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像组学联合生物标志物预测肝癌微血管侵犯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梁静慧 王铭 +3 位作者 陈婉婷 张宝璐荷 杜顺达 杨萌 《协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6-835,共10页
微血管侵犯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术前对其发生情况进行准确预测对于临床个体化治疗决策的制订具有重要意义。传统诊断主要依赖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评估,存在一定滞后性,而影像组学特征与生物标志物联合应用为微血管侵... 微血管侵犯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术前对其发生情况进行准确预测对于临床个体化治疗决策的制订具有重要意义。传统诊断主要依赖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评估,存在一定滞后性,而影像组学特征与生物标志物联合应用为微血管侵犯的术前预测提供了新思路。基于影像组学和生物标志物的术前预测模型,可从宏观影像学特征与微观分子层面精准解析,并高效预测微血管侵犯的发生风险,为临床决策提供多维度、精准化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侵犯 影像组学 生物标志物 肝癌 精准诊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CT影像术前预测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
2
作者 李鑫 陈金明 +1 位作者 刘蕊 李乐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0-395,共6页
目的探讨深度学习基于CT影像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赤峰市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经病理证实微血管侵犯状态的63例肝细胞癌患者,收集术前增强CT影像。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验证组和测试组。通过... 目的探讨深度学习基于CT影像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赤峰市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经病理证实微血管侵犯状态的63例肝细胞癌患者,收集术前增强CT影像。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验证组和测试组。通过迁移学习建立AlexNet、VGG16与ResNet503种经典卷积神经网络模型,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细胞癌患者一般临床数据,建立临床预测模型。对比4种预测模型的实际预测效果得到最优模型。结果临床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AUC)为0.844,敏感度为0.833,特异度为0.708。AlexNet模型AUC为0.865,敏感度为0.833,特异度为0.717,训练时长818.2 s。VGG16模型AUC为0.892,敏感度为0.857,特异度为0.717,训练时长9743.2 s。ResNet50模型AUC为0.937,敏感度为0.786,特异度为0.925,训练时长3800.8s。结论深度学习模型是一种术前无创预测微血管侵犯的方法,其预测效果优于临床预测模型,其中ResNet50模型表现最优。可以为临床决策制订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微血管侵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深度学习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对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诊断价值
3
作者 易文中 陈璨 +3 位作者 毛志群 丁如 杨智恒 戴琴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89,共4页
目的探讨使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术前诊断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至2022年湖南医药学院总医院收治的38例接受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MVI阳性组和MV... 目的探讨使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术前诊断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至2022年湖南医药学院总医院收治的38例接受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MVI阳性组和MVI阴性组,分别测量术前HCC患者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ADC)及IVIM真性扩散系数(D)、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分析影响HCC发生MVI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其对MVI的诊断效能。结果MVI阳性组ADC和D值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值曲线下面积(AUC)、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0.741、68%、94%;ADC值曲线下面积、特异度、灵敏度分别为0.714、50%、88%;两指标联合诊断MVI的曲线下面积0.832、特异度77%、敏感度94%。结论IVIM参数D值和DWI参数ADC值可以帮助术前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D值的诊断效能优于ADC值。IVIM成像可以提高术前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微血管侵犯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细胞外容积分数预测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
4
