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孔中简单流体粘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关联模型 被引量:7
1
作者 张晖 张秉坚 +2 位作者 梁世强 路映红 胡文暄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2-355,共4页
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了微孔介质中流体氩在不同温度、不同密度和不同孔径下的剪切粘度.并根据Chapman-Enskog关于硬球流体传递性质的理论以及Heyes的关于Lennard-Jones流体粘度的表达式,提出了两个描述微孔介质中流体粘度的模型,该模... 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了微孔介质中流体氩在不同温度、不同密度和不同孔径下的剪切粘度.并根据Chapman-Enskog关于硬球流体传递性质的理论以及Heyes的关于Lennard-Jones流体粘度的表达式,提出了两个描述微孔介质中流体粘度的模型,该模型可以计算微孔中流体氩在不同状态下的粘度值.通过与计算机模拟值的比较,证明这两个微孔流体粘度模型是可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模拟 孔介质 流体 粘度 关联模型 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孔中简单流体扩散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刘迎春 王琦 吕玲红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00-903,共4页
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受限在微孔中的简单流体氩的扩散行为 ,考察了微孔类型、孔径、温度和密度对微孔中流体扩散系数的影响 .研究发现 ,微孔中流体的扩散系数均小于体相流体 ,并且随孔径的减小而减小 ,同时沿孔道或狭缝方向的扩... 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受限在微孔中的简单流体氩的扩散行为 ,考察了微孔类型、孔径、温度和密度对微孔中流体扩散系数的影响 .研究发现 ,微孔中流体的扩散系数均小于体相流体 ,并且随孔径的减小而减小 ,同时沿孔道或狭缝方向的扩散系数分量远大于沿孔径方向的分量 ,并且流体在通道型微孔中的扩散系数小于在狭缝型微孔中的扩散系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 扩散行为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棱形石墨烯纳米孔道内离子传输性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勇 蒋更平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60,共15页
纳米通道的尺寸、结构和表面化学对其内部溶液的分布结构和输运性质有着重大影响.本文研究了一种全新的菱形石墨烯纳米通道.这种理想的通道与最近被广泛研究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的内部结构类似,有着与传统的碳纳米管截然不同的内部... 纳米通道的尺寸、结构和表面化学对其内部溶液的分布结构和输运性质有着重大影响.本文研究了一种全新的菱形石墨烯纳米通道.这种理想的通道与最近被广泛研究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的内部结构类似,有着与传统的碳纳米管截然不同的内部结构.本文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研究在不同尺寸的菱形石墨烯纳米通道内的KCl溶液的性质,并将其与同尺寸的单壁碳纳米管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孔道内(<20)其内部的溶液结构呈现若干个密度极高的聚集区域,即出现了结晶化的趋势.这一研究结果,将为MOF的结构设计提供思路,从而有望实现类似于生物离子通道的高选择性和高传输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通道 分子动力学模拟 离子输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动力学模拟玻璃微球充气保气性能的机理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铁山 赵彦 +4 位作者 袁伟 张冰焘 律鹏 彭海波 陈亮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7-21,共5页
