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氧化硅纳米与微米颗粒作为固定化酶载体的生物效应 被引量:10
1
作者 石慧 何晓晓 +2 位作者 王柯敏 原茵 谭蔚泓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690-1695,共6页
分别将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iNPs)与微米颗粒(SiMPs)作为固定化载体,选择多聚酶牛肝过氧化氢酶(CAT)和单体酶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作为酶模型,通过考察酶固定化后在酶活回收率、热稳定性、酶促反应最适温度以及酶在水-有机溶剂混合体系中... 分别将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iNPs)与微米颗粒(SiMPs)作为固定化载体,选择多聚酶牛肝过氧化氢酶(CAT)和单体酶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作为酶模型,通过考察酶固定化后在酶活回收率、热稳定性、酶促反应最适温度以及酶在水-有机溶剂混合体系中催化能力的变化,对载体与酶所产生的生物效应差异进行了系统研究.酶活回收率结果表明,SiNPs显示出比SiMPs优越的对酶无选择性的高生物亲和性,而SiMPs则能使固定于其上的酶热稳定性大幅度提高,且二者都能使固定化酶在有机相中的稳定性得到明显增强.但酶促反应最适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对不同类型的酶所产生的生物效应则表现出无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二氧化硅微米颗粒 固定化载体 生物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硅微米球与纳米粒子膜间的摩擦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洪孝挺 吴小辉 +1 位作者 张秋云 刘佩红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5-28,共4页
通过旋涂法制备表面粗糙度为(57±1.7)nm的SiO2纳米粒子膜来模拟纳米器件的基底。采用原子力显微镜胶体探针,分别对有无正辛基三氯硅烷修饰时,该体系的纳米摩擦学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二氧化硅胶体探针与SiO2纳米粒子膜之间的黏... 通过旋涂法制备表面粗糙度为(57±1.7)nm的SiO2纳米粒子膜来模拟纳米器件的基底。采用原子力显微镜胶体探针,分别对有无正辛基三氯硅烷修饰时,该体系的纳米摩擦学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二氧化硅胶体探针与SiO2纳米粒子膜之间的黏着力和摩擦力均随着法向载荷增加而增大,而经正辛基三氯硅烷修饰后,该自组装膜能显著改善SiO2表面间的摩擦学性能,起到明显减摩擦抗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微米 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膜 原子力显微镜 摩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碳含量新型亚微米无孔二氧化硅材料的修饰方法及其在反相加压毛细管电色谱平台上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夏子航 Soumia CHEDDAH +2 位作者 王薇薇 王彦 阎超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8-99,共12页
亚微米无孔二氧化硅(NPS)材料具有小粒径及表面光滑形状规整等特点,是一种性能优异的色谱材料,但其存在比表面积小、修饰效率低的问题。针对此设计了一种具有高碳含量的修饰方法:以3-缩水甘油基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GPTS)作为硅烷偶联... 亚微米无孔二氧化硅(NPS)材料具有小粒径及表面光滑形状规整等特点,是一种性能优异的色谱材料,但其存在比表面积小、修饰效率低的问题。针对此设计了一种具有高碳含量的修饰方法:以3-缩水甘油基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GPTS)作为硅烷偶联剂,聚乙烯亚胺(PEI)作为聚合物包覆层,并以硬脂酰氯修饰得到一种氨基包覆的具有C_(18)碳链结构的新型亚微米无孔二氧化硅材料(C_(18)-NH_(2)-GPTS-SiO_(2))。利用元素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Zeta电势等进行表征,证明C_(18)-NH_(2)-GPTS-SiO_(2)固定相的成功制备。该修饰方法将NPS的碳含量从0.55%提高到了8.29%,解决了过往NPS材料采用十八烷基氯硅烷等传统C_(18)修饰方法时碳含量较低的问题。此外,^(29)Si固体核磁显示:NPS与多孔二氧化硅(PS)微球相比不仅存在孔结构与比表面积区别,且表面硅羟基种类也不同。16%的PS微球硅原子带有一个硅羟基(孤立硅羟基,Q_(3))、19%带有两个硅羟基(偕硅羟基,Q_(2));而NPS微球不存在偕硅羟基,仅有30%硅原子处于孤立硅羟基状态。实验发现NPS微球存在硅羟基数量低且缺少偕硅羟基的特点,导致NPS材料表面修饰活性低,难以通过简单一步反应获得高碳含量。