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微米CT扫描成像实验及格子Boltzmann模拟方法的致密砂岩孔隙结构表征 被引量:18
1
作者 赵华伟 宁正福 +2 位作者 段太忠 廉培庆 王鸣川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0,I0001,共11页
采用微米CT扫描成像实验及格子Boltzmann模拟方法,对致密砂岩微观孔隙结构进行定性及定量表征。基于CT扫描成像实验灰度图像,分析致密砂岩孔隙类型、孔隙度、孔径分布及孔隙连通性特征;采用格子Boltzmann模拟(LBM)方法进行流动模拟,计... 采用微米CT扫描成像实验及格子Boltzmann模拟方法,对致密砂岩微观孔隙结构进行定性及定量表征。基于CT扫描成像实验灰度图像,分析致密砂岩孔隙类型、孔隙度、孔径分布及孔隙连通性特征;采用格子Boltzmann模拟(LBM)方法进行流动模拟,计算致密砂岩样品的渗透率。结果表明:致密砂岩有残余粒间孔、矿物溶蚀孔和微裂缝3种孔隙类型。Otsu双阈值算法能够有效分割基质相、孔隙相和黏土相。孔隙相的体积分数介于4.37%~8.77%,小于实测孔隙度,黏土相的体积分数介于6.44%~12.53%。孔径分布曲线为单峰形态,分布区间介于3~69μm,峰值介于10~15μm。黏土相能够提升致密砂岩的整体连通性,LBM方法模拟计算的渗透率与实测渗透率吻合很好。该结果对致密砂岩微观孔隙结构表征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米ct扫描成像实验 格子BOLTZMANN模拟 表征体元 双阈值算法 孔隙结构 致密砂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射线微米CT扫描技术的煤岩孔裂隙多尺度精细表征——以沁水盆地南部马必东区块为例 被引量:13
2
作者 陈彦君 苏雪峰 +3 位作者 王钧剑 宋洋 汪明丰 郎云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6-72,共7页
深入探究煤层气赋存和运移机理,不仅需要分析煤岩孔裂隙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还需对其进行定量表征。为此,以沁水盆地南部马必东区块3#煤层为研究对象,应用X射线微米CT扫描技术,先构建低精度CT扫描煤岩母样三维数字化模型,再通过高精度C... 深入探究煤层气赋存和运移机理,不仅需要分析煤岩孔裂隙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还需对其进行定量表征。为此,以沁水盆地南部马必东区块3#煤层为研究对象,应用X射线微米CT扫描技术,先构建低精度CT扫描煤岩母样三维数字化模型,再通过高精度CT扫描构建煤岩子样三维数字化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Avizo图像处理软件,重构煤岩孔裂隙系统,实现煤岩孔裂隙的多尺度定量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沁水盆地南部马必东区块3#煤层发育多尺度孔裂隙结构。煤岩孔裂隙宏观上以C型为主,微观上以E型为主。煤岩发育成孤立片状分布的宏观孔裂隙及连通性较差的孔裂隙。据子样和母样矿物含量的相关性可知,较大规模的孔裂隙多被矿物充填,限制了煤层气的渗流和产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 多尺度孔裂隙 X射线微米ct扫描技术 孔裂隙分布特征 沁水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扫描的煤岩孔隙结构全孔径表征 被引量:7
3
作者 朱文涛 李小刚 +5 位作者 任勇 师斌斌 戴瑞瑞 洪星 杨潇 陈国辉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80,共10页
为探究深层、超深层煤岩孔隙结构,在鄂尔多斯盆地DJ区块本溪组X号煤岩采集了12块样品,基于数字岩心CT扫描三维重构技术,联合高压压汞、液氮吸附、二氧化碳吸附测试,应用多实验拼接方法,表征了X号煤岩孔隙的全孔径分布特征,并对比分析深... 为探究深层、超深层煤岩孔隙结构,在鄂尔多斯盆地DJ区块本溪组X号煤岩采集了12块样品,基于数字岩心CT扫描三维重构技术,联合高压压汞、液氮吸附、二氧化碳吸附测试,应用多实验拼接方法,表征了X号煤岩孔隙的全孔径分布特征,并对比分析深层及中浅层煤岩的微孔、介孔、大孔的分布差异及其对吸附作用、渗透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煤岩储层的储集空间以微孔及大孔为主,介孔发育较少;深层X号煤岩微孔平均占比为44.1%,大孔平均占比为53.9%,中浅层X号煤岩中微孔平均占比为34.8%,大孔平均占比为64.1%;深层煤岩中起吸附作用的纳米孔更发育,但在中浅层煤岩中微米级裂缝发育程度优于深层煤;通过全孔径分布特征分析认为,中浅层X号煤岩大孔孔容占比更高,渗透率比深层X煤岩高出1个数量级,而深层X号煤岩微孔孔容占比更高,吸附性更强。该研究通过全孔径定量表征,明确储层各级孔隙分布特征,为煤层气赋存状态及产出机理提供了数据及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 全孔径拼接 微米ct扫描 高压压汞 液氮吸附 二氧化碳吸附 鄂东缘DJ区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深层致密砂岩油藏富集机理与成藏模式——以莫西庄、永进地区为例
4
作者 马骥 王金铎 +5 位作者 张奎华 张关龙 曾治平 胡海燕 宫亚军 张翊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71,共12页