为了探讨载能重粒子辐照改善惯性约束聚变中所用玻璃微球的充气性能,以及热弛豫过程中改善其保气性能的微观机制,利用分子动力学的方法对载能重粒子辐照前后的SiO2玻璃在内部形成气体扩散微通道的机理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重粒子... 为了探讨载能重粒子辐照改善惯性约束聚变中所用玻璃微球的充气性能,以及热弛豫过程中改善其保气性能的微观机制,利用分子动力学的方法对载能重粒子辐照前后的SiO2玻璃在内部形成气体扩散微通道的机理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重粒子辐照可以在SiO2玻璃中形成明显的扩散通道,说明辐照后的玻璃更适合通入Ar等较大尺寸气体;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形成的扩散通道有逐渐关闭的趋势,辐照产生的缺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修复。因此,利用重粒子辐照的方法,可在玻璃体中产生充气的微通道,该通道在高温高压下可实现关闭,从而起到开关的作用。模拟结果可为实验上通过重粒子辐照提升微球玻璃充气保气性能的方法提供理论支持,说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重粒子辐照 玻璃 充气保气 扩散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通道脉冲管中He气交替振荡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5
作者 芦洋 祁影霞 +3 位作者 陆熠璇 车闫瑾 刘雅丽 陈卫谊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6-132,共7页
使用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分析了微通道脉冲管 (MPT )中由正弦速度活塞提供驱动力时He气交替振荡的微观动力学过程,并对MPT的冷却机制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MPT的压缩和膨胀过程之间存在一个交替的振荡过程,两个过程具有不对称的... 使用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分析了微通道脉冲管 (MPT )中由正弦速度活塞提供驱动力时He气交替振荡的微观动力学过程,并对MPT的冷却机制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MPT的压缩和膨胀过程之间存在一个交替的振荡过程,两个过程具有不对称的属性分布,膨胀过程具有比压缩过程更大的轴向压力梯度. 当充气压力较低时,循环时间对冷端温度的影响很小,但是当充气压力高于20 bar时,冷端温度对时间较为敏感,随着时间的减少,冷端温度进一步降低,而冷端瞬时平均温度随着充气压力的增加而增加. 另外,压比随着时间的减少而增加,并且明显不受充气压力的影响,但它会在MPT的轴向上产生较大的温度梯度. 综上所述,在热端使用不同形式的换热器和调相元件会释放或回收额外的声功率. 固定工作模式和尺寸参数的MPT具有最佳频率,可以在冷端获得最低的空载温度. 仿真结果增进了对脉冲管制冷机的认识,并为微通道脉冲管制冷机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道脉冲管 交替振荡 分子动力学 压力分布 温度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动力学模拟聚电解质在聚苯乙烯微球表面的吸附 被引量:1
6
作者 赵雯 张秋禹 +3 位作者 陈涛 张军平 卢婷利 张宏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9-331,347,共4页
使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分别模拟阳离子聚电解质PDADMAC在PS微球表面和磺化PS微球表面的吸附。比较两个体系吸附平衡后的构型,发现PDADMAC可以更加舒展、均匀地吸附在磺化PS微球表面。并分别计算了PS-PDADMAC、磺化PS-PDADMAC体系的... 使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分别模拟阳离子聚电解质PDADMAC在PS微球表面和磺化PS微球表面的吸附。比较两个体系吸附平衡后的构型,发现PDADMAC可以更加舒展、均匀地吸附在磺化PS微球表面。并分别计算了PS-PDADMAC、磺化PS-PDADMAC体系的相互作用能,EPS-PDADMAC和EPS-SO3-PDADMAC的值分别在160kJ/mol和-90kJ/mol左右波动。模拟结果表明,PDADMAC在磺化PS微球表面吸附是一个自发过程,并且二者可以形成稳定的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模拟 相互作用能 聚电解质 聚苯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多晶结构微观热-力耦合行为的计算 被引量:2
7
作者 田霞 崔俊芝 《计算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5-98,共4页