采用不同疏水物质如苯系物、多环芳烃对色谱性能及保留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_(18)-NH_(2)-GPTS-SiO_(2)色谱柱符合反相作用机理。氨基的包覆改变硅球表面电性,提高了NPS材料运用于加压毛细管电色谱平台(pCEC)时的电渗流大小,施加+15 kv时,显示出良好的分离能力,证实了C_(18)-NH_(2)-GPTS-SiO_(2)材料通过多步反应提高碳含量的修饰方法在pCEC平台上应用的优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压毛细管电色谱 微米无孔二氧化硅微球 高碳含量 硅羟基 电渗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PP/微米SiO_(2)消光热封膜的研制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苏羽航 林渊智 +5 位作者 毛健全 王永祥 刘向 余立 柯俊沐 陈忆诗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47,共7页
设计3层消光热封膜复合结构,筛选适合的聚乙烯与聚丙烯做为视觉层材料,在芯层中添加微米SiO_(2)来提高薄膜雾度,通过3层共挤流延法进行薄膜的制备,探讨薄膜的各项性能。结果表明,PE-HD与共聚聚丙烯组成最佳消光材料,随着PE-HD在视觉层... 设计3层消光热封膜复合结构,筛选适合的聚乙烯与聚丙烯做为视觉层材料,在芯层中添加微米SiO_(2)来提高薄膜雾度,通过3层共挤流延法进行薄膜的制备,探讨薄膜的各项性能。结果表明,PE-HD与共聚聚丙烯组成最佳消光材料,随着PE-HD在视觉层中含量的增加,可以提高PE-HD/PP混合体系的冲击强度、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对薄膜具有增强增韧的作用,可加快PE-HD/PP混合体系的结晶速率,加快薄膜雾度的形成;且当PE-HD在视觉层中含量为40%时,薄膜的雾度达到80%,光泽度为7.8%,薄膜消光效果最好;当微米SiO_(2)在芯层中的含量为3%时,薄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最高,达到29.5 MPa和64%,薄膜的透光率为58.8%,雾度提高到8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光膜 热封 微米二氧化硅 雾度 3层流延共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微米C18键合硅胶固定相加压毛细管电色谱法同时拆分3种手性三唑类农药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巧梅 柳青 +3 位作者 申琳 薛芸 王彦 阎超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88-394,共7页
采用改良Stber法制备420 nm亚微米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采用C18硅烷化修饰后装填成毛细管色谱柱。采用该色谱柱,在加压毛细管电色谱平台上成功地实现了3对手性三唑类农药烯效唑、烯唑醇和丙环唑的同时拆分和分离。考察了各因素对手性... 采用改良Stber法制备420 nm亚微米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采用C18硅烷化修饰后装填成毛细管色谱柱。采用该色谱柱,在加压毛细管电色谱平台上成功地实现了3对手性三唑类农药烯效唑、烯唑醇和丙环唑的同时拆分和分离。考察了各因素对手性分离效果的影响,优化后的色谱条件为:流动相为乙腈-20 mmol/L磷酸盐缓冲液(pH=6.8)(45∶55,v/v),其中缓冲液中含20 mmol/L羟丙基-γ-环糊精(HP-γ-CD);泵流速为0.04 mL/min;施加电压-9.4 kV;检测波长220 nm。在上述条件下,烯效唑、烯唑醇和丙环唑3种对映体同时得到拆分和分离,相邻两峰之间的分离度依次为4.20、12.9、4.41、4.09、1.70,分离时间仅为12 min,柱效最高达到310 000 plates/m。该研究为手性三唑类农药的同时分离提供了新的分离分析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压毛细管电色谱 微米二氧化硅微球 手性三唑类农药 手性流动相添加剂 羟丙基-γ-环糊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亚微米亲水作用色谱的制备及其在加压毛细管电色谱中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胡静 刘让东 +2 位作者 王薇薇 王彦 闫超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51-557,共7页
采用改良St?ber法合成580 nm亚微米单分散的二氧化硅微球,并以此为基质,通过"巯基-烯"点击化学反应将半胱氨酸成功键合到修饰有乙烯基团的二氧化硅微球表面,合成了一种新型亚微米亲水作用固定相(Cys-VTMS-SiO_2)。采用高压匀... 采用改良St?ber法合成580 nm亚微米单分散的二氧化硅微球,并以此为基质,通过"巯基-烯"点击化学反应将半胱氨酸成功键合到修饰有乙烯基团的二氧化硅微球表面,合成了一种新型亚微米亲水作用固定相(Cys-VTMS-SiO_2)。采用高压匀浆法制备了新型亚微米亲水色谱填充柱,通过不同乙腈比例、缓冲盐浓度和pH条件下对甲苯、丙烯酰胺和硫脲的分离分析揭示其亲水机理。依托加压毛细管电色谱平台,成功实现了对核苷、酚类、胺类及多肽等亲水性物质的快速有效分离,其有望应用于其他强极性和亲水性化合物的分离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压毛细管电色谱 微米二氧化硅微球 半胱氨酸修饰亲水填充柱 强极性和亲水性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微米级SiO_2对气相SiO_2纳米孔隔热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周羽婷 于景坤 孙聪 《耐火材料》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44-347,共4页
