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气驱机制微观可视化模型试验 被引量:18
1
作者 郭平 袁恒璐 +1 位作者 李新华 马洪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9-93,共5页
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中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两种缝洞类型,建立该类油藏气驱机制下的微观可视模型,采用模拟油和液化气,在常温低压下进行水驱、活性水驱、直接注气驱及气-水交替驱4组试验,研究不同注入流体及注入方式对驱替效率和... 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中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两种缝洞类型,建立该类油藏气驱机制下的微观可视模型,采用模拟油和液化气,在常温低压下进行水驱、活性水驱、直接注气驱及气-水交替驱4组试验,研究不同注入流体及注入方式对驱替效率和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驱、活性水驱、气驱和气-水交替驱的驱替效率分别为81.12%、68.95%、74.88%和99.84%,缝洞型油藏的最佳注入方式为气-水交替注入;注气只能驱开向下的洞,注水只能驱替开口向上的洞,气-水交替驱可以同时解决这两种洞的驱油问题;活性水由于毛管压力低不利于驱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缝洞型 碳酸盐岩 微观可视模型 驱替效率 气水交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高仿真耐温耐压微观可视化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牛保伦 齐桂雪 谭肖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7-61,72,共6页
为了研究地层多孔介质在不同驱替条件下剩余油的分布特征,选取特种玻璃材料,根据天然岩心薄片及铸体薄片数字化图像,采用激光刻蚀技术研制一种具备接近天然岩心孔喉特征的特制玻璃材质微观可视化模型,该模型耐压20MPa、耐温100℃。研究... 为了研究地层多孔介质在不同驱替条件下剩余油的分布特征,选取特种玻璃材料,根据天然岩心薄片及铸体薄片数字化图像,采用激光刻蚀技术研制一种具备接近天然岩心孔喉特征的特制玻璃材质微观可视化模型,该模型耐压20MPa、耐温100℃。研究发现,该模型能很好地应用于CO_2驱油实验的剩余油研究,采用特种玻璃材质具有透光性好的优点,拍摄效果清晰,有利于观察和总结。引用九宫格图像拆分处理方法,通过软件计算定量描述剩余油。研究成果对微观剩余油的研究和深化机理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可视模型 激光刻蚀 孔喉特征 CO2驱 剩余油类型及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藏内源乳化功能微生物对剩余油的微观驱替机理 被引量:2
3
作者 朱维耀 田英爱 +4 位作者 汪卫东 宋智勇 韩宏彦 宋永亭 李彩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280-3288,共9页
以产乳化剂菌株(Geo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SL-1)为对象,利用微观渗流物理模型模拟油藏条件(65℃,10 MPa),研究该菌株对剩余油的驱替作用和机理。通过对比其与菌群的综合作用,揭示乳化功能菌对整体驱油效果的贡献;通过对比外... 以产乳化剂菌株(Geo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SL-1)为对象,利用微观渗流物理模型模拟油藏条件(65℃,10 MPa),研究该菌株对剩余油的驱替作用和机理。通过对比其与菌群的综合作用,揭示乳化功能菌对整体驱油效果的贡献;通过对比外源发酵与内源激活2种方式对剩余油驱替效果的差异,揭示生命活动的独特驱油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该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能够有效乳化分散剩余油,促进其剥离与渗流;该产物促使原油分散形成的油水乳液黏度较原油的原始黏度提高2~70倍,有助于改善深部孔隙的油水流度比、增大波及体积;并能够改变孔隙壁面的润湿性,提高膜状剩余油的驱替效果;模型内激活的微生物依靠特有的界面趋向性和原位代谢,比外源发酵方式多采出21%的盲端剩余油,包括化学驱无法波及的深层盲端。依靠上述机理提高微观模型总采收率达11.2%~1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模拟 微观可视模型 生物乳化剂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可视化技术在驱油剂评价中的适应性 被引量:2
4
作者 洪泰 罗健辉 +2 位作者 丁彬 彭宝亮 耿向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9-183,共5页
