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常肌反应与Z-L反应联合监测在面肌痉挛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1
作者 余聚 关炎 许亮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7-322,共6页
目的 对比分析异常肌反应监测联合Z-L反应监测与单纯异常肌反应监测在面肌痉挛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4年1月至2024年4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乳突后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的258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分别... 目的 对比分析异常肌反应监测联合Z-L反应监测与单纯异常肌反应监测在面肌痉挛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4年1月至2024年4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乳突后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的258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分别行异常肌反应监测(AMR组,102例)和异常肌反应监测联合Z-L反应监测(AMR+ZLR组,156例),计算手术有效率,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 AMR+ZLR组术后7 d 145例痊愈、11例无效,手术有效率为92.95%(145/156);术后6个月151例痊愈、5例无效,手术有效率为96.79%(151/156)。AMR组术后7 d 86例痊愈、16例无效,手术有效率为84.31%(86/102);术后6个月92例痊愈、10例无效(其中2例为复发),手术有效率为90.20%(92/102)。AMR+ZLR组术后7 d(χ^(2)=4.908,P=0.027)和6个月(χ^(2)=4.904,P=0.027)手术疗效均优于AMR组。术后1 d,AMR+ZLR组有12例出现轻微面瘫,于术后7 d内恢复;AMR组有1例出现耳鸣、1例出现头晕,均于术后3 d内恢复,18例出现轻微面瘫,于术后7 d内恢复。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手段,手术有效率较高,术中异常肌反应监测联合Z-L反应监测较单纯异常肌反应监测可以提供更有价值的电生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 面部肌肉 微血管减压 神经电生理监测 监测 手术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减压术与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对老年三叉神经痛相关指标及预后的影响
2
作者 李小波 谢东 李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2-336,共5页
目的比较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与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治疗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炎性因子、神经递质、氧化应激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保定市第一医院... 目的比较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与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治疗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炎性因子、神经递质、氧化应激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保定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13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MVD组64例和PBC组66例。比较2组术后即刻临床疗效、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血清神经递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P物质和5-羟色胺]水平及术后1年复发率。结果MVD组与PBC组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4%vs 97.0%,P>0.05)。MVD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长于PBC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VD组术后6 h血清IL-1β、IL-6、TNF-α、丙二醛水平明显高于PBC组,SOD、GSH-Px水平明显低于P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术后6 h血清IL-1β、IL-6、TNF-α、丙二醛水平明显高于术前,SOD、GSH-Px、CGRP、P物质水平明显低于术前,术后3 d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术前,术后1个月血清5-羟色胺水平高于术前,CGRP、P物质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年疼痛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81,P=0.182)。结论MVD和PBC均是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可调节炎性因子、神经递质水平;MV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而PBC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减压 三叉神经痛 氧化性应激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压迫术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夏英华 闵飞祥 +4 位作者 余桂 冷景兴 杨宇 钟凤英 向晖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4-281,共8页
