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细腔内甲烷-湿空气重整特性试验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
作者 赵柳洁 冉景煜 +1 位作者 张力 王方明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4-211,共8页
针对甲烷-湿空气在微细腔内的自热重整,建立了直径为2mm的微细直管试验系统,采用试验研究和三维数值计算两种方法分析了微反应器内甲烷-湿空气自热重整转化特性,并重点分析了反应温度、原料气组分比例变化对重整反应中甲烷转化率和氢气... 针对甲烷-湿空气在微细腔内的自热重整,建立了直径为2mm的微细直管试验系统,采用试验研究和三维数值计算两种方法分析了微反应器内甲烷-湿空气自热重整转化特性,并重点分析了反应温度、原料气组分比例变化对重整反应中甲烷转化率和氢气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甲烷流量工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以及空/碳比和水/碳比的增大,甲烷转化率和氢气产率均增大,其中空-碳比对甲烷转化率的影响比对氢气产率的影响大;进气质量流量较小的体系比较大的体系在重整产氢方面的效果好.试验和数值模拟得到的结果比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腔 甲烷-湿空气 自热重整特性 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细腔内甲烷湿空气低温重整特性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冉景煜 赵柳洁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899-2906,共8页
从理论上探讨低温(小于973K)、压力、空碳比及水碳比对重整特性及甲烷转化率的影响,以及各参数的合理取值范围;同时,对甲烷自热重整系统与无氧重整系统进行了性能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微细腔在温度大于633K,反应压力小于0.10MPa,空碳(摩尔... 从理论上探讨低温(小于973K)、压力、空碳比及水碳比对重整特性及甲烷转化率的影响,以及各参数的合理取值范围;同时,对甲烷自热重整系统与无氧重整系统进行了性能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微细腔在温度大于633K,反应压力小于0.10MPa,空碳(摩尔)比为2.0以及水碳摩尔比在1.0-2.5之间有利于甲烷自热重整反应的发生;自热重整与无氧重整体系相比,当甲烷质量流量一定时,有氧系统可以在较低的水碳比和较低的温度条件下获得较高的甲烷转化率和氢气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腔 低温 自热重整 热力学分析 无氧系统 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形微细腔内甲烷催化转化效率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3
作者 闫云飞 马盟 张力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7-270,共4页
甲烷在微燃烧器内存在燃烧效率不高、燃烧不稳定等问题。为了研究微尺度下甲烷持续稳定燃烧的性能,采用催化燃烧方式对环形微细腔内甲烷与空气混合物在铂催化表面上的催化燃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甲烷当量比、壁面温度对微通道内甲... 甲烷在微燃烧器内存在燃烧效率不高、燃烧不稳定等问题。为了研究微尺度下甲烷持续稳定燃烧的性能,采用催化燃烧方式对环形微细腔内甲烷与空气混合物在铂催化表面上的催化燃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甲烷当量比、壁面温度对微通道内甲烷与空气混合物催化燃烧的甲烷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甲烷当量比、壁面温度对甲烷转化率有重要影响,通过催化可以促进甲烷在环形微细腔内的稳定燃烧。为了获得较高的甲烷转化效率,微燃烧器入口的甲烷当量比在0.8~1.0范围内较为合理,温度是影响环形微细腔内甲烷催化燃烧的主要因素,尤其在甲烷当量比较低时,温度的提高对甲烷的催化转化有更好的促进作用。甲烷的质量流量为6.5g/h时,甲烷催化转化效率可达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形微细腔 催化燃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湿量对微细腔内甲烷低温重整影响的热力学研究
4
作者 赵柳洁 冉景煜 吴晟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027-2034,共8页
为了实现微燃烧器内甲烷持续稳定燃烧, 要求进一步深入研究原料气中含湿量变化对微细腔甲烷湿空气低温(小于973 K)重整反应的影响. 于此, 本文通过热力学方法分析了0.1 MPa下一定温度时, 恒定原料气流量和恒定空碳比两种工况中, 含湿量... 为了实现微燃烧器内甲烷持续稳定燃烧, 要求进一步深入研究原料气中含湿量变化对微细腔甲烷湿空气低温(小于973 K)重整反应的影响. 于此, 本文通过热力学方法分析了0.1 MPa下一定温度时, 恒定原料气流量和恒定空碳比两种工况中, 含湿量在欠氧和低温环境中对微细腔甲烷自热重整反应中积炭、甲烷转化、产氢特性及反应过程的影响. 结果表明: 微细腔内甲烷质量流量一定时, 随着含湿量增加, 积炭逐渐减小, 甲烷转化率先减小后增加, 氢气则一直随之增加. 体系中甲烷的转化以生成CO2为主, CO的选择率随含湿量增加先增加后减小, CO2选择率则一直增加; 增加含湿量会使反应后体系中水的含量增加, 也会促使反应过程中体系消耗的水量最终大于生成的水量. 在含湿量不超过空气量的反应条件下, 两种工况中反应前后水质量分数的变化量均在含湿量达280 g·kg-1后显示出体系以消耗水为主, 且原料气中湿空气的含湿量均应满足最低为350 g·kg-1, 才有利于反应过程中减少积炭产生和促进重整反应, 当达到这一条件时, 恒定的空碳比在获得较高的甲烷转化率和氢气产率上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湿量 微细腔 甲烷 自热重整 热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细腔内甲烷湿空气低温重整积炭特性的热力学分析
