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骑田岭花岗岩体的岩浆混合成因:寄主岩及其暗色闪长质微细粒包体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16
1
作者 刘勇 肖庆辉 +2 位作者 耿树方 王晓霞 陈必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81-1091,共11页
南岭骑田岭复式岩体仰天湖单元燕山期二长花岗岩中广泛分布有暗色闪长质微细粒包体,这些包体主要呈被打散的片云状或次圆状,大小不等,颜色较寄主岩深,粒度较细。本文在锆石内部结构的CL图像特征研究基础上,用LA-ICP-MS和MC-ICP-MS测定... 南岭骑田岭复式岩体仰天湖单元燕山期二长花岗岩中广泛分布有暗色闪长质微细粒包体,这些包体主要呈被打散的片云状或次圆状,大小不等,颜色较寄主岩深,粒度较细。本文在锆石内部结构的CL图像特征研究基础上,用LA-ICP-MS和MC-ICP-MS测定了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组成,探讨了寄主二长花岗岩、闪长质微细粒包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组成特征。获得寄主二长花岗岩、闪长质微细粒包体的结晶年龄为(166.0±2.0)Ma和(169.8±4.1)Ma,对应的εHf(t)值为-13.2~-1.9与-8.3~+6.7。研究表明,骑田岭复式岩体中的仰天湖岩体是以古老地壳物质熔融为主体的壳源岩浆与幔源岩浆高度混合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色闪长质微细粒包体 二长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HF同位素 岩浆混合 南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骑田岭花岗岩体的岩浆混合成因:寄主岩及其暗色闪长质包体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勇 李廷栋 +3 位作者 肖庆辉 耿树方 王晓霞 陈必河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27,共9页
燕山期骑田岭花岗岩体的仰天湖单元中花岗岩以发育暗色闪长质微细粒包体为特征。这些包体大小不等,呈被打散的片云状或次圆状,颜色较寄主岩深,粒度较细。在锆石内部结构的CL图像特征研究基础上,用LA-ICP-MS和MC-ICP-MS测定了锆石U-Pb年... 燕山期骑田岭花岗岩体的仰天湖单元中花岗岩以发育暗色闪长质微细粒包体为特征。这些包体大小不等,呈被打散的片云状或次圆状,颜色较寄主岩深,粒度较细。在锆石内部结构的CL图像特征研究基础上,用LA-ICP-MS和MC-ICP-MS测定了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组成,探讨了寄主二长花岗岩、暗色闪长质微细粒包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组成特征。结果表明,寄主二长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167.5±1.7)Ma和(155.4±4.3)Ma;闪长质微细粒包体的结晶年龄为(181.7±3.4)Ma和(167.6±3.9)Ma,寄主岩和包体均存在两组锆石年龄;对应的ε(Hf)t值为-13.2^-1.9与-8.3^+6.7,说明该岩体非单一源区岩浆物质形成,至少是两个源区岩浆混合作用的结果。结合寄主岩、包体的年龄以及Hf同位素组成特征,认为骑田岭花岗岩是以古老地壳物质熔融为主体的壳源岩浆与地幔的幔源岩浆高度混合的产物。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可能在18 2Ma前形成以壳源岩浆为主的岩浆房,在168 Ma时深部幔源基性岩浆进入壳源酸性岩浆房发生岩浆混合,壳、幔岩浆混合一直持续到15 5M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色闪长质微细粒包体 锆石U-Pb定年 HF同位素 壳、幔岩浆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东北部激流河花岗岩中包体的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2
3
作者 赵寒冬 韩振哲 +2 位作者 赵海滨 牛延宏 马丽玲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841-847,共7页
