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g^(2+)对腐殖酸在EVOH膜面微观作用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王磊 李松山 +2 位作者 苗瑞 朱苗 邓东旭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80-1385,共6页
在不同Mg^(2+)条件下,使用耗散型石英晶体微天平(QCM-D)技术考察了腐植酸(HA)在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膜面的吸附行为及HA吸附层结构特征,定量测定了EVOH-HA及HA-HA之间作用力随Mg^(2+)含量的变化特征,结合宏观EVOH膜污染实验,揭示Mg^... 在不同Mg^(2+)条件下,使用耗散型石英晶体微天平(QCM-D)技术考察了腐植酸(HA)在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膜面的吸附行为及HA吸附层结构特征,定量测定了EVOH-HA及HA-HA之间作用力随Mg^(2+)含量的变化特征,结合宏观EVOH膜污染实验,揭示Mg^(2+)对天然有机物超滤膜污染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Mg^(2+)对HA污染行为的影响分为2个阶段:在较低的Mg^(2+)条件下,电荷屏蔽、络合及架桥等作用使得EVOH及HA表面所带净电荷量减小,削弱了EVOH-HA及HA-HA之间的静电排斥力,进而促进HA在膜面的吸附累积,且形成密实的HA污染层,相应膜污染加剧.随着Mg^(2+)含量继续增大,EVOH-HA及HA-HA之间水合排斥力逐渐增强,成为控制膜污染的主要因素,有效减缓了HA在EVOH膜面的吸附累积速率,且膜面形成松散多孔的HA吸附层,伴随着膜污染速率及污染幅度的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OH超滤膜 Mg2+ 腐殖酸污染 QCM-D 微观作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客体微观复合作用导致的凝胶宏观聚集效应 被引量:1
2
作者 胡杰 王香 郑时恒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2-75,共4页
利用分子链上α-环糊精(α-CD)与苯基、丁基和十二烷基的微观复合作用,实现了毫米/厘米尺寸主、客体凝胶在水溶液中的聚集。实验显示,主、客体凝胶之间的聚集是选择性的,其与空白凝胶,或主体凝胶、客体凝胶自身之间都没有观察到任何相... 利用分子链上α-环糊精(α-CD)与苯基、丁基和十二烷基的微观复合作用,实现了毫米/厘米尺寸主、客体凝胶在水溶液中的聚集。实验显示,主、客体凝胶之间的聚集是选择性的,其与空白凝胶,或主体凝胶、客体凝胶自身之间都没有观察到任何相互作用产生。自由α-CD对凝胶聚集体的离解作用进一步证明了主、客体凝胶的宏观自聚集是由接枝于聚合物大分子链上的α-CD与客体基团的微观相互作用引起的。在此过程中,凝胶表面层的充分溶胀对于主、客体凝胶表面官能团能够相互接近,并发生复合起到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自聚集 凝胶 主客体复合 超分子 微观作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及腐殖酸共存对PVDF超滤膜的污染行为 被引量:14
3
作者 苗瑞 王磊 +3 位作者 田丽 王旭东 吕永涛 张静怡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568-2574,共7页
为了揭示有机物对PVDF超滤膜的污染行为,选用典型亲/疏水性有机污染物海藻酸(SA)及腐殖酸(HA),采用原子力显微镜结合自制的PVDF膜材料探针和污染物探针定量测定了PVDF-污染物及污染物-污染物间的作用力,并进行PVDF膜污染试验和污染物去... 为了揭示有机物对PVDF超滤膜的污染行为,选用典型亲/疏水性有机污染物海藻酸(SA)及腐殖酸(HA),采用原子力显微镜结合自制的PVDF膜材料探针和污染物探针定量测定了PVDF-污染物及污染物-污染物间的作用力,并进行PVDF膜污染试验和污染物去除效果分析.结果表明:亲水性SA-PVDF及SA-SA之间的作用力皆大于疏水性HA-PVDF及HA-HA间的作用力,且SA污染膜的通量衰减速率与衰减幅度明显大于HA污染膜,说明了亲水性有机物是引起PVDF超滤膜污染的优势污染物.HA/SA混合污染物试验表明,膜污染行为与混合污染物中优势污染物的含量密切相关;与单种污染物的膜污染行为相比,混合污染物间不存在明显的协同作用促进膜污染.此外,污染物的去除率与相应微观作用力大小及膜污染速率成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DF超滤膜 膜污染 海藻酸 腐殖酸 微观作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值对有机物(BSA)膜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高哲 王磊 +3 位作者 苗瑞 米娜 李松山 朱苗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640-3645,共6页