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建立了一套可用于表征微观下多晶结构热-力耦合行为的算法框架。该算法的要点是将连续模型和分子模拟耦合起来,并使守恒定律在微观连续模型和原子层次上都得到满足,与利用传统的连续介质力学建立晶界与晶粒的本构方... 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建立了一套可用于表征微观下多晶结构热-力耦合行为的算法框架。该算法的要点是将连续模型和分子模拟耦合起来,并使守恒定律在微观连续模型和原子层次上都得到满足,与利用传统的连续介质力学建立晶界与晶粒的本构方程相比,本模型中的连续流是通过原子模型准确计算得到的,从而避免了使用经验的本构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模拟 连续模型 多晶结构 尺度 热-力耦合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何因素对微通道脉管制冷性能影响的分子动力学分析
8
作者 潘帅 祁影霞 +3 位作者 车闫瑾 淡一埔 刘雅丽 张华 《真空与低温》 2019年第6期392-397,共6页
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微通道脉管内部微观的制冷效应,讨论了微通道脉管几何因素对制冷性能的影响。建立了矩形截面微通道脉管模型,模拟微通道脉管内工质He气体的充放气过程,获得通道内部轴向压力、速度、温度的分布。分析了脉管... 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微通道脉管内部微观的制冷效应,讨论了微通道脉管几何因素对制冷性能的影响。建立了矩形截面微通道脉管模型,模拟微通道脉管内工质He气体的充放气过程,获得通道内部轴向压力、速度、温度的分布。分析了脉管固有尺寸对微通道脉管冷热端温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模型1B-2L中随着过程进行,压力梯度逐步减小,最终达到平衡,同时会出现略微的逆向梯度现象;原子轴向速度在200 ps时最大为434 m/s,随后轴向速度峰值向管内移动并递减。维持模型宽度恒定增加长度或者维持模型长度恒定增加宽度,热端温度均有所上升,冷端温度有所下降。长度宽度的增加对微通道脉管性能都有一定促进作用;保持长径比,同比例放大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脉管的工作性能,存在一个最优脉管容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管 微通道分子动力学模拟 长径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评价人类VDAC通道蛋白晶体结构的生物活性 被引量:3
9
作者 孙铁东 赵熹 黄旭日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27-331,共5页
为研究电压依赖阴离子选择性通道(VDAC)分子的调控机制,在有无电场存在情况下,对Ⅰ型人类VDAC分子(hVDAC1)分别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外加电场的有无与方向变化对hVDAC1分子的运动模式和离子通过过程影响不明显,hVDAC1分... 为研究电压依赖阴离子选择性通道(VDAC)分子的调控机制,在有无电场存在情况下,对Ⅰ型人类VDAC分子(hVDAC1)分别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外加电场的有无与方向变化对hVDAC1分子的运动模式和离子通过过程影响不明显,hVDAC1分子仍然保持以N端α螺旋在β桶内横向运动为主的运动模式.综合模拟结果和相关的实验结果,推测hVDAC1晶体结构不是其发挥生理功能的结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压依赖阴离子选择性通道 通透性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v1.2钾通道闭合的靶向分子动力学模拟
10
作者 钟文宇 郭万林 《计算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6-470,共5页
钾离子通道是一种能开放或闭合孔道而控制钾离子跨膜流动的膜蛋白。Kv1.2结构是一种开式构型的钾通道结构,也是迄今获得的唯一一种来自真核细胞的钾通道结构。尽管导致Kv1.2结构内螺旋弯曲的PVP序列在KcsA等原核细胞钾通道中不存在,Kcs... 钾离子通道是一种能开放或闭合孔道而控制钾离子跨膜流动的膜蛋白。Kv1.2结构是一种开式构型的钾通道结构,也是迄今获得的唯一一种来自真核细胞的钾通道结构。尽管导致Kv1.2结构内螺旋弯曲的PVP序列在KcsA等原核细胞钾通道中不存在,KcsA结构的直式内螺旋闭合构型仍常被作为Kv1.2等真核细胞钾通道的闭式模版。本文在靶向分子动力学模拟中迫使Kv1.2钾通道闭合为KcsA构型,我们发现Kv1.2无法适应KcsA的闭合构型,松弛后内螺旋恢复PVP铰链弯曲,在孔道的腔-门区域形成上下大中间小的沙漏状闭合构型。此构型使开闭构型转换效率更高,可能是钾通道从原核细胞的甘氨酸铰链进化到真核细胞的PXP铰链的原因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道 门控 蛋白质 分子动力学模拟 Kv1.2 KC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csA钾通道的多级开放过程:靶向分子动力学模拟