5
作者 冉景煜 赵柳洁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59-765,共7页
微细腔内重整积炭会引起催化剂失活和孔道堵塞,甲烷低温自热重整技术的提出,既有利于实现微燃烧器中甲烷的持续稳定燃烧,又能有效降低热点和减少积炭。通过热力学分析,探讨常压下反应温度低于973 K时微细腔内自热重整积炭的影响因素及... 微细腔内重整积炭会引起催化剂失活和孔道堵塞,甲烷低温自热重整技术的提出,既有利于实现微燃烧器中甲烷的持续稳定燃烧,又能有效降低热点和减少积炭。通过热力学分析,探讨常压下反应温度低于973 K时微细腔内自热重整积炭的影响因素及重整特性。结果表明,温度、空碳比及水碳比对积炭生成有重要影响。微细腔内积炭含量随温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贫氧环境下,空碳比和水碳比的增加不仅对减少积炭有效,对氢气产生也有利;同时,甲烷自热重整系统与无水系统相比减碳性能优越。甲烷质量流量为6.6 g/h、空碳比和水碳比分别为2和1时,积炭产生的温度为680 K~850 K,并在785 K达到积炭质量分数的最大值为0.66%,此时甲烷转化率和氢气质量含量分别为53.43%和2.37%;且消碳对应的空碳比和水碳比分别约为2.4和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腔 自热重整 积炭 无水系统 热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细腔内CH_(4)/H_(2)O/O_(2)自热催化重整及积碳特性研究
6
作者 樊湖 陈艳容 +1 位作者 李浩杰 李景辉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02期38-42,共5页
基于详细基元反应机理,针对微细腔燃烧器内Ni催化CH_(4)自热重整进行数值研究,重点考查了H_(2)O/CH_(4)摩尔比、入口速度、壁温等因素对微反应器中甲烷反应特性和对催化壁面积碳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i催化剂下,由于O_(2)的高反应性,CH... 基于详细基元反应机理,针对微细腔燃烧器内Ni催化CH_(4)自热重整进行数值研究,重点考查了H_(2)O/CH_(4)摩尔比、入口速度、壁温等因素对微反应器中甲烷反应特性和对催化壁面积碳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i催化剂下,由于O_(2)的高反应性,CH_(4)首先与O_(2)发生反应,然后与H_(2)O发生重整反应。增大H_(2)O/CH_(4)摩尔比,CH_(4)转化率和H_(2)生成量增加。当H_(2)O/CH_(4)摩尔比大于0小于1时,增大H_(2)O/CH_(4)摩尔比,催化壁面积碳生成减少,H_(2)O/CH_(4)摩尔比大于1时,增大H_(2)O/CH_(4)摩尔比,催化壁面积碳生成变化不明显。混合气体入口速度的提高将引起甲烷转化率的降低,H_(2)生成量下降,主反应发生段往出口方向推移。壁温升高,甲烷催化重整、氧化反应的时间发生改变,气体生成物产生的轴向距离发生改变。催化壁面的积碳量随壁面温度的升高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腔燃烧器 甲烷 催化重整 反应特性 积碳特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力作用下甲烷催化部分氧化积炭特性数值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孙志伟 张力 闫云飞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39-843,共5页
为了研究微尺度下甲烷催化部分氧化反应在重力作用下的反应特性,考察了定C/O比情况下各个壁面的积炭量随着壁温和催化剂活性位密度变化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壁温和C/O比一定,催化剂的活性位密度为1.66 mmol/m2时,甲烷转化率和出口氢... 为了研究微尺度下甲烷催化部分氧化反应在重力作用下的反应特性,考察了定C/O比情况下各个壁面的积炭量随着壁温和催化剂活性位密度变化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壁温和C/O比一定,催化剂的活性位密度为1.66 mmol/m2时,甲烷转化率和出口氢气的质量分数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9.10%和12.39%;重力的存在,使得沿重力方向的壁面积炭量增加,重力反方向的壁面积炭量减少,在温度低于1500 K时,沿壁面的积炭量随着催化剂活性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当温度在1500 K时,积炭量基本为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腔 重力 积炭 催化剂活性位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