目的:比较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 目的:比较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119例PTN病人,其中接受MVD手术66例(MVD组),接受PBC手术53例(PBC组),并进行了至少2年的随访。每例病人在术前接受3.0 Tesla磁共振成像,以获得三维飞行时间序列(3D-TOF)。之后按照MRI的检查结果,通过3DSlicer软件对所有纳入研究的病人进行三维重建,并按照压迫程度分为I、II、III型,将其与性别、年龄、侧别、发病区域、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发病时长一起纳入MVD和PBC的术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风险分析。通过ROC曲线验证风险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对PTN病人进行亚组分析,根据COX回归模型和Kaplan-Meier曲线评估预后结果。结果:MVD组的立即缓解率为92.4%,复发率为11.5%,3年内总体缓解率为81.8%;PBC组的立即缓解率为96.2%,复发率为21.6%,3年内总体缓解率为75.5%;通过卡方检验比较,发现MVD和PBC在术后立即缓解率、复发率、3年内总体缓解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VD的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提示:血管压迫程度与MVD的预后明显相关;PBC的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血管压迫程度与PBC的预后无关。基于血管压迫程度对PTN病人进行亚组分析,COX回归模型和Kaplan-Meier曲线结果显示:对于I型(无明确血管压迫)PTN病人来说,MVD和PBC的预后无明显差异,对于II+III型(有明确血管压迫)PTN病人来说,MVD的预后优于PBC。结论:血管压迫程度对上述两种手术方式所取得的手术效果有影响,对于I型PTN病人而言,PBC与MVD的术后无明显差异;对于II+III型PTN病人而言,MVD的预后明显优于PBC,对于不同病人的手术方式选择,血管压迫程度是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压迫术 微血管减压 典型三叉神经痛 血管压迫程度 手术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4
作者 沈江江 刘志红 刘宝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8-212,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78例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资料,其中常规显微镜组(A组)36例,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微血管减压术(B组)42例,分析比较两组术中...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78例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资料,其中常规显微镜组(A组)36例,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微血管减压术(B组)42例,分析比较两组术中责任血管发现率、手术并发症及术后疗效。结果B组责任血管发现率(95.2%)明显高于A组责任血管发现率(80.6%)、治愈率(97.6%)高于A组(83.3%),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B组(14.3%)比A组(30.6%)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有助于避免责任血管遗漏,提高责任血管发现率和手术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 神经内镜 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前基于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的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保华 周忠海 +1 位作者 孟凡刚 张树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34-839,共6页
目的对比术前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判断面肌痉挛责任血管与微血管减压术中实际所见的一致性。方法纳入2018年7月至2024年1月在山东省东阿县人民医院行微血管减压术的62例面肌痉挛患者,术前均行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3D-FIESTA)和三维... 目的对比术前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判断面肌痉挛责任血管与微血管减压术中实际所见的一致性。方法纳入2018年7月至2024年1月在山东省东阿县人民医院行微血管减压术的62例面肌痉挛患者,术前均行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3D-FIESTA)和三维时间飞跃(3D-TOF)MRA检查,通过3D Slicer软件将3D-FIESTA和3D-TOF MRA图像配准并进行三维重建以明确责任血管,以术中实际所见为“金标准”,对比术前三维重建与术中实际所见的一致性。结果共62例患者中61例经术前三维重建明确责任血管,分别为小脑前下动脉47例、小脑后下动脉6例、椎动脉5例、椎动脉联合小脑前下动脉2例、小脑上动脉1例;59例与术中实际所见责任血管一致,1例术前三维重建考虑为椎动脉压迫,术中证实为椎动脉联合小脑前下动脉压迫,1例术前三维重建考虑为小脑前下动脉压迫,术中证实为小脑前下动脉联合迷路动脉压迫,1例未发现明显责任血管,术中证实为小动脉压迫。术前三维重建判断责任血管的准确率为95.16%(59/62),经一致性检验,与术中实际所见的一致性较高(κ=0.886,P=0.000)。结论面肌痉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前通过三维重建技术明确责任血管具有很高的准确性,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为术中责任血管的判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 面部肌肉 微血管减压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后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73例 被引量:8
6
