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圆二色和等温滴定微量热技术研究人血清白蛋白与锌离子的结合机制 被引量:3
1
作者 周洁 玉延华 +1 位作者 胡炜 付强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年第7期1467-1472,共6页
目的:体外利用圆二色和等温滴定微量热技术获得人血清白蛋白(HSA)与锌离子(Zn2+)相互作用的二级结构信息与热力学参数,认识Zn2+与HSA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探索并发挥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作用潜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圆二色技术和等... 目的:体外利用圆二色和等温滴定微量热技术获得人血清白蛋白(HSA)与锌离子(Zn2+)相互作用的二级结构信息与热力学参数,认识Zn2+与HSA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探索并发挥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作用潜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圆二色技术和等温滴定微量热技术;HSA浓度设置为由低到高的梯度,分别为0.025 mmol·L-1、0.05 mmol·L-1、0.1 mmol·L-1、0.2 mmol·L-1,Zn2+浓度5 mmol·L-1。结果:圆二色检测到不同浓度的HSA与Zn2+相互作用后二级结构发生变化,由低到高浓度的HSA与Zn2+结合后α-螺旋含量随之降低,当HSA浓度为0.2 mmol·L-1时α-螺旋含量表现特殊;进而所进行的等温滴定微量热实验获得一整套有关分子相互作用的热力学信息,包括结合常数(Kb)、反应的化学计量数(N)、熵(ΔS)和焓(ΔH),发现当Zn SO4(mmol·L-1)?HSA(mmol·L-1)=5?0.2时,有两类结合位点。不同浓度的HSA分别与Zn2+结合,表现出不同构象变化,特别当HSA浓度达到0.2 mmol·L-1时,α-螺旋含量急剧降低,蛋白质疏水性减弱,肽链伸展。在进一步的等温滴定微量热实验中,发现Zn SO4(mmol·L-1)?HSA(mmol·L-1)=5?0.2的条件下,Zn SO4-HSA有两类结合位点,即吸热位点和放热位点。结论:揭示HSA上的吸热结合位点对Zn2+有高特异性,但非结合优先性。这一结果为Zn2+在未来成为打开HSA上吸热位点的"钥匙"提供可行性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二色技术 等温滴定微量热技术 人血清蛋白 锌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等温滴定微量热技术的植物脱落酸受体鉴定的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卿 邢宇 +2 位作者 郝敬虹 曹庆芹 秦岭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20-23,共4页
等温滴定微量热技术(ITC)是一种新发展的研究生物分子互作的方法,可获得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完整的热力学和动力参数等。为了探明ITC在植物激素受体筛选和鉴定方面的应用可靠性,以植物激素脱落酸(ABA)受体为例,通过等温滴定试验获得ABA受... 等温滴定微量热技术(ITC)是一种新发展的研究生物分子互作的方法,可获得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完整的热力学和动力参数等。为了探明ITC在植物激素受体筛选和鉴定方面的应用可靠性,以植物激素脱落酸(ABA)受体为例,通过等温滴定试验获得ABA受体PYR1和ABA结合的热力学信息,包括结合常数(Kd),反应的化学计量数(N)和焓(ΔH)等,开发植物激素受体筛选和鉴定的技术体系。ITC试验显示,受体蛋白PYR1和ABA结合Kd为67μmol/L,N为0.92,ΔH为19.78kJ/mol,表明他们结合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高亲和性等特征。等温滴定微量热技术可以应用于激素受体的筛选和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温滴定微量热技术 脱落酸 受体 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热技术在生命科学及秸秆降解腐熟研究中的应用
3
作者 刘玉涛 朱颖峰 黄为一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9年第5期137-139,共3页
综述了微量热技术的特点、工作原理以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和进展,并重点阐述了其在秸秆降解腐熟中的应用。
关键词 微量热技术 生命科学 秸秆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量热技术在含能材料寿命评估领域的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
4
