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杂应力下两种胶结颗粒微观力学模型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7
1
作者 蒋明镜 孙渝刚 李立青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54-360,共7页
将胶结颗粒理想化为两铝棒在指定位置处形成胶结,根据铝棒间胶结物厚度的不同,分别定义为有厚度胶结颗粒和无厚度胶结颗粒,对上述两种胶结颗粒进行一系列力学试验(包括:拉伸、压缩、压剪、压扭和复杂应力试验),从而对理想胶结颗粒的微... 将胶结颗粒理想化为两铝棒在指定位置处形成胶结,根据铝棒间胶结物厚度的不同,分别定义为有厚度胶结颗粒和无厚度胶结颗粒,对上述两种胶结颗粒进行一系列力学试验(包括:拉伸、压缩、压剪、压扭和复杂应力试验),从而对理想胶结颗粒的微观力学特性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胶结厚度和法向压力对胶结颗粒的力学性能影响显著,随着胶结厚度的增大,试样的抗拉强度和延性均增大,其抗压特性由塑性硬化向塑性软化转变。无厚度试样抗剪和抗扭强度始终随法向压力的增大而增大,而有厚度试样则先随法向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当法向压力超过某一数值后,其强度又随着法向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在三维应力空间中(法向压力–扭矩–剪力)无厚度胶结颗粒的强度包线呈椭圆抛物面状,而有厚度胶结颗粒强度包线呈水滴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结颗粒 微观力学模型 离散单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向异性粘性土蠕变的微观力学模型 被引量:25
2
作者 施斌 王宝军 宁文务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7-13,共7页
根据土蠕变的速率过程理论、塑性滑动理论和虚功原理,从土的微观结构的角度,建立了各向异性粘性土蠕变的微观力学模型,给出了模型的数值解,首次确定了粘粒定向分布函数。以淮阴三种粘性土为研究对象,用上述模型对其试验结果进行了... 根据土蠕变的速率过程理论、塑性滑动理论和虚功原理,从土的微观结构的角度,建立了各向异性粘性土蠕变的微观力学模型,给出了模型的数值解,首次确定了粘粒定向分布函数。以淮阴三种粘性土为研究对象,用上述模型对其试验结果进行了拟合。拟合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是一个比较合理和有效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性土 各向异性 蠕变 微观力学模型 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周疲劳裂纹萌生的非线性微观力学模型 被引量:4
3
作者 李玉春 姚卫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61-267,共7页
简要介绍了高周疲劳裂纹萌生的微观力学模型,如滑移带挤入挤出模型、位错塞积模型和位错反应模型等。通常认为这些模型在疲劳破坏区的剪应力是疲劳裂纹萌生的控制量,其中较为典型的是滑移带挤入挤出的线性位错偶极子模型。该模型理论... 简要介绍了高周疲劳裂纹萌生的微观力学模型,如滑移带挤入挤出模型、位错塞积模型和位错反应模型等。通常认为这些模型在疲劳破坏区的剪应力是疲劳裂纹萌生的控制量,其中较为典型的是滑移带挤入挤出的线性位错偶极子模型。该模型理论认为在疲劳加载过程中晶粒内的位错数是线性增加的。作者在疲劳试验及微观金相分析中发现,晶粒内的位错数随着疲劳加载的进行是非线性增加的,并在线性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改进的滑移带挤入挤出的非线性位错偶极子模型。通过试验观察和模拟计算的对比可知,该模型与实验观察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疲劳裂纹 位错反应 金属疲劳 微观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线超声电机定/动子接触的微观力学模型 被引量:4
4
作者 周胜利 姚志远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90-93,共4页
以直线超声电机定/动子接触的微观力学特性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实验测试了定/动子接触表面的粗糙度和统计参数,并基于概率统计方法得到定子接触表面各点高度的概率分布函数,再通过伪随机数模拟的方法给出接触表面的模拟模型;然后利用赫... 以直线超声电机定/动子接触的微观力学特性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实验测试了定/动子接触表面的粗糙度和统计参数,并基于概率统计方法得到定子接触表面各点高度的概率分布函数,再通过伪随机数模拟的方法给出接触表面的模拟模型;然后利用赫兹微观接触模型,建立定/动子接触的微观力学模型;最后得到定/动子的预压力、接触变形量和实际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研究有助于建立直线超声电机的整体动力学模型和分析其摩擦摩损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线超声电机 接触 粗糙度 微观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复合材料黏弹阻尼微观模型研究
5
作者 陈磊 张英琦 王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6-274,共9页
为提升旋翼稳定性并探索替代传统减摆器的新途径,研究了在旋翼桨叶中嵌入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CNT)短纤维,利用其黏弹滑移效应增强结构阻尼的方法。针对CNT的黏弹滑移机理,建立了微观力学模型。基于界面临界剪切应力和施加载荷,分... 为提升旋翼稳定性并探索替代传统减摆器的新途径,研究了在旋翼桨叶中嵌入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CNT)短纤维,利用其黏弹滑移效应增强结构阻尼的方法。针对CNT的黏弹滑移机理,建立了微观力学模型。基于界面临界剪切应力和施加载荷,分析了CNT的滑移行为,并推导了微观参数与宏观阻尼之间的显式表达式。该模型充分考虑了CNT的几何参数和力学性能等关键参数对其阻尼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的阻尼效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通过嵌入CNT,可使复合材料的滑移阻尼显著提升,达到基体阻尼的11倍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力学模型 黏弹滑移 滑移阻尼 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场动力学与有限单元法的混合模型与隐式求解格式 被引量:6
