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CO_2在内径1.5 mm水平微细管内流动沸腾换热摩擦压降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工况:热通量(7.5~30 k W·m-2)、质量流率(300~600 kg·m-2·s-1)、饱和温度(-40~0℃)。实验结果表明:热通量的增加对摩擦压降影响很小,几乎为...对CO_2在内径1.5 mm水平微细管内流动沸腾换热摩擦压降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工况:热通量(7.5~30 k W·m-2)、质量流率(300~600 kg·m-2·s-1)、饱和温度(-40~0℃)。实验结果表明:热通量的增加对摩擦压降影响很小,几乎为零;质量流率是影响摩擦压降的最主要因素;随着饱和温度的升高摩擦压降减小;干度对摩擦压降影响主要由管内流型变化导致。将实测摩擦压降变化趋势绘制于CO_2流态图中,比较发现理论预测摩擦压降最大值落在环状流末端区域。实验过程中对各个工况管内流态进行可视化研究,理论分析所采用的流态形式与实际CO_2在微细通道内所具有的流态类型基本一致。展开更多
针对CO2作为制冷剂在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进行了实验与理论研究,采用红外成像观测与换热系数实验研究定量与定性的分析了热流密度:2-35 k W/m^2,饱和温度:-10-15℃工况时,内径为1 mm、2 mm圆管内的换热系数。实验结果表明:热流密...针对CO2作为制冷剂在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进行了实验与理论研究,采用红外成像观测与换热系数实验研究定量与定性的分析了热流密度:2-35 k W/m^2,饱和温度:-10-15℃工况时,内径为1 mm、2 mm圆管内的换热系数。实验结果表明:热流密度的增加强化了微细通道内工质核态沸腾换热,使换热系数得到显著提高;换热系数随饱和温度非单调变化,饱和温度较高时,越接近CO2临界温度其换热系数随饱和温度升高而增加,当饱和温度在低温工况时换热系数则随其降低而增加,换热过程中发生干涸干度随饱和温度升高而单调降低。展开更多
搭建了内径3 mm水平光管内氨的两相流摩擦压降测试台,探究干度、质量流率、饱和温度、热流密度对微细管内两相流摩擦压降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干涸发生前,摩擦压降随干度的增加而增加,干涸发生后,摩擦压降随干度的增加而衰减;质量流率...搭建了内径3 mm水平光管内氨的两相流摩擦压降测试台,探究干度、质量流率、饱和温度、热流密度对微细管内两相流摩擦压降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干涸发生前,摩擦压降随干度的增加而增加,干涸发生后,摩擦压降随干度的增加而衰减;质量流率的增加会造成摩擦压降的增大;饱和温度的增加造成摩擦压降的减小;热流密度的增加造成中干度区的摩擦压降略增。通过流态预测曲线的变化,发现质量流率降低、饱和温度降低、热流密度增加均会降低干涸的起始干度。与经典预测关联式的比较结果表明,Müller-Steinhagen and Heck关联式更能捕捉到干涸后的摩擦压降衰减。展开更多
文摘对CO_2在内径1.5 mm水平微细管内流动沸腾换热摩擦压降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工况:热通量(7.5~30 k W·m-2)、质量流率(300~600 kg·m-2·s-1)、饱和温度(-40~0℃)。实验结果表明:热通量的增加对摩擦压降影响很小,几乎为零;质量流率是影响摩擦压降的最主要因素;随着饱和温度的升高摩擦压降减小;干度对摩擦压降影响主要由管内流型变化导致。将实测摩擦压降变化趋势绘制于CO_2流态图中,比较发现理论预测摩擦压降最大值落在环状流末端区域。实验过程中对各个工况管内流态进行可视化研究,理论分析所采用的流态形式与实际CO_2在微细通道内所具有的流态类型基本一致。
文摘针对CO2作为制冷剂在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进行了实验与理论研究,采用红外成像观测与换热系数实验研究定量与定性的分析了热流密度:2-35 k W/m^2,饱和温度:-10-15℃工况时,内径为1 mm、2 mm圆管内的换热系数。实验结果表明:热流密度的增加强化了微细通道内工质核态沸腾换热,使换热系数得到显著提高;换热系数随饱和温度非单调变化,饱和温度较高时,越接近CO2临界温度其换热系数随饱和温度升高而增加,当饱和温度在低温工况时换热系数则随其降低而增加,换热过程中发生干涸干度随饱和温度升高而单调降低。
文摘搭建了内径3 mm水平光管内氨的两相流摩擦压降测试台,探究干度、质量流率、饱和温度、热流密度对微细管内两相流摩擦压降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干涸发生前,摩擦压降随干度的增加而增加,干涸发生后,摩擦压降随干度的增加而衰减;质量流率的增加会造成摩擦压降的增大;饱和温度的增加造成摩擦压降的减小;热流密度的增加造成中干度区的摩擦压降略增。通过流态预测曲线的变化,发现质量流率降低、饱和温度降低、热流密度增加均会降低干涸的起始干度。与经典预测关联式的比较结果表明,Müller-Steinhagen and Heck关联式更能捕捉到干涸后的摩擦压降衰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