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颅微电流刺激治疗失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
1
作者 胡汝锐 康琳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68,共5页
目的 探究经颅微电流刺激(cranial electrotherapy stimulation,CES)对于睡眠潜伏期大于50 min以上人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失眠的非药物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该研究为随机、双盲临床试验。于2023年6月至2024年8月在北京10个社区... 目的 探究经颅微电流刺激(cranial electrotherapy stimulation,CES)对于睡眠潜伏期大于50 min以上人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失眠的非药物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该研究为随机、双盲临床试验。于2023年6月至2024年8月在北京10个社区招募失眠患者,纳入睡眠潜伏期(sleep onset latency,SOL)大于50 min、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11分、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量表得分>7分的患者。以11随机分组。试验组每日使用CES治疗仪,每次干预时间为15 min,时长14 d;对照组佩戴无电流刺激的同款治疗仪。使用期间监测患者的睡眠潜伏期、总睡眠时长、浅睡眠时长、深睡眠时长、快速动眼睡眠时长及觉醒次数,并在干预第7天、第14天、第4周后,进行PSQI和ISI量表评估,研究CES治疗的有效性。结果 最终完成研究的患者共6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42例,中位年龄38.2岁,中位SOL 84.7 min、PSQI评分14分、ISI评分19分。经过2周的干预,试验组SOL平均减少18.7 min,对照组减少2.2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PSQI评分减少3.4分,对照组减少2.9分(P=0.53);试验组ISI评分减少5.6分,对照组减少6.6分(P=0.51)。两组均未报道不良事件。结论 经颅微电流刺激可有效缩短失眠患者的入睡潜伏期,安全性高,但在主观睡眠体验改善上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经颅微电流刺激 非药物治疗 睡眠潜伏期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微电流刺激技术及临床研究现状 被引量:15
2
作者 但果 李志坚 +2 位作者 丁惠君 张佳泳 刘子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83-488,共6页
经颅微电流刺激(cranial electrotherapy stimulation,CES)疗法应用微量脉冲电流于人体耳部附近(如耳垂、乳突、颧骨),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的治疗焦虑、抑郁、失眠的技术。CES在195... 经颅微电流刺激(cranial electrotherapy stimulation,CES)疗法应用微量脉冲电流于人体耳部附近(如耳垂、乳突、颧骨),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的治疗焦虑、抑郁、失眠的技术。CES在1953年更早出现于欧洲[2-4],1963年在美国开始临床应用。2009年以来,仅在美国就有超过5万名用户在家使用CES仪器治疗,并且在美国等各国家的使用中暂无发现关于CES的严重不良反应。而与一般的电气设备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流刺激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临床研究 刺激技术 严重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 仪器治疗 2009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电流刺激耳穴脑干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全亚萍 陈蓉蓉 +2 位作者 王念 张丽萍 吴年宝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4年第10期2138-2139,共2页
目的:观察微电流刺激耳穴脑干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抑郁症患者72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予微电流刺激耳穴脑干,对照组口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疗程4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及疗效评价。结果... 目的:观察微电流刺激耳穴脑干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抑郁症患者72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予微电流刺激耳穴脑干,对照组口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疗程4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及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HAMD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疗效观察,治疗组有效率69.4%,对照组有效率72.2%,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微电流刺激耳穴脑干可以有效治疗抑郁症,没有不良反应,易于为患者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流刺激疗法 抑郁症 耳穴脑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假体中微电流刺激驱动电路设计
4
作者 杨媛 郭晓东 +2 位作者 杨晓菲 吕磊 高勇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4-288,共5页
本研究针对视神经假体的参数需求设计了电极驱动电路,采用电荷平衡的双向电流作用于微电极来刺激视神经以产生视觉感受。基于TSMC 0.35μm BCD工艺,使用HSPICE软件对设计的电路模块进行了仿真,使用Modelsim和FPGA对设计的数字控制电路... 本研究针对视神经假体的参数需求设计了电极驱动电路,采用电荷平衡的双向电流作用于微电极来刺激视神经以产生视觉感受。基于TSMC 0.35μm BCD工艺,使用HSPICE软件对设计的电路模块进行了仿真,使用Modelsim和FPGA对设计的数字控制电路进行了仿真及验证。结果表明,所设计电路可以产生64通道的双向刺激电流,电流大小0~1 022μA,分512级可调,脉冲持续时间0~400μ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假体 微电流刺激 数模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参数可调经颅微电流刺激仪的研制和基于脑电的效果评测 被引量:5
5
作者 杨虎 汪毓铎 +2 位作者 陈新华 殷胜勇 巫彤宁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14-719,共6页