作者 张昊 庞爱民 彭松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2004年第A01期249-252,共4页
评述了微量量热技术在含能材料寿命评估领域的应用,以及该技术在特征参数选择、试验方法优化和临界点确定等方面的技术进展,并展望了微量量热技术在这一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微量技术 含能材料 寿命评估 发展趋势 特征参数 临界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氧化锌热力学函数的微量热法及电化学法测量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晓林 王路得 +2 位作者 黄在银 刘作娇 李星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39-543,共5页
采用微乳液-水热辅助法制备了形貌和尺寸均匀的纳米氧化锌分级结构,并对其进行了表征.利用微量热技术和电化学方法分别测定了纳米Zn O在298.15 K下的热力学函数(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生成Gibbs自由能及标准摩尔熵).采用微量热方法... 采用微乳液-水热辅助法制备了形貌和尺寸均匀的纳米氧化锌分级结构,并对其进行了表征.利用微量热技术和电化学方法分别测定了纳米Zn O在298.15 K下的热力学函数(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生成Gibbs自由能及标准摩尔熵).采用微量热方法测定纳米材料热力学函数主要基于纳米反应体系与对应块体反应体系的过渡态相同;采用电化学方法测定纳米材料热力学函数主要基于纳米材料与对应块体材料组成电池后的电极电势不同.结果表明,采用微量热法及电化学法获取的产物的热力学函数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近似相等.由此证明了微量热技术及电化学方法获取纳米材料热力学函数的科学性及有效性,同时也进一步说明纳米Zn O反应体系与块体Zn O反应体系所经历的过渡态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锌 力学函数 过渡态理论 微量热技术 电化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硝唑前体药物脂质体及微量量热法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候新朴 宁保明 +1 位作者 李晓燕 谭安民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6期481-483,共3页
将抗滴虫药物甲硝唑进行疏水性修饰,制成甲硝唑月桂酸酯,将此前体药物载于脂质体中,包封率提高近10倍。体外抗滴虫试验采用微量量热技术,测定用药后滴虫代谢产生热量改变,确定药物的抗滴虫作用。结果显示脂质体中前体药物最低于... 将抗滴虫药物甲硝唑进行疏水性修饰,制成甲硝唑月桂酸酯,将此前体药物载于脂质体中,包封率提高近10倍。体外抗滴虫试验采用微量量热技术,测定用药后滴虫代谢产生热量改变,确定药物的抗滴虫作用。结果显示脂质体中前体药物最低于游离药物量1/60,抗滴虫作用却强于后者,证实了前体药物脂质体的优越性,并说明微量量热法在药效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硝唑 脂质体 微量技术 药效学 抗滴虫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状微/纳米CaMoO_4的表面热力学性质 被引量:5
7
作者 范高超 马昭 +2 位作者 黄在银 谭学才 姚先超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07-1010,共4页
采用室温反相微乳液法制备了3种不同尺寸的花生状微/纳米CaMoO4.基于纳米CaMoO4与块体CaMoO4热力学性质的本质差异,结合化学热力学基本理论及热动力学原理,推导出纳米CaMoO4摩尔表面热力学函数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采用原位微量热技术... 采用室温反相微乳液法制备了3种不同尺寸的花生状微/纳米CaMoO4.基于纳米CaMoO4与块体CaMoO4热力学性质的本质差异,结合化学热力学基本理论及热动力学原理,推导出纳米CaMoO4摩尔表面热力学函数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采用原位微量热技术获得了花生状微/纳米CaMoO4的摩尔表面热力学函数.结果表明,花生状微/纳米CaMoO4的表面热力学性质变化具有尺寸效应,即随着尺寸的减小,摩尔表面焓、摩尔表面Gibbs自由能、摩尔表面熵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CaMoO4 尺寸效应 微量热技术 表面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胶与海藻酸钠的静电复合机制及热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陈海华 于芮 王雨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2-59,共8页