6
作者 郁杨天 章青 顾鑫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324-1330,共7页
利用近场动力学方法(PD)在模拟不连续变形问题的独特优势和有限单元法(FEM)的计算效率,提出近场动力学与有限单元法混合建模的方法,并用于求解断裂力学问题.裂纹出现的区域采用改进的近场动力学微观弹脆性(PMB)模型进行离散,其他区域采... 利用近场动力学方法(PD)在模拟不连续变形问题的独特优势和有限单元法(FEM)的计算效率,提出近场动力学与有限单元法混合建模的方法,并用于求解断裂力学问题.裂纹出现的区域采用改进的近场动力学微观弹脆性(PMB)模型进行离散,其他区域采用有限元离散,通过杆单元连接不同的子区域.在隐式求解体系下实现了两种方法的混合建模,该模型在求解静力学问题时无需引入阻尼项,有效提高了计算效率和计算精度.通过模拟计算简支梁的弹性变形和三点弯曲梁I型裂纹的扩展过程,与理论解吻合良好,验证了提出的混合模型和求解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动力学 有限单元法(FEM) 混合模型 改进的近场动力学微观弹脆性模型 隐式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粒径Pd/Al_2O_3催化乙炔加氢反应微观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庞洪强 隋志军 +1 位作者 朱贻安 周兴贵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692-3698,共7页
采用等量浸渍法制备了α-Al_2O_3负载的系列Pd催化剂,运用BET、XRD、ICP-AES、CO化学吸附、TEM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根据部分析因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动力学实验,采用微观反应动力学方法模拟和分析了所获稳定期本征动力学实验结果。... 采用等量浸渍法制备了α-Al_2O_3负载的系列Pd催化剂,运用BET、XRD、ICP-AES、CO化学吸附、TEM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根据部分析因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动力学实验,采用微观反应动力学方法模拟和分析了所获稳定期本征动力学实验结果。结果发现,制备所得催化剂Pd颗粒的平均粒径分别为1.6、3.4、5.5 nm,CO化学吸附所测定达到活性稳定期后的催化剂表面Pd原子数与Hardeveld模型计算的Pd(111)表面原子数一致;模拟结果表明该微观动力学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不同粒径催化剂上的动力学结果,在所研究范围内表面最丰物种为C_2H_4*和C_2H_3*,通过微观与宏观动力学的特征判断3种催化剂上乙炔加氢的速率控制步骤为乙烯基加氢生成乙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反应 乙炔加氢 微观力学模型 粒径效应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链化分析的磁流变弹性体剪切模量模型 被引量:4
8
作者 余淼 夏永强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794-1797,1801,共5页
磁流变弹性体是一种磁流变材料,由高分子橡胶基体掺杂微米级的铁磁性颗粒固化而成。基于磁性物理学理论,从磁流变弹性体在磁场作用下铁磁性固体颗粒极化成链的微观结构出发,探讨磁流变流体中固体颗粒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研究颗粒间的... 磁流变弹性体是一种磁流变材料,由高分子橡胶基体掺杂微米级的铁磁性颗粒固化而成。基于磁性物理学理论,从磁流变弹性体在磁场作用下铁磁性固体颗粒极化成链的微观结构出发,探讨磁流变流体中固体颗粒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研究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建立了一种微观力学模型,可用于分析磁流变流体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剪切模量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揭示磁流变效应的微结构机理,为磁流变弹性体的性能优化、工程开发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流变弹性体 磁流变效应 剪切模量 微观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道流动体系天然气水合物生成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建敏 王树立 +3 位作者 饶永超 周诗岽 张琳 李泓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0-74,共5页
