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动态监测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量残留病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
作者 郭豆豆 赵文理 +6 位作者 张艳兰 庞丽 车琳 何海龙 柴忆欢 季正华 计雪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46-1351,共6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化疗过程中监测不同时间点微量残留病(MRD)水平的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8月至2011年9月以流式细胞术监测3个时间点(即诱导化疗第15天、第33天和治疗第12周)的206例B-ALL患儿骨... 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化疗过程中监测不同时间点微量残留病(MRD)水平的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8月至2011年9月以流式细胞术监测3个时间点(即诱导化疗第15天、第33天和治疗第12周)的206例B-ALL患儿骨髓的MRD。结果表明:①206例B-ALL患儿中196例诱导化疗后达完全缓解(CR)(CR率95.1%),其1年与3年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92.7±1.8)%和(78.7±3.7)%,其中标危、中危、高危组的3年EFS率分别为(85.6±4.9)%、(82.1±5.8)%和(58.1±9.2)%,3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②各时间点上MRD分析显示:MRD水平越高,患儿的3年EFS率越低,其中第15天MRD≥10-2组、第33天和第12周MRD≥10-3组的患儿预后明显不佳;多因素分析显示,第12周MRD≥10-3为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第12周MRD<10-3的3年EFS率为(86.3±4.1)%,MRD≥10-3的3年EFS率为(55.8±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化疗第33天MRD阴性(MRD<10-4)的98例患儿中有8例复发(复发率为8.2%),在这98例患儿中有39例在第12周时转为阳性(MRD≥10-4),其中5例复发;在第12周时MRD仍为阴性的59例中有3例复发;在第33天MRD阳性的108例患儿中有19例复发(复发率为17.6%),复发率在MRD阳性和阴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LL患儿治疗过程中以流式细胞术动态监测MRD可有效地评估治疗反应、判断预后、预测复发及指导化疗方案的调整,其中第15天、第33天及第12周的MRD分别以10-2、10-3、10-3为区分危险度最佳界值,第12周MRD≥10-3为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 儿童 微量残留病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微量残留病的预后意义 被引量:8
2
作者 王亚哲 刘艳荣 +6 位作者 主鸿鹄 吴红红 曹晖 常艳 郝乐 江滨 黄晓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3期551-556,共6页
本研究探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微量残留病(MRD)的方法和预后意义。采用4色标记的5组抗体组合确定初治患者的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AIP),选取敏感的LAIP进行追踪MRD,共检测了随访95例AML患者的601份骨髓标本。以患者... 本研究探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微量残留病(MRD)的方法和预后意义。采用4色标记的5组抗体组合确定初治患者的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AIP),选取敏感的LAIP进行追踪MRD,共检测了随访95例AML患者的601份骨髓标本。以患者LAIP阳性细胞比例高于正常值+2倍标准差的定为MRD(+),低于此值的为MRD(-)。结果发现:以开始诱导化疗后半年内每2个月分为3组,3组中MRD(+)患者与MRD(-)患者之间的复发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1-2个月、3-4个月和5-6个月MRD(+)组的中位无复发生存期分别是11、11.5和11个月,MRD(-)组均未达中位生存期(p<0.05)。进一步比较诱导缓解后与巩固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MRD检测结果与临床的关系,发现这两个时间点MRD(+)组和MRD(-)组的患者复发率分别为57.14%与0%和91.67%与2.27%(p=0.000和p=0.000)。结论:多参数FCM检测MRD能够有效预测复发,治疗后应连续进行MRD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残留病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化PCR作为白血病微量残留病检测方法的探索 被引量:4
3
作者 赵瑜 李红华 +6 位作者 薄剑 靖彧 王书红 王全顺 窦立萍 孙敬芬 于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2期455-458,共4页
本实验研究探讨以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作为白血病微量残留病(MRD)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将Id4基因呈完全甲基化的HL-60细胞和Id4基因呈完全非甲基化的Hek937细胞按不同比例混合,实验分为3组:A组为10%HL-60+9%Hek937,B组为1%HL... 本实验研究探讨以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作为白血病微量残留病(MRD)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将Id4基因呈完全甲基化的HL-60细胞和Id4基因呈完全非甲基化的Hek937细胞按不同比例混合,实验分为3组:A组为10%HL-60+9%Hek937,B组为1%HL-60+99%Hek937,C组为0.1%HL-60+99.9%Hek937。用MS-PCR方法检测不同白血病细胞比例下Id4基因甲基化情况。结果表明,HL-60细胞仅有155bp的Id4基因甲基化特异性扩增,呈Id4基因完全甲基化;Hek937细胞仅有156bp的Id4基因非甲基化特异性扩增,呈Id4基因完全非甲基化。A、B、C组同时有155bp的Id4基因甲基化和156bp的Id4基因非甲基化特异性扩增,显示Id4基因甲基化表达。结论:MS-PCR方法可从0.1%比例含量的白血病细胞样本中检测到Id4基因甲基化,加之Id4基因甲基化在不同类型白血病中差异不明显,因此用MS-PCR检测Id4基因甲基化状态可以作为一种检测各种类型白血病微量残留病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 微量残留病 Id4基因甲基化 MS—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治疗中微量残留病与泼尼松窗口治疗反应比较的探讨 被引量:2
