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尼龙6/多单体接枝聚丙烯合金中的微相分离结构 被引量:14
1
作者 谢续明 陈年欢 李松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1159-1161,共3页
近年来,有关高聚物微相分离结构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了许多新的微相分离形态[1~5].但这些研究几乎全部集中在嵌段或接枝共聚物上,即共聚物本身具有的链结构导致了微相分离结构.前文[6,7]采用多组分熔融接枝法,将甲基丙... 近年来,有关高聚物微相分离结构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了许多新的微相分离形态[1~5].但这些研究几乎全部集中在嵌段或接枝共聚物上,即共聚物本身具有的链结构导致了微相分离结构.前文[6,7]采用多组分熔融接枝法,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和苯乙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龙6 聚丙烯 微相分离结构 共混物 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纳米填料对聚氨酯微相分离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郑加英 伍林 +2 位作者 陈红祥 周瑜 熊肖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3-35,共3页
针对聚氨酯弹性体的机械强度不够高,热稳定性差等缺点,可通过无机纳米填料来改性聚氨酯,综述了无机纳米填料形态结构、添加量等聚氨酯性能的影响,以及无机纳米填料对聚氨酯氢键和微相分离结构的影响。
关键词 无机纳米填料 聚氨酯弹性体 氢键 微相分离结构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聚丁二烯-聚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和聚苯乙烯共混体系的微相分离结构 被引量:2
3
作者 谢瑞 景蛟凯 +1 位作者 刘春梅 姜炳政 《应用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81-83,共3页
嵌段共聚物的微相分离结构研究表明,改变某一组分的体积分数 f、聚合度 N、两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参数 x 都可以改变其微相分离结构.当 xN>>10时,嵌段共聚物处于强相分离区;xN≤10时,体系处于弱相分离区.
关键词 嵌段共聚物 微相分离结构 聚苯乙烯 聚丁二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相分离结构聚氨酯膜的丁醇/水体系渗透汽化分离 被引量:2
4
作者 葛玲玲 吴礼光 +2 位作者 白云翔 张林 陈欢林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59-163,共5页
制备了端羟基聚丁二烯-聚氨酯(HTPB-PU)和端羟基聚丁二烯-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聚氨酯(HTPB-VTES-PU)两种聚氨酯膜。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透射电镜(TEM)分析表征了两种膜的结构,结果发现,HTPB-PU有两个... 制备了端羟基聚丁二烯-聚氨酯(HTPB-PU)和端羟基聚丁二烯-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聚氨酯(HTPB-VTES-PU)两种聚氨酯膜。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透射电镜(TEM)分析表征了两种膜的结构,结果发现,HTPB-PU有两个玻璃化转变温度,其膜具有一定程度的微相分离结构;HTPB-VTES-PU有三个玻璃化转变温度,相比于HTPB-PU膜,HTPB-VTES-PU膜的微相分离程度更高。两种膜对1%丁醇/水体系渗透汽化分离结果表明,随HTPB-PU膜内异氰酸酯基/羟基(-NCO/-OH)的增加,膜的分离因子增加,丁醇通量略有增加,而总通量下降;对于HTPB-VTES-PU膜,随VTES添加量的增大,膜的丁醇通量略有增加,水通量增加显著,而膜分离因子下降;与HTPB-PU膜相比,HTPB-VTES-PU膜的丁醇通量增加,但分离因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汽化 HTPB-PU膜 HTPB-VTES-PU膜 微相分离结构 丁醇/水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壳糖/液晶复合膜的制备及其血液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易正戟 谭凯旋 +2 位作者 澹爱丽 何海 周长忍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123-126,共4页