天然气水合物浆液管道输送技术可实现水合物防治的动态控制及天然气水合物的管道输送,而流动体系天然气水合物生成模型研究为水合物浆液管道输送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总结了国内外流动体系天然气水合物生成模型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 天然气水合物浆液管道输送技术可实现水合物防治的动态控制及天然气水合物的管道输送,而流动体系天然气水合物生成模型研究为水合物浆液管道输送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总结了国内外流动体系天然气水合物生成模型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水合物生成动力学模型。发现目前适用于流动体系的天然气水合物生成模型还很少,并且多为由静态体系水合物生成模型拓展而来。基于气液两相螺旋管流流动特性及天然气水合物微观结构,建立了螺旋管流体系天然气水合物生成模型。最后,指出了流动体系天然气水合物生成模型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流动体系 微观力学模型 宏观动力学模型 气液两相螺旋管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梯度石墨烯增强自旋圆柱壳的振动特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宇 徐自强 +3 位作者 李昊 王鹏 徐宏达 张颖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2-200,共9页
目的为了研究旋转状态下功能梯度石墨烯增强复合材料(FG-GPLRC)圆柱壳的振动特性,方法基于改进的Halpin-Tsai微观力学模型与复合材料夹杂理论预测多种分布模式下石墨烯增强结构的等效材料属性。同时,考虑由旋转引起的科氏力与离心力作用... 目的为了研究旋转状态下功能梯度石墨烯增强复合材料(FG-GPLRC)圆柱壳的振动特性,方法基于改进的Halpin-Tsai微观力学模型与复合材料夹杂理论预测多种分布模式下石墨烯增强结构的等效材料属性。同时,考虑由旋转引起的科氏力与离心力作用,采用一阶剪切变形理论对FG-GPLRC自旋圆柱壳的能量表达式进行推导。之后,选取切比雪夫多项式构造位移容许函数,基于Rayleigh-Ritz法对FG-GPLRC自旋圆柱壳的行波振动特性进行分析,得到壳体的动力学微分方程进而求解出行波振动频率。最后,通过与现有文献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本文方法的准确性,并分析分层数、转速、石墨烯片的质量分数与分布模式等因素对旋转壳体振动特性的影响。结果石墨烯片分层数为10层时,即可实现对FG-GPLRC自旋圆柱壳振动特性的预测;石墨烯质量分数小于2%时,每增加0.5%,壳体的前后行波频率明显提高;在不同模态下,GPL-X分布模式的壳体行波频率最高,GPL-O分布模式最低,且行波频率随转速的提高而增大;弹性边界条件下,壳体行波振动频率随轴向半波数的增大而增加。结论石墨烯片在GPL-X分布模式下使得FG-GPLRC自旋圆柱壳的等效弹性模量增大,对壳体结构刚度的增强效果最佳,且前后行波频率与壳体转速同步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增强材料 Rayleigh-Ritz法 自旋圆柱壳 Halpin-Tasi微观力学模型 弹性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物凸起通过自锁和类摩擦滑动效应增强贝壳珍珠母
11
作者 李浩 张作启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61-261,共1页
目的虽然人们普遍认为硬物质板的表面凸起在珍珠层的硬化、强化和增韧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它们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方法对于具有多个微纳米凸起的硬物质板相互滑动时,采用了一种计算高效的“Bar-Spring”模型来模拟贝壳珍珠层... 目的虽然人们普遍认为硬物质板的表面凸起在珍珠层的硬化、强化和增韧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它们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方法对于具有多个微纳米凸起的硬物质板相互滑动时,采用了一种计算高效的“Bar-Spring”模型来模拟贝壳珍珠层或类似珍珠层仿生复合材料的等效拉伸力学性能,如等效牵引力-位移曲线以及等效拉伸刚度、强度和断裂功。该模型采用了基于单个凸起对的运动学和变形分析的微观力学模型得出的等效内聚力关系来表征凸起对之间相互攀爬过程中的牵引力-位移关系。结果和结论矿物凸起和由此产生的界面粗糙度可以通过机械互锁和多模态类摩擦机制的组合,将复合材料的强度和韧性提高2~3个数量级。特别的,矿物凸起诱导的强化和增韧机制对凸起的形状并不敏感(椭圆、双曲余弦、余弦和抛物线等)。相反,矿物凸起的高宽比和分布密度(单位长度界面上的矿物凸起数量)对复合材料刚度、强度和韧性的增强效果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复合材料可以通过微结构的设计(界面的粗糙度)而实现高强、高韧的优异力学性能,这些发现可能为开发具有贝壳珍珠层界面设计的先进工程复合材料提供有用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复合材料 珍珠母 微观力学模型 界面粗糙度 拉伸刚度 珍珠层 单位长度 界面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梯度石墨烯增强阶梯圆柱壳的振动特性分析
12
作者 菅泽 王宇 +2 位作者 王鹏 李昊 李学辉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64,共8页
基于Rayleigh-Ritz法分析功能梯度石墨烯增强复合材料(Functionally Graded Graphene Platelets Reinforced Composite,FG-GPLRC)阶梯圆柱壳的振动特性。首先,采用改进的Halpin-Tsai微观力学模型和复合材料夹杂理论,确定FG-GPLRC的等效... 基于Rayleigh-Ritz法分析功能梯度石墨烯增强复合材料(Functionally Graded Graphene Platelets Reinforced Composite,FG-GPLRC)阶梯圆柱壳的振动特性。首先,采用改进的Halpin-Tsai微观力学模型和复合材料夹杂理论,确定FG-GPLRC的等效材料属性。其次,基于微元法思想和1阶剪切变形理论建立每一子段的基本方程。最后,建立Lagrange动力学能量泛函方程,通过Rayleigh-Ritz法求解FG-GPLRC阶梯圆柱壳的固有频率,并验证方法的有效性。研究表明,FG-GPLRC阶梯圆柱壳的固有频率随层数的增加变化趋势减小,石墨烯质量分数和分布模式会影响圆柱壳的固有频率;弹性边界条件下弹簧刚度系数越大,FG-GPLRC阶梯圆柱壳的第一阶固有频率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石墨烯增强 阶梯圆柱壳 Rayleigh-Ritz法 Halpin-Tsai微观力学模型 弹性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3D打印结构拉伸性能研究