选用BSA(牛血清蛋白)代表有机污染物,使用QCM-D技术考察了BSA在PVDF膜面的吸附行为及吸附层结构随pH值的变化特征,并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定量测定了相应pH值条件下PVDF-BSA及BSA-BSA之间作用力,结合膜污染试验,解析pH值对有机物污染膜行为... 选用BSA(牛血清蛋白)代表有机污染物,使用QCM-D技术考察了BSA在PVDF膜面的吸附行为及吸附层结构随pH值的变化特征,并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定量测定了相应pH值条件下PVDF-BSA及BSA-BSA之间作用力,结合膜污染试验,解析pH值对有机物污染膜行为的影响机理结果发现,在BSA的等电点,PVDF-BSA及BSA-BSA之间的静电排斥力最小,导致BSA迅速吸附累积于膜面,形成密实的BSA污染层,引起超滤膜通量大幅度衰减.当pH值偏离BSA等电点后,BSA间静电排斥力的增强有效削弱了BSA在膜面的吸附量,相应BSA污染层松散度增大,膜污染减弱在实际的水处理中,通过适当的pH值调节,针对性将超滤膜及污染物调整至带有相同电性、并增大二者所带净电荷量,是减缓超滤膜污染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DF超滤膜 膜污染 QCM-D 微观作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层扩张-收缩孔道流动规律新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冯玉良 陈玉林 +2 位作者 计秉玉 张媛 穆文志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4-89,共6页
低渗透油层孔隙结构复杂、喉道细小、孔喉比大,非达西现象严重是制约其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主要原因.在国内外关于微流体流动、非达西渗流规律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水驱油微观流动、多孔介质内微观作用力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微孔道内固液... 低渗透油层孔隙结构复杂、喉道细小、孔喉比大,非达西现象严重是制约其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主要原因.在国内外关于微流体流动、非达西渗流规律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水驱油微观流动、多孔介质内微观作用力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微孔道内固液相互作用条件下的流体黏性系数表达式、二维流动控制方程以及相应边界条件,并进行求解计算,给出了考虑固液作用、不考虑固液作用2种情况下扩张-收缩流道流体的流动规律.数值计算表明,考虑固液作用条件下,对流体速度、切应力和流线分布均有较大程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微观作用力 边界层 数值模拟 扩张-收缩 微观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式香肠风干过程中蛋白氧化对蛋白聚集、水解性及溶解性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吴满刚 吴雪燕 +2 位作者 于海 葛庆丰 汪志君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93-198,共6页