4
作者 邵静波 蒋慧 夏敏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673-675,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微量残留病(MRD)和糖皮质激素窗口疗效的相关性。方法2005年1月-2007年7月37例ALL初发患儿接受糖皮质激素窗口治疗7d,根据外周血幼稚细胞计数,分为泼尼松反应良好(PGR)和泼尼松反应不良(PPR)两组...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微量残留病(MRD)和糖皮质激素窗口疗效的相关性。方法2005年1月-2007年7月37例ALL初发患儿接受糖皮质激素窗口治疗7d,根据外周血幼稚细胞计数,分为泼尼松反应良好(PGR)和泼尼松反应不良(PPR)两组,监测MRD并与窗口结果对临床预后预测进行比较。结果①33/37例有MRD合适标记,其中治疗1年内MRD<0.01%者为30/33例(90.91%),MRD≥0.01%者为3/33例(9.09%),两组临床缓解与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32/37例为PGR(占86.49%);5/37例为PPR(占13.51%)。MRD结果和泼尼松窗口治疗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4/37例未检出MRD标记,2/4例缓解(50.00%)。结论MRD结果和泼尼松窗口治疗反应,均能够作为评判ALL预后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 儿童 早期治疗 微量残留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微量残留病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吴韶清 廖灿 +4 位作者 谢闺娥 孙新 黄以宁 叶铁真 赖冬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84-1186,共3页
目的:探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微量残留病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基于初诊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的免疫表型,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CD45/SSC和CD45/CD19双参数散点图设门,以CD19-APC/CD45-PerCP/CD10-FITC/... 目的:探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微量残留病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基于初诊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的免疫表型,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CD45/SSC和CD45/CD19双参数散点图设门,以CD19-APC/CD45-PerCP/CD10-FITC/CD34-PE为主的抗体组合检测53例68份完全缓解后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微量残留病细胞。结果:53例初发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检测出18种白血病相关的免疫表型,98.11%患儿存在CD45、CD10、CD19、CD34表达量的异常。12例存在0.012%~0.55%的白血病细胞,为微量残留病阳性,5例保持初诊时的免疫表型异常,7例发生免疫表型变化,占58.33%,只用CD19-APC/CD45-PerCP/CD10-FITC/CD34-PE一组抗体组合发现10例微量残留病阳性(83.33%)。结论:根据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初诊白血病相关的免疫表型,用CD19/CD45/CD10/CD34为主的抗体组合能够有效监测微量残留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基特淋巴瘤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 微量残留病 流式细胞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特异基因跟踪检测小儿微量残留白血病的研究
6
作者 顾龙君 马志贵 +5 位作者 薛惠良 况少青 董硕 陈竺 叶裕春 蒋慧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5期253-256,共4页
应用 PCR 技术,以 SIL-TAL-1、HRX 基因相合的,和 bcr/ab1以及 PML-RAR_α4种融合基因作为肿瘤特异标志,对7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和16例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cytic leukemia,A... 应用 PCR 技术,以 SIL-TAL-1、HRX 基因相合的,和 bcr/ab1以及 PML-RAR_α4种融合基因作为肿瘤特异标志,对7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和16例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cytic leukemia,APL)在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后的微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作系统的跟踪检测。结果所有的小儿 ALL 和 APL 在 CR 后均存在MRD,MRD 持续检测阴性,提示可能临床治愈,若 MRD 持续阳性或由阴转阳则提示将发生骨髓复发。检测的灵敏度是10^(-4)~10^(-6)。白血病 MRD 的跟踪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 ALL 微量残留病 PCR 肿瘤特异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T1基因指导的抢先治疗预防急性髓系白血病移植后复发的疗效及其最佳干预节点
7
作者 方鹏 高银 +4 位作者 信红亚 柳林欣 刘弋 徐雅靖 陈焱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20-1129,共10页