作者 王泽华 吴英 +2 位作者 郭瑞 刘瑶 马静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95-1001,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CT的细胞外容积分数术前预测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M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及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的69例肝细胞肝癌(HCC)患者的术前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 目的:探讨基于CT的细胞外容积分数术前预测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M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及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的69例肝细胞肝癌(HCC)患者的术前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MVI组(26例)和非MVI组(43例)。在CT平扫和平衡期图像上分别测量病灶内、病灶周边1.0 cm和1.0~2.0 cm范围内肝实质、以及同层面腹主动脉的CT值,计算细胞外容积分数(fECV)。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从临床和常规影像学特征中筛选MVI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临床-常规影像模型。基于CT平衡期测量的病灶fECV建立CT-ECV模型。联合临床、常规影像学特征高危因素和fECV构建联合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的效能,决策曲线(DCA)评估列线图的临床实用性。结果:年龄(OR=0.101,P=0.024)、肿瘤包膜(OR=44.637,P<0.001)、瘤内血管(OR=13.235,P=0.008)和fECV(OR=0.833,P=0.014)是HCC微血管侵犯的高危因素,构建的临床-常规影像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9,敏感度为0.962%,特异度为0.767%。基于CT平衡期的fECV建立的CT-ECV模型的AUC为0.735,敏感度为96.2%,特异度为46.5%。基于临床、常规影像学特征和fECV建立的列线图模型的AUC为0.951,敏感度为96.2%,特异度为86.0%。列线图的校准曲线与理想线接近,DCA显示列线图具有更好的临床获益。结论:基于CT的细胞外容积分数可有效预测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肝癌 微血管侵犯 细胞外基质 细胞外容积分数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MRI多模态成像联合血清miR‑378a‑5p水平对肝癌微血管侵犯的预测价值
5
作者 贺楷飞 刘新爱 +3 位作者 陈鑫月 张宁博 陈菲菲 方朋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4-209,共6页
目的:术前MRI多模态成像联合血清微小RNA‑378a‑5p(miR‑378a‑5p)预测肝癌微血管侵犯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2024年3月期间本院确诊的140例肝癌患者的Child‑Pugh分级、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等临床资料,并分为微血管... 目的:术前MRI多模态成像联合血清微小RNA‑378a‑5p(miR‑378a‑5p)预测肝癌微血管侵犯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2024年3月期间本院确诊的140例肝癌患者的Child‑Pugh分级、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等临床资料,并分为微血管侵犯组(61例)和非微血管侵犯组(79例),所有患者行MRI检查。采用qRT‑PCR法检测血清miR‑378a‑5p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肝癌微血管侵犯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术前MRI多模态成像参数联合血清miR‑378a‑5p水平对肝癌微血管侵犯的预测价值。结果:微血管侵犯组CEA、AFP及肿瘤包膜不完整、肿瘤直径≥3 cm比例高于非微血管侵犯组,miR‑378a‑5p、表观弥散系数(ADC)平均值(ADCmean)低于非微血管侵犯组(P<0.05)。miR‑378a‑5p降低、肿瘤直径≥3 cm、ADCmean降低是肝癌微血管侵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miR‑378a‑5p、肿瘤直径、ADCmean单独及联合预测微血管侵犯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5、0.718、0.869、0.953。结论:肝癌微血管侵犯患者血清miR‑378a‑5p水平降低;血清miR‑378a‑5p联合术前MRI多模态成像参数对微血管侵犯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微血管侵犯 磁共振成像 微小RNA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组学与人工智能术前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罗曦 廖福顺 +5 位作者 黄肖雅 文灿平 彭守用 吴子晨 尧红艳 王俊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5-210,共6页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致死率较高且预后较差。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通常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癌细胞团块侵入由内皮细胞衬覆的血管腔内。MVI是HCC患者预后的重要预...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致死率较高且预后较差。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通常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癌细胞团块侵入由内皮细胞衬覆的血管腔内。MVI是HCC患者预后的重要预后影响因素,因此术前无创且高效地预测MVI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联合临床及传统影像学构建综合MVI预测模型可为HCC患者精确评估风险并帮助医生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本文主要从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超声(ultrasound,US)及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四个方面对影像组学与人工智能术前预测HCC MVI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引起读者对HCC尤其是早期HCC的认识及重视,为影像医师和临床医生对HCC患者的准确评估、治疗决策以及预后判断提供有益指导,也为研究者提供更全面的比较视角,以帮助更多患者从临床诊疗中受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微血管侵犯 影像组学 人工智能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超声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抗PD-1单克隆抗体治疗肝细胞癌伴微血管侵犯患者安全性和有效性
7
作者 张锋涛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4-630,共7页
