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VMD的TFPF微震数据随机噪声去除方法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勇 张忠政 程浩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70-176,共7页
由于金属矿山复杂的环境条件,微震监测方法所采集的微震数据中含有大量的随机噪声,导致有效信号到时拾取准确性的降低,将严重响应微震源定位的准确性。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变分模态分解(VMD)的时频峰值滤波(TFPF)方法,进行微震数据... 由于金属矿山复杂的环境条件,微震监测方法所采集的微震数据中含有大量的随机噪声,导致有效信号到时拾取准确性的降低,将严重响应微震源定位的准确性。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变分模态分解(VMD)的时频峰值滤波(TFPF)方法,进行微震数据随机噪声去除的应用研究。该方法将微震数据利用VMD分解成若干个主频和带宽不同的信号分量,对不同的信号分量选取对应窗长进行TFPF随机噪声去除处理,再进行信号重构,以达到压制随机噪声的目的。通过理论和实际数据的测试,验证了VMD-TFPF方法去除随机噪声的有效性与优越性。随机噪声的有效去除,对提高微震数据处理的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数据 随机噪声 TFPF VM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震数据反演分析的煤矿工作面突涌水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穆永刚 《煤》 2023年第10期84-86,98,共4页
基于山西某矿4^(上)煤层作为4煤层的保护层进行开采的实际工程背景,针对该特殊区域采掘活动中存在显著突涌水危险的现状,为了进一步降低采动影响下40111工作面突涌水的可能性,借助于现有的微震监测设备分析回采速度与微震“时间-空间-... 基于山西某矿4^(上)煤层作为4煤层的保护层进行开采的实际工程背景,针对该特殊区域采掘活动中存在显著突涌水危险的现状,为了进一步降低采动影响下40111工作面突涌水的可能性,借助于现有的微震监测设备分析回采速度与微震“时间-空间-强度”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阐明突涌水规律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4^(上)煤层作为4煤层的保护层开采可以有效降低工作面微震能量大小,证明该方法起到了很好的卸压作用。同时微震空间分布特征与回采速度的相关性,最终确定了合理的回采速度,也为形成煤矿突涌水防治体系提供了数据支撑,确保矿井深部开采本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数据 突涌水 反演 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T-DBSCAN聚类算法的矿井冲击地压微震监测数据时空特性分析
3
作者 张国华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7期62-70,共9页
矿井冲击地压是地下矿山中的一种常见地质灾害,对矿山的安全生产和员工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矿井常规的数据分析多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危险预警分析,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对高维的微震监测数据时空特性分析明显不足,数据分析缺乏... 矿井冲击地压是地下矿山中的一种常见地质灾害,对矿山的安全生产和员工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矿井常规的数据分析多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危险预警分析,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对高维的微震监测数据时空特性分析明显不足,数据分析缺乏实时性,预警分析对特定软件的依赖性过大。为了提高冲击地压的预警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ST-DBSCAN时空聚类算法的方法来分析矿井冲击地压微震监测数据的时空特性,相对于传统聚类算法,该方法表现出更高的鲁棒性。通过矿井真实微震数据验证分析,证明了ST-DBSCAN时空聚类算法能够满足冲击地压微震监测数据时、空、强分析要求,可以识别和分类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的应力增高区,能够为矿井冲击地压的预警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冲击地压 微震监测数据 ST-DBSCAN聚类算法 时空特性 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Base与Netty的煤矿微震时序大数据存储优化
4
作者 丁琳琳 王智涵 +2 位作者 顾英豪 王凯璐 包鑫阳 《中国矿山工程》 2023年第5期29-35,共7页
在当前智能煤矿场景中,大量煤矿微震传感器所产生的时序数据呈爆炸式增长,进而对现有的存储系统及性能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已经存在基于分布式列族数据库HBase能够存储工业时序大数据的实例,但是由于没有考虑到特定业务场景中数据的... 在当前智能煤矿场景中,大量煤矿微震传感器所产生的时序数据呈爆炸式增长,进而对现有的存储系统及性能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已经存在基于分布式列族数据库HBase能够存储工业时序大数据的实例,但是由于没有考虑到特定业务场景中数据的特征关联问题,现有的策略仍然无法较好地满足煤矿微震波形时序数据的特定存储需求。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分布式存储系统HBase,利用煤矿微震波形时序数据的特征,提出了基于HBase与Netty的煤矿微震时序大数据存储性能优化(CM^(2) TS-HBase),分成四个部分,分别为数据采集层、数据预处理层、数据中转层以及数据存储层。