为了抑制气相SiO_2纳米孔隔热材料在高温下的体积收缩,以d50=0.025μm的气相SiO_2粉体,直径9μm、长度6 mm的玻璃纤维,d50=3.029μm的Si C微粉为主要原料,SiO_2微粉为添加剂,制备了气相SiO_2纳米孔隔热材料,并研究了微米级SiO_2的粒径(... 为了抑制气相SiO_2纳米孔隔热材料在高温下的体积收缩,以d50=0.025μm的气相SiO_2粉体,直径9μm、长度6 mm的玻璃纤维,d50=3.029μm的Si C微粉为主要原料,SiO_2微粉为添加剂,制备了气相SiO_2纳米孔隔热材料,并研究了微米级SiO_2的粒径(分别为1、5和10μm)及加入量(质量分数分别为5%、10%、15%和20%)对材料体积收缩率和热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剂SiO_2微粉的粒径越小,材料的体积收缩率越小,添加20%(w)粒径为1μm的SiO_2微粉,可以使材料在1 000℃下的体积收缩率由未加SiO_2微粉时的37.4%降低至8.9%;1μm粒径的SiO_2微粉的最佳加入量(w)为15%,此时材料在1 000℃下的体积收缩率为8.4%,热导率为0.023 W·(m·K)-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米二氧化硅 气相二氧化硅 体积收缩率 热导率 隔热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Ru)-SiO_2纳米-微米复合粒子的微观结构 被引量:1
8
作者 伦宁 吴俊森 +1 位作者 马希骋 温树林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64-364,共1页
关键词 纳米材料 金(钌)-二氧化硅纳米-微米复合粒子 微观结构 高分辨透射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荷叶效应涂层的制备 被引量:9
9
作者 粟常红 陈庆民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98-302,共5页
具有自清洁功能的防污表面在日常生活与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能防止灰尘污染和雪雨粘连,能用于汽车车窗、建筑物的玻璃窗以及玻璃外墙。用于雷达、天线表面能够防止由于雪雨粘连而导致的信号衰减.材料的表面疏水化可抑制微生物在... 具有自清洁功能的防污表面在日常生活与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能防止灰尘污染和雪雨粘连,能用于汽车车窗、建筑物的玻璃窗以及玻璃外墙。用于雷达、天线表面能够防止由于雪雨粘连而导致的信号衰减.材料的表面疏水化可抑制微生物在对物体表面的粘附.抑制聚合物表面的凝血现象,用于化工设备与管道内壁可降低流体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叶效应 微米二氧化硅 纳米二氧化硅 接触角 滚动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绝缘材料电气及机械性能对电痕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玲 陈颖平 +4 位作者 黄继盛 张周胜 王亚 谢书凝 谭东现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8-103,共6页
为提高材料耐电痕性能,研究环氧绝缘材料电气及机械性能对电痕特性的影响,建立环氧绝缘材料电气、机械性能与电痕破坏的关系,文中制备3种掺杂不同含量微米二氧化硅(SiO2)的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按IEC 60587—1984试验规程进行电痕试验并测... 为提高材料耐电痕性能,研究环氧绝缘材料电气及机械性能对电痕特性的影响,建立环氧绝缘材料电气、机械性能与电痕破坏的关系,文中制备3种掺杂不同含量微米二氧化硅(SiO2)的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按IEC 60587—1984试验规程进行电痕试验并测试环氧树脂表面接触角,体积电阻率等电气性能及冲击强度等机械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微米掺杂含量提高,环氧材料耐电痕特性变差,体积电阻率及弯曲强度先减小后增大,表面电阻率先增大后减小,介电强度减小,冲击强度及拉伸强度增大。机械性能与材料耐电痕特性相关性较小无法反映材料耐电痕性,而表面电阻率和体积电阻率有一定匹配性,适当减小体积电阻,增大表面电阻率,可使材料耐电痕特性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耐电痕 微米二氧化硅 电气性能 机械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