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TA/NO降低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微血管痉挛及早期脑损伤作用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强 冯华 +4 位作者 喻安永 陈景宇 赵喆 吴国材 阮怀珍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2-356,360,共6页
目的通过二乙烯三胺/一氧化氮聚合物(DETA/NO)对雄性SD大鼠线穿法建造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的干预,观察其对微血管痉挛的防治及降低早期脑损伤作用。方法将69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对照组(SAH组)和治疗组(DETA/NO... 目的通过二乙烯三胺/一氧化氮聚合物(DETA/NO)对雄性SD大鼠线穿法建造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的干预,观察其对微血管痉挛的防治及降低早期脑损伤作用。方法将69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对照组(SAH组)和治疗组(DETA/NO组)。通过线穿建立SAH模型,观察大体动物Garcia神经功能评分,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微血管肌动蛋白αSMA及PDGFRβ的表达,一氧化氮(NO)试剂盒检测脑组织NO浓度变化,观察血红蛋白刺激离体脑片微血管变化情况。结果手术后3d,DETA/NO组较SAH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改善(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SAH后大脑皮层微血管周围αSMA、PDGFRβ表达上调(P<0.05),DETA/NO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转此过程(P<0.05);术后SAH 3h左右NO浓度显著降低(P<0.05),此后逐渐回升,DETA/NO能在早期维持NO浓度(P<0.05);观察到脑片皮层微血管受血红蛋白刺激收缩,DETA/NO能缓解微血管痉挛。结论 DETA/NO能降低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微血管痉挛及早期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脑损伤 微血管痉挛 二乙烯三胺 一氧化氮聚合物(DETA NO) 一氧化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微血管痉挛性心绞痛患者血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物的变化 被引量:7
2
作者 黄新金 李菊香 +5 位作者 颜素娟 苏海 罗伟 程晓曙 吴清华 吴延庆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0-102,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微血管痉挛性心绞痛(X综合征)发病机制。方法:收集我院2002年6月~2005年6月住院患者中诊断为X综合征患者20例,排除高血压病、糖尿病、肥厚型心肌病等疾病。以年龄、性别相匹配的2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 目的:探讨冠状微血管痉挛性心绞痛(X综合征)发病机制。方法:收集我院2002年6月~2005年6月住院患者中诊断为X综合征患者20例,排除高血压病、糖尿病、肥厚型心肌病等疾病。以年龄、性别相匹配的2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静脉血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物—不对称二甲精氨酸(ADMA)、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血脂、血糖和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X综合征组ADMA、内皮素水平明显升高,一氧化氮水平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ADMA与内皮素/一氧化氮呈明显的正相关,r=0.709。②X综合征组丙二醛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③两组胆固醇、甘油三脂及低密度脂蛋白、血糖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X综合征患者存在明显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不良,且这种内皮功能异常与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ADMA有关。同时氧化应激在X综合征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微血管痉挛性心绞痛 内皮功能 不对称二甲精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面肌痉挛责任血管识别与微血管减压术疗效分析(附65例报告) 被引量:5
3
作者 舒航 陈光忠 +5 位作者 李昭杰 詹升全 林晓风 周东 曾少建 唐凯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85-687,共3页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在原发性面肌痉挛治疗中的疗效,为指导诊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65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一般资料、责任血管和外科手术方法及效果等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65例病例中,发病率右侧...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在原发性面肌痉挛治疗中的疗效,为指导诊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65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一般资料、责任血管和外科手术方法及效果等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65例病例中,发病率右侧:左侧=1.2∶1。总计70条责任血管,动脉接触45条,动脉压迫22条,静脉接触与压迫3条。2条责任血管者5例(7.7%),小脑前下动脉28例次,小脑后下动脉25例次,椎动脉压迫9例次,基底动脉压迫5例次,静脉压迫者3例次。59例术后1个月内症状完全消失(90.8%);症状改善,但需结合药物控制者6例(9.2%)。术后1个月未见严重并发症。1年以上随访53例,症状完全消失50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原发性面肌痉挛理想的治疗手段,进行中长期随访对有效监控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疗效微血管减压术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