用溶液共混浇铸法将胆甾型液晶(胆甾醇油烯基碳酸酯)和向列型液晶(4-乙氧基苄叉-4′-正庚基苯胺和4-正戊基-4′-氰基联苯)分散到甲壳糖溶液中制成三个系列的甲壳糖/液晶复合膜.借助偏光显微镜观察了材料表面的结构形态,研究了材料中液... 用溶液共混浇铸法将胆甾型液晶(胆甾醇油烯基碳酸酯)和向列型液晶(4-乙氧基苄叉-4′-正庚基苯胺和4-正戊基-4′-氰基联苯)分散到甲壳糖溶液中制成三个系列的甲壳糖/液晶复合膜.借助偏光显微镜观察了材料表面的结构形态,研究了材料中液晶含量和成膜条件对复合膜表面结构形态的影响,用动态凝血实验、溶血实验和血小板粘附实验,对改性材料表面血液相容性做了评价.结果发现,只有当复合膜中的液晶含量超过30%时,复合膜表面呈现微相分离结构并表现出良好的血液相容性,且随液晶含量的增加而材料的抗凝血性能有明显的改善,尤其是复合膜表面吸附的血小板数量随液晶含量的增加而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壳糖 液晶 复合膜 微相分离结构 抗凝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工程细胞用聚氨酯微胶囊的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志斌 彭学林 +1 位作者 陈慧清 单连海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1-135,共5页
采用预聚-扩链-中和-分散溶解法,一步合成聚氨酯水溶液,再用凝聚相分离法合成聚氨酯微胶囊.探讨了聚氨酯水溶液和聚氨酯微胶囊的合成条件,包括二异氰酸酯单体种类对微胶囊的影响,聚乙二醇分子量对聚氨酯微胶囊制备的影响,总单体含量对... 采用预聚-扩链-中和-分散溶解法,一步合成聚氨酯水溶液,再用凝聚相分离法合成聚氨酯微胶囊.探讨了聚氨酯水溶液和聚氨酯微胶囊的合成条件,包括二异氰酸酯单体种类对微胶囊的影响,聚乙二醇分子量对聚氨酯微胶囊制备的影响,总单体含量对聚氨酯微胶囊形态的影响,甲苯二异氰酸酯与聚乙二醇配比的影响及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搅拌速度等的影响.用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聚氨酯微胶囊进行表征,测出聚氨酯微胶囊直径2 mm,内腔直径50-500μm,膜孔直径20-100 nm.研究表明,合成稳定的膜孔径一定且具有微相分离结构的聚氨酯微胶囊的最佳条件是:预聚温度为60℃,扩链温度为50℃,中和温度为30℃;预聚和扩链时间均为2 h;预聚和扩链搅拌速度为500-600 r/min,分散溶解的搅拌速度为700-800 r/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胶囊 预聚-扩链-中和-分散溶解 凝聚分离 微相分离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MS-b-PS防污涂层的表面结构及性能
7
作者 张旭茗 李莉 +1 位作者 金国 张玉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2-66,共5页
利用大分子引发聚合法制备出了PDMS摩尔含量分别为32.1%,40.7%和49.5%的PDMS-b-PS共聚物,利用旋转涂膜法制备了共聚物薄膜。研究了不同PDMS含量下,3种PDMS-b-PS共聚物膜的表面形貌以及蛋白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3种PDMS-b-PS共聚... 利用大分子引发聚合法制备出了PDMS摩尔含量分别为32.1%,40.7%和49.5%的PDMS-b-PS共聚物,利用旋转涂膜法制备了共聚物薄膜。研究了不同PDMS含量下,3种PDMS-b-PS共聚物膜的表面形貌以及蛋白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3种PDMS-b-PS共聚物膜都呈现出良好的表面微相分离结构,并且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吸附量均很小,其中PDMS含量为40.7%的PDMS-b-PS共聚物膜表面结构的粗糙度最大,对牛血清白蛋白的吸附量最小,为13.2μg/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MS—b—PS 共聚物 防污涂层 微相分离结构 蛋白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用含离子嵌段聚醚氨酯的合成、精细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8
作者 陈慧英 冯士清 孙学慧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79-88,T001,共11页