11
作者 钟文宇 郭万林 《计算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1-476,共6页
钾通道晶体结构的获得为从结构和计算两方面去探索其原子层次的结构-功能关系提供了机会。钾通道门控过程的构型变化是这些正在探索的领域之一。但是发生在微秒层次的钾通道构型动态变化仍不清楚。本文对嵌入在水和磷脂双分子层中的Kcs... 钾通道晶体结构的获得为从结构和计算两方面去探索其原子层次的结构-功能关系提供了机会。钾通道门控过程的构型变化是这些正在探索的领域之一。但是发生在微秒层次的钾通道构型动态变化仍不清楚。本文对嵌入在水和磷脂双分子层中的KcsA钾通道进行了以Kv1.2钾通道开式结构为靶子的靶向分子动力学研究来探索其开放的动态细节。模拟中外加的开放驱动能量被降到了实验水平同一量级,模拟时间达到了150纳秒。发现通道以多级阶梯的方式开放。共观察到两级阶梯,每级包括一个扩张态和一个准稳定态。可以推断,在生理过程更长的时间历程中,会有更多级的阶梯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道 门控 蛋白质 分子动力学模拟 KCSA Kv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在不均匀纳米通道内自扩散性质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凯 王峰会 赵翔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9-133,共5页
本文用分子动力学(MD)方法模拟了受限水在不均匀润湿性微通道中的自扩散性质.通过考察不均匀润湿通道内水的自扩散行为,发现在微通道中水的扩散性质表现出明显的尺度效应,随着通道高度的增加水的扩散增强.更重要的是,由于通道高度的不同... 本文用分子动力学(MD)方法模拟了受限水在不均匀润湿性微通道中的自扩散性质.通过考察不均匀润湿通道内水的自扩散行为,发现在微通道中水的扩散性质表现出明显的尺度效应,随着通道高度的增加水的扩散增强.更重要的是,由于通道高度的不同,通道内的不均匀润湿段对水的扩散与均匀通道相比有不同的影响.当通道高度为0.8 nm时,不均匀润湿通道内水的扩散增强;当通道高度为1.0 nm时,不均匀润湿通道内水的扩散减弱;而当通道高度达到1.2 nm时,不均匀润湿通道内水的扩散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通道 不均匀润湿 自扩散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过氧化物酶水溶液的ABEEM/MM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5
13
作者 崔宝秋 宫利东 赵东霞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35-1040,共6页
应用原子-键电负性均衡浮动电荷分子力场(ABEEM/MM),对微过氧化物酶水溶液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水溶液对微过氧化物酶的结构,血红素的皱裂构象以及轴配体咪唑基的取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溶液中微过氧化物酶的骨架氨基酸是稳定... 应用原子-键电负性均衡浮动电荷分子力场(ABEEM/MM),对微过氧化物酶水溶液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水溶液对微过氧化物酶的结构,血红素的皱裂构象以及轴配体咪唑基的取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溶液中微过氧化物酶的骨架氨基酸是稳定的,而血红素的皱裂构象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趋于平面.与血红素轴配体咪唑基键连的组氨酸决定着咪唑基的空间取向,而咪唑基与血红素侧链的丙酸基的静电作用对其取向仅起次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EEM/MM浮动电荷分子力场 过氧化物酶 血红素 构象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在纳米通道中流动分子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峰 段春争 于同敏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98-305,共8页
