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胶囊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动态调驱性能
1
作者 徐辉 高源 +4 位作者 董雯 王业飞 宋倩 巩锦程 丁名臣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9-355,共7页
微胶囊聚合物能够实现组分的缓慢释放增黏,避免配注过程中岩石孔喉剪切和水中还原性离子对聚合物溶液黏度影响。为明确微胶囊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动态释放调驱性能和驱油适应性,在均质和非均质岩心中开展了破壳前、后微胶囊聚合物驱油... 微胶囊聚合物能够实现组分的缓慢释放增黏,避免配注过程中岩石孔喉剪切和水中还原性离子对聚合物溶液黏度影响。为明确微胶囊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动态释放调驱性能和驱油适应性,在均质和非均质岩心中开展了破壳前、后微胶囊聚合物驱油实验,对不同驱替阶段剩余油分布进行CT扫描。研究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1850 mg/L的微胶囊聚合物破壳前初始黏度(0.7 mPa·s)较低,高温下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破壳,破壳20 h后黏度显著升至32.0 mPa·s。将微胶囊聚合物以破壳前和破壳后两种状态注入岩心驱油,开始注聚合物时(0~0.5 PV),破壳后体系的注入压力大于破壳前体系的;注聚合物后期(0.5~1.0 PV),破壳后体系的注入压力小于破壳前体系的。这说明以破壳前状态注入的微胶囊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确实能够发生动态破壳,引起注入压力的显著升高。破壳前体系驱油能力强于破壳后体系,均质和非均质岩心中采收率分别为43.5%、50.5%和39.0%、44.5%。破壳前体系初始黏度低,能够更好地进入岩心深部释放驱油,岩心中后部残余油饱和度更低;而破壳后体系受运移能力以及剪切降解的影响主要驱替岩心前部原油,岩心中后部残余油饱和度更高,这也是破壳前体系提高采收率幅度高于破壳后体系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聚合物 调驱性能 采收率 剩余油分布 CT扫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胶囊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与驱油特征
2
作者 徐辉 宋倩 +1 位作者 巩锦程 董雯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84,共6页
目的针对常规驱油用聚合物在注入过程中不抗剪切、黏度损失大、影响驱油效果的问题,采用乳液聚合+界面聚合方式,在聚丙烯酰胺外部引入壳层,合成一种聚氨酯包裹聚丙烯酰胺的微胶囊聚合物。方法研究了胶囊聚合物破壳前后微观形貌及粒径、... 目的针对常规驱油用聚合物在注入过程中不抗剪切、黏度损失大、影响驱油效果的问题,采用乳液聚合+界面聚合方式,在聚丙烯酰胺外部引入壳层,合成一种聚氨酯包裹聚丙烯酰胺的微胶囊聚合物。方法研究了胶囊聚合物破壳前后微观形貌及粒径、缓释增黏性、抗剪切性、注入性、剖面调整能力和驱油效果。结果结果表明,破壳前微胶囊尺寸为170~800 nm,破壳释放聚合物后,分子尺寸为50~350 nm;65℃下加热2 h后开始破壳释放,20 h后黏度释放率在80%以上;吴茵搅拌器强力剪切3 min再破壳,黏度保留率仍在92%以上;破壳前聚合物在50×10^(-3)~500×10^(-3)μm^(2)的岩心中均能有效注入,但剖面调整能力较弱,破壳后聚合物在渗透率大于100×10^(-3)μm^(2)的岩心中可增加注入压力,且具有良好的剖面调整能力;水驱后注入微胶囊聚合物可提高采收率15.5个百分点;矿场注入微胶囊聚合物后,井口压力增加明显。结论微胶囊聚合物在地层中具有破壳增黏能力,是一种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新型驱油聚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聚合物 抗剪切 缓释增黏 渗流规律 驱油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驱油用缓释增黏型微胶囊聚合物的研制
3
作者 巩锦程 束青林 +3 位作者 元福卿 徐辉 董雯 宋倩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141,共10页
针对聚合物驱油剂存在的注入阻力大和剪切黏度损失大的问题,以聚氨酯预聚体为壳材,以聚合物为芯材,利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和原位聚合法,制备了具有缓释增黏性能的微胶囊聚合物。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确定了乳液的配方和聚合物芯材及微胶囊... 针对聚合物驱油剂存在的注入阻力大和剪切黏度损失大的问题,以聚氨酯预聚体为壳材,以聚合物为芯材,利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和原位聚合法,制备了具有缓释增黏性能的微胶囊聚合物。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确定了乳液的配方和聚合物芯材及微胶囊壳层的制备参数。