目的:微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的监测与及时干预是预防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复发的有效策略。泛... 目的:微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的监测与及时干预是预防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复发的有效策略。泛白血病标志物WT1基因可作为AML患者MRD的监测指标。目前,临床上关于移植后基于WT1基因检测的抢先治疗的干预节点及干预时机尚无统一的标准。本研究旨在评估WT1基因指导的抢先治疗的临床价值,并进一步探讨其最佳干预节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间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科接受alloHSCT的细胞遗传学风险为中危和高危成人AML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有移植后3年内的WT1基因表达检测数据。比较移植后接受抢先治疗的WT1基因阳性患者、未接受抢先治疗的WT1基因阳性患者之间,以及二者分别与移植后WT1基因阴性患者间终点指标[累积复发率(cumulative incidence of relapse,CIR)、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率、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非复发死亡(non-relapse mortality,NRM)率]的差异。纳入移植后未行干预的患者的数据,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将患者的年龄、性别、移植类型、细胞遗传学危险分层、移植前疾病状态、移植前WT1基因表达情况、移植后WT1基因表达情况、供者性别纳入单因素分析;进一步对单因素分析中P<0.10的因素纳入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WT1基因表达水平预测复发的最佳截断值。结果:共纳入165例AML患者,86例在移植后3年内出现WT1基因阳性,其中58例接受抢先治疗,28例未接受抢先治疗。与移植后WT1基因阴性患者相比,未接受抢先治疗的WT1基因阳性患者的5年CIR明显升高(42.9%vs 10.5%,P<0.001)、5年DFS率(50.0%vs 80.7%,P=0.001)与OS率(60.7%vs82.8%,P=0.018)明显降低,5年NRM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vs 8.9%,P=0.744);而接受抢先治疗的WT1基因阳性患者的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移植后WT1基因阳性是AML患者移植后预后不良因素(CIR:HR=6.24,P=0.0001;DFS率:HR=2.77,P=0.0096)。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3年内WT1基因表达预测移植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727(95%CI 0.582~0.873),最佳截断值为122拷贝,敏感度为60.0%,特异度为89.9%。结论:连续监测细胞遗传学中高危AML患者allo-HSC后3年内WT1基因的表达,并对出现WT1基因表达阳性的患者进行及时的抢先治疗,能有效减少该类患者移植后的复发,改善预后。以WT1基因表达水平120拷贝作为抢先治疗的节点可能更为精准和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 造血干细胞移植 微量残留病 WT1基因 抢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133两种亚型分子在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赵文理 聂述山 +5 位作者 许云云 张艳兰 郭豆豆 潘健 汪家敏 张学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36-540,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初诊和治疗33 d时CD133两种亚型分子CD133-1和CD133-2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指标的关系。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ALL患儿上述两个时间点骨髓单个核细胞的CD133-1、CD133-2表达和治疗33 d时微... 本研究旨在探讨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初诊和治疗33 d时CD133两种亚型分子CD133-1和CD133-2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指标的关系。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ALL患儿上述两个时间点骨髓单个核细胞的CD133-1、CD133-2表达和治疗33 d时微量残留病(MRD)的变化。结果表明,B-ALL初诊组48例中CD133-1阳性表达18例(37.5%),CD133-2阳性表达30例(62.5%,P<0.05);治疗33 d组25例中CD133-1阳性表达2例(8.0%),CD133-2阳性表达23例(92.0%,P<0.05)。诱导化疗后CD133-1的表达显著减少,但高于正常对照组;而CD133-2的表达下降缓慢。结论:初诊B-ALL患者CD133表达与其性别、年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幼稚细胞比例、FAB亚型、细胞遗传学异常、融合基因表达、危险等级及完全缓解率等均无相关性。B-ALL患儿CD133-2阳性表达高于CD133-1,CD133表达与CD34表达无相关性。CD133-2的表达与MRD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 CD133亚型分子 微量残留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进行分子学诊断和监测
9
作者 季延红 邵文斌 +1 位作者 刘陕西 李旭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4期434-436,共3页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多能干细胞的肿瘤性疾病。Ph染色体是CML的标记染色体,其分子基础是第9号染色体上的原癌基因c—abl易位至第22号染色体,并与bcr基因5’端相连接,形成bcr/abl融合基因。为从分子水平探讨bcr/abl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多能干细胞的肿瘤性疾病。Ph染色体是CML的标记染色体,其分子基础是第9号染色体上的原癌基因c—abl易位至第22号染色体,并与bcr基因5’端相连接,形成bcr/abl融合基因。为从分子水平探讨bcr/abl融合基因在CML诊断及微量残留病(MRD)监测等方面的意义,我们应用筑巢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分子学诊断 abl融合基因 BCR/ABL PH染色体 白血细胞 微量残留病 监测 标记染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