目的探讨肝动脉灌注化疗(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HAIC)联合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PD)-1单克隆抗体治疗晚期肝细胞癌(HCC)伴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 目的探讨肝动脉灌注化疗(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HAIC)联合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PD)-1单克隆抗体治疗晚期肝细胞癌(HCC)伴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接受HAIC联合抗PD-1单抗治疗(HAIC-PD-1组)或单纯HAIC治疗(HAIC组)的156例晚期HCC伴MVI患者临床资料。对156例患者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获得整体队列和匹配后队列,分别对比两队列患者组间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差异,并根据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评估肿瘤治疗反应。对比两队列患者组间客观反应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明确影响OS和PFS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在整体队列和PSM校准后队列中,HAIC-PD-1组患者与HAIC组相比获得了更好的OS、PFS(均P<0.01),而两组间ORR、D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LBI分级、治疗方式是OS独立预测因素,而肝外转移、治疗方式为PFS独立预测因素。结论与单纯HAIC相比,HAIC联合抗PD-1单抗治疗晚期HCC伴MVI患者可带来更显著的生存获益,且两者在控制肿瘤进展方面具有相似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动脉灌注化疗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单克隆抗体 微血管侵犯 晚期肝细胞癌 倾向性评分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瘤内和瘤周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临床应用价值:一项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朱珠 郁义星 +5 位作者 陆健 许大波 张涛 方伟 陆心雨 顾文豪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2-138,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瘤内和瘤周影像组学模型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至2023年间在三家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HCC患者的钆塞酸二钠(Gd-EO...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瘤内和瘤周影像组学模型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至2023年间在三家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HCC患者的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图像,以及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有无乙肝7项临床信息。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和肝胆期图像中勾画瘤内及瘤周5 mm、10 mm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从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训练集中,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MVI的独立临床预测因素;应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建立瘤内模型、瘤周模型、瘤内联合瘤周模型、临床模型和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共10种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以DeLong检验比较各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的差异。结果肿瘤最大直径[优势比(odds ratio,OR):1.449,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12~1.733]及AFP(OR:1.645,95%CI:0.665~4.071)是基于训练集的MVI独立临床预测因子。验证集中,临床模型、瘤内模型、瘤周模型、瘤内+瘤周模型及临床影像组学模型预测HCC MVI的AUC值分别为0.728、0.764~0.820、0.791~0.795、0.804~0.828和0.747,瘤内+瘤周5 mm模型、瘤内+瘤周10 mm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828(95%CI:0.728~0.929)、0.804(95%CI:0.696~0.913)。各模型中,瘤内+瘤周5 mm模型与临床模型、临床影像组学模型的AU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9,0.028),其余模型间的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Gd-EOB-DTPA增强MRI影像组学模型可用于术前预测HCC MVI,其中瘤内+瘤周5 mm模型对HCC MVI有较高的预测能力,可为临床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钆塞酸二钠 微血管侵犯 肝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影像组学联合炎症因子对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9
作者 杨砾寒 陈梦林 +1 位作者 陈诗 赵新湘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5-590,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MRI影像组学联合炎症因子术前预测肝细胞肝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价值。方法:纳入经病理证实的HCC患者221例,其中MVI阳性117例,MVI阴性104例。比较MVI阴性与阳性患者的炎症因子、影像特征差异,运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确... 目的:探讨基于MRI影像组学联合炎症因子术前预测肝细胞肝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价值。方法:纳入经病理证实的HCC患者221例,其中MVI阳性117例,MVI阴性104例。比较MVI阴性与阳性患者的炎症因子、影像特征差异,运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确定MVI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影像特征及炎症因子预测模型。