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震集聚度:微震时空演化五维指标的概念、算法和应用
1
作者 郝宪杰 杨怀翔 +4 位作者 潘鹏志 张洪岚 李航 王兆丰 潘光耀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21-234,共14页
微震数据监测已成为矿井安全判识、预警的重要手段,但是基于微震的时空演化机制及其与岩层活动的相关性仍然亟待解决。当前微震分析多采用多个指标分别或者综合评价,但是不同指标间的联系较弱,多个指标可能存在冗余,单个指标则可能存在... 微震数据监测已成为矿井安全判识、预警的重要手段,但是基于微震的时空演化机制及其与岩层活动的相关性仍然亟待解决。当前微震分析多采用多个指标分别或者综合评价,但是不同指标间的联系较弱,多个指标可能存在冗余,单个指标则可能存在不足,导致判识结果关联性较弱甚至相悖。工作面海量的、能量各异的微震事件都是由岩层破裂和回转运动引起,许多微小事件是由同一个岩层破坏衍生的,故而微震事件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因此,基于内涵丰富的指标来研究微震时空演化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提出了一个包含空间3个维度、能量1个维度以及时间1个维度,共5个维度的微震时空演化指标:微震集聚度,该指标表明岩层破断回转时往往伴随着较大的微震能量或者是空间聚集程度和时序集中度。推导了包含能量、空间、时序3个因素下的微震集聚度计算公式,并进行了推广性验证。进一步采用该公式计算了亭南307工作面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期间的微震事件的微震集聚度,并分析了较大微震集聚度的事件所在层位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直接顶的微震事件频次较大,但其大部分事件的微震集聚度大小不如基本顶,较大微震集聚度的事件更能反应矿山压力变化规律。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前后基本顶微震集聚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该指标突破了能量频次、空间频次等单一性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直接顶和基本顶中微小微震影响,更加直观地揭示了矿压显现的整体规律。微震集聚度具有一个指标多个维度的特征,不仅可以在矿山进行应用,还可以推广到隧道、水电站、金属矿等所有应用微震的岩土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压力 微震判识 微震时空演化 微震集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倾斜巨厚煤层复杂空间结构区微震时空演化规律及诱冲机理 被引量:7
2
作者 崔峰 张随林 +6 位作者 刘旭东 来兴平 姬松涛 冯攀飞 贾冲 陆长亮 王昊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86-1803,共18页
煤矿冲击地压灾害的发生与空间结构密切相关,尤其在复杂空间结构区灾害发生更频繁。掌握煤层开采复杂空间结构区煤岩灾变规律并揭示其发生机制对于冲击地压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以乌东煤矿为研究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微震监测、理论分析等... 煤矿冲击地压灾害的发生与空间结构密切相关,尤其在复杂空间结构区灾害发生更频繁。掌握煤层开采复杂空间结构区煤岩灾变规律并揭示其发生机制对于冲击地压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以乌东煤矿为研究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微震监测、理论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岩柱应力异常尺寸效应,分析了复杂空间结构区微震时空演化规律,揭示了复杂空间结构下冲击地压发生机理,评估了煤层开采不同区域的冲击危险性。研究结果表明:①急倾斜岩柱厚度更窄、出露高度更大其撬动效应更强,岩厚变异应力异常形成5个分区。②岩柱厚度更窄区域微震频次更多,能量更高,时空活动度更强,离散性更高。高应力区、应力梯度区、应力平稳区依次呈现“低频次-高能量”、“高频次-高能量”、“低频次-低能量”的微震响应特征。③特殊空间结构区域微震事件簇集且能级增大,时空活动度及离散性陡增,尤其在结构边缘该特征更明显,能量积聚及释放速率增大,冲击地压发生的概率及强度更高。位于岩柱更窄区域的特殊空间结构内微震活动更剧烈。④岩柱厚度越窄(煤柱高度越大)则岩柱向深的弯矩及能量增长速率越快,冲击危险性更高。依据结构面强度效应推断出断裂带发生滑移错动,是能量积聚与释放的优势区域。揭示冲击地压发生机理为高静载及低临界载荷共同作用,基于应力集中特征评估煤层开采不同区域的冲击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斜巨厚煤层 复杂空间结构 微震时空演化规律 冲击地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厚煤层开采微震响应特征及地表沉陷演化规律研究
3
作者 刘志腾 何生全 +6 位作者 申峰 彭宝山 方珍珠 孙强 胡艳波 夏宏根 赵梵翔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7-166,共10页
巨厚煤层开采形成的大空间造成上覆岩层运动过程及矿压显现复杂,导致现场微震响应特征与地表沉陷演化规律不清晰。针对上述问题,以国家能源集团国源电力有限公司准东二矿巨厚煤层为研究对象,基于现场实测分析巨厚煤层采动影响下微震响... 巨厚煤层开采形成的大空间造成上覆岩层运动过程及矿压显现复杂,导致现场微震响应特征与地表沉陷演化规律不清晰。针对上述问题,以国家能源集团国源电力有限公司准东二矿巨厚煤层为研究对象,基于现场实测分析巨厚煤层采动影响下微震响应特征及地表沉陷演化规律,并揭示二者与回采速度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1)巨厚煤层采动影响下微震事件分布范围广,不同能级微震事件超前工作面分布范围达20倍采厚,在工作面垂向集中分布范围为5.5倍采厚,在工作面两侧集中分布范围达2.8倍采厚。(2)中等能级微震事件在所有微震事件中占比最大,且不同关键层区域微震事件呈“低层位低能级、高层位高能级”分布特征。(3)地表下沉量在工作面倾向上呈“漏斗型”分布形态,最大下沉量约为1/2采厚;不同回采阶段最大下沉量位置均位于工作面中部区域,相较工作面位置具有“滞后性”特征。(4)回采速度与微震及地表沉陷演化具有较强关联性,随着回采速度增加,微震事件在工作面两侧分布范围呈逐渐减小趋势,在工作面煤层上方分布范围逐渐增大,微震事件能量、频次及地表位移变化速率均呈非线性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厚煤层开采 微震响应 地表沉陷 微震时空演化 回采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ilure precursor of surrounding rock mass around cross tunnel in high-steep rock slope 被引量:8
4
作者 马克 唐春安 +2 位作者 徐奴文 刘峰 徐敬武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1期207-217,共11页
The stability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mass around cross tunnel in the right bank slope of Dagangshan hydropower station, in the southwestern China, was analyzed by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as well as numerical simulati... The stability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mass around cross tunnel in the right bank slope of Dagangshan hydropower station, in the southwestern China, was analyzed by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as well as numerical simulations. The realistic failure process analysis code (abbreviated as RFPA3D) was employed to reproduce the initiation, propagation, coalescence and interactions of micro-fractures, the evolution of associated stress fields and acoustic emission (AE) activities during the whole failure processes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mass around cross tunnel. Combined with microseismic activities by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on the fight bank slope, the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and the micro-fracture precursor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complete process of progressive failure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mass around cross tunnel were discussed and the energy release law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mass around the cross tunnel was obtain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recursor characteristic of microfractures occurring in rock mass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early warn catastrophic damage of rock mass around cross tunnel. Moreover, the heterogeneity of rock mass is the source and internal cause of the failure precursor of rock ma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 slope cross tunnel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precursory characteristics HETEROGENE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