在复合乳化剂HLB值为6.4、油相体积占比为50%、乳化剂用量为10%的条件下,形成稳定反相乳液;在水相单体用量为45%、引发剂用量为聚合单体的0.04%、反应温度为45℃、反应时间为4.5 h的条件下,制备聚合物芯材,单体转化率为98.44%,溶液表观黏度为13.37 mPa·s;在壳材混合速率为800 r/min、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4 h、壳芯比为1∶4的条件下,制备微胶囊聚合物,壳层表面光滑完整,圆球度高。表征结果表明,微胶囊聚合物的红外光谱中包含聚合物和聚氨酯的特征峰,表明聚氨酯微胶囊实现了对聚合物的包埋。微胶囊聚合物粒径主要分布于300~500 nm,粒径中值为368 nm,均一性较好,尺寸属于亚微米级。微胶囊聚合物在水中的初始黏度为0.5 mPa·s,5 d后增黏至12.57 mPa·s,90 d的黏度保留率为94.99%,具有较好的缓释增黏性能和热稳定性。剪切速度为12000 r/min时,微胶囊聚合物的黏度保留率为98.25%,具有较好的抗剪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微胶囊聚合物 参数优化 缓释增黏性能 抗剪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部因素对微胶囊聚合物驱油剂破壳释放的影响
4
作者 元福卿 李德庆 +1 位作者 徐辉 巩锦程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63-669,共7页
研究了温度、矿化度、高价金属离子、酸碱性、还原性离子和表面活性剂等外部因素对微胶囊聚合物驱油剂破壳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温度越高,微胶囊聚合物破壳释放速率越快,在85℃下老化7 d后微胶囊聚合物驱油剂体系的表观黏度达到最... 研究了温度、矿化度、高价金属离子、酸碱性、还原性离子和表面活性剂等外部因素对微胶囊聚合物驱油剂破壳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温度越高,微胶囊聚合物破壳释放速率越快,在85℃下老化7 d后微胶囊聚合物驱油剂体系的表观黏度达到最高(49.5 mPa·s);矿化度和还原性离子均会抑制微胶囊聚合物破壳释放,且矿化度和还原性离子含量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高价金属离子Ca^(2+)对双电层的压缩作用更强,且Ca^(2+)易与酰胺基水解产生的羧基结合,使得驱油剂体系的表观黏度快速下降;pH较高(pH=12,13)时,驱油剂体系的表观黏度下降;表面活性剂含量为0.4%(w)时,老化7 d后驱油剂体系的表观黏度大于40 mPa·s,非离子基团中的氧原子与水分子形成的氢键网络更加密集,导致体系的表观黏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聚合物 矿化度 还原性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胶囊乳液型聚合物对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的影响
5
作者 徐辉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7-414,共8页
为了设计高效的靶向增黏二元驱油体系,研究了微胶囊乳液型聚合物对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的作用机制。采用旋转滴方法测定了羧酸盐和硫酸盐类延展型表面活性剂(C8PmEnC和C8PmEnS)与正构烷烃间的界面张力,考察了PO数目、EO数目和离子... 为了设计高效的靶向增黏二元驱油体系,研究了微胶囊乳液型聚合物对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的作用机制。采用旋转滴方法测定了羧酸盐和硫酸盐类延展型表面活性剂(C8PmEnC和C8PmEnS)与正构烷烃间的界面张力,考察了PO数目、EO数目和离子头对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长PO链的螺旋结构有利于界面张力降低,而长EO链的空间效应不利于降低界面张力,当PO数目≥10且EO数目≤10时,C8PmEnC和C8PmEnS分子才可能达到超低界面张力。水溶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80会增强混合体系的亲水性,明显降低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的nmin值;油溶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Span80与延展型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中形成混合胶束,不影响nmin值。当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活性不够强时,靶向增黏聚合物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其发生竞争吸附,界面张力升高;对于界面活性较强的延展型表面活性剂,靶向增黏聚合物通过调整亲水亲油平衡影响界面张力。未破壳和破壳靶向增黏聚合物均会进一步降低油溶性较强的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张力,维持超低界面张力活性。这对靶向增黏二元驱的体系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展型表面活性剂 微胶囊乳液型聚合物 界面张力 PO数 EO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微胶囊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郭生伟 赵越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52-155,共4页