准噶尔盆地中部莫西庄和永进地区侏罗系砂岩中发现工业油气流,一些地区侏罗系埋深达6000m,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极低,属于特低孔和特低渗透储层。在如此致密的储层中,需要系统探讨和阐述原油充注动力、油气来源与运移过程。为揭示原油在... 准噶尔盆地中部莫西庄和永进地区侏罗系砂岩中发现工业油气流,一些地区侏罗系埋深达6000m,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极低,属于特低孔和特低渗透储层。在如此致密的储层中,需要系统探讨和阐述原油充注动力、油气来源与运移过程。为揭示原油在致密砂岩储层中的富集过程与主控因素,采用生物标志化合物确定油气来源及原油的主力烃源岩;通过定量和半定量方法研究断层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滑移距离以及断层的封闭性,应用统计与地质分析相结合阐述断层规模与试油产量的关系,明确断层规模、断距对油气成藏的意义;采用微米CT扫描、恒速压汞、核磁共振、物理模拟系统刻画和表征砂岩孔隙结构参数以及流体在这些致密储层的聚集模式。结果表明:原油主要来源于二叠系烃源岩;规模大和活动强度高的断层为油气垂向运移通道,地质时期水平和垂向移动距离超过700 m且规模达到20 km以上的断层有较好的油气输导能力,而小规模和移动距离较小的断层大多起封闭作用;致密储层孔隙半径较小,主要分布在163.8~207.7μm,喉道半径为0.5~8.1μm,微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特征导致原油的差异性充注与富集,中孔-粗喉型储层含油程度最高,大孔-细喉和小孔-细喉型次之,小孔-微喉型含油程度最低。侏罗系致密砂岩成藏主要受活动强度高且规模较大的断裂以及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影响与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断层 微米ct扫描 核磁共振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纳米压痕实验的藻白云岩力学参数跨尺度评价方法
5
作者 李皋 上官自然 +4 位作者 杨旭 李红涛 冯佳歆 李明昊 李泽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4-135,共12页
碳酸盐岩储层经历了复杂的沉积、成岩和构造作用,内部发育着不同尺度的孔、洞、缝结构,往往表现出强烈的非均质性,常规力学实验难以全面评估其内部结构对岩石力学参数的影响。为此,以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灯四段藻白云岩为例,利用微米C... 碳酸盐岩储层经历了复杂的沉积、成岩和构造作用,内部发育着不同尺度的孔、洞、缝结构,往往表现出强烈的非均质性,常规力学实验难以全面评估其内部结构对岩石力学参数的影响。为此,以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灯四段藻白云岩为例,利用微米CT扫描和纳米压痕实验,系统表征了孔洞、藻凝块及白云石的微观结构特征和力学属性,然后结合均匀化理论提出了一种藻白云岩的岩石力学性质跨尺度评价方法,并揭示了白云石与藻凝块在力学性能上的差异及其对宏观力学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白云石矿物展现出更高的微观强度、更低的塑性变形以及更强的抗裂缝扩展能力,而藻凝块的微观力学参数具有更强的分散性;②白云石与藻凝块在微观层面的弹性模量、硬度及断裂韧性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相关性,通过均匀化方法预测得到的藻白云岩宏观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分别是单轴实验测得值的1.90和1.39倍;③藻白云岩弹性模量随孔洞发育程度增加逐渐降低,其预测范围逐渐收窄,而泊松比与之相反,孔洞纵横比和微裂纹进一步控制宏观力学性质,当孔洞纵横比为0.087~0.202或裂缝线密度为0.30~0.63条/m时,均匀化预测结果与实验值一致。结论认为,该方法不仅避免了传统岩心采集中成本高昂和实验重复性差的问题,还有效降低了传统均匀化方法导致的高估现象,为复杂碳酸盐岩储层的精细力学参数表征提供了新思路,为复杂储层的力学建模与参数预测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压痕 微米ct扫描 藻白云岩 多尺度力学性质 岩石力学 灯四段 均匀化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柯坪周缘地区肖尔布拉克组白云岩孔隙结构全孔径表征 被引量:6
6
作者 柳青兵 蔡忠贤 +1 位作者 薛玉芳 何君毅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5213-5221,共9页
白云岩全孔径的孔隙结构特征难以在单一实验手段分析中得到表达,高压压汞实验和微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实验在表征低渗透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时存在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更加精细地刻画孔喉分布特... 白云岩全孔径的孔隙结构特征难以在单一实验手段分析中得到表达,高压压汞实验和微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实验在表征低渗透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时存在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更加精细地刻画孔喉分布特征,以塔里木盆地柯坪周缘地区露头肖尔布拉克组白云岩储层为例,提出了多方法协同表征多尺度孔径孔喉结构的方法。采用传统拼接方法,联合高压压汞和微米CT实验结果,通过相同孔径条件下流过孔隙结构的流体体积变化相等的拼接原理确定不同岩性样品的拼接点位置,进而确定完整孔隙大小。由于分形维数是定量表征孔隙结构的重要参数,根据碳酸盐岩孔隙结构的多重分形特征,提出分形拼接的方法,分析分形维数相近、孔隙结构相似的孔径尺度。结果显示:结合传统拼接的融合点验证分形拼接的有效性,岩心样品的全孔径传统融合点均处于分形拼接段范围内,多尺度孔径表征范围扩大0.015~1417.128μm;分形拼接后亦可得到总分形维数表征多尺度孔径整体的孔隙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压汞 微米ct扫描 孔隙结构 分形维数 联合表征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