以剪切破坏为主,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破坏形式的结论。当巷道穿过不同岩层接触带时,微震事件在接触带附近积聚,表明巷道围岩出现剪切破坏带并形成冒落区;位于单一岩层中的巷道围岩中的微震活动较为分散,破坏原因多为围岩应力集中,破坏形式表现为局部性围岩冒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张量 微震监测 破坏机制 微震活动 破坏判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