作者 舒航 李昭杰 +5 位作者 林志俊 许作奎 林晓风 李贵福 詹升全 周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9期870-871,共2页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73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均为全麻下行乳突内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分离责任血管。结果:责任血管依次为小脑上动脉49例,基底动脉6例,岩静脉 6例及小脑前下动脉 3例,联合性责任...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73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均为全麻下行乳突内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分离责任血管。结果:责任血管依次为小脑上动脉49例,基底动脉6例,岩静脉 6例及小脑前下动脉 3例,联合性责任血管 9例;术后随访 1 -45个月,1例无效,1例死于脑出血,1例死于肺部感染,余 70例疼痛完全消失。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具有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副反应小等优点,尤其对于药物难治性三又神经痛宜作为首选治疗方法加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 耳后 微血管减压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责任血管测量为“显微血管减压术”正名 被引量:3
7
作者 杨治权 陈松 +3 位作者 袁贤瑞 伍军 袁盾 侯永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通过责任血管的测量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的实质,从而提出正确的中文名称。方法对2007年7月至2010年6月进行的150例MVD的责任血管进行总结,并连续对其中的53例58条责任血管直径进行测量。复习文... 目的通过责任血管的测量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的实质,从而提出正确的中文名称。方法对2007年7月至2010年6月进行的150例MVD的责任血管进行总结,并连续对其中的53例58条责任血管直径进行测量。复习文献,了解各种中文名称的应用情况,提出了对MVD中文译名的看法。结果三叉神经痛常见的责任血管依次是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基底动脉、岩静脉及上述多血管压迫;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的责任血管依次是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椎动脉及多血管压迫。连续测量其中53例病人的58条责任血管的直径,范围从0.7~4.9mm,大部分是中小血管,少数是大血管,微血管不是责任血管。文献中应用最多的“微血管减压术”,其次是“显微血管减压术”。结论MVD手术巾的责任血管是中小血管及大血管,将MVD统一为“显微血管减压术”更能反映该手术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减压 微血管减压 责任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2例颅神经疾病微血管减压手术疗效和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47
8
作者 赵卫国 濮春华 +4 位作者 蔡瑜 李宁 沈建康 卞留贯 孙青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78-780,共3页
目的总结显微手术治疗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的经验,分析其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各类颅神经疾病1 002例(三叉神经痛243例,面肌痉挛757例,舌咽神经痛2例)。术前核磁共振检查了解病因及相应颅神经周围是否存... 目的总结显微手术治疗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的经验,分析其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各类颅神经疾病1 002例(三叉神经痛243例,面肌痉挛757例,舌咽神经痛2例)。术前核磁共振检查了解病因及相应颅神经周围是否存在责任血管及其来源与走向,根据Jannetta等所述方法,于全麻下侧卧位进行手术。结果三叉神经痛患者手术有效率为94.2%,面肌痉挛患者为92.3%,2例舌咽神经痛术后症状均消失。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9.7%,严重并发症4例,死亡率为0.3%,没有致残病例。平均随访39个月,复发率为5.2%。结论显微手术治疗颅神经疾病疗效确切,良好的显微外科技术是降低并发症的关键。微血管减压术是高风险手术,必须重视术后病情突变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减压 面肌痉挛 三叉神经痛 舌咽神经痛 疗效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预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3
9
作者 李世亭 潘庆刚 +3 位作者 刘宁涛 沈峰 刘忠 管宇航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69-172,共4页
目的 探讨影响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 分析 6 2例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特征、术中所见和术后疗效。血管对神经根的压迫程度分为单纯接触、接触和移位、单纯粘连、粘连和移位、萎缩五种... 目的 探讨影响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 分析 6 2例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特征、术中所见和术后疗效。血管对神经根的压迫程度分为单纯接触、接触和移位、单纯粘连、粘连和移位、萎缩五种。手术疗效包括术后疼痛立即缓解、延迟缓解、明显减轻和无效。结果  6 2例患者起病时均表现为典型三叉神经痛 ,但在术前 17例已经转变为不典型。术中发现压迫血管与三叉神经根之间单纯接触 14例、接触和移位 7例、单纯粘连 15例、粘连和移位 18例、萎缩 8例。术后平均随访 14个月 ,疼痛在术后立即缓解 32例 (5 1 6 % ) ,延迟缓解 17例 (2 7 4 % ) ,明显减轻 11例 (17 7% ) ,无效 2例。结论 病程短、症状典型、以动脉压迫为主且能够充分减压的患者 ,术后多能获得好的疗效。相反 ,以静脉压迫为主 ,病程长及症状不典型的患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 手术疗效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手术策略 被引量:18
10