13
作者 赵天 吴晗泰 +2 位作者 陈薪宇 徐帅衡 苏伯昂 《航空制造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55-62,91,共9页
为了揭示工艺过程与结构性能及失效机理的关系,基于试验方法开展了典型工艺参数对熔融沉积成型(FDM)复合材料结构力学性能及失效机理的影响研究,提出了打印工艺的优化参数。同时,基于层级多尺度理论,建立了包含孔隙、树脂富集区等典型... 为了揭示工艺过程与结构性能及失效机理的关系,基于试验方法开展了典型工艺参数对熔融沉积成型(FDM)复合材料结构力学性能及失效机理的影响研究,提出了打印工艺的优化参数。同时,基于层级多尺度理论,建立了包含孔隙、树脂富集区等典型缺陷的打印丝束高保真有限元模型,提出了复合材料构件宏观拉伸性能的预测方法,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树脂填充率对构件性能影响显著,树脂填充率从50%增至100%时,试件拉伸强度提高47.6%;层厚从0.2 mm增至0.4 mm时,试件拉伸强度降低51%,拉伸模量降低21%;而打印温度和打印速度对试件拉伸性能的影响相对较小。基于建立的多尺度有限元模型计算得到的拉伸模量相对误差仅为2.73%,能够实现复合材料增材制造结构力学性能的准确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打印参数 拉伸力学性能 数值模拟 微观力学模型 代表性体积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体组分优化对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应变硬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牛恒茂 邢永明 赵燕茹 《混凝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8-73,共6页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CC)在负荷下具有应变硬化和多裂缝类型特征,然而,并不是所有水泥基材料中加入一定量纤维就可得到应变硬化性能,基体组分,加工制作过程的不同和基体缺陷的差异影响着应变硬化的稳定性。依据取得应变硬化行为的微观力...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CC)在负荷下具有应变硬化和多裂缝类型特征,然而,并不是所有水泥基材料中加入一定量纤维就可得到应变硬化性能,基体组分,加工制作过程的不同和基体缺陷的差异影响着应变硬化的稳定性。依据取得应变硬化行为的微观力学模型和其他一些研究方法,探讨了水灰比、骨料、矿物掺合料、基体缺陷等因素变化对FRCC应变硬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微观力学模型的指导下,优化基体材料的组分能够稳定的取得应变硬化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 应变硬化 微观力学模型 基体组分 基体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分布与界面强度对复合材料横向压缩性能影响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万小朋 杨光猛 赵美英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43-448,共6页
建立了纤维随机分布代表性体积单元微观力学模型,采用随机扩张算法生成纤维随机分布模型,微观有限元模型中采用内聚力单元和 Drucker-Prager弹塑性准则分别对界面和基体的力学行为进行描述,分析研究了纤维分布形式与界面强度对复合材料... 建立了纤维随机分布代表性体积单元微观力学模型,采用随机扩张算法生成纤维随机分布模型,微观有限元模型中采用内聚力单元和 Drucker-Prager弹塑性准则分别对界面和基体的力学行为进行描述,分析研究了纤维分布形式与界面强度对复合材料横向压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随机分布是引起复合材料横向压缩强度不稳定的一个因素;基体剪切塑性损伤而不是界面损伤在复合材料横向压缩破坏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而采用无界面单元模型可以简化建模、不需要考虑界面强度取值,并能很好地预测复合材料横向压缩强度与压缩损伤破坏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力学模型 微观结构 界面强度 纤维随机分布 塑性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路瓶颈前车辆强制变道汇流过程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吕伟 霍非舟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799-1807,共9页
建立了基于车辆强制变道汇流行为的微观交通动力学模型,模拟分析了道路瓶颈影响下的交通流量、车道速度分布和时空图等3个宏观交通流特征和变道距离、行程时间等2个微观交通流特征。结果表明:瓶颈道路上任意截面的总流量均可表征道路的... 建立了基于车辆强制变道汇流行为的微观交通动力学模型,模拟分析了道路瓶颈影响下的交通流量、车道速度分布和时空图等3个宏观交通流特征和变道距离、行程时间等2个微观交通流特征。结果表明:瓶颈道路上任意截面的总流量均可表征道路的整体通行能力;中高车流密度下,道路瓶颈可使道路总流量降低10%~35%,并造成17%~42%的车辆行程时间延误;道路瓶颈对其上游相当长的区域内车辆具有减速效应;道路瓶颈前车辆强制变道距离的99分位值可以作为交通信息面板位置设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瓶颈 交通流 微观力学模型 强制变道 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gressive failure analysis of composite structure based on micro- and macro-mechanics models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志刚 阮绍明 +1 位作者 陈磊 宋迎东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8期2980-2988,共9页
