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97篇文章
< 1 2 1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预冷器微细管束流动换热的模态分解与快速预测
1
作者 马航宇 张文强 +1 位作者 苏纬仪 安航 《空气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20,I0002,共12页
预冷器是预冷吸气式发动机冷却空气的重要部件,直接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其进行研究代价巨大,因而发展精确、快速的预测方法成为了此类发动机设计和状态监测的关键。在预冷器微细管束流动换热数值模拟的基础上,以预冷器出口反压为变量,基... 预冷器是预冷吸气式发动机冷却空气的重要部件,直接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其进行研究代价巨大,因而发展精确、快速的预测方法成为了此类发动机设计和状态监测的关键。在预冷器微细管束流动换热数值模拟的基础上,以预冷器出口反压为变量,基于本征正交分解理论和径向基函数插值方法建立了流动换热的快速预测模型,并对非样本工况进行了快速预测。结果表明,快速预测模型可以在不到1 s的时间内获得任意非样本工况的流动和换热信息,仅采用前4阶模态就能达到足够高的流场重构/预测精度。马赫数、温度及总压等流场参数的预测值与数值模拟结果均吻合良好,最大预测误差不超过2.3%,出口总压恢复系数预测误差不超过4.8%,证明了本文方法的准确性。此外,研究还发现,当预冷器出口反压很低时,管束出口会出现局部超声速区,导致该区域预测误差偏大,带来较大的总压损失,在预冷器设计或工作时应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冷器 微细管 本征正交分解 径向基函数插值 快速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片式微通道预冷器换热微细管束振动分析与可靠性评价方法
2
作者 王正 马同玲 +1 位作者 王博文 顾美丹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9-876,885,共9页
针对预冷吸气式组合发动机的膜片式微通道预冷器换热微细管束振动可靠性问题,建立换热微细管固有振动特性计算方法与数学模型,研究预冷器换热微细管在高速气流冲击下的振动模式,给出综合考虑旋涡脱落激振、紊流抖振和弹性激振等多种共... 针对预冷吸气式组合发动机的膜片式微通道预冷器换热微细管束振动可靠性问题,建立换热微细管固有振动特性计算方法与数学模型,研究预冷器换热微细管在高速气流冲击下的振动模式,给出综合考虑旋涡脱落激振、紊流抖振和弹性激振等多种共振模式的预冷器换热微细管束振动可靠性评价模型,揭示预冷器换热微细管振动可靠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预冷器换热微细管的固有振动频率与换热微细管外径、壁厚、相邻支撑间隔板之间跨度以及材料特性等参数密切相关,其振型具有正弦函数的特征;预冷器换热微细管在高速气流冲击作用下存在旋涡脱落激振、紊流抖振、弹性激振等共振模式;预冷器换热微细管振动可靠度随外侧被冷却工质流速的增大呈现出先降低后提高并趋近于某一数值的变化规律;为防止预冷器换热微细管发生共振损坏,在结构设计中要充分结合工作剖面、流动换热特性等,合理设计换热微细管束结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冷吸气式组合发动机 预冷器 换热微细管 振动分析 可靠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在微细管内的换热特性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珂 谢金 +2 位作者 刘遵超 刘彤 马璐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323-327,共5页
建立了内径为1.31mm单管的三维模型,使用CFD软件Fluent分析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在竖直微细管道内的换热特性,并对热通量、进口质量流速、流动方向和压力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换热和压降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数值结果表明:增加进口质量流量能够使... 建立了内径为1.31mm单管的三维模型,使用CFD软件Fluent分析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在竖直微细管道内的换热特性,并对热通量、进口质量流速、流动方向和压力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换热和压降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数值结果表明:增加进口质量流量能够使壁面边界层减薄,增强换热效果。改变热通量的大小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换热和压降影响很小。由于重力和浮升力的影响,流动方向对换热性能的影响较大,流体竖直向上流动时的传热系数大于竖直向下和水平方向流动时的传热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微细管 流动 换热 数值模拟 计算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134a水平微细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丁杨 柳建华 +3 位作者 叶方平 姜林林 鄂晓雪 吴昊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0-96,共7页