为探明明胶(gelatin,GEL)与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AG)静电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对不同GEL和AG质量比(r)、不同pH值的液体体系进行常温浊度滴定、Zeta电位测定及亚甲基蓝吸收光谱实验等,研究复合物形成的影响因素,并利用等温滴定微量... 为探明明胶(gelatin,GEL)与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AG)静电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对不同GEL和AG质量比(r)、不同pH值的液体体系进行常温浊度滴定、Zeta电位测定及亚甲基蓝吸收光谱实验等,研究复合物形成的影响因素,并利用等温滴定微量热技术对GEL与AG结合过程进行热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常温下GEL与AG结合是以强烈的静电相互作用为主的焓驱动放热过程;NaCl通过静电屏蔽作用,在低浓度(<0.02 mol/L)时促进GEL与AG的结合,高浓度时抑制其结合。环境pH值通过调整GEL与AG所带的净电荷从而影响其静电作用,低pH值时形成不溶性复合物,高pH值时形成可溶性复合物;提高r或者提高GEL和AG总浓度可以促进其相互作用,r=7∶3时,可以在较高pH值下形成稳定的复合物悬浊液,pH值在2.5~3.5变化对悬浊液影响较小。本实验为GEL-AG基生物材料的开发及其在食品、医药领域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胶 海藻酸钠 等温滴定微量热技术 静电复合物 浊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ATCC23270与矿物吸附过程的热量变化及不同条件下代谢热的基础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秀美 柳建设 +4 位作者 李邦梅 朱建裕 王铧泰 闫颖 邱冠周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6-262,共7页
用微量热技术研究了不同条件下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ATCC23270(以下简写为A.ferrooxidans ATCC23270)与硫化矿吸附过程的热量变化以及不同细菌浓度、不同的初始pH值及不同的培养条件下细菌的代谢产热情况。研究发现,矿浆浓... 用微量热技术研究了不同条件下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ATCC23270(以下简写为A.ferrooxidans ATCC23270)与硫化矿吸附过程的热量变化以及不同细菌浓度、不同的初始pH值及不同的培养条件下细菌的代谢产热情况。研究发现,矿浆浓度0.03g/mL,细菌浓度1.7×10^8个/mL的时候细菌与矿物的吸附放热最大。不同条件培养的细菌胞外多聚物的组成不同,与矿物吸附的反应热也不相同,黄铁矿培养细菌胞外多聚物含量最高,反应热也最高,说明细菌胞外多聚物在吸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用微量热法能够很好地反映出细菌生长代谢过程中每个微观时刻的热量变化。对于A.ferrooxidans ATCC23270,最佳的代谢产热条件为:pH值为2.0和2.3,细菌浓度为3.0×10^8个/mL。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细菌的生长代谢热不同,2039+FeSO4培养的代谢热最大、放热最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热技术 A.ferrooxidans ATCC23270 吸附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_3PO_4微晶表面热力学函数的温度及形貌效应
10
作者 刘作娇 范高超 +3 位作者 何良明 刁开盛 黄在银 谭学才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385-1388,共4页
在室温下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了四足状、立方体状和十二面体状Ag3PO4微晶及Ag3PO4块体,并进行了表征.以Ag3PO4微/纳米和块体材料热力学性质的区别为基础,结合化学热力学理论和热动力学基本原理,导出摩尔表面热力学关系式.在此基础上,采... 在室温下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了四足状、立方体状和十二面体状Ag3PO4微晶及Ag3PO4块体,并进行了表征.以Ag3PO4微/纳米和块体材料热力学性质的区别为基础,结合化学热力学理论和热动力学基本原理,导出摩尔表面热力学关系式.在此基础上,采用原位微量热技术获取Ag3PO4的化学反应动力学信息和表面热力学函数,讨论了形貌和温度对表面热力学性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四足状Ag3PO4的摩尔表面焓(Hsm)、摩尔表面Gibbs自由能(Gsm)和摩尔表面熵(Ssm)最大,立方体状次之,十二面体状最小;Hsm和Ssm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Gsm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3PO4 形貌效应 微量热技术 表面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微乳体系中钼酸锰纳米材料的原位生长热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邱江源 马玉洁 +3 位作者 万婷 肖碧源 覃方红 黄在银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9-45,共7页