聚合物微胶囊是一类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在生命科学、医药科学、化学和材料科学等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中全面介绍了聚合物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包括模板、自组装、聚合相分离、界面缩聚以及超支化聚合物等方法,详细阐述了各种... 聚合物微胶囊是一类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在生命科学、医药科学、化学和材料科学等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中全面介绍了聚合物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包括模板、自组装、聚合相分离、界面缩聚以及超支化聚合物等方法,详细阐述了各种制备方法的特点,并对其优势和不足进行了比较,同时评述了聚合物微胶囊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微胶囊 模板 组装 聚合相分离 界面缩聚 超支化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微胶囊制备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7
作者 李红春 牛永盛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1-43,共3页
以吡虫啉为模型药物,聚碳酸亚丙酯为囊材,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聚合物微胶囊,同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微观形貌进行了分析。以新材料、新技术、现在分析手段为特色,综合了前沿聚合物微胶囊制备技术和现代测... 以吡虫啉为模型药物,聚碳酸亚丙酯为囊材,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聚合物微胶囊,同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微观形貌进行了分析。以新材料、新技术、现在分析手段为特色,综合了前沿聚合物微胶囊制备技术和现代测试手段,简要阐述了实验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逻辑思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微胶囊 实验教学 扫描电子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微胶囊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邱水来 朱雨露 +6 位作者 黄峥琦 刘清 何奔格 张建安 吴明元 吴庆云 杨建军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04-206,共3页
综述了模板法、层层自组装法、聚合相分离法、界面聚合法、原位聚合法、喷雾干燥法等合成聚合物微胶囊方法,论述了聚合物微胶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并展望了可能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聚合物微胶囊 模板法 相分离法 原位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在微胶囊表面吸附的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宏伟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35-437,共3页
采用耗散粒子动力学(Dissipative Particle Dynamics,DPD)方法,模拟了表面活性剂在接枝型两亲性共聚物形成的微胶囊表面的吸附情况。对亲水性聚合物的接枝密度和长度对表面活性剂吸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接枝亲水性聚合物能... 采用耗散粒子动力学(Dissipative Particle Dynamics,DPD)方法,模拟了表面活性剂在接枝型两亲性共聚物形成的微胶囊表面的吸附情况。对亲水性聚合物的接枝密度和长度对表面活性剂吸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接枝亲水性聚合物能有效的阻止表面活性剂在微胶囊表面的吸附,当接枝长度不变时,接枝密度在2-5根枝时既能有效的阻止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又能保持微胶囊的形状,此时,亲水部分与憎水部分的体积比在0.1667-0.4167之间;当接枝密度固定时,接枝长度大于4个珠子时就能有效的阻止表面活性剂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耗散粒子动力学(DPD) 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微胶囊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