本文对R134a在水平微细管内的流动沸腾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测试段选用了内径为1 mm、2 mm、3 mm共3种不同的水平光滑不锈钢管,实验的饱和温度为5-30℃,热流密度为2-70 k W/m^2,流量范围为200-1500 kg/(m^2·s)。实验结果表明:... 本文对R134a在水平微细管内的流动沸腾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测试段选用了内径为1 mm、2 mm、3 mm共3种不同的水平光滑不锈钢管,实验的饱和温度为5-30℃,热流密度为2-70 k W/m^2,流量范围为200-1500 kg/(m^2·s)。实验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干涸前2 mm管较3 mm管换热系数平均增幅为11.6%,1 mm管较2 mm管换热增幅为26.3%,1 mm管径换热系数比3 mm管径平均增大40.8%。随着管径的减小,换热系数在更低的干度开始减小,质量流速和强制对流蒸发作用对换热系数的影响变小,热流密度的影响依然显著;塞状流和弹状流区域减小,泡状流和环状流区域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134A 微细管 流动沸腾 干涸 换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微细管内CO_2流动沸腾压降特性 被引量:8
5
作者 姜林林 柳建华 +1 位作者 张良 赵越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576-4584,共9页
对CO_2在内径1.5 mm水平微细管内流动沸腾换热摩擦压降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工况:热通量(7.5~30 k W·m-2)、质量流率(300~600 kg·m-2·s-1)、饱和温度(-40~0℃)。实验结果表明:热通量的增加对摩擦压降影响很小,几乎为... 对CO_2在内径1.5 mm水平微细管内流动沸腾换热摩擦压降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工况:热通量(7.5~30 k W·m-2)、质量流率(300~600 kg·m-2·s-1)、饱和温度(-40~0℃)。实验结果表明:热通量的增加对摩擦压降影响很小,几乎为零;质量流率是影响摩擦压降的最主要因素;随着饱和温度的升高摩擦压降减小;干度对摩擦压降影响主要由管内流型变化导致。将实测摩擦压降变化趋势绘制于CO_2流态图中,比较发现理论预测摩擦压降最大值落在环状流末端区域。实验过程中对各个工况管内流态进行可视化研究,理论分析所采用的流态形式与实际CO_2在微细通道内所具有的流态类型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微细管 流动沸腾 摩擦压降 流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微细管内传热特性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张丽娜 任淑红 刘敏珊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21,42,共6页
考察超临界CO2微细管内冷却条件下流动和换热的细观信息(管内不同截面湍动能分布,无量纲速度和温度分布以及湍流雷诺数分布等),结果表明:近壁处湍动能的变化对传热有较大影响,微细管内换热关联式需考虑浮升力的影响。对管径d=0.5,0.3,0.... 考察超临界CO2微细管内冷却条件下流动和换热的细观信息(管内不同截面湍动能分布,无量纲速度和温度分布以及湍流雷诺数分布等),结果表明:近壁处湍动能的变化对传热有较大影响,微细管内换热关联式需考虑浮升力的影响。对管径d=0.5,0.3,0.1 mm时,超临界CO2的换热特性进行计算分析,回归出管径小于0.5 mm时,超临界CO2在冷却条件下竖直向上流动和竖直向下流动时的换热关联式,作为对超临界CO2研究的有效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 微细管 换热特性 浮升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的微细管道内表面形貌检测器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江雄 吴恩启 柯映林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619-1623,共5页
