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微观水驱油模型实验对储层进行流动单元的划分 被引量:8
1
作者 解伟 赵蕾 +1 位作者 孙卫 付晓燕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45-748,764,共5页
采用微观水驱油模型实验测得西峰油田庄19井区长82储层26块样品的渗透率、水驱前含油饱和度以及在不同注入倍数、不同注入压力下的剩余油饱和度和驱油效率,以此参数为基础,应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将样品划分为E类、G类和M类3类流动单元。... 采用微观水驱油模型实验测得西峰油田庄19井区长82储层26块样品的渗透率、水驱前含油饱和度以及在不同注入倍数、不同注入压力下的剩余油饱和度和驱油效率,以此参数为基础,应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将样品划分为E类、G类和M类3类流动单元。结合试验动态观察和数据分析,不同流动单元类型有着不同的渗流通道、驱替方式、驱油效率以及压力对驱油效率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水驱油模型实验 流动单元 驱油效率 驱替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定权聚类的微观水驱油模型实验特低渗透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及评价 被引量:3
2
作者 黄进腊 孙卫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7-82,共6页
为研究微观水驱油模型流动单元划分及评价的可行性和效果,应用灰色定权聚类方法,以吴起油田X井区特低渗透长63储层25块样品为例,采用真实砂岩微观水驱油模型实验,以测得的渗透率、水驱前含油饱和度、启动压力、1 PV驱油效率以及孔隙度5... 为研究微观水驱油模型流动单元划分及评价的可行性和效果,应用灰色定权聚类方法,以吴起油田X井区特低渗透长63储层25块样品为例,采用真实砂岩微观水驱油模型实验,以测得的渗透率、水驱前含油饱和度、启动压力、1 PV驱油效率以及孔隙度5项参数为基础,将样品划分为Ⅰ类、Ⅱ类和Ⅲ类流动单元。Ⅰ类、Ⅱ类和Ⅲ类流动单元分别与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微相类型相吻合。结合实验动态观察和数据分析,不同类型的流动单元有着不同的渗流通道、驱替方式、孔喉特征、驱油效率以及压力增加对驱油效率的敏感程度。灰色定权聚类方法具有较好的综合判别能力,为流动单元的划分及评价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系统 灰色聚类方法 砂岩微观水驱油模型实验 流动单元 驱油效率 孔喉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观剩余油实验方法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杨珂 徐守余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5-77,共3页
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储层微观条件的差异,注入水表现出不同的渗流特性。当油田开发结束时,仍有一半以上的原油滞留在储层孔隙中形成微观剩余油。研究微观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是现阶段提高油气采收率的重要手段。剩余油微观模型试... 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储层微观条件的差异,注入水表现出不同的渗流特性。当油田开发结束时,仍有一半以上的原油滞留在储层孔隙中形成微观剩余油。研究微观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是现阶段提高油气采收率的重要手段。剩余油微观模型试验和微观仿真模型是2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可以在不同条件下进行不同类型储层的微观水驱模拟,较好地揭示了微观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和控制因素,为进一步认识和挖潜剩余油指明了方向,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剩余油 控制因素 微观实验模型 微观仿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生泡沫驱油机理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蒲万芬 彭陶钧 +2 位作者 龚蔚 尹晓煜 楮媛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8-120,共3页
泡沫驱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三次采油方法之一,它既能显著地提高波及系数,又能提高驱油效率。与常规泡沫驱油相比,自生泡沫驱最大的优越性是提供了气源,它不用专门的供气设备和专门的注气设备。因而该技术施工简便,经济高效,在油田开发中具... 泡沫驱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三次采油方法之一,它既能显著地提高波及系数,又能提高驱油效率。与常规泡沫驱油相比,自生泡沫驱最大的优越性是提供了气源,它不用专门的供气设备和专门的注气设备。因而该技术施工简便,经济高效,在油田开发中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微观模型实验着重研究了自生CO2泡沫复合体系的驱油机理,为该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泡沫 形成机理 微观模型实验 驱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eological catastrophic model for soft clays
5
作者 马伯宁 谢新宇 刘开富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8期2316-2322,共7页
A brief review of the former studies on the mechanisms of soil rheology and microstructure is presented. Then a microstructure model and a set of rheological constitutive relations for sott clays, which describe how t... A brief review of the former studies on the mechanisms of soil rheology and microstructure is presented. Then a microstructure model and a set of rheological constitutive relations for sott clays, which describe how the rheological consolidation settlement develops, are established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catastrophe theory. The validity of this model is verified by a series of rheological consolidation experiments with different loading rates. The experimental data show that creep deformation can be clearly observed in these tests, and the consolidation settlement is loading rate depend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formation can be explained and reproduced successfully using the model.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only the biggest set of voids would collapse for one load increment. Parameters in the model, k and η, are gained by curve fitting. With only two free parameters, good fits of the data are achie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Y rheological consolidation MICROSTRUCTURE catastrophic model oedometer tes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