勾画Gd-DTPA增强门静脉期瘤周20 mm及瘤内所有层面,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算法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瘤周、瘤内、瘤周及瘤内共三种影像组学模型。选择瘤周、瘤内影像组学及炎症因子建立联合预测模型,使用ROC曲线在验证组中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包膜、动脉期瘤周强化、[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淋巴细胞计数(AGLR)是MVI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影像特征及炎症因子预测模型预测HCC MV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训练组为0.80,验证组为0.75。基于瘤周及瘤内影像组学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较仅包含瘤内影像组学的模型预测HCC MVI的AUC高(瘤周及瘤内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83、0.79,瘤内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75、0.73)。瘤周、瘤内影像组学及炎症因子构建的联合预测模型预测HCC MVI的AUC训练组为0.87,验证组为0.82。结论:基于Gd-DTPA门静脉期建立的瘤周及瘤内影像组学模型可对HCC MVI进行术前预测,联合炎症因子可进一步提高其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肝癌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微血管侵犯 炎症指标 影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期动态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和多分类器分层融合模型预测肝细胞癌的微血管侵犯 被引量:4
10
作者 钟伟雄 梁芳蓉 +1 位作者 杨蕊梦 甄鑫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0-269,共10页
目的探讨预测肝细胞癌(HCC)患者是否发生微血管侵犯(MVI)而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期动态增强CT(DCE-CT)影像组学特征和多分类器分层融合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20年4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11例经病理证实的HCC患者的术前DCE... 目的探讨预测肝细胞癌(HCC)患者是否发生微血管侵犯(MVI)而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期动态增强CT(DCE-CT)影像组学特征和多分类器分层融合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20年4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11例经病理证实的HCC患者的术前DCE-CT图像。分别在早期动脉期(EAP)、晚期动脉期(LAP)、门静脉期(PVP)和平衡期(EP)进行了感兴趣容积(VOI)的勾画,并从中提取出这4个期相的影像组学特征。利用经过筛选后的特征子集分别训练7种基于不同算法的分类器,得到不同期相下的多个基分类器。然后采用一种新型的基于多准则决策的权重分配算法,按照分层融合的策略依次对同一期相下多个基分类器以及提取了不同期相信息后的模型进行融合,最终得到基于多期DCE-CT影像组学特征和多分类器分层融合预测模型。采用五折交叉验证的方法和ROC曲线下面积(AUC)、准确率(ACC)、灵敏度(SEN)和特异度(SPE)4种评价指标来定量评价所提出的预测模型的性能。提出的模型与使用单一期相或多个不同期相的融合模型、基于单期相单分类器的模型、不同基分类器多样性的模型以及八种基于其他集成方法的分类器模型进行定量比较。结果提出的模型预测HCCMVI的性能在融合4个期相及7种分类器后达到最优,AUC、ACC、SEN和SPE分别为:0.828、0.766、0.877、0.648。对比实验显示,所提出的模型性能优于基于单期相单分类器的模型以及其他集成模型。结论基于多期DCE-CT影像组学特征和多分类器分层融合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HCC的MVI情况,相比于其他模型具有较大的性能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微血管侵犯 动态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 多分类器 多准则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史佳丽 徐媛 +2 位作者 郭钰 杨新梅 刘建莉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3-218,共6页
目前,微血管浸润(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被认为是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术后预后直接相关的高危因素,它是术前肿瘤能否切除、术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术后是否需要进行辅助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 目前,微血管浸润(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被认为是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术后预后直接相关的高危因素,它是术前肿瘤能否切除、术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术后是否需要进行辅助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近年来,一些新兴的、非侵入性的影像技术和影像组学方法,如超声、CT、MRI、PET/CT可在术前进行预测肝癌血管侵犯状态。基于此,本文将对近年来影像学技术和影像组学方法在HCC方面应用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术前预测HCC-MVI状态的研究展开综述,旨在进一步分析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中存在的挑战,促进预测HCC-MVI的临床运用,此外还将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微血管侵犯 对比增强超声 能谱CT 磁共振成像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组学预测肝内胆管癌微血管侵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佳美 孙柳 +1 位作者 李晓萌 殷小平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4-227,234,共5页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carcinoma,ICC)是肝脏第二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被认为是ICC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像组学从医疗图像中高通量地提...