采用微量热技术研究了单微乳液法合成不同形貌尺寸MnMoO_4纳米材料原位生长过程的特征热谱,结合FESEM技术探讨了不同反应参数对MnMoO_4纳米材料形貌尺寸及原位生长过程热动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利用热动力学方程获取了生长参数,并且与形... 采用微量热技术研究了单微乳液法合成不同形貌尺寸MnMoO_4纳米材料原位生长过程的特征热谱,结合FESEM技术探讨了不同反应参数对MnMoO_4纳米材料形貌尺寸及原位生长过程热动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利用热动力学方程获取了生长参数,并且与形貌进行关联,进一步诠释纳米材料的形成机理,最终为发展纳米材料的可控生长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机理 单位乳液体系 动力学机理 纳米MnMoO4 微量热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头碱的热解及半衰期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叶 张锋 李宗孝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500-4507,共8页
采用微量热技术及热重法,结合液质联用技术,探讨了乌头碱的热降解机理、水解机理的热效应等,求出乌头碱的半衰期。结果表明,乌头碱在空气氛围中不稳定,碱性溶液中易水解t1/2=0.973 h。空气环境中热分解分3步,其分解温度区间分别为185~21... 采用微量热技术及热重法,结合液质联用技术,探讨了乌头碱的热降解机理、水解机理的热效应等,求出乌头碱的半衰期。结果表明,乌头碱在空气氛围中不稳定,碱性溶液中易水解t1/2=0.973 h。空气环境中热分解分3步,其分解温度区间分别为185~213℃,248~468℃和484~579℃。相应的反应级数分别为n=1/4、n=4、n=2。对应的活化能分别是154.53,100.97和120.08 k J·mol-1。乌头碱应尽可能储存于低温干燥并隔绝空气的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头碱 水解 半衰期 微量热技术 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方体纳米Cu2O规定热力学函数的粒度效应研究
13
作者 肖碧源 汤焕丰 +5 位作者 邱江源 覃方红 万婷 贺子君 罗冰群 黄在银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79-385,共7页
纳米材料的规定热力学函数是纳米材料本征性质,而粒径是其规定热力学函数值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研究纳米材料的规定热力学函数的粒度效应对于指导预测纳米材料的规定热力学函数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采用液相法合成了4种粒度在40~120... 纳米材料的规定热力学函数是纳米材料本征性质,而粒径是其规定热力学函数值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研究纳米材料的规定热力学函数的粒度效应对于指导预测纳米材料的规定热力学函数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采用液相法合成了4种粒度在40~120 nm的立方体纳米Cu2O作为模型材料.利用原位微热量技术获取了Cu2O与HNO3反应过程的热力学参数,结合热化学循环热动力学原理及过渡态理论,计算得到不同粒径的纳米Cu2O的规定热力学函数,并讨论了粒度对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熵和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粒径的减小,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自由能、标准摩尔生成焓和标准摩尔熵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方体Cu2O 规定力学函数 粒度效应 微量热技术 过渡态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草状纳米氧化锌的制备及标准摩尔生成焓 被引量:8
14
作者 范高超 黄在银 +2 位作者 姜俊颖 李艳芬 孙丽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16-1018,共3页
