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铜微纳米粒子作为润滑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张贤明 杨小平 欧阳平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3-56,共4页
综述了含铜微纳米粒子作为润滑添加剂的研究进展,着重从其分散稳定性、摩擦学性能、热稳定性及导电性能等方面进行了评述,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含铜微纳米粒子 润滑 添加剂 分散 摩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晶硅基体上紫外光诱导生长铜微纳米粒子薄膜 被引量:1
2
作者 樊莉红 陈福义 +1 位作者 刘婧 张金生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7-203,共7页
在室温条件下,通过紫外光诱导方法在 n 型单晶硅表面成功地生长出长度为1.66~5.80μm、宽度为1.27~2.84μm、厚度在0.24~0.73μm之间变化的铜微纳米粒子。采用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到单个铜粒子表面光滑,并出现数个粒子聚集形成K或L... 在室温条件下,通过紫外光诱导方法在 n 型单晶硅表面成功地生长出长度为1.66~5.80μm、宽度为1.27~2.84μm、厚度在0.24~0.73μm之间变化的铜微纳米粒子。采用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到单个铜粒子表面光滑,并出现数个粒子聚集形成K或L形状的粒子团聚现象。结果表明:改变溶液组分浓度和光照时间可以对铜微纳米粒子的尺寸和致密度进行有效控制。以浓度为1·10-5 mol/L罗丹明6G作探测分子,对制备的铜微纳米粒子薄膜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效应进行研究,证实经过铜微纳米粒子修饰后的单晶硅对其表面吸附分子的拉曼信号确实有增强作用,这是因为铜粒子的表面等离子体效应能够提高样品表面局域场的电场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硅 光诱导 微纳米粒子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_(0.6)Zr_(0.4)O_2和BaSO_4微纳米粒子的水热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磊 穆青 +1 位作者 戴洪兴 何洪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9-363,共5页
具有高热稳定性和高比表面积的铈锆固溶体和硫酸钡在催化中有重要用途.采用以三嵌段共聚物EO20PO70EO20(P123)、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或聚乙二醇(PEG)为表面活性剂的水热法合成了高比表面积的Ce0.6Zr0.4O2固溶体纳米粒子和B... 具有高热稳定性和高比表面积的铈锆固溶体和硫酸钡在催化中有重要用途.采用以三嵌段共聚物EO20PO70EO20(P123)、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或聚乙二醇(PEG)为表面活性剂的水热法合成了高比表面积的Ce0.6Zr0.4O2固溶体纳米粒子和BaSO4微纳米粒子.利用X射线衍射、N2吸附-脱附、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选区电子衍射等技术研究了这些材料的物理性质.结果表明,以P123、CTAB或PEG为表面活性剂所合成的Ce0.6Zr0.4O2粒子呈不规则类球状表面形貌,兼有单晶与多晶(混晶)的面心立方结构,粒径为15~30 nm,比表面积为45~64 m2/g;以PEG或P123为表面活性剂所合成的BaSO4微纳米粒子呈多面体状表面形貌,具有单晶正交结构,晶粒边长为80~200 nm,比表面积为6~11 m2.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铈锆固溶体纳米粒子 多面体状BaSO微纳米粒子 水热合成法 表面活性剂 高比表面积 表面形貌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扫描电子显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流动混合的微纳米粒子合成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董广新 蒋稼欢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026-2033,2078,共9页
综述了近三年来人们采用普通层流与聚焦层流、分散相与连续相形成技术、液滴技术等微流控技术角度来合成微纳米粒子的研究进展。这些进展反映出,微纳米粒子合成的微流控技术正在从连续微流动层流向离散态的分段流与液滴流技术的方向发... 综述了近三年来人们采用普通层流与聚焦层流、分散相与连续相形成技术、液滴技术等微流控技术角度来合成微纳米粒子的研究进展。这些进展反映出,微纳米粒子合成的微流控技术正在从连续微流动层流向离散态的分段流与液滴流技术的方向发展。文中对围绕基本微混合方式形成的特殊微流控结构被用于粒子合成的研究也给予了关注。最后对微流控微混合方式合成粒子技术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粒子 流控技术 混合 化学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酚胺类粒子改性疏水亲油海绵的制备与吸油性能研究