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carcinoma,ICC)是肝脏第二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被认为是ICC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像组学从医疗图像中高通量地提取定量特征,客观提供肿瘤内异质性和癌症表型信息,其在术前预测ICC MVI中的重要价值已被证实,但ICC MVI预测模型的最佳影像学方法、影像组学特征、独立预测因子等关键问题仍不明确,瘤周影像组学的研究也尚欠缺。本文将针对上述问题,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MRI、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及超声(ultrasound,US)四个方面对影像组学术前预测ICC MVI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促进临床ICC MVI的精准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癌 微血管侵犯 影像组学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 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评估的高效多模态贡献度感知网络研究
13
作者 贾熹滨 于高远 +3 位作者 王珞 邓玉辉 杨大为 杨正汉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53-2066,共14页
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切除或移植患者出现早期复发和长期预后不良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HCC患者术前评估是否存在MVI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近年来,深度学习为MVI影像诊断... 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切除或移植患者出现早期复发和长期预后不良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HCC患者术前评估是否存在MVI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近年来,深度学习为MVI影像诊断评估提供了有价值的解决方法,但受数据标注收集困难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研究多独立利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手段采集影像中的单模态序列,缺乏对各成像手段中多模态序列的综合应用.在小样本场景下,为有效利用多模态序列数据,提高诊断效能,本文提出一种高效多模态贡献度感知网络.该网络可以利用模态分组卷积和高效多模态自适应加权模块,在极少计算开销的引入下,学习CT或MRI的各模态影像信息在复杂多样的MVI表象下的诊断贡献.本文在三甲医院收集的临床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网络模型可以在少量有标注数据的支持下,取得优于多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神经网络模型的MVI诊断性能,为专业医师的诊断分析提供了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侵犯评估 多模态融合 高效多模态贡献度感知 模态分组卷积 高效多模态自适应加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钆塞酸二钠增强多模态MRI联合临床特征同时预测肝细胞癌CK19表达及微血管侵犯的价值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子蔚 杨少民 +5 位作者 张榕 李民安 周翠铷 李晓虹 陈伊凡 胡秋根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8-604,共7页
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多模态MRI联合临床特征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同时预测肝细胞癌(HCC)中CK19表达及微血管侵犯(M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经病理诊断为单发性HCC的10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术前均行钆塞酸二钠增强多模态MRI检查,且术后病理... 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多模态MRI联合临床特征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同时预测肝细胞癌(HCC)中CK19表达及微血管侵犯(M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经病理诊断为单发性HCC的10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术前均行钆塞酸二钠增强多模态MRI检查,且术后病理报告清晰描述CK19及MVI状态。将CK19/MVI双生物学标志物分为双阳组(CK19及MVI均为阳性,19例)与非双阳组(87例),比较两组间临床及影像特征的差异,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独立预测因子,并通过R软件构建CK19/MVI双阳性表达的列线图模型。结果:临床特征中年龄、AFP、NLR、PLR在双阳组与非双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特征中T1rt-pre、T1rt-20 min、ADC值、肿瘤直径、肿瘤包膜、肿瘤边缘、坏死、瘤周强化、肝胆期瘤周低信号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参数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LR、T1rt-20 min、肝胆期瘤周低信号是CK19/MVI双阳表达的独立预测因子,各预测因子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9、0.706、0.708。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AUC为0.854,校准预测曲线与标准曲线贴合尚可。结论:钆塞酸二钠增强多模态MRI联合临床特征术前能较好地同时预测CK19表达及微血管侵犯,并通过列线图模型为个体化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钆塞酸二钠 磁共振成像 细胞角蛋白19 微血管侵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术前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王粟 张雷 +2 位作者 李淑文 寇文豪 杨世忠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7-82,共6页
