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窄带成像技术下浅表型鼻咽癌黏膜表面微血管形态特点及临床价值 被引量:6
1
作者 韦丽宁 陈昊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49-54,共6页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下浅表型鼻咽癌(NPC)黏膜表面微血管形态特点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该院内窥镜室行鼻咽镜常规检查或NPC放疗后复查鼻咽镜时白光镜下观察未发现明确病灶或仅为浅表型病灶的182例患者行NBI模...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下浅表型鼻咽癌(NPC)黏膜表面微血管形态特点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该院内窥镜室行鼻咽镜常规检查或NPC放疗后复查鼻咽镜时白光镜下观察未发现明确病灶或仅为浅表型病灶的182例患者行NBI模式鼻咽镜检查,观察鼻咽部黏膜及病灶黏膜表面微血管形态特点及分布情况,结合病理结果,分析NBI下鼻咽部不同性质浅表型病变黏膜表面微血管的形态改变特点。结果 NBI下NPC组黏膜表面微血管多为密集增粗棕色窦点状(CBS)血管,占38.24%,不规则增粗树枝状血管(IDBV)占41.18%,病灶多有清晰边界(DL)占52.94%。其中,首诊NPC组多为IDBV(57.89%,P=0.000),放疗后NPC组多为CBS血管(60.00%,P=0.000)。NBI对NPC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9.41%、95.95%、81.82%、95.30%和92.86%。结论 NBI下可观察到浅表型NPC黏膜表面微血管形态有特异性改变,对该类NPC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从而有助于提高内镜对NPC早期病灶诊断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带成像(NBI) 内镜检查 浅表型鼻咽癌 微血管形态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育阶段人脑视觉系统微血管形态及年龄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吕华 郭旭方 赵全明 《临床医药实践》 2003年第12期913-915,共3页
关键词 发育阶段 视觉系统 微血管形态 年龄变化 上丘 丘脑枕下部 外侧膝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铝碳酸镁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对其黏膜组织及微血管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姚海蓉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26期102-104,共3页
目的研究胃溃疡患者应用铝碳酸镁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黏膜组织及微血管形态的影响。方法100例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铝碳酸镁治疗,试验组采用铝碳酸镁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对比两组患... 目的研究胃溃疡患者应用铝碳酸镁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黏膜组织及微血管形态的影响。方法100例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铝碳酸镁治疗,试验组采用铝碳酸镁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微血管形态规则情况及临床指标[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胶原纤维沉积面积、溃疡直径]。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8.00%高于对照组的8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微血管形态规则率84.00%高于对照组的6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IL-10(27.02±1.25)ng/L、IL-8(14.42±1.31)ng/L、TNF-α(24.71±1.28)ng/L均低于对照组的(33.52±3.25)、(27.42±1.41)、(28.61±1.35)ng/L,胶原纤维沉积面积(104296.51±304.25)mm2、溃疡直径(3.42±1.05)mm均优于对照组的(84856.52±303.16)mm2、(6.15±1.5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溃疡患者采用铝碳酸镁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机体胶原纤维沉积面积及微血管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碳酸镁 艾司奥美拉唑 胃溃疡 黏膜组织 微血管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肾养髓方对脊髓型颈椎病大鼠受损脊髓微血管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唐彬 朱立国 +7 位作者 陈忻 杨博文 秦晓宽 金哲峰 魏戌 刘志伟 孙凯 银河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5期51-55,共5页
目的观察益肾养髓方对脊髓型颈椎病(CSM)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受损脊髓组织形态及微血管形态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脊髓慢性压迫法建立CSM大鼠模型,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益肾养髓方低、中、高剂量组,每... 目的观察益肾养髓方对脊髓型颈椎病(CSM)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受损脊髓组织形态及微血管形态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脊髓慢性压迫法建立CSM大鼠模型,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益肾养髓方低、中、高剂量组,每组6只。各给药组给予相应药液灌胃。采用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评分法评价大鼠脊髓功能,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受压脊髓组织微血管数目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BBB评分明显降低(P<0.05),脊髓组织可见大量纤维瘢痕组织及大空泡样改变,神经细胞核固缩,细胞肿胀、坏死,微血管数目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益肾养髓方中、高剂量组大鼠BBB评分明显升高(P<0.05),脊髓组织空洞减小,胞浆逐渐增多,神经细胞形态趋于正常,微血管数目明显增多(P<0.05)。结论益肾养髓方可改善CSM模型大鼠行为学评分,减少纤维瘢痕组织产生,促进脊髓组织修复和局部微血管再生,改善微循环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微血管形态 益肾养髓方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3例早期胃癌内镜特点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刘素丽 王鼎鑫 +2 位作者 王佳 赵春青 张建生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9-53,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GC)内镜特点及诊断方法的实用性。方法对73例EGC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白光胃镜下黏膜异常表现,行色素胃镜及放大胃镜检查,根据腺管开口、微血管形态靶向活检送病理,病理明确癌变者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或手术切除,术...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GC)内镜特点及诊断方法的实用性。方法对73例EGC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白光胃镜下黏膜异常表现,行色素胃镜及放大胃镜检查,根据腺管开口、微血管形态靶向活检送病理,病理明确癌变者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或手术切除,术后病理作为最终诊断;记录整个检查过程中的所有表现及结果,综合分析。结果 73例发现病灶86处,其中9例有2处病变,2例有3处病变,白光胃镜下以0-Ⅱc型居多,占43.84%;腺管开口Ⅲ型23处、Ⅳ型44处,Ⅴ型19处;微血管形态规则型51处(59.30%)、不规则型29处(33.72%)、未发现微血管结构6处(6.98%)。普通白光胃镜与病理诊断完全符合率为60.46%(52/86)、基本符合率为72.09%(62/86),放大内镜与病理诊断完全符合率为93.02%(80/86)、基本符合率96.51%(83/86),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GC内镜下具有特异性表现,根据这些表现可以加强对EGC识别能力,提高EGC诊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色素内镜 放大内镜 腺管开口 微血管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