5
作者 宋绍富 黄云峰 +2 位作者 张艳妮 吴宝阳 刘菊荣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3-217,共5页
利用氧化剂加速邻苯二酚与二乙烯三胺反应后接枝疏水剂十八胺,采用两步浸泡法对三维多孔材料-三聚氰胺海绵进行疏水改性。考察了浸泡过程中各类改性药品浓度对海绵疏水性能的影响,并获得了水接触角大于150°的改性海绵。评价了改性... 利用氧化剂加速邻苯二酚与二乙烯三胺反应后接枝疏水剂十八胺,采用两步浸泡法对三维多孔材料-三聚氰胺海绵进行疏水改性。考察了浸泡过程中各类改性药品浓度对海绵疏水性能的影响,并获得了水接触角大于150°的改性海绵。评价了改性海绵材料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改性海绵对甲苯、原油和汽油的吸附量分别为87.1、69.45 g/g和65.4 g/g,并可在5 s内达到饱和吸附。另外,通过吸附挤压法测得改性海绵的循环吸油能力达到7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分离 微纳米粒子 疏水改性 高吸油海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巨桉微/纳米粒子溶出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彭万喜 吴义强 +2 位作者 武书彬 张党权 陈洪 《中国造纸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2-45,共4页
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分析了尾巨桉新鲜木片与陈旧木片的溶出粒子特征及其微/纳米粒子在常规溶剂抽提和超声波、冷冻、微波预处理抽提中的溶出规律。结果表明,常规溶剂抽提时,新鲜木片溶出的纳米粒子(粒径<100 nm)在体积和粒子数上大于... 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分析了尾巨桉新鲜木片与陈旧木片的溶出粒子特征及其微/纳米粒子在常规溶剂抽提和超声波、冷冻、微波预处理抽提中的溶出规律。结果表明,常规溶剂抽提时,新鲜木片溶出的纳米粒子(粒径<100 nm)在体积和粒子数上大于陈旧木片,而大于91.3 nm的粒子在体积和粒子数上小于陈旧木片;随着抽提时间的延长,尾巨桉新旧木片中抽提物的溶出量均呈增加趋势。超声波、冷冻与微波预处理可降低尾巨桉新旧木片溶出粒子的集聚程度,提高抽提物溶出量,其中超声波预处理的作用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巨桉 /纳米粒子 超声波 冷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无机粒子改性聚丙烯材料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陈慧敏 陈德良 张锐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3-19,共7页
综述了近年来微-纳米无机刚性粒子填充改性聚丙烯(PP)材料的最新进展,介绍了微米级、纳米级和微-纳米组合无机刚性粒子的添加对 PP 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无机刚性粒子越细,越有利于 PP 材料的增强增韧;无机刚性粒子的表面改性处理对复... 综述了近年来微-纳米无机刚性粒子填充改性聚丙烯(PP)材料的最新进展,介绍了微米级、纳米级和微-纳米组合无机刚性粒子的添加对 PP 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无机刚性粒子越细,越有利于 PP 材料的增强增韧;无机刚性粒子的表面改性处理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有重要影响。微米无机刚性粒子可提高 PP 材料的冲击强度与刚性,但强度会有所降低;均匀分散的无机纳米粒子同时起到增强增韧的双重作用;具有粒径级的组合粒子的填充改性优于单一无机粒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纳米无机刚性粒子 增强 增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微Ni(OH)2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对Li^+的超高吸附性能
8
作者 景楠 周安南 +2 位作者 王国会 王润伟 徐庆红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1-139,共9页
在葡萄糖水溶液中合成得到平均粒径为5 nm的α-Ni(OH)2超微纳米粒子。研究结果发现,在水溶液中葡萄糖浓度能够控制α-Ni(OH)2纳米粒子粒径的大小,我们对其中的原理进行了剖析。当没有葡萄糖存在时,合成得到的Ni(OH)2晶型为β型,且颗粒... 在葡萄糖水溶液中合成得到平均粒径为5 nm的α-Ni(OH)2超微纳米粒子。研究结果发现,在水溶液中葡萄糖浓度能够控制α-Ni(OH)2纳米粒子粒径的大小,我们对其中的原理进行了剖析。当没有葡萄糖存在时,合成得到的Ni(OH)2晶型为β型,且颗粒粒径尺寸分布为微米级别。另外,研究发现α-Ni(OH)2超微纳米粒子室温下对中性水溶液中Li^+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且这种吸附性能随粒径的减小而剧烈增大;粒径为5 nm的α-Ni(OH)2粒子对Li^+的最大吸附量为214 mg·g^-1(远大于文献报道的有关吸附剂对Li^+的吸附容量),而粒径为1μm的β-Ni(OH)2在相同条件下对Li^+的最大吸附量低于30 mg·g^-1。计算分析表明,Li^+在α-Ni(OH)2纳米粒子表面吸附满足Freundlich方程,符合层层吸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OH)2 微纳米粒子 Li+离子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液体-Ni微/纳米粒子协同电催化检测维生素B_2 被引量:2
