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铣削加工激光熔覆WC/Ni合金粉末表面完整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彬 高奇 孙文强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7-32,共6页
激光熔覆WC/Ni合金粉末涂层的微铣削加工材料表面质量之间的关系选择模具钢Cr_(12)MoV为基材,WC/Ni合金粉末为熔覆材料采用纤维激光器进行熔覆加工试验。制备试验样件,用直径为1 mm的钨钢硬质合金铣刀对制备的样件进行微铣削试验。分别... 激光熔覆WC/Ni合金粉末涂层的微铣削加工材料表面质量之间的关系选择模具钢Cr_(12)MoV为基材,WC/Ni合金粉末为熔覆材料采用纤维激光器进行熔覆加工试验。制备试验样件,用直径为1 mm的钨钢硬质合金铣刀对制备的样件进行微铣削试验。分别设计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表面粗糙度R_(a)为评判标准,探究微铣削加工参数对WC/Ni合金粉末熔覆涂层铣削表面质量的影响规律,并阐述铣削机制。结果表明:主轴转速对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最为显著,进给量次之,铣削深度影响最小;当主轴转速为9 000 r/min,进给量速度为6 mm/min,铣削深度为0.04 mm时,测量得出粗糙度最小为0.014μm;在微铣削加工WC/Ni合金粉末熔覆涂层时,为获得较好的加工表面质量可选择较小的加工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微铣削加工 加工表面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材制造钛合金的微铣削加工试验 被引量:2
2
作者 陈仲伟 吴贤 +2 位作者 赵孟 姜峰 朱来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7-467,共11页
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AM)技术制备的钛合金部件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对增材制造钛合金精密零部件而言,铣削、抛光等后处理加工是必不可少的工序。本文选用聚晶金刚石(Polycrystalline diamond,PCD)微铣刀对锻造钛... 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AM)技术制备的钛合金部件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对增材制造钛合金精密零部件而言,铣削、抛光等后处理加工是必不可少的工序。本文选用聚晶金刚石(Polycrystalline diamond,PCD)微铣刀对锻造钛合金、激光选区熔化(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技术制备的未经过热处理和经过热处理的钛合金进行微铣削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制造工艺的钛合金材料的微铣削加工性能。结果表明:SLM-热处理钛合金的铣削力最大,这与其材料硬度最高有关。微铣削过程中,所有钛合金材料的逆铣侧顶端毛刺尺寸均要大于顺铣侧顶端毛刺尺寸。在不同制造工艺的钛合金材料中,SLM-钛合金生成的顶端毛刺宽度最小,这与其塑性最差有关。SLM-热处理钛合金获得的表面质量最好,这不仅与材料的硬度和塑性有关,同时还受到孔隙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锻造钛合金 激光选区熔化-钛合金 激光选区熔化-热处理钛合金 微铣削加工性能 聚晶金刚石铣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工艺参数对FeCoNiCrMnAl_(x)高熵合金微铣削加工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鹏家 李潭 +1 位作者 王喆 朱昱硕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7-20,共4页
为探究FeCoNiCrMnAl_(x)(x=0、0.6、1)高熵合金的微铣削加工性能,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分析不同主轴转速、每齿进给量、铣削深度等工艺参数对其微铣削力、切削比能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结果表明:Al_(1)合金的铣削力最大,表面质量最差;Al_(0... 为探究FeCoNiCrMnAl_(x)(x=0、0.6、1)高熵合金的微铣削加工性能,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分析不同主轴转速、每齿进给量、铣削深度等工艺参数对其微铣削力、切削比能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结果表明:Al_(1)合金的铣削力最大,表面质量最差;Al_(0)合金由于较低的铣削力、切削比能和表面粗糙度而具有更好的可加工性;3种合金的微铣削力和表面粗糙度均随主轴转速和每齿进给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随铣削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为降低合金的铣削力和表面粗糙度,可以适当提高主轴转速和每齿进给量,降低铣削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熵合金 微铣削加工 铣削 切削比能 表面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RA-RSM的微铣削表面质量多目标参数优化 被引量:6
4
作者 李文琴 于占江 +2 位作者 许金凯 江海宇 于化东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70-377,共8页
目的建立表面粗糙度和残余应力的灰色关联度预测模型,确定微铣削工艺参数优化方案,在降低表面粗糙度的基础上,最大化减小残余应力。方法首先,采用BBD试验方法设计三因素三水平微铣削试验,测量工件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和残余应力;其次,基于... 目的建立表面粗糙度和残余应力的灰色关联度预测模型,确定微铣削工艺参数优化方案,在降低表面粗糙度的基础上,最大化减小残余应力。方法首先,采用BBD试验方法设计三因素三水平微铣削试验,测量工件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和残余应力;其次,基于灰色关联分析(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GRA)方法,以表面粗糙度和残余应力的信噪比为性能指标,将多目标转化为单一目标进行优化;再次,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灰色关联分析与工艺参数之间的二阶回归预测模型;最后,利用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RSM)获得了最优参数组合。结果构建的灰色关联度预测模型的平均误差为6.9%,优化结果提高了3.91%。实验结果表明,最优工艺参数组合为:主轴转速20000 r/min,轴向切深60μm,进给速度285.8 mm/min。结论灰色关联度预测模型的拟合度良好,可靠性和准确性较高。基于GRA-RSM优化方法获得的工艺参数组合可以实现同时使表面粗糙度和残余压应力达到理想效果的最优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粗糙度 残余应力 微铣削加工参数 灰色关联度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