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是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术后近期复发和转移的重要危险因素,诊断MVI的金标准是术后病理学检查。建立术前无创评估MVI的方法,可以指导肝细胞癌患者术前治疗决策和确定手术方式,从而改善患者生存。本... 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是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术后近期复发和转移的重要危险因素,诊断MVI的金标准是术后病理学检查。建立术前无创评估MVI的方法,可以指导肝细胞癌患者术前治疗决策和确定手术方式,从而改善患者生存。本文针对术前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预测肝细胞癌MVI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以期对肝细胞癌的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微血管侵犯 影像学 复发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影像特征结合实验室指标在微血管侵犯中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16
作者 戴聪 刘文源 +1 位作者 刘宣彤 邹明宇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79,共5页
目的探讨CT与MRI的影像特征结合实验室指标对肝细胞癌(HCC)患者发生微血管侵犯(MVI)及其分级情况的预测作用。方法应用CT与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对研究对象进行术前检查,提取检查结果中的肿瘤长径、形态、数量、边缘及肿瘤包膜情况、多结... 目的探讨CT与MRI的影像特征结合实验室指标对肝细胞癌(HCC)患者发生微血管侵犯(MVI)及其分级情况的预测作用。方法应用CT与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对研究对象进行术前检查,提取检查结果中的肿瘤长径、形态、数量、边缘及肿瘤包膜情况、多结节融合状态或局部外凸结节情况、内部供血血管情况、有无变性或坏死、瘤周围有无低密度或低信号存在等特征,结合年龄、术前甲胎蛋白(AFP)水平、乙肝表面抗原及乙肝e抗原的检测结果等临床指标,对HCC患者发生MVI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生MVI的HCC患者AFP更易升高;肿瘤长径越大发生MVI的概率越高;影像检查结果显示肿瘤边缘模糊以及局部包膜不完整为HCC发生MVI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所有提取的影像特征及临床指标对MVI的分级无预测价值。结论HCC的部分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指标对MVI的发生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微血管侵犯 CT 磁共振成像 甲胎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强MRI影像学征象和血清学指标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价值
17
作者 马晓玲 高宛军 +3 位作者 何维恒 陈俊 戴志军 陈大治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01-1507,共7页
目的:探究肝细胞癌(HCC)增强MRI影像学征象和血清学指标与微血管侵犯(MVI)的关系,旨在术前预测MVI,为评估患者预后和指导个性化治疗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纳入8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CC患者。采用“7点”基线取材法获取病理组织,通... 目的:探究肝细胞癌(HCC)增强MRI影像学征象和血清学指标与微血管侵犯(MVI)的关系,旨在术前预测MVI,为评估患者预后和指导个性化治疗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纳入8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CC患者。采用“7点”基线取材法获取病理组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VI,将患者划分为MVI阳性组和MVI阴性组。两位放射科医师回顾患者术前MRI增强图像,独立评估MRI影像学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探究H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血清学指标和MRI影像学特征与MVI关系。结果:84例患者中,34例(40.5%)为MVI阳性,50例(59.5%)为MVI阴性。MVI阳性患者的Ki-67标记指数更高(P=0.027),甲胎蛋白(AFP)水平更高(P=0.001),肿瘤长轴直径更大(P<0.001),短轴直径更大(P<0.001),更易出现动脉期瘤内强化小动脉(P=0.013)、瘤周强化(P=0.002)、瘤周无或不完整强化包膜(P=0.039)、延迟期不光滑的肿瘤边界(P=0.001)和微静脉侵犯双特征预测因子(TTPVI)(P<0.001)。两位放射科医师评估MRI影像学特征具有良好的观察者间一致性。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AFP、肿瘤长轴直径和TTPVI是与MVI独立相关的因素。联合三个特征诊断MVI的曲线下面积达到0.864(95%CI:0.767~0.881),敏感度为75.8%,特异度为96.0%,阳性预测值为92.6%,阴性预测值为85.7%。结论:AFP、肿瘤长轴直径和TTPVI是预测MVI的独立因素,联合患者血清学特征和MRI肿瘤影像学特征对HCC患者的MVI状态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有潜力为HCC治疗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细胞癌 微血管侵犯 磁共振成像 血清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组学预测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及其切除术后无进展生存期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明月 曹阳阳 +1 位作者 覃伟 崔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7-442,共6页