9
作者 罗世忠 李卫娟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5-68,共4页
本文制备了离子液体-Ni微/纳米粒子修饰碳糊电极。研究了离子液体对Ni微/纳米粒子氧化还原的促进作用,用循环伏安法在0.1 mol/L B-R缓冲溶液(pH=4.5)中研究了维生素B2(VB2)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优化了各种实验条件。实验结果表明... 本文制备了离子液体-Ni微/纳米粒子修饰碳糊电极。研究了离子液体对Ni微/纳米粒子氧化还原的促进作用,用循环伏安法在0.1 mol/L B-R缓冲溶液(pH=4.5)中研究了维生素B2(VB2)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优化了各种实验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本文制备的修饰电极能很好地催化氧化VB2,VB2在该修饰电极上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1.0×10-7~1.0×10-4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8.5×10-8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Ni/纳米粒子 碳糊电极 维生素B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树脂掺杂微纳米氧化物粒子改性研究综述 被引量:11
10
作者 何发达 粟时平 +1 位作者 付航 周路平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4-103,110,共11页
随着电网电压等级提高及电气设备小型化发展,人们对环氧树脂绝缘材料的绝缘性能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添加微纳米氧化物粒子是提高环氧树脂电气性能的重要方法之一,该方法具有大量的实例且操作简便;同时,各种电力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为... 随着电网电压等级提高及电气设备小型化发展,人们对环氧树脂绝缘材料的绝缘性能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添加微纳米氧化物粒子是提高环氧树脂电气性能的重要方法之一,该方法具有大量的实例且操作简便;同时,各种电力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为提升环氧树脂绝缘性能增加了更多可能性。文中介绍了环氧树脂掺杂微纳米氧化物填料复合材料制备过程,同时对掺入微纳米氧化物粒子对环氧树脂基本物理性质与主要绝缘性质的影响进行了总结。最后归纳了微纳米氧化物颗粒添加对环氧树脂绝缘性能提升的研究难点及其可能的解决方案,期望对填料掺入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电气绝缘性质改善的学术研究与工程运用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纳米氧化物粒子 物理性质 绝缘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二甲基硅氧烷/微纳米银/聚多巴胺修饰的超疏水海绵的制备和应用 被引量:20
11
作者 杨啸天 帅茜 +4 位作者 罗艳梅 董亦可 谭月明 陈波 马铭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26-732,共7页
受海洋贝类生物黏附蛋白的启发,在碱性环境下利用多巴胺的自聚合性质,在聚氨酯海绵表面聚合活性聚多巴胺薄层,采用葡萄糖还原银离子进一步沉积微纳米银粒子构筑表面微纳结构,并水解聚二甲基硅氧烷前驱体对表面进行疏水改性,制备出了接... 受海洋贝类生物黏附蛋白的启发,在碱性环境下利用多巴胺的自聚合性质,在聚氨酯海绵表面聚合活性聚多巴胺薄层,采用葡萄糖还原银离子进一步沉积微纳米银粒子构筑表面微纳结构,并水解聚二甲基硅氧烷前驱体对表面进行疏水改性,制备出了接触角大于150°的超疏水表面。利用接触角测定、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量弥散X射线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技术手段对制备的改性海绵进行了表征,表明微纳米银粒子和硅甲基疏水基团被成功修饰到了海绵表面。改性海绵对有机溶剂和油类物质具有高选择性和高吸收性。吸收的有机溶剂和油类物质的质量能够达到其自身质量的12倍以上。饱和吸收后的海绵仅通过物理挤压即可将吸收的物质回收并使海绵恢复弹性和吸附能力,得到再生。该研究为油水分离和废油回收提供了一种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海绵 改性海绵 聚多巴胺 纳米粒子 聚二甲基硅氧烷 油水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无机颗粒对聚氨酯-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高朋召 林明清 +3 位作者 林海军 高波 吴传清 肖汉宁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0-45,共6页