随着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半导体纳米材料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ZnO是一种重要的禁带宽度达3.37 eV的功能性半导体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光电子器件和传感等方面.纳米ZnO的制备和性能研究已有很多报道.众所周知,材料的性能与其自身形貌和尺... 随着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半导体纳米材料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ZnO是一种重要的禁带宽度达3.37 eV的功能性半导体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光电子器件和传感等方面.纳米ZnO的制备和性能研究已有很多报道.众所周知,材料的性能与其自身形貌和尺寸密切相关,因此在合成ZnO纳米材料时,控制其形貌、尺寸就显得十分重要.热力学性质是纳米材料的固有属性.然而,迄今为止,纳米材料热力学在很多方面的研究还相当不完善,尤其是对纳米材料的熵、焓和吉布斯自由能等热力学函数值的研究报道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摩尔生成焓 微乳液法 微量热技术 纳米ZNO 力学势函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氧化锌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被引量:4
15
作者 范高超 陈洁 +2 位作者 黄在银 姜俊颖 李艳芬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513-1516,共4页
采用微乳液-水热辅助法合成了尺寸、形貌均匀的ZnO纳米棒,其长度约400 nm,直径约50 nm。基于将纳米ZnO与块体ZnO的标准摩尔生成焓相关联,依据热力学势函数法设计热化学循环,获得了纳米ZnO与块体ZnO标准摩尔生成焓的关系。结合微量热技... 采用微乳液-水热辅助法合成了尺寸、形貌均匀的ZnO纳米棒,其长度约400 nm,直径约50 nm。基于将纳米ZnO与块体ZnO的标准摩尔生成焓相关联,依据热力学势函数法设计热化学循环,获得了纳米ZnO与块体ZnO标准摩尔生成焓的关系。结合微量热技术求算出了下所制备的ZnO纳米棒在298.15 K下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为(-331.70±0.42)kJ.mo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摩尔生成焓 微量热技术 纳米ZNO 力学势函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曲霉毒素氧化酶的酶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胡丽莎 谢春芳 刘大岭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96-500,共5页
黄曲霉毒素氧化酶(AFO)是来自Armillariella tabescens的具有降解黄曲霉毒素作用的蛋白质酶.本实验室成功克隆和以原核系统表达了黄曲霉毒素氧化酶,前期的工作中用传统测量表观酶促反应速度的方法对AFO进行了酶动力学的研究,采用了在酶... 黄曲霉毒素氧化酶(AFO)是来自Armillariella tabescens的具有降解黄曲霉毒素作用的蛋白质酶.本实验室成功克隆和以原核系统表达了黄曲霉毒素氧化酶,前期的工作中用传统测量表观酶促反应速度的方法对AFO进行了酶动力学的研究,采用了在酶反应的结束点进行分析,因此不能够连续监测酶的反应过程,且实验过程较为繁琐,影响因素较多,对动力学常数的测量存在不够准确的可能.本实验使用等温滴定微量热技术对该酶的酶促动力学进行研究,该方法通过酶与底物的滴定实验直接监测酶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变化而对酶动力学进行分析,滴定产生一个完整的Michaelis-Menten曲线,通过拟合分析测得黄曲霉毒素氧化酶对AFB1催化的米氏常数KmAFB1=3.34×10-7mol/L;酶催化ST反应的米氏常数KmST=1.06×10-7mol/L.对AFB1和ST酶转换系数别为KcatAFB1=2.7 min-1和KcatST=1.7 min-1.结合函分别为ΔHAFB1=-1.686×107 J/mol,ΔHST=-9.092×106 J/mol.与传统方法相比,ITC方法在酶动力学研究上具有简便、快速和准确的优点并具有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氧化酶 等温滴定微量热技术 酶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方体纳米氧化亚铜反应动力学的理论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汤焕丰 黄在银 +2 位作者 肖明 梁敏 陈栎莹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891-2897,共7页