为了实现长、细管道内表面三维形貌检测,基于光学三角原理研制了一种新型检测器.通过引入该检测器的工作原理,推导了位置传感器(PSD)敏感面上光点位置与被测管道内表面上对应光点位置之间关系的模型.按照使检测器长度最短的原则... 为了实现长、细管道内表面三维形貌检测,基于光学三角原理研制了一种新型检测器.通过引入该检测器的工作原理,推导了位置传感器(PSD)敏感面上光点位置与被测管道内表面上对应光点位置之间关系的模型.按照使检测器长度最短的原则,设计了该检测器的光路,研究了系统结构误差消除方法.采用激光信号调制方法,设计了克服PSD暗电流影响的信号采集电路和信号处理方法.结果表明,该检测器长为37.5mm,直径为7mm,重量为4g,并能够实现内径为9.5~10.5mm长距离微细管孔的内表面检测,检测误差在±0.1mm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三角原理 微细管 内表面检测 PS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光的微细管孔内表面三维重建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江雄 吴恩启 柯映林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4-258,262,共6页
介绍了一种适于空间曲线型微细管孔内表面三维重建的系统。该系统主要由管道机器人、形貌检测器和曲率检测器等部分组成。形貌检测器在管道机器人的带动下潜入管孔内部进行内壁截面图像采集,曲率检测器负责测量管孔中心轴线在检测器采... 介绍了一种适于空间曲线型微细管孔内表面三维重建的系统。该系统主要由管道机器人、形貌检测器和曲率检测器等部分组成。形貌检测器在管道机器人的带动下潜入管孔内部进行内壁截面图像采集,曲率检测器负责测量管孔中心轴线在检测器采样位置处的局部几何性质。对管道内壁截面图像进行适当的处理,结合形貌传感器的标定参数和结构参数,可以计算出在检测器局部坐标系下的管道截面三维轮廓;同时,根据传感器采样位置处的管道中轴线局部几何性质、管道机器人的前进步长,建立局部坐标系与全局坐标系的关系,从而将被测全部截面的局部坐标转化为全局坐标,实现管道内表面的三维重建。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技术检测的管道内表面三维形貌与实际情况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建 管道机器人 微细管 内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生物降解镁合金微细管的加工成形:坯料超细晶化、工艺参数优化、新技术开发及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崔亚军 王昌 +4 位作者 于振涛 赵利渊 王岚 张永涛 石瑾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151-156,共6页
镁合金作为新型可生物降解材料在血管支架等植介入产品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镁合金微细管材的精密加工特别是冷成形十分困难,这是制约其大规模临床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全面综述了近期关于可生物降解镁合金微细管加工成形的... 镁合金作为新型可生物降解材料在血管支架等植介入产品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镁合金微细管材的精密加工特别是冷成形十分困难,这是制约其大规模临床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全面综述了近期关于可生物降解镁合金微细管加工成形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镁合金坯料显微组织的调控,镁合金微细管精密加工参数的优化和新型加工技术的开发及应用。最后,指出了可生物降解镁合金微细管加工成形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生物降解 镁合金 微细管 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细管道内表面光电检测及三维重构系统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恩启 柯映林 李江雄 《光电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9-64,共6页
基于位置传感器PSD和光学三角原理,开发了一种适于空间曲线型微细管孔内表面三维重构的检测系统。该系统主要由管道机器人、形貌检测器和曲率检测器等部分组成。形貌检测器可以采集管道内壁截面信息,并计算出截面环上的点在局部坐标系... 基于位置传感器PSD和光学三角原理,开发了一种适于空间曲线型微细管孔内表面三维重构的检测系统。该系统主要由管道机器人、形貌检测器和曲率检测器等部分组成。形貌检测器可以采集管道内壁截面信息,并计算出截面环上的点在局部坐标系中的位置。曲率检测器负责测量管孔中心轴线在检测器采样位置处的局部几何性质,并完成管道中轴线的重构。在管道机器人的驱动下,根据上述两方面提供的数据以及其前进步距,可以实现管道内表面的三维重建。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技术检测的管道时,管道曲率半径的相对检测精度可以达到±2%,内表面缺陷及内径的测量精度可以达到±0.1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构 管道机器人 微细管 内表面检测 曲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细管道内壁缺陷柔性在线测量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吴斌 邢秀奎 张云昊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944-2951,共8页