分子动力学方法及分子动力学和计算流体力学混合的模拟方法是研究纳米通道中流体流动的重要手段。简要分析了纳米通道中流体流动的各种新特性及其出现的原因;针对不同流体模型的建立、不同流动过程的实现、不同模拟方法的使用和相近模... 分子动力学方法及分子动力学和计算流体力学混合的模拟方法是研究纳米通道中流体流动的重要手段。简要分析了纳米通道中流体流动的各种新特性及其出现的原因;针对不同流体模型的建立、不同流动过程的实现、不同模拟方法的使用和相近模拟过程结果的比较四个方面,介绍了应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或混合方法模拟流体在纳米管道中流动的研究现状;最后从作用势函数、计算简化和模拟软件角度展望了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的发展趋势,并从模拟方法、流体模型、热边界和势函数角度总结了分子动力学方法在模拟纳米通道中流体流动方面的改进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模拟 混合方法模拟 纳米通道 流体流动 流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硅薄膜比热容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
15
作者 唐祯安 丁海涛 +2 位作者 黄正兴 许自强 李新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3-315,共3页
针对纳米量级薄膜比热容测定的困难,根据实验值建立了SiO2(100)薄膜物理模型.选取可靠的势能函数描述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了它的比热容变化规律,在100~600K下给出了厚度在1~5nm的薄膜比热容对温度和厚度的依赖关系... 针对纳米量级薄膜比热容测定的困难,根据实验值建立了SiO2(100)薄膜物理模型.选取可靠的势能函数描述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了它的比热容变化规律,在100~600K下给出了厚度在1~5nm的薄膜比热容对温度和厚度的依赖关系.计算结果表明,SiO2薄膜在300K下比热容明显低于相同条件下常规体材料的比热容,且随薄膜厚度的增加而增大;随温度升高,比热容变大,这同体材料是一致的.模拟结果揭示了SiO2薄膜比热容的微尺度效应,与理论分析基本吻合,可为半导体微器件的设计提供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模拟 比热容 二氧化硅薄膜 SIO2薄膜 尺度效应 热容测定 纳米量级 相互作用 势能函数 物理模型 变化规律 计算结果 依赖关系 薄膜厚度 温度升高 模拟结果 体材料 分子 实验值 分析基 器件 半导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TRPM8通道门控特性分析
16
作者 高志伟 李军委 +3 位作者 史赛 付强 贾钧儒 安海龙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6-205,共10页
TRPM8通道的温度感知等生理功能依赖于正常的门控,但现有晶体结构中S6跨膜螺旋C末端形成的门控结构存在氨基酸缺失,所以其门控特性未能揭晓.本文基于已有的晶体结构和AlphaFold算法构建了11个完整不同构象的TRPM8通道,发现其S6跨膜螺旋... TRPM8通道的温度感知等生理功能依赖于正常的门控,但现有晶体结构中S6跨膜螺旋C末端形成的门控结构存在氨基酸缺失,所以其门控特性未能揭晓.本文基于已有的晶体结构和AlphaFold算法构建了11个完整不同构象的TRPM8通道,发现其S6跨膜螺旋C末端构成的门控存在回环和螺旋2种构象.在回环构象中,多个氨基酸参与形成阻碍离子通透的孔道区;而在螺旋构象中,仅有关键氨基酸V956发挥门控作用.由于回环构象的柔性大于螺旋构象,导致回环构象参与阻碍离子通透的关键氨基酸构象和数量变化多样.二级结构预测与模建结果表明,S6跨膜螺旋C末端存在回环构象向螺旋构象的转变,此过程中柔性的回环构象结构域向胞外侧上移,关键氨基酸向孔道衬外扭转,增强了与相邻跨膜螺旋S5的相互作用以及S5与TRP螺旋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形成刚性、稳定且有序的螺旋构象.这增加了TRPM8通道各结构域间的协同性,使能量信息更高效地传递到门控结构域,为TRPM8通道开启蓄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PM8通道 门控 同源模建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糙固体表面温度阶跃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17
作者 许兆林 张程宾 陈永平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89-992,共4页