作者 朱晋 管宏新 +4 位作者 仲骏 李世亭 杨晓笙 周秋梦 焦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93-1396,共4页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策略。方法以9例实施MVD手术的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三维时间飞跃(3D-TOF)序列技术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脑血管病变情况;分析术中所见...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策略。方法以9例实施MVD手术的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三维时间飞跃(3D-TOF)序列技术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脑血管病变情况;分析术中所见、手术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前MRI显示粗大扭曲的椎动脉(VA)偏向患侧,甚至对侧VA也移位至患侧。术中见VA直接同时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3例,小脑前下动脉(AICA)和小脑后下动脉(PICA)上抬间接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5例,PICA和小脑上动脉(SCA)分别压迫面神经和三叉神经1例。术后,8例患者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症状即刻消失,1例术后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1例术后1周疼痛缓解。所有患者随访未见复发。结论粗大移位的VA通常是导致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直接或间接责任血管。MVD成功的关键是从后组颅神经开始解剖,逐渐将VA向下移位,而不是简单地在神经和血管间塞入垫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 椎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阻断试验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世亭 仲骏 +2 位作者 徐顺清 万亮 王旭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78-1280,共3页
目的为了提高静脉性血管压迫所致三叉神经痛的手术疗效和降低并发症,介绍一种处理责任静脉的方法。方法2000年8月~2007年1月间行微血管减压术(MVD)的409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责任血管为静脉或动静脉混合压迫的有118例(29%),其... 目的为了提高静脉性血管压迫所致三叉神经痛的手术疗效和降低并发症,介绍一种处理责任静脉的方法。方法2000年8月~2007年1月间行微血管减压术(MVD)的409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责任血管为静脉或动静脉混合压迫的有118例(29%),其中58例为粗大的深部引流静脉,减压前行静脉暂时阻断试验。其中试验阴性者53例,静脉予以切断减压;5例试验阳性者中3例切断,2例分离后减压。结果53例将责任静脉直接切断的患者中,术后51例症状完全缓解,2例明显减轻,但有6例出现不同程度面部麻木。5例试验阳性者中,3例切断后都因严重的小脑肿胀再行后颅窝减压术,死亡1例,另2例行分离后减压的患者术后疼痛获得明显减轻。结论暂时阻断试验可以作为处理粗大责任静脉时的一个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静脉 血管暂时阻断术 三又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 神经电生理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预后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李善泉 张晓华 +5 位作者 郑彦 熊文浩 王勇 李骁雄 邱永明 万杰青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46-148,共3页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187例病人,用时序检验及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诸因素。结果近期疗效优者164例(87.7%),良者23例(12.3%)。...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187例病人,用时序检验及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诸因素。结果近期疗效优者164例(87.7%),良者23例(12.3%)。平均随访期7.38年,随访期间33例有不同程度的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6个月,临床总有效率为82.4%,且复发大多在术后2年内,单因素分析表明动脉性压迫、神经存在血管压迹及减压方式与临床有效率有关,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静脉性压迫为复发的主要因素。结论神经受压程度、压迫血管的类型及不同的手术方式为影响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病预后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治疗 微血管减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手术探讨 被引量:14
13
作者 唐乐剑 莫万彬 +1 位作者 杨学军 杜贻庆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0期3429-3430,共2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3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在显微镜下实施微血管减压术,并讨论其发病机制、手术方法及手术注意事项。结果术中压迫三叉神经的血管包括小脑上动脉(25例)、小脑前下动脉(6例)...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3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在显微镜下实施微血管减压术,并讨论其发病机制、手术方法及手术注意事项。结果术中压迫三叉神经的血管包括小脑上动脉(25例)、小脑前下动脉(6例)和静脉(1例);32例患者术后疼痛完全缓解26例,6例仍有轻微疼痛。术后出现短时期眩晕13例,单纯疱疹者5例,术后面部麻木4例,同侧听力下降2例,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无复发病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提高显微外科操作技术,不遗漏责任血管,是提高手术疗效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 责任血管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套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912例 被引量:13
14
作者 郑鲁 陈援朝 +8 位作者 吕福林 谭林琼 孔令学 段国升 张远征 魏少波 郑瑛 王凤玲 吕学明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34-137,共4页