其中,数据采集层分为离线部分与实时部分,离线部分即存储在数据中心硬盘中的历史微震时序数据文件,实时部分即部署在某煤矿的多个微震波形传感器通过网络实时地向数据预处理层进行数据缓冲;数据预处理层实现对波形时序数据的文件进行对齐、解析以及序列化操作。根据煤矿微震波形时序数据特征提出了适用于微震波形时序数据的HBase数据表结构、预分区策略以及主键优化策略,有效地解决了数据存储过程中出现的数据热点问题以及数据分散问题;数据中转层提出了基于Netty与Redis的数据转发中间件平台为整个存储体系提供异步处理机制,较好地解决了高并发存储问题;数据存储层是基于分布式数据库HBase作为存储体系的底层存储媒介。最终根据真实数据集的存储耗时证明了相较于原生存储方法(HBase API)与基于金融时序数据存储优化(FTBase),CM2T S-HBase在煤矿微震时序数据的存储性能有了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微震数据 时序数据 分布式存储 高并发事务处理 预分区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倾斜煤层水平分层开采强矿压显现机理与防治
5
作者 胡广宇 《山西焦煤科技》 CAS 2024年第7期25-30,共6页
急倾斜特厚煤层分层放顶煤开采期间强矿压动力显现频发,以某矿2522综放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地调研、理论计算分析、微震数据监测和卸压爆破防治等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主采2号煤中直角三角形ABC内煤体因处于塑性状态而承... 急倾斜特厚煤层分层放顶煤开采期间强矿压动力显现频发,以某矿2522综放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地调研、理论计算分析、微震数据监测和卸压爆破防治等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主采2号煤中直角三角形ABC内煤体因处于塑性状态而承载能力下降,直角梯形ACDE内的煤体起到主要的承载作用;顶板对煤体所施加的非均布载荷的峰值应力为69.7 MPa,投影距离为18.6 m,对2522运输巷及其附近一定宽度的工作面造成较大的静载影响;根据微震能量事件定位情况计算确定了2522运输巷及其附近工作面的底板煤层中强矿压动力显现影响三角区范围。对2522运输巷上侧顶板覆岩以及底板煤体采取卸压爆破防治措施后,所测得的煤粉量沿钻孔长度变化值均下降至低于临界煤粉量,同时日微震事件总能量和日微震总频次也呈现出急剧下降的趋势,验证了卸压爆破防治措施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斜特厚煤层 水平分层放顶煤开采 强矿压 微震数据 卸压爆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东二矿巨厚煤层首采面合理推进速度研究
6
作者 谭立 刘童童 +4 位作者 师为战 胡艳波 殷浩 夏宏根 李宜霏 《能源科技》 2024年第5期22-27,共6页
针对冲击地压矿井回采工作面合理的回采速度问题,以准东二矿巨厚煤层首采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软件结合现场微震数据的方法,深入研究了工作面合理的推进速度。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超前支承压力峰值逐步增... 针对冲击地压矿井回采工作面合理的回采速度问题,以准东二矿巨厚煤层首采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软件结合现场微震数据的方法,深入研究了工作面合理的推进速度。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超前支承压力峰值逐步增大,应力集中现象明显,应变能密度随之逐渐增加。随着推进速度的增加,峰值应力呈现出显著的非线性递增趋势。应变能密度峰值与推进速度呈正相关关系。推进速度越快,工作面冲击危险性指数逐步上升,当达到8.0 m/d时,指数异常增加,工作面冲击危险性较强,但速度提升至5.6 m/d时,差异变化并不明显,经过数值模型分析回采速度可提升至5.6 m/d。1101工作面回采阶段实测微震监测数据,分析均速2.45 m/d、3.10 m/d与4.78 m/d相关微震能量,表明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覆岩相对稳定,在最大开采速度4.78 m/d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提升开采速度至5.6 m/d。研究结果为提升巨厚煤层首采面冲击地压矿井产能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推进速度 数值模拟分析 微震数据 能量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构造对超前支承压力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韩定锋 张怀忠 张宝锋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3年第23期96-99,共4页
为探究地质构造对冲击地压的影响,以胡家河矿402102回采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逐月统计微震数据并进行处理计算,同时分别通过对断层和褶曲区域微震事件、大能量事件、震源集中区与地质条件较好的区域进行对比,明显发现相比于地质条件较好的... 为探究地质构造对冲击地压的影响,以胡家河矿402102回采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逐月统计微震数据并进行处理计算,同时分别通过对断层和褶曲区域微震事件、大能量事件、震源集中区与地质条件较好的区域进行对比,明显发现相比于地质条件较好的区域,褶曲构造和断层构造对超前支承压力的影响十分明显。回采期间微震事件发生于滞后工作面300 m至超前工作面300 m范围,同时超前应力区域基本集中于超前工作面250 m范围,预留50 m安全距离,即超前工作面300 m范围为相对安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构造 微震数据 超前支承压力 安全范围 监测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