采用新型特殊设计的光学传输部件,将外部照明光源导入待测管道内部,同时将管道内壁图像导出,突破了传感器内置的传统工作模式,实现了测量传感器外置,满足了微细管道管内空间狭小的应用需求。同时,结合工业机器人运动平台,进一步构建了... 采用新型特殊设计的光学传输部件,将外部照明光源导入待测管道内部,同时将管道内壁图像导出,突破了传感器内置的传统工作模式,实现了测量传感器外置,满足了微细管道管内空间狭小的应用需求。同时,结合工业机器人运动平台,进一步构建了柔性在线测量系统,满足了不同工件中不同位姿分布的微细管道柔性测量需要。根据应用要求,首先在前期研究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完善了测量系统方案设计;对系统工作流程及核心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系统构建中的对准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提出了一种新颖、合理的对准方法;基于构建的测量系统,针对10 mm孔径管道内壁上0.6 mm、1.0 mm和2.0 mm的模拟圆孔缺陷进行了测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三种缺陷测量结果的标准差均小于0.01 mm,可以实现微细管道内壁缺陷的柔性、在线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管 内壁缺陷测量 光学传输部件 姿态调整 视觉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曲线型微细管道曲率检测器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恩启 李江雄 柯映林 《光电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8-41,共4页
研制了一种适于空间曲线型微细管道的曲率检测器。该检测器主要由激光光源、关节、PSD传感器三部分组成。在管道内壁的约束作用下,出射激光和PSD传感器的中轴线的夹角将随着管道曲率的变化而变化。根据光学三角原理,可以求出该夹角的大... 研制了一种适于空间曲线型微细管道的曲率检测器。该检测器主要由激光光源、关节、PSD传感器三部分组成。在管道内壁的约束作用下,出射激光和PSD传感器的中轴线的夹角将随着管道曲率的变化而变化。根据光学三角原理,可以求出该夹角的大小,然后结合检测器的结构参数可以计算出管道相应位置的曲率半径。该曲率检测器的总长度为34mm,重约为6g。在微型管道机器人的驱动下,可以实现微细管道的曲率半径测量及其中轴线的三维描述,对管道曲率半径的相对测量精度达到±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率检测 微细管 三维重建 半径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22在矩形微细管内凝结的气液两相流动压降实验研究
13
作者 刘纳 李俊明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4-29,共6页
实验研究了R22在当量直径为0.952mm的水平不锈钢矩形管内凝结的气液两相流动压降。实验时的饱和温度为40—50%、质量流速为200~800kg/(m2·s)、干度为0—1。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段的压降占总压降95%以上,而出口处流通断面扩... 实验研究了R22在当量直径为0.952mm的水平不锈钢矩形管内凝结的气液两相流动压降。实验时的饱和温度为40—50%、质量流速为200~800kg/(m2·s)、干度为0—1。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段的压降占总压降95%以上,而出口处流通断面扩张压降所占比例很小可以忽略;R22的压力梯度随质量流速和干度的增大而增大,在较高干度区增大趋势更加明显,随饱和温度的增大压降减小;相同实验工况下R152a的凝结压降小于R22的凝结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微细管 两相流 压降 微通道 凝结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细管道内壁缺陷检测误差自动校正仿真
14
作者 黄战华 赵原卉 +1 位作者 蔡怀宇 张亚男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189-2191,共3页