针对可视化技术在驱油剂评价中适用范围不明确的问题,对比了可视化微观物理驱替模型、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三种可视化技术的原理与功能,分析了它们在驱油剂评价中的应用范围与存在的问题。可视化微观物理驱替模型... 针对可视化技术在驱油剂评价中适用范围不明确的问题,对比了可视化微观物理驱替模型、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三种可视化技术的原理与功能,分析了它们在驱油剂评价中的应用范围与存在的问题。可视化微观物理驱替模型和CT适用于驱油剂驱油机理的研究,前者侧重于微观,后者侧重于宏观;CT和MRI适用于驱油剂驱油性能的评价,前者侧重于轻质油体系下剩余油饱和度的沿程分布,后者侧重于稀油体系下剩余油在不同孔径孔隙内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微观物理驱替模型 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 核磁共振成像(MRI) 驱油剂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对渗流特征的影响——以四川盆地川西地区上侏罗统蓬莱镇组储层为例 被引量:28
5
作者 司马立强 王超 +3 位作者 王亮 吴丰 马力 王紫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8-25,共8页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其渗流特征较之于常规砂岩储层存在着较大差异。为此,以四川盆地西部地区上侏罗统蓬莱镇镇组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基于物性、压汞、核磁等实验数据,在分析储层孔隙结构的基础上,结合相渗实验...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其渗流特征较之于常规砂岩储层存在着较大差异。为此,以四川盆地西部地区上侏罗统蓬莱镇镇组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基于物性、压汞、核磁等实验数据,在分析储层孔隙结构的基础上,结合相渗实验和可视化微观驱替模型,模拟油气成藏与开发过程中不同类型孔隙结构致密砂岩储层的渗流特征及气、水两相运移机理和分布状态。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孔隙结构储层的气体前缘推进特征均出现类似于树杈状的黏性指进现象,储层孔隙结构越好,束缚水饱和度越低,束缚水状态下的气相相对渗透率越大,气藏更易被开发;2开发后期残余气主要以绕流、卡断以及孔隙盲端等方式形成的封闭气存在于储层中;3不同类型储层的气、水两相相对干扰均较强,生产过程中容易产生气、水同出的现象;4封闭气的存在会严重降低气井产量,而水相的存在则会极大地降低气相相对渗透率,导致低渗透致密砂岩含水气藏后期产水严重,开发难度大,采出程度低,进而严重影响到气井的有效开发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晚侏罗世 蓬莱镇组 致密砂岩 孔隙结构 相渗实验 可视微观模型 气、水两相 渗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裂缝热储回灌水渗流规律影响因素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浩成 何宏 +3 位作者 杜利 赵磊 乔勇 聂法健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5期14505-14511,共7页
回灌措施是解决地热水水位下降、实现碳酸盐岩裂缝热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技术措施。然而,碳酸盐岩裂缝热储回灌开发中存在回灌渗流规律不明确、回灌开采模式不清晰等问题,制约了碳酸盐岩裂缝热储高效回灌开采。针对某区块碳酸盐岩裂... 回灌措施是解决地热水水位下降、实现碳酸盐岩裂缝热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技术措施。然而,碳酸盐岩裂缝热储回灌开发中存在回灌渗流规律不明确、回灌开采模式不清晰等问题,制约了碳酸盐岩裂缝热储高效回灌开采。针对某区块碳酸盐岩裂缝热储地层,基于物理模拟实验方法,构建可视化微观刻蚀模型和大尺度胶结平板模型,研究回灌水的注入速度、裂缝方位和井网方式对回灌水的渗流规律及温度场变化特征影响,分析回灌水渗流及热交换特征。微观渗流实验结果表明,提高回灌水的注入速度与增加裂缝方位角度,可以提高碳酸盐岩裂缝热储地层中的回灌水的波及面积。当裂缝方位为90°、注入速度为0.04 mL/min时,回灌水的波及面积最大。当井网方式为"2注3采"时,为现场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开采方式。在微观渗流实验的基础上,利用碳酸盐岩裂缝热储胶结物理模型,研究回灌水注入时的温度场变化情况。根据温度场分布特征,当裂缝方位为90°时,回灌水能够在高波及范围内发生热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裂缝热储地层 微观可视模型 裂缝方位 回灌速度 井网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