目的 :总结 19年以来采用围套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 912例三叉神经痛的经验教训。方法 :耳后横切口 ,开骨窗 ,切开硬脑膜。牵开小脑半球 ,找到岩静脉后电凝并切断。根据三叉神经与“责任血管”的关系 ,分为贯穿型与非贯穿型。非贯穿型... 目的 :总结 19年以来采用围套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 912例三叉神经痛的经验教训。方法 :耳后横切口 ,开骨窗 ,切开硬脑膜。牵开小脑半球 ,找到岩静脉后电凝并切断。根据三叉神经与“责任血管”的关系 ,分为贯穿型与非贯穿型。非贯穿型的病人 ,动脉或较粗的静脉要使之与三叉神经分开 ,细小静脉则分开后电凝并切除与三叉神经并行的部分。最后进行神经血管减压。将减压材料自血管与神经之间插入并包绕三叉神经一周后前后两断端对合 ,以两银夹固定 ,这称为“围套式减压” ;贯穿型病人 ,尽可能将血管推向三叉神经远端 ,再行“围套式减压”。结果 :术后当日止痛90 2例 (98.90 % )。得到随访者 80 7例 (88.4 9% ) ,远期复发 2 0例 (2 .4 8% ) ,随访时间 0 .5~ 18年 ,平均 6 .5年。结论 :“围套式减压”可避免减压材料的滑脱、吸收 ,或新生血管重新压迫 ,还易于发现被神经根挡住的“责任血管” ,疗效好 ,远期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减压 治疗 三叉神经痛 围套式减压 手术方法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疾病 被引量:14
15
作者 郑鲁 郑瑛 +1 位作者 段国升 陈援朝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52-55,共4页
微血管减压术已成为治疗颅神经疾病的成熟手段。强调要从神经根的进出脑干处一直探查到神经根远端 ,全段血管都要减压。减压材料大多采用特氟隆或涤纶片 ,多数学者将减压材料放在血管与神经根之间 ,有的放在血管袢与脑干之间 ,有的则行... 微血管减压术已成为治疗颅神经疾病的成熟手段。强调要从神经根的进出脑干处一直探查到神经根远端 ,全段血管都要减压。减压材料大多采用特氟隆或涤纶片 ,多数学者将减压材料放在血管与神经根之间 ,有的放在血管袢与脑干之间 ,有的则行“围套式减压”。术中应用脑干诱发反应(BSER)监测对预防听力丧失帮助甚大 ;切开硬脑膜前及缝合硬脑膜后 ,均应用骨蜡封闭乳突气房 ,缝合硬脑膜时要严密 ,以防脑脊液漏。强调使用显微外科技术。只要不断总结手术经验 ,注意并发症的预防 ,就会取得优良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减压 治疗 颅神经疾病 手术 并发症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减压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王昊 俞文华 +4 位作者 刘群杰 朱强 车志豪 杜权 董晓巧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3388-3391,共4页
目的:对微血管减压(MVD)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PBC)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进行前瞻性分析对比研究,从而可能为临床决策提供较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利用2010年间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三叉神经痛患者,建立前瞻队... 目的:对微血管减压(MVD)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PBC)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进行前瞻性分析对比研究,从而可能为临床决策提供较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利用2010年间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三叉神经痛患者,建立前瞻队列研究患者数据库。分为MVD组和PBC组各30例。在术后第0~36个月,由独立观察者对临床疗效进行随访。分级资料比较使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比较使用t检验,面部疼痛预后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研究终点为随访期结束或出现重度复发。结果:至研究终点,共计纳入60例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与文献数据大致相仿,对比无痛生存、轻度复发和重度复发,MVD组要优于P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无痛生存期来说,MVD组1年为96.7%,3年为93.3%;PBC组1年为90.0%,3年为83.3%。就3年随访期而言,无论是MVD还是PBC复发多集中在1年左右。结论:由于有可治愈性以及非毁损性的特点,MVD术仍是体质健康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与PBC术相比有更高的疼痛缓解率和更长的无痛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 前瞻性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三叉-心脏反射的处理 被引量:8
17
作者 齐猛 冯鲲鹏 +4 位作者 刘洋 李茗初 郭宏川 陈革 梁建涛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454-458,共5页
目的探讨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出现三叉-心脏反射(TCR)的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79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首次开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 目的探讨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出现三叉-心脏反射(TCR)的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79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首次开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麻醉监测,分为无TCR组63例和TCR组16例,比较两组基线情况、术前合并症及手术累及三叉神经分支的差异。分析术中发生TCR患者的处理措施及近期预后。结果 (1)TCR组高血压病史比例31.2%(5例)高于无TCR组的7.9%(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3,P<0.05)。(2)行显微血管减压术过程中,TCR组16例患者共出现TCR 19次。操作前基线心率(74±10)次/min,TCR发生时心率降至(51±6)次/min;基线平均动脉压为(102±13)mm Hg,TCR发生时平均动脉压为(74±8)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TCR出现后停止操作,患者心率和血压自行恢复4例次,应用药物15例次,其中应用阿托品12例次,剂量为0.2~0.5 mg;应用麻黄素3例次,剂量5~10 mg。