合成了新的扩链剂8-二(2-羟乙基)胺基-1-辛磺酸钠和新的大分子单体——含烷基磺酸钠的端烃基丙二酸二聚醚酯,并由此合成了一系列精细结构明确的、分别在硬段或软段上悬挂有正辛基磺酸钠侧链的阴离子型聚醚氨酯,通过FTIR、粘弹谱及透射... 合成了新的扩链剂8-二(2-羟乙基)胺基-1-辛磺酸钠和新的大分子单体——含烷基磺酸钠的端烃基丙二酸二聚醚酯,并由此合成了一系列精细结构明确的、分别在硬段或软段上悬挂有正辛基磺酸钠侧链的阴离子型聚醚氨酯,通过FTIR、粘弹谱及透射电镜的研究、血液相容性的评价,阐述了精细结构、分子中的相互作用、微相分离和性能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醚氨脂 微相分离结构 血液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S及SBS-EVA共混体系的结构和性能
9
作者 谢静薇 金小玲 《塑料工业》 CAS 1986年第3期44-47,5,共5页
本文在合成SBS树脂的基础上,研究了SBS及SBS-EVA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随组成和温度的变化规律。一定组成的共混物可用作“刚柔兼顾”的医用导管材料。从动态力学温度谱和透射电镜观察研究了共混体系的微相分离结构。
关键词 共混体系 力学性能 力学性质 微相分离结构 SBS-EVA 分子量分布 聚合塑料 聚苯乙烯 嵌段比 镶嵌共聚物 嵌段共聚物 EV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脲酰亚胺膜的制备、性能和液晶分子定向功能的表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铭钧 杨晓慧 姚洪喜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0-35,共6页
以均苯四甲酸酐(PMDA)、4,4’-二氨基二苯醚(ODA)和四甲基-双(γ-氨丙基)二硅氧烷(APDS)合成了氨端基聚酰胺酸预聚体,然后分别用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和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扩链制得聚脲酰胺酸,经亚胺化制备了两种聚... 以均苯四甲酸酐(PMDA)、4,4’-二氨基二苯醚(ODA)和四甲基-双(γ-氨丙基)二硅氧烷(APDS)合成了氨端基聚酰胺酸预聚体,然后分别用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和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扩链制得聚脲酰胺酸,经亚胺化制备了两种聚脲酰亚胺POAU(T)和POAU(M)。通过TGA和IR研究聚脲酰亚胺的热稳定性,测试聚脲酰亚胺在频率为0.1-105Hz和温度50-300℃的介电常数(ε)和介质损耗(tanδ)。结果表明:聚脲酰亚胺分子链段中存在两个转变温度Tg,脲基链段的Tg为244℃(POAU(T))及243℃(POAU(M)),酰亚胺环链段的Tg温度为329℃(POAU(T))及331℃(POAU(M))。预倾角测定(TBA)结果表明该聚脲酰亚胺是一种良好的液晶分子定向膜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脲酰亚胺 热稳定性 微相分离结构 介电性能 预倾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化聚酰亚胺序列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范晨亮 郭晓霞 房建华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28,共4页
通过成醚反应制备了一种新型含砜基的萘酐:4,4'-(砜基双(4,1-亚苯基)双氧)-双(1,8-萘酐)(SPNDA)。利用这种新的萘酐先与己二胺(HDA)反应形成疏水段,再与4,4'-二(4-氨基苯氧基)-3,3'-联苯二磺酸(BAPBDS)和1,4,5,8-萘... 通过成醚反应制备了一种新型含砜基的萘酐:4,4'-(砜基双(4,1-亚苯基)双氧)-双(1,8-萘酐)(SPNDA)。利用这种新的萘酐先与己二胺(HDA)反应形成疏水段,再与4,4'-二(4-氨基苯氧基)-3,3'-联苯二磺酸(BAPBDS)和1,4,5,8-萘四甲酸二酐(NTDA)共聚,合成了一系列磺化聚酰亚胺序列共聚物。所得的共聚物具有良好的成膜性,XRD表明了非晶相聚合物中存在部分准晶体。共聚物膜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尺寸变化率和吸水率较文献中具有相似结构相同IEC的聚合物膜均有一定程度的减少。质子传导率80℃下达到0.11-0.16S/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 磺化共聚物 聚酰亚胺 微相分离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