针对传统方法存在管道内壁缺陷检测误差校正率较低、校正时间过长等问题,提出微细管道内壁缺陷检测误差自动校正方法。该方法获取管道内壁全景图,对管道内壁全景图进行展开、预处理,并提取管道病害区域的集合特征,引入查询误差校正表以... 针对传统方法存在管道内壁缺陷检测误差校正率较低、校正时间过长等问题,提出微细管道内壁缺陷检测误差自动校正方法。该方法获取管道内壁全景图,对管道内壁全景图进行展开、预处理,并提取管道病害区域的集合特征,引入查询误差校正表以及结合双线性插值对特征值进行求解,获取微细管道内壁缺陷检测误差。同时,其通过投影不变性原理以及相关的几何特征,计算误差直线的斜率,利用该直线的斜率求解线性方程组得到校正参数,通过校正参数完成误差校正。实验验证可知,所提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管道内壁缺陷检测误差校正率,减少误差校正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管道内壁 缺陷检测 误差自动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粗糙度对微细管内气体流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冰雁 姚朝晖 +1 位作者 何枫 丁英涛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4,共4页
采用了表面粗糙度粘性系数模型对微细管内的气体流动进行数值模拟 ,以研究微管内壁表面粗糙度对微管内气体流动的影响。运用本文改进的表面粗糙度粘性系数模型 ,数值模拟与实验数据十分吻合。计算结果表明 ,进出口压力一定时 ,表面粗糙... 采用了表面粗糙度粘性系数模型对微细管内的气体流动进行数值模拟 ,以研究微管内壁表面粗糙度对微管内气体流动的影响。运用本文改进的表面粗糙度粘性系数模型 ,数值模拟与实验数据十分吻合。计算结果表明 ,进出口压力一定时 ,表面粗糙度对流场的压力、密度及温度分布的影响不大 ,但是对速度场的影响十分显著 ,表面粗糙度使气体流动速度减小 ,并使壁面附近的速度梯度减小 ,从而使通过管道的气体质量流量减小 ,在微管内的气体流动中 ,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是不能被忽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粗糙度 微细管 气体流动特性 粘性系数模型 速度场 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体液滴经微细管成形过程动力学特性的实验与模拟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玉军 张玮 +2 位作者 郑三龙 徐林红 陈冰冰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64-1273,共10页
利用微细管成形及后续交联和致孔过程,可以制备尺寸可控的载体微珠或晶珠。该过程中,微滴的成形是控制粒径的关键步骤,其成形过程动力学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海藻酸钠载体液滴为对象,通过高速摄影方法,用不同内径(1.1,1.6,1.9,2.2... 利用微细管成形及后续交联和致孔过程,可以制备尺寸可控的载体微珠或晶珠。该过程中,微滴的成形是控制粒径的关键步骤,其成形过程动力学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海藻酸钠载体液滴为对象,通过高速摄影方法,用不同内径(1.1,1.6,1.9,2.2 mm)的微细管,对微滴成形过程中的形貌特征和界面演变动力学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微细管内径对液滴成形、滴落下落速度、液滴直径分布、颈缩线长度等的影响规律;进而,用VOF(volume of fluid)法中PLIC(piecewise linear interface calculation)的几何重构方法追踪非牛顿流体液滴形成过程的气液交界面,对相应液滴成形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海藻酸钠溶液滴落下落速度、平均直径及颈缩线长度随着微细管内径的增加而增大;对于浓度2%的海藻酸钠溶液,以内径2.2 mm的微细管为例,当管内流速为30 mm·s^(-1),实验所得液滴脱落时最大颈缩线长度约为9.24 mm,滴落脱落时的速度约为6.09 mm·s^(-1),液滴直径约为5.8 mm;较内径1.1 mm的微细管所得液滴的参数值分别高119.04%、129.81%、39.13%;相应模拟所得液滴颈缩线长度、脱落时的速度及直径与实验结果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8.7%、2.1%、8.6%,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说明该方法适于微细管内非牛顿流体如海藻酸钠溶液成滴过程的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体液滴 海藻酸钠微球 微细管 高速摄像 动力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细管道内R141b沸腾气液两相流动与换热特性数值仿真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琳 刘存良 +1 位作者 杨祺 朱惠人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02-809,共8页