通过机械搅拌混合法制备了微/纳米无机颗粒改性的聚氨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研究了颗粒组成和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和热稳定性的影响,进而探讨了所得复合材料的强韧化机理.结果表明:相比微米颗粒,纳米颗粒的加入能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层间... 通过机械搅拌混合法制备了微/纳米无机颗粒改性的聚氨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研究了颗粒组成和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和热稳定性的影响,进而探讨了所得复合材料的强韧化机理.结果表明:相比微米颗粒,纳米颗粒的加入能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和拉伸强度,降低层间剪切模量,同时改变材料的断裂方式.当纳米SiC颗粒的添加量(质量分数)为2%时,所得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和拉伸强度分别为44.7 MPa和56.56MPa,相比添加前提高约88%和74%,所得复合材料不同失重率下对应的温度较添加前提高了4-8℃.纳米颗粒弥散强化和钝化银纹扩展是复合材料主要的强韧化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粒子 聚氨酯-环氧树脂 力学性能 热稳定性 强韧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Ag/聚乳酸纳米复合纤维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 被引量:10
13
作者 孙辉 张恒源 +2 位作者 咸玉龙 周传凯 于斌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共6页
为赋予聚乳酸(PLA)纤维高效的抗菌性能,采用熔融共混纺丝法分别制备了不同质量配比的二氧化钛接枝银纳米介孔微球(TiO_2-Ag)/PLA纳米复合纤维和一定组成的TiO_2/PLA纳米复合纤维,并对2种纤维的结构、热性能和抗菌性能等进行表征和分析... 为赋予聚乳酸(PLA)纤维高效的抗菌性能,采用熔融共混纺丝法分别制备了不同质量配比的二氧化钛接枝银纳米介孔微球(TiO_2-Ag)/PLA纳米复合纤维和一定组成的TiO_2/PLA纳米复合纤维,并对2种纤维的结构、热性能和抗菌性能等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当TiO_2-Ag和TiO_2这2种纳米粒子添加质量分数不超过3%时,可在PLA基体中较均匀地分散; 2种粒子的加入均不影响PL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结晶结构,但会使其熔融温度和热稳定性下降,加入质量分数为3%的TiO_2后,导致PLA的结晶温度略有下降;随着TiO_2-Ag质量分数的增加,TiO_2-Ag/PLA纳米复合纤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率不断增加;添加相同量的2种纳米粒子时,TiO_2-Ag/PLA复合纤维对2个菌种的抑制效果明显优于TiO_2/PLA复合纤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TiO2-Ag纳米介孔粒子 纳米复合纤维 抗菌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附条件对牙科复合树脂中SP1 SiO_2表面结构及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颖丽 李保泉 +1 位作者 孙宏晨 杨柏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40-542,共3页
目的:研究熔附温度和熔附时间对多微孔纳米二氧化硅粒子(SP1 SiO2)表面结构及形态的影响。方法:将SP1SiO2以250℃/h的升温速度分别升至500、650、800、950、1100℃,并分别保持10、30min和3h制作试样,进行表面结构及形态测试。结果:随烧... 目的:研究熔附温度和熔附时间对多微孔纳米二氧化硅粒子(SP1 SiO2)表面结构及形态的影响。方法:将SP1SiO2以250℃/h的升温速度分别升至500、650、800、950、1100℃,并分别保持10、30min和3h制作试样,进行表面结构及形态测试。结果:随烧结温度的增高和时间的延长,SP1 SiO2颗粒表面的Si-OH键特征峰值逐渐减弱,条件为950℃、10min和30min,650℃、3h时完全消失;随着熔附温度的升高和熔附时间的延长颗粒增大、粒度分布变窄。结论:熔附温度和熔附时间影响SP1 SiO2颗粒表面的Si-OH含量和颗粒大小、粒度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硅粒子 熔附条件 表面结构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烷偶联剂对SP1 SiO_2、α-Si_3N_4及其熔附体表面修饰作用的研究
15
作者 李保泉 张颖丽 +2 位作者 张凯 孙宏晨 杨柏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5-287,共3页