从中式香肠中提取肌浆蛋白和肌原纤维蛋白,并测定其羰基值、巯基值和蛋白浊度,以及蛋白质降解情况和溶解性,确定蛋白氧化对蛋白聚集性、水解性和溶解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蛋白羰基含量都显著增长,巯基含量显著下降。蛋白氧化导致蛋... 从中式香肠中提取肌浆蛋白和肌原纤维蛋白,并测定其羰基值、巯基值和蛋白浊度,以及蛋白质降解情况和溶解性,确定蛋白氧化对蛋白聚集性、水解性和溶解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蛋白羰基含量都显著增长,巯基含量显著下降。蛋白氧化导致蛋白溶液浊度上升,蛋白表面疏水性增加,以及蛋白发生不同程度的降解。蛋白溶解性实验表明氢键、疏水作用力、二硫键和离子键是形成香肠蛋白三维网状结构的主要作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肠 蛋白 氧化 微观作用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颗粒与腐殖酸复合共存时的超滤膜污染行为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磊 高哲 +1 位作者 米娜 李松山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74-578,共5页
选用不同尺寸的二氧化硅及高岭土代表无机膜污染物,腐殖酸(HA)代表有机物膜污染物,分别进行单种污染物及无机-有机污染物共混时的膜污染试验,结合膜-污染物及污染物-污染物间的微观作用力测定,评价无机颗粒与有机物复合共存时对膜污染... 选用不同尺寸的二氧化硅及高岭土代表无机膜污染物,腐殖酸(HA)代表有机物膜污染物,分别进行单种污染物及无机-有机污染物共混时的膜污染试验,结合膜-污染物及污染物-污染物间的微观作用力测定,评价无机颗粒与有机物复合共存时对膜污染的机制.结果表明,HA对膜污染幅度明显大于任一种无机颗粒所引起的膜污染幅度,主要是因为无机颗粒之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力致使形成较大尺寸的团聚体,不易进入膜孔.与HA污染膜相比,大尺寸的无机颗粒与HA共存时,膜污染减缓,而纳米级二氧化硅与HA共存时,膜污染加剧.此外,不同运行阶段有机-无机共存体系的污染行为并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颗粒 腐植酸 复合共存 微观作用力 污染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浊度对腐植酸分子的竞争吸附对膜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磊 张偲豪 +2 位作者 苗瑞 王旭东 黄丹曦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4-27,31,共5页
为了解析浊度与腐植酸共存时的超滤膜污染行为,分别进行了浊度、腐植酸及浊度-腐植酸共混溶液的膜污染实验,使用原子力显微镜结合自制膜材料探针和污染物探针定量测定了不同浊度、腐植酸比共混污染物与膜及浊度-腐植酸之间的微观作用力... 为了解析浊度与腐植酸共存时的超滤膜污染行为,分别进行了浊度、腐植酸及浊度-腐植酸共混溶液的膜污染实验,使用原子力显微镜结合自制膜材料探针和污染物探针定量测定了不同浊度、腐植酸比共混污染物与膜及浊度-腐植酸之间的微观作用力,并系统考察了不同污染膜的表面形貌特点。结果表明,浊度物质-腐植酸之间的力明显大于腐植酸-膜之间的作用力,使得浊度物质与腐植酸共存时,腐植酸分子优先吸附在浊度物质表面,降低了其与膜的接触机率。且浊度物质的尺寸远远大于所使用超滤膜的平均孔径,所以浊度物质对腐植酸的优先吸附使得腐植酸进入膜孔内的机率减小,相应的膜污染减轻。此外,与腐植酸污染膜相比,浊度-腐植酸污染膜表面的污染层结构较为疏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度 腐植酸 超滤膜污染 微观作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2+对SiO2-BSA混合体系膜污染行为的影响
9
作者 王珮 王磊 +2 位作者 吴公政 冯敏 苗瑞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7-152,共6页