为探究微尺度管道内沸腾气液两相流动与换热机理,采用基于VOF多相流模型的数值方法研究了制冷剂R141b在水平微细管道内的流动沸腾换热过程,获得了制冷剂R141b在管道内的流型、温度、速度及表面传热系数分布,分析了制冷剂R141b在管道内... 为探究微尺度管道内沸腾气液两相流动与换热机理,采用基于VOF多相流模型的数值方法研究了制冷剂R141b在水平微细管道内的流动沸腾换热过程,获得了制冷剂R141b在管道内的流型、温度、速度及表面传热系数分布,分析了制冷剂R141b在管道内流动沸腾换热的基本规律和气泡运动特点。研究表明,制冷剂R141b在微细管道内流动沸腾依次出现单相流,泡状流,受限泡状流,弹状流,间歇状流,雾状流等典型流型。制冷剂R141b在微细管道内温度沿轴向逐渐升高,速度沿轴向逐渐增大,表面传热系数沿轴向先增大后减小。由于质量流速的增大使得制冷剂气相和液相的流动速度增加,表面传热系数随之增大:相同热流密度下,计算的大质量流速工况较小质量流速工况的表面传热系数平均增幅为21.4%;热流密度的增大会加快制冷剂液相向气相转变的速度,表面传热系数随之增大:相同质量流速下,计算的大热流密度工况较小热流密度工况的表面传热系数平均增幅为2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管 沸腾换热 传热系数 数值仿真 制冷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ukauskas关系式用于微细管式预冷器适用性的评价与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钢 马同玲 +3 位作者 刘洪涛 张志刚 唐继国 孙立成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754-2761,共8页
为研究Zukauskas关联式在计算微细换热管束管外换热特性上的适用性,利用数值分析方法,在分析空气横掠微细管束换热特性基础上,发现空气横掠管束入口几排换热管的换热尤为强烈,温降过程沿着流动方向呈现由急变缓的特点,剧烈的温度变化造... 为研究Zukauskas关联式在计算微细换热管束管外换热特性上的适用性,利用数值分析方法,在分析空气横掠微细管束换热特性基础上,发现空气横掠管束入口几排换热管的换热尤为强烈,温降过程沿着流动方向呈现由急变缓的特点,剧烈的温度变化造成Zukauskas关联式按照一般均物性方法计算时,计算结果偏高27%以上;对比分析可知,过于剧烈的温度变化使基于换热管束整体给出的对数平均温差作为平均换热温差的处理方法不再适用;根据空气温度变化的特点,按照流动方向将换热区域分成若干部分,再分别利用Zukauskas关联式计算,预测精度得到了极大改善,当换热区域划分成12部分时,平均计算偏差降为5.8%,鉴于此,在计算骤冷条件下气体横掠管束换热特性时,建议采用适当的分区方法进行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吸气式火箭发动机 预冷器 Zukauskas关联式 管束 微细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细管内CO_2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姜林林 柳建华 +3 位作者 叶方平 张良 丁杨 吴昊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8-63,共6页
针对CO2作为制冷剂在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进行了实验与理论研究,采用红外成像观测与换热系数实验研究定量与定性的分析了热流密度:2-35 k W/m^2,饱和温度:-10-15℃工况时,内径为1 mm、2 mm圆管内的换热系数。实验结果表明:热流密... 针对CO2作为制冷剂在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进行了实验与理论研究,采用红外成像观测与换热系数实验研究定量与定性的分析了热流密度:2-35 k W/m^2,饱和温度:-10-15℃工况时,内径为1 mm、2 mm圆管内的换热系数。实验结果表明:热流密度的增加强化了微细通道内工质核态沸腾换热,使换热系数得到显著提高;换热系数随饱和温度非单调变化,饱和温度较高时,越接近CO2临界温度其换热系数随饱和温度升高而增加,当饱和温度在低温工况时换热系数则随其降低而增加,换热过程中发生干涸干度随饱和温度升高而单调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通道 换热系数 热流密度 饱和温度 干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细管内氨沸腾两相流摩擦压降特性
20
作者 张汝行 柳建华 张良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1-36,共6页
搭建了内径3 mm水平光管内氨的两相流摩擦压降测试台,探究干度、质量流率、饱和温度、热流密度对微细管内两相流摩擦压降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干涸发生前,摩擦压降随干度的增加而增加,干涸发生后,摩擦压降随干度的增加而衰减;质量流率... 搭建了内径3 mm水平光管内氨的两相流摩擦压降测试台,探究干度、质量流率、饱和温度、热流密度对微细管内两相流摩擦压降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干涸发生前,摩擦压降随干度的增加而增加,干涸发生后,摩擦压降随干度的增加而衰减;质量流率的增加会造成摩擦压降的增大;饱和温度的增加造成摩擦压降的减小;热流密度的增加造成中干度区的摩擦压降略增。通过流态预测曲线的变化,发现质量流率降低、饱和温度降低、热流密度增加均会降低干涸的起始干度。与经典预测关联式的比较结果表明,Müller-Steinhagen and Heck关联式更能捕捉到干涸后的摩擦压降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管 两相流 干涸 摩擦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