内蒙古东北部阿龙山地区,沿激流河两岸呈NE向分布的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体中发育暗色微粒镁铁质包体。包体具典型的岩浆结构、淬火结构及针状磷灰石,部分包体中含寄主岩石的钾长石、石英巨晶。包体形态主要呈浑圆状,可见明显的塑性... 内蒙古东北部阿龙山地区,沿激流河两岸呈NE向分布的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体中发育暗色微粒镁铁质包体。包体具典型的岩浆结构、淬火结构及针状磷灰石,部分包体中含寄主岩石的钾长石、石英巨晶。包体形态主要呈浑圆状,可见明显的塑性流变特点,与寄主岩石间常呈截然的接触关系,有时呈过渡状、雾迷状。寄主岩石富Si、K,并表现出岩浆演化的特点,包体富Mg、Fe、Ca,贫Si、Al,Na>K。寄主岩石和包体的稀土、微量元素曲线形态相近,均为左高右低的不对称右倾型、轻稀土富集型,包体Eu微弱亏损,寄主花岗岩的Eu中等—弱亏损。包体与寄主岩石在地球化学特征上既表现出了相似性,也表现出了明显的非同源性特点。这些特征表明早石炭世激流河花岗岩类中的暗色包体是岩浆混合的产物,部分代表了混合岩浆的基性端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流河花岗岩 MME型微细闪长质包体 岩浆混合作用 内蒙古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准库布苏南岩体LA-ICP-MS锆石U-Pb测年 被引量:21
4
作者 杨高学 李永军 +3 位作者 司国辉 吴宏恩 张永智 金朝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5期849-858,共10页
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库布苏南花岗闪长岩形成时代为(287±2)Ma,MSWD=0.15,包体年龄为(286±3)Ma,MSWD=0.22,两者在误差范围内完全一致,表明花岗闪长岩和暗色微粒包体是同时代形成的。包体是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是过... 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库布苏南花岗闪长岩形成时代为(287±2)Ma,MSWD=0.15,包体年龄为(286±3)Ma,MSWD=0.22,两者在误差范围内完全一致,表明花岗闪长岩和暗色微粒包体是同时代形成的。包体是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是过冷的镁铁质岩浆混入到中酸性岩浆中经快速冷凝的结果。在岩浆混合过程中,基性的包体岩浆和中酸性的寄主岩浆通过化学扩散发生成分交换,使包体受到了花岗闪长质岩浆的改造和同化。这可能就是库布苏南花岗闪长岩及其包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相同的原因所在。库布苏南花岗闪长岩形成的时代属于东准噶尔后碰撞深成岩浆活动的范围330~265Ma,略晚于东准噶尔乌伦古河碱性花岗岩和卡拉麦里碱性花岗岩的形成时代(300Ma左右),均为准噶尔周边地区后碰撞岩浆活动的产物,其形成和演化标志了准噶尔地区后碰撞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导致大陆地壳垂向生长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布苏南岩体 微细粒包体 LA-ICP-MS锆石U-PB测年 卡拉麦里 东准噶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准噶尔卡拉麦里黄羊山花岗岩岩石成因探讨 被引量:17
5
作者 杨高学 李永军 +3 位作者 吴宏恩 司国辉 张永智 金朝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0-182,共13页
黄羊山花岗岩体是卡拉麦里造山带典型的后碰撞花岗岩体,发育大量闪长质微细粒包体。黄羊山花岗岩具有高硅(72.21%~77.36%)、低铝(9.00%~12.93%)、贫钙镁(CaO:0.20%~1.21%;MgO:0.03%~0.44%)、富碱(Na2O+K2O:7.43%~9.02%)以及高分异(... 黄羊山花岗岩体是卡拉麦里造山带典型的后碰撞花岗岩体,发育大量闪长质微细粒包体。黄羊山花岗岩具有高硅(72.21%~77.36%)、低铝(9.00%~12.93%)、贫钙镁(CaO:0.20%~1.21%;MgO:0.03%~0.44%)、富碱(Na2O+K2O:7.43%~9.02%)以及高分异(SI=0.28~3.47,DI=76.45~95.99)的特征。强烈富集LILE和HFSE(Zr+Nb+Ce+Y=260.01μg/g~797.83μg/g),Ga含量高(10000×Ga/Al=3.95~5.69),属于A型花岗岩类。岩石学和岩相学(包体细粒淬冷边,反向脉,复合包体以及寄主岩石和包体中斜长石斑晶在形态、成分、光性上的一致性等)、岩石地球化学(Y/Nb=2.77~6.82,La/Nb=0.91~4.33,Ba/Nb=0.13~37.86等)、Sr和Nd同位素(ISr多数在0.7031~0.7041,εNd(t)在5.2~7.1之间)以及LA-ICP-MS锆石U-Pb测年(寄主岩石为311±12Ma,包体为300±6Ma)综合研究显示,黄羊山花岗岩是壳-幔源岩浆混合成因。