为研究Ca2+对SiO2-BSA混合污染物膜污染行为的影响,针对SiO2与牛血清蛋白(BSA)共存体系,在不同Ca2+浓度下,使用原子力显微镜测定各污染物与聚偏氟乙烯(PVDF)超滤膜及各污染物之间的作用力,结合膜污染实验,探讨Ca2+对SiO2-BSA混合污染物... 为研究Ca2+对SiO2-BSA混合污染物膜污染行为的影响,针对SiO2与牛血清蛋白(BSA)共存体系,在不同Ca2+浓度下,使用原子力显微镜测定各污染物与聚偏氟乙烯(PVDF)超滤膜及各污染物之间的作用力,结合膜污染实验,探讨Ca2+对SiO2-BSA混合污染物膜污染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a2+浓度的增大,SiO2-BSA引起的膜污染逐渐减小,主要是因为Ca2+改变了SiO2-BSA混合体系中各污染物与膜及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针对污染物与膜之间的相互作用力,Ca2+的加入触发了PVDF膜与BSA及SiO2之间的水合排斥力,从而削弱BSA在膜表面的吸附累计速率,有效减缓了运行初期的膜污染速率;针对污染物之间的作用力,Ca2+浓度的增加使得SiO2-SiO2及SiO2-BSA之间作用力增大,从而导致污染物团聚形成大尺寸聚集体,在膜面形成松散多孔的污染层,进而伴随着膜污染速率以及污染幅度的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污染 SiO2-BSA混合污染物 CA2+ 微观作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殖酸-牛血清蛋白混合污染物的超滤膜污染行为 被引量:6
10
作者 冯敏 王磊 +2 位作者 杨子晗 苗瑞 吕永涛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2-27,36,共7页
采用聚偏氟乙烯(PVDF)超滤膜,分别过滤牛血清蛋白(BSA)、腐殖酸(HA)单种污染物溶液及HA-BSA二元混合污染物溶液,结合相应污染物在膜面吸附行为及膜污染微观作用力,解析HA-BSA混合污染物的超滤膜污染行为.结果发现,相比于BSA,HA-BSA混合... 采用聚偏氟乙烯(PVDF)超滤膜,分别过滤牛血清蛋白(BSA)、腐殖酸(HA)单种污染物溶液及HA-BSA二元混合污染物溶液,结合相应污染物在膜面吸附行为及膜污染微观作用力,解析HA-BSA混合污染物的超滤膜污染行为.结果发现,相比于BSA,HA-BSA混合物引起的膜污染速率及不可逆污染明显减缓;相反,与HA相比,HA-BSA混合物加剧了膜污染速率及不可逆污染.由于膜污染微观作用力存在差异,HA-PVDF<HA-BSA混合污染物PVDF<BSA-PVDF,且混合污染物间作用力也明显大于HA HA间但小于BSA-BSA间作用力强度,导致混合污染物在膜面的吸附累积速率及污染层密实度介于HA和BSA污染物之间,最终导致HA-BSA混合污染物引起的膜污染速率及不可逆污染大于HA污染膜,而小于BSA污染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滤膜 混合污染物 膜污染机理 微观作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滤膜材料对SiO_2-有机物膜污染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吴公政 王磊 +2 位作者 王珮 李兴飞 苗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11-1515,共5页
选用聚偏氟乙烯(PVDF)及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2种超滤膜,针对SiO_2–牛血清蛋白(BSA)及SiO_2–腐殖酸(HA)2种无机–有机混合污染物,通过单种及混合污染物过滤实验,结合各污染物与膜之间作用力的测定,考察膜材料对SiO_2–有机混合污染... 选用聚偏氟乙烯(PVDF)及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2种超滤膜,针对SiO_2–牛血清蛋白(BSA)及SiO_2–腐殖酸(HA)2种无机–有机混合污染物,通过单种及混合污染物过滤实验,结合各污染物与膜之间作用力的测定,考察膜材料对SiO_2–有机混合污染物膜污染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与单种有机污染物HA或BSA相比,SiO_2–HA/BSA混合污染物对PVDF及EVOH超滤膜的污染会出现加剧和减缓2种相反的现象.结合作用力结果发现:当膜–SiO_2之间的作用力大于膜–有机污染物之间作用力时,与单种有机污染物相比,SiO_2的存在会加剧膜污染;相反,当膜–SiO_2之间作用力小于膜–有机污染物之间作用力时,SiO_2的存在会有效减缓膜污染.上述结果说明膜材料是控制无机–有机混合污染物膜污染行为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材料 SiO2-有机共存 混合污染 微观作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