为了探究纳米多相反应过程的动力学行为,本文通过液相还原法可控合成了粒度为55 nm的立方体氧化亚铜(Cu2O)。基于纳米与块体Cu2O的区别,采用原位微量热技术获取Cu2O体系与HNO3反应过程的热动力学精细信息,结合热动力学原理及动力学过渡... 为了探究纳米多相反应过程的动力学行为,本文通过液相还原法可控合成了粒度为55 nm的立方体氧化亚铜(Cu2O)。基于纳米与块体Cu2O的区别,采用原位微量热技术获取Cu2O体系与HNO3反应过程的热动力学精细信息,结合热动力学原理及动力学过渡态理论计算得到Cu2O反应动力学参数,并建立立方体动力学模型讨论并佐证动力学实验结果。结果表明,纳米Cu2O的反应速率常数大于块体,而表观活化能、指前因子、活化焓、活化熵和活化Gibbs自由能均小于块体;随着温度的升高,纳米Cu2O的反应速率常数和活化Gibbs自由能均增大。动力学模型表明影响反应动力学参数的主要因素为:偏摩尔表面焓影响表观活化能,偏摩尔表面熵影响指前因子,偏摩尔表面Gibbs自由能影响反应速率常数。本文为纳米材料多相反应动力学参数的获取和分析应用提供了一种普适的理论模型和实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微量热技术 反应动力学 动力学模型 纳米材料 立方体Cu2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丙基黄原酸钠和Pb^(2+)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家恒 孙菁菁 +1 位作者 郭尊委 武笑影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2期3056-3059,共4页
通过微量热技术研究重金属铅(Pb2+)和异丙基黄原酸钠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配制不同浓度的Pb(NO3)2和异丙基黄原酸钠溶液,并且进行正交组合,设计8个样品组和一个空白对照。Pb2+浓度越高对土壤微生物的抑制性越强,Pb2+浓度为0.6 g/kg... 通过微量热技术研究重金属铅(Pb2+)和异丙基黄原酸钠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配制不同浓度的Pb(NO3)2和异丙基黄原酸钠溶液,并且进行正交组合,设计8个样品组和一个空白对照。Pb2+浓度越高对土壤微生物的抑制性越强,Pb2+浓度为0.6 g/kg时抑制率I为15.51%,Pb2+浓度为1.2 g/kg时抑制率I为36.21%。反应前期异丙基黄原酸钠对土壤微生物的抑制率也随着浓度升高而增加,反应后期异丙基黄原酸钠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降低。两种物质同时存在比单一物质的抑制性强,在铅浓度一定的条件下,高浓度的异丙基黄原酸钠会促进微生物放出更多的热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基黄原酸钠 PB2+ 微生物活性 微量热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O_3掺杂对二氧化硅吸附Cu(Ⅱ)影响的Monte Carlo模拟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姣 金哲珺雨 +3 位作者 丁开宁 赵微微 蒲小华 李宗孝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55-359,共5页
利用Monte Carlo方法,分别模拟二氧化硅和钼掺杂二氧化硅对Cu(Ⅱ)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Cu(Ⅱ)被吸附于该纳米材料的表面和原子间隙之中;模拟发现加入少量氧化钼于二氧化硅中不会显著改变对Cu(Ⅱ)的吸附能力。同时采用广义梯度近似(GGA... 利用Monte Carlo方法,分别模拟二氧化硅和钼掺杂二氧化硅对Cu(Ⅱ)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Cu(Ⅱ)被吸附于该纳米材料的表面和原子间隙之中;模拟发现加入少量氧化钼于二氧化硅中不会显著改变对Cu(Ⅱ)的吸附能力。同时采用广义梯度近似(GGA)的密度泛函理论(DFT)对其过程进行验证,并通过微量热技术佐证了二氧化硅及钼掺杂二氧化硅对水中Cu(Ⅱ)的吸附行为,实验发现,吸附过程的ΔH<0,ΔS<0,范德华力为吸附驱动力,分子模拟与实验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NTE CARLO模拟 密度泛函理论 吸附 Cu(Ⅱ) 微量热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药四性理论的“量化组方”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孙燕 郑丰杰 +3 位作者 高誉珊 赵朋娜 王町囡 李宇航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1期17-21,共5页
基于《伤寒论》六经阴阳及中药"四性"理论的"量化组方"研究是作者研究团队的三个研究方向之一,围绕这一主题主要开展了基于生物代谢热成像(TMI)技术、微量量热法、数学建模技术的中药寒热属性的定量分级及经方"... 基于《伤寒论》六经阴阳及中药"四性"理论的"量化组方"研究是作者研究团队的三个研究方向之一,围绕这一主题主要开展了基于生物代谢热成像(TMI)技术、微量量热法、数学建模技术的中药寒热属性的定量分级及经方"量化组方"可视化分析研究,通过多种技术方法建立寒热药性的客观评价和量化方法,最终实现方剂寒热属性的量化组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四性 红外代谢成像(TMI) 微量技术 量化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