从晚石炭世到二叠世,东准噶尔地区进入后碰撞构造演化阶段,在后碰撞构造阶段,早期的俯冲板片断离,软流圈减压熔融,玄武质岩浆底侵至下地壳底部,底侵基性岩浆带来的巨大热量,导致地壳物质熔融,形成大规模的花岗质岩浆,两种岩浆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混合,其中闪长质微细粒包体就是基性的幔源岩浆和酸性的壳源岩浆不同程度混合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幔混合成因 A型花岗岩 闪长质微细粒包体 黄羊山岩体 卡拉麦里 东准噶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老金厂金矿北金矿区矿石难浸原因研究
6
作者 杜世勇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7-89,共3页
从北金矿区矿石性质入手,结合实际生产的情况,重点分析了北金金矿石难浸的原因,同时用实际的生产数据和试验数据证明堆浸工艺并不适合这类矿石,为该地区同类矿石的提取、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 微细粒包体 堆浸 资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准噶尔托里县布尔克斯台岩体岩浆混合成因的确认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晁文迪 李永军 +2 位作者 王冉 康磊 任文琴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5年第3期149-156,共8页
布尔克斯台岩体中存在大量闪长质微细粒包体,在阿达依金矿外围最为发育。包体带状分布,大小不一,具有细粒-微细粒结构和斑状结构等典型的岩浆结构,与寄主岩石界线或截然或渐变过渡,形态多为长条状、扁(椭)球状等,显塑性流变特征,长轴与... 布尔克斯台岩体中存在大量闪长质微细粒包体,在阿达依金矿外围最为发育。包体带状分布,大小不一,具有细粒-微细粒结构和斑状结构等典型的岩浆结构,与寄主岩石界线或截然或渐变过渡,形态多为长条状、扁(椭)球状等,显塑性流变特征,长轴与达尔布特断裂延伸方向基本一致。镜下见混合带,主要矿物边缘熔蚀呈不规则状,斜长石异常环带发育,且斜长石捕虏晶中包裹了许多细小的暗色矿物,包体中发育独特的针状空心磷灰石。这些闪长质微细粒包体的岩相学特征佐证了布尔克斯台岩体为一岩浆混合花岗岩,表明达尔布特构造-岩浆带发生过强烈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闪长质微细粒包体与阿达依金矿的密切共生关系,为进一步研究该金矿及该构造-岩浆带的金矿成矿物质来源与成因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混合 闪长质微细粒包体 地质意义 布尔克斯岩体 西准噶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准噶尔夏尔莆岩体岩浆混合的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16
8
作者 李永军 李甘雨 +3 位作者 康磊 何小刚 张洪伟 王军年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023-3030,共8页
尽管岩相学标志是识别岩浆混合的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但其寄主岩石、幔源包体及基性岩墙群的精确同位素定年则是对岩浆混合证据的重要补充。夏尔莆岩体由寄主岩石、微细粒镁铁质包体和中基性岩墙群组成,高精度LA-ICP-MS锆石U-Pb测年... 尽管岩相学标志是识别岩浆混合的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但其寄主岩石、幔源包体及基性岩墙群的精确同位素定年则是对岩浆混合证据的重要补充。夏尔莆岩体由寄主岩石、微细粒镁铁质包体和中基性岩墙群组成,高精度LA-ICP-MS锆石U-Pb测年表明三者的年龄分别为297.6±2.5Ma、298.2±8.0Ma、298.9±5.0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说明三者是同一岩浆事件的产物,为夏尔莆岩体岩浆混合成因提供了年代学证据。夏尔莆岩体的岩浆混合成因的确立证实了早二叠世西准噶尔地壳深部发生过强烈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并导致了该地区一次重要的地壳垂向生长事件,而岩体中大量的微细粒镁铁质包体和中基性墙群正是这次生长事件的物质记录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锆石U-PB年龄 岩浆混合 微细镁铁质包体 中基性岩墙群 夏尔莆岩体 西准噶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