目的:基于影像组学方法分析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合并微血管侵犯(MVI)的术前CT影像特征和临床指标并建立预测模型,探讨模型预测HCC合并MVI状态及其切除术后无进展生存期(PFS)的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8年1月于本院行HCC根治性切... 目的:基于影像组学方法分析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合并微血管侵犯(MVI)的术前CT影像特征和临床指标并建立预测模型,探讨模型预测HCC合并MVI状态及其切除术后无进展生存期(PFS)的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8年1月于本院行HCC根治性切除术的260例患者(术后至少随访3年)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随机种子数以4∶1比例分成训练集(208例)与测试集(52例)。使用3D-slicer软件在术前CT门脉期图像中对病灶区域进行手动绘制,通过联合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RMR)、随机生存森林(RSF)的特征排序以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Cox回归分析对稳定特征参数进行降维并建立影像组学分数(Rad-score),整合临床指标建立联合预测模型。结果:3种预测模型在训练集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0.77、0.91,在测试集中的AUC分别为0.81、0.78、0.92。与临床预测模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比较,联合预测模型在预测MVI状态方面的效能最优(P<0.05)。联合预测模型(OR=2.913,95%CI 1.612~4.215)、MVI (OR=2.69,95%CI 1.21~7.53)是HCC患者特异性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术前可准确预测HCC的MVI状态,在PFS分组中也具有显著差异。结论:基于CT影像组学并整合临床指标在预测MVI状态和其手术切除术后PFS方面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有助于为HCC患者的精准医疗提供更有价值的术前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肝细胞癌 微血管侵犯 无进展生存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RADSv2018在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中的预测研究:基于钆贝葡胺增强MRI
19
作者 冯亚园 李寅乔 +2 位作者 陈栋 贾宁阳 张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3-450,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钆贝葡胺(Gd-BOPTA)增强MRI的肝脏成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I-RADS)对肝细胞癌(HCC)患者微血管侵犯(MVI)的预测价值。方法:该回顾性研究纳入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术和Gd-BOPTA增强MRI的196例HCC患... 目的:探讨基于钆贝葡胺(Gd-BOPTA)增强MRI的肝脏成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I-RADS)对肝细胞癌(HCC)患者微血管侵犯(MVI)的预测价值。方法:该回顾性研究纳入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术和Gd-BOPTA增强MRI的196例HCC患者。根据LI-RADSv2018成像特征进行MRI特征评估,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确定MVI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采用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结果:经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确定了与MVI显著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甲胎蛋白(AFP)>20 ng/mL(OR=4.122, 95%CI1.785~9.516)、病灶含脂(OR=0.079, 95%CI 0.022~0.285)、晕状强化(OR=7.072, 95%CI 2.634~18.992)、非光滑边缘(OR=3.877, 95%CI 1.727~8.700)、瘤内动脉(OR=4.278, 95%CI 1.516~12.072)、肝胆期瘤周低信号(OR=3.758, 95%CI 1.461~9.664)。基于以上独立因子构建列线图模型,绘制ROC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850 (95%CI 0.791~0.909),该模型显示出较好的诊断效能,校准曲线结果表明该列线图预测的MVI概率与实际的MVI概率一致。结论:基于Gd-BOPTA增强MRI可在术前有效地预测肝细胞癌的微血管侵犯,为临床决策和个性化治疗计划的制订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微血管侵犯 钆贝葡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定量及定性评价肝癌微血管侵犯的价值 被引量:23
20
作者 焦琳琳 段崇锋 +5 位作者 于海洋 王刚 高远翔 刘芳 张宇 周晓明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26-1031,共6页
目的:采用定量及定性的方法,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术前评价肝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价值。方法:将2016年10月-2019年11月在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4例HCC患者纳入研究。根据病理结果,MVI阳性65例,MVI阴性49例。所有患... 目的:采用定量及定性的方法,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术前评价肝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价值。方法:将2016年10月-2019年11月在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4例HCC患者纳入研究。根据病理结果,MVI阳性65例,MVI阴性49例。所有患者在术前3周内行Gd-EOB-DTPA增强MRI检查。主要分析以下MRI征象:肿瘤内血管、出血和脂肪、动脉期边缘强化、包膜、边界、肝胆期瘤周低信号及多灶性。定量分析指标包括病灶直径、信号强度(SI lesion)、信号噪声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有预测价值的指标绘制其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并采用列线图对肝癌MVI进行术前预测。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边缘不规则及肝胆期瘤周低信号对肝癌合并MVI具有预测价值,其AUC值分别为0.711及0.701,预测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92%、65.31%、74.63%、68.09%和76.92%、63.27%、73.53%、67.39%。肿瘤直径≤5cm组中仅肿瘤边缘不规则对预测MVI有统计学意义,而>5cm组中肿瘤边界不规则及瘤周低信号对预测MVI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Gd-EOB-DTPA增强MRI肝胆期图像上肿瘤边缘不规则及肝胆期瘤周低信号对肝癌MVI有重要预测价值。联合上述征象及列线图对术前预测肝癌MVI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微血管侵犯 钆塞酸二钠 磁共振成像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