建立了粗糙纳通道内液体热传导的分子动力学模型,模拟研究了纳通道内液体的温度分布和液固界面处的温度阶跃现象,获得了液固相互作用强度、表面粗糙高度和壁面刚度对界面处温度阶跃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固体壁面附近,液体温度偏... 建立了粗糙纳通道内液体热传导的分子动力学模型,模拟研究了纳通道内液体的温度分布和液固界面处的温度阶跃现象,获得了液固相互作用强度、表面粗糙高度和壁面刚度对界面处温度阶跃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固体壁面附近,液体温度偏离了线性分布,液固界面处出现了温度阶跃.与光滑表面相比,粗糙度的存在降低了液固界面处的温度阶跃程度.粗糙高度的增加扩大了液固相互作用面积,延长了近壁面附近的液体分子与固体之间的能量交换时间,强化了液固界面的能量传递,从而使得界面处温度阶跃降低.另外,提高液固相互作用强度或者降低固壁刚度均可使液固界面处温度阶跃程度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阶跃 粗糙 通道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通道内气体流动特性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韩强 祁影霞 《能源工程》 2017年第6期14-19,共6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的方法,对He气在纳米通道内的流动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发现,流体处在层流和紊流的流动状态时,原子在流动过程中速度和原子数密度沿流动方向近似呈线性变化。流体处在层流流动状态时,在壁面附近会产生一定厚度的吸附... 采用分子动力学的方法,对He气在纳米通道内的流动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发现,流体处在层流和紊流的流动状态时,原子在流动过程中速度和原子数密度沿流动方向近似呈线性变化。流体处在层流流动状态时,在壁面附近会产生一定厚度的吸附层。模拟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通道 分子动力学模拟 流体 层流 紊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聚合物链排列对多层聚合物薄膜阻隔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超 石美浓 +3 位作者 张有忱 程礼盛 焦志伟 杨卫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0-97,104,共9页
通过微纳层叠挤出技术制备聚丙烯(PP)多层膜,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从微观分子链取向状态探究多层结构对PP薄膜阻隔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PP单层膜相比,PP多层膜的阻隔性能明显提升,其氧气透过系数和水蒸气透过系数分别下降了23.9%和... 通过微纳层叠挤出技术制备聚丙烯(PP)多层膜,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从微观分子链取向状态探究多层结构对PP薄膜阻隔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PP单层膜相比,PP多层膜的阻隔性能明显提升,其氧气透过系数和水蒸气透过系数分别下降了23.9%和86.4%。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构建了PP单层膜和多层膜的渗透率模型,通过渗透率模型比较了小分子通过PP单层膜和多层膜的扩散路径。结果发现,与PP单层膜相比,PP多层膜界面处的二维分子链取向使得其内部小分子扩散路径更加曲折,这是PP多层膜具有良好阻隔性能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通过PP单层膜与多层膜力学性能的对比实验分析,验证了渗透率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纳层叠挤出 分子动力学模拟 分子扩散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通道反应器中邻氯甲苯选择性氧化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中豪 杨利均 +1 位作者 张月成 赵继全 《精细石油化工》 CAS 2021年第2期24-30,共7页
在微通道反应器中,以Co(OAc)_(2)·4H_(2)O/Mn(OAc)_(2)·4H_(2)O/KBr催化体系催化分子氧选择性氧化邻氯甲苯(OCT)合成重要化工中间体邻氯苯甲醛(OCBD),该工艺属绿色、安全工艺。研究了反应过程的动力学,提出了一种选择性氧化OC... 在微通道反应器中,以Co(OAc)_(2)·4H_(2)O/Mn(OAc)_(2)·4H_(2)O/KBr催化体系催化分子氧选择性氧化邻氯甲苯(OCT)合成重要化工中间体邻氯苯甲醛(OCBD),该工艺属绿色、安全工艺。研究了反应过程的动力学,提出了一种选择性氧化OCT的集总动力学方案和动力学模型。通过消除传质和氧气的影响,在动力学控制的条件下获得了一系列动力学数据,并通过Matlab软件将实验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结果表明基于动力学模型得到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符合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氯甲苯 邻氯苯甲醛 分子氧氧化 动力学 通道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