目的:研究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MPS)对SP1SiO2、α-Si3N4及α-Si3N4~SP1SiO2熔附体无机填料表面的修饰作用。方法:1)用醋酸乙醇(95%)水溶液(pH4.5~5.5)水解γ-MPS,制备成浓度为25%的水解液(Wt%);2)3种无机填料在环己... 目的:研究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MPS)对SP1SiO2、α-Si3N4及α-Si3N4~SP1SiO2熔附体无机填料表面的修饰作用。方法:1)用醋酸乙醇(95%)水溶液(pH4.5~5.5)水解γ-MPS,制备成浓度为25%的水解液(Wt%);2)3种无机填料在环己烷和正丙胺溶液中25℃恒温水域回流搅拌,分4次滴入25%水解液处理40min(终浓度:4%γ-MPS、2%正丙胺Wt%);3)洗涤、抽滤至pH值中性加入环己烷(1:20Wt%),90℃恒温水浴和负压下干燥后恒温箱中120℃维持2h制作试样,表面结构测试。结果:3种无机填料表面的H-O-H特征峰消失,出现了C=C和C=O两个新特征峰,表明γ-MPS已接枝于3种填料表面。结论:γ-MPS在3种无机填料表面形成整体覆盖的修饰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烷偶联剂 无机填料 复合树脂 α-氮化硅晶须 纳米二氧化硅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Al-doped ODS steels prepared by wet-milling and SPS methods 被引量:3
16
作者 SUN Yu-zhou LIN Nan +6 位作者 ZHANG Wu-jun ZHANG Yong-sen LI Zhong-tao HAN Xian-qi WU Zheng-gang WANG Zu-yong MA Cha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4期1219-1232,共14页
In this paper,15Cr-ODS steels containing 0,1 wt%,2 wt%and 3 wt%Al element were fabricated by combining wet-milling and spark plasma sintering(SPS)methods.The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ODS steel were ... In this paper,15Cr-ODS steels containing 0,1 wt%,2 wt%and 3 wt%Al element were fabricated by combining wet-milling and spark plasma sintering(SPS)methods.The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ODS steel were investigated by XRD,SEM,TEM,EBSD and tensile tests.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Al addition significantly refines the particle precipitates in the Fe-Cr matrix,leading to the obvious refinement in grain size of matrix and the improvement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The dispersion particles in ODS steels with Al addition are identified as Al2O3 and Y_(2)Ti_(2)O_(7)nanoparticles,which has a heterogeneous size distribution in the range of 5 nm to 300 nm.Increasing Al addition causes an obvious increase in tensile strength and a decline in elongation.The tensile strength and elongation of 15Cr-ODS steel containing 3 wt%Al are 775.3 MPa and 15.1%,respectively.The existence of Al element improves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materials.The ODS steel containing 2 wt%Al shows corrosion potential of 0.39 V and passivation current density of 2.61×10^(−3)A/cm^(2)(1.37 V).This work shows that Al-doped ODS steels prepared by wet-milling and SPS methods have a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structural parts for nuclear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t-milling spark plasma sintering ODS steels oxide nanoparticles MICROSTRUCTURE tensile strength dispersion strengthen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