患者心率及血压在20 s内或给药后20 s内恢复至基线水平;患者术后至出院时,无TCR相关心血管并发症及神经功能缺损。结论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若发生TCR,需尽早选择性使用抗胆碱能类药物或血管活性药物。TCR发生的危险因素尚有待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 三叉-心脏反射 抗胆碱能类药物 血管活性药物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致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宋刚 陈革 +4 位作者 郭宏川 李茗初 王旭 鲍遇海 梁建涛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8-150,161,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导致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由VBD导致的三叉神经痛患者16例。所有患者术前接受MR血管... 目的初步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导致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由VBD导致的三叉神经痛患者16例。所有患者术前接受MR血管成像检查,明确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微血管减压术,术后随访12~52个月。采用巴罗神经学研究所三叉神经痛评分(BNI)标准,评价患者的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的疼痛程度。结果 16例患者中,15例术后即刻疼痛消失,BNI疼痛分级为Ⅰ级;1例术后疼痛无明显缓解,术后半年疼痛逐渐消失;1例术后听力较术前下降。随访时间为12~52个月,有3例分别于术后6、12、36个月疼痛复发,经射频治疗后疼痛消失。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VBD导致的三叉神经痛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手术疗效,但有一定疼痛复发率,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托烷司琼在预防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后恶心呕吐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栋梁 宋海栋 +6 位作者 郝庆沛 方继侠 刘波 周景儒 焦风 范存刚 刘如恩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评价术中联合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和托烷司琼对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疗效。方法以2019年1月至6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手术的48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以下2组:(... 目的评价术中联合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和托烷司琼对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疗效。方法以2019年1月至6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手术的48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以下2组:(1)A组(n=242):诱导前静脉滴注2 ml生理盐水,手术结束时静脉滴注托烷司琼5 mg;(2)B组(n=243):诱导前静脉滴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手术结束时静脉滴注托烷司琼5 mg。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麻醉时间、手术时间以及术后0~24 h和24~48 h PONV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恶心呕吐的补救治疗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史、体质量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病史、手术侧别、PONV史、手术时间及麻醉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患者在0~24 h和24~48 h的PONV发生率分别为35.5%和18.2%,均明显高于B组患者的18.5%(χ2=7.331,P=0.007)和8.2%(χ2=4.364,P=0.037)。A组患者0~24 h和24~48 h加强止吐药物的比例分别为15.2%和8.7%,均明显高于B组患者的5.3%(χ2=5.327,P=0.021)和2.0%(χ2=4.432,P=0.035)。结论术中联合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和托烷司琼可以有效预防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后PONV的发生,其效果优于单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托烷司琼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 术后恶心呕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肌痉挛行微血管减压术并发远隔部位出血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芳 陈璐 +2 位作者 沈雁蓉 吕燕 何敏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46-47,54,共3页
总结9例面肌痉挛行微血管减压术并发远隔部位出血患者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警惕远隔部位出血的高危人群,早期识别术后远隔部位出血的先兆,紧急处置不同类型的远隔部位出血患者,实施医护一体化的目标血压管理,做好硬膜下引流管的护... 总结9例面肌痉挛行微血管减压术并发远隔部位出血患者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警惕远隔部位出血的高危人群,早期识别术后远隔部位出血的先兆,紧急处置不同类型的远隔部位出血患者,实施医护一体化的目标血压管理,做好硬膜下引流管的护理,落实个性化心理护理。本组患者经过积极处理,神经功能逐渐恢复,均好转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 远隔部位 出血 高血压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