Based on parameter design language, a program of progressive failure analysis in composite structures is proposed. In this progra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cro- and micro-mechanics is established and the macro stre... Based on parameter design language, a program of progressive failure analysis in composite structures is proposed. In this progra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cro- and micro-mechanics is established and the macro stress distribution of the composite structure is calculated by commercial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According to the macro-stress, the damaged point is found and the micro-stress distribution of representative volume element is calculated by finite-volume direct averaging micromechanics(FVDAM).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calculated by failure criterion based on macro-stress field(the maximum stress criteria and Hashin criteria) and micro-stress field(Huang model), it is proven that the failure analysis based on macro- and micro-mechanics model is feasible and effici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site progressive analysis finite-volume direct averaging micromechanics (FVDAM) failure criteri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gear system under different micro-topographies with the same roughness on tooth surface 被引量:8
18
作者 YIN Lei DENG Chun-long +2 位作者 YU Wen-nian SHAO Yi-min WANG Li-m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8期2311-2323,共13页
The topography of gear meshing interfaces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ar transmission system.In order to obtain the contact characteristics of meshing gear pair with differ... The topography of gear meshing interfaces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ar transmission system.In order to obtain the contact characteristics of meshing gear pair with different surface micro-topographies,an interface feature model and a tribo-dynamics coupling model for the gear system a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The effects of the gear tooth surface micro-topography on the oil film distribution,contact damping and friction are considered.The time-varying meshing stiffness and the static transmission error are included in the abovementioned models.An exemplary gear pair is analyzed using the proposed model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surface micro-topography on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gear system under different micro-topographies and input torque conditions.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s of gear tooth micro-topography on the gear dynamic responses(including the friction and the vicious damping at the gear meshing interface and the vibration in the direction of offline of action)are highly dependent on the regularity of tooth surface.The vibration and noise can be significantly controlled by manufacturing a regular gear tooth profiles instead of random profi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ar tribo-dynamics coupling model TOPOGRAPHY ROUGHN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