经颅微电流刺激已被广泛用于改善和治疗焦虑、抑郁和失眠等不适应症。研制一种波形、脉宽、重复频率和强度等多参数可调的经颅微电流刺激仪。在设备开发中,为避免个体头部阻抗差异导致的刺激电流强度变化,利用恒流模块实现相同强度的脑... 经颅微电流刺激已被广泛用于改善和治疗焦虑、抑郁和失眠等不适应症。研制一种波形、脉宽、重复频率和强度等多参数可调的经颅微电流刺激仪。在设备开发中,为避免个体头部阻抗差异导致的刺激电流强度变化,利用恒流模块实现相同强度的脑部刺激电流。为评估刺激效果,招募20个志愿者进行实际测试。通过脑电频谱分析和双因素重复方差分析方法,对不同刺激波形在刺激前后的脑电α频段频谱含量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表明,α频段频谱含量在刺激参数和刺激前后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显著(P<0.01),4种波形(方波、三角波、锯齿波、正弦波)均能在不同程度上有效提升α频段频谱含量,且正弦波刺激能显著提高EEGα频段的频谱含量(功率谱占比提高20%以上),由此证明设备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微电流刺激 脑电 Α波 恒流模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微电流刺激对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 被引量:6
6
作者 史昊楠 谢瑛 +2 位作者 桂沛君 张勃 陈宸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46-349,共4页
目的探讨经颅微电流刺激(CES)对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至2019年在本院住院的老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治疗组(n=20)。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无促认知药物);治疗组增加CES治... 目的探讨经颅微电流刺激(CES)对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至2019年在本院住院的老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治疗组(n=20)。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无促认知药物);治疗组增加CES治疗,共8周。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由两人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单盲评定。对照组于8周后予免费CES治疗。结果MoCA评分时间主效应显著(F=5.603,P=0.007),组间主效应不显著(F=2.160,P=0.150),交互效应显著(F=9.160,P<0.001),治疗组高于对照组。MBI时间主效应(F=0.322,P=0.726)、组间主效应(F=0.009,P=0.925)和交互效应(F=0.322,P=0.726)均不显著。CES干预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结论CES对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干预可能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轻度认知障碍 经颅微电流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电流刺激的多强度分级虚拟触觉反馈 被引量:2
7
作者 谭铭昱 花浩镪 +7 位作者 熊奇炜 朱齐 舒琳 徐向民 梁家铭 魏磊 黄国志 曾庆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015-2027,共13页
触觉反馈可以有效提高用户的虚拟现实交互的沉浸感,但是采用振动方式的触觉反馈存在反馈模态单一的缺陷;采用机械传动式、微流驱动方式的触觉反馈存在结构复杂、难以集成等缺陷.微电流触觉反馈具有集成度高、反馈模态丰富等优点,但是存... 触觉反馈可以有效提高用户的虚拟现实交互的沉浸感,但是采用振动方式的触觉反馈存在反馈模态单一的缺陷;采用机械传动式、微流驱动方式的触觉反馈存在结构复杂、难以集成等缺陷.微电流触觉反馈具有集成度高、反馈模态丰富等优点,但是存在反馈强度识别准确率不够和长时间作用下易造成不适感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设计了基于微电流刺激的新型多强度电触觉反馈系统,通过研究电流参数、电极阵列和接地电极等影响因素,并引入双相电流脉冲,优化电流正负电荷量比值等方式,确定了该系统的刺激模式.35名受试者的心理物理学实验结果表明该反馈系统能够在有效减少微电流刺激带来不适的同时实现93.3%和81.7%的四级和五级强度识别准确率,优于传统方法,这可能是具有广泛应用场景的触觉反馈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觉反馈 微电流刺激 优化的电刺激范式 高准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较大电流的经颅微电流刺激对疼痛以及情感的调控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春梅 王培培 +1 位作者 王静 陈昭燃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09-113,117,共6页
目的:探讨较大电流强度的经颅微电流刺激(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CES)的疗效。方法:随机给予15名健康男性受试相隔一周的CES真刺激(0.3 m A、20 min)和假刺激(0.3 m A、30 s),测量作用前后的血压、心率,并且让受试者填写口头... 目的:探讨较大电流强度的经颅微电流刺激(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CES)的疗效。方法:随机给予15名健康男性受试相隔一周的CES真刺激(0.3 m A、20 min)和假刺激(0.3 m A、30 s),测量作用前后的血压、心率,并且让受试者填写口头评分量表、状态焦虑量表、特质焦虑量表、恐惧调查量表-Ⅱ。结果:CES真刺激后受试者的心率减慢(P<0.05),收缩压升高(P<0.05),状态焦虑(P<0.05)、恐惧和疼痛程度均降低(P<0.05)。然而CES假刺激后被试者的恐惧程度也降低了(P<0.05)。结论:CES对改善精神状况和疼痛水平有一定的疗效,它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技术应用于临床病人,以减小药物的副作用和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微电流刺激(CES) 健康男性青年 实验性疼痛 情感量表 疼痛评分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微电流刺激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焦虑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方家星 杨杰 +3 位作者 陶明姝 刘容光 刘鹤 曹君利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42-1246,共5页
目的探索经颅微电流刺激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焦虑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3例:干预组在术前2 d、术前1 d、手术等待区、术后1 d、术后3 d进行5次20 min经颅微电流刺激,对... 目的探索经颅微电流刺激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焦虑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3例:干预组在术前2 d、术前1 d、手术等待区、术后1 d、术后3 d进行5次20 min经颅微电流刺激,对照组给予同时间点的5次20 min假刺激。在术前2 d(T_(1))、手术等待区(T_(2))、术后1 d(T_(3))、术后3 d(T_(4))、术后7 d(T_(5))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和阿森斯失眠量表评估患者焦虑和睡眠情况,记录术中情况、术后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术前基线水平、术中情况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_(2)、T_(3)、T_(4)、T_(5),干预组较对照组有更低的焦虑和失眠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微电流刺激对改善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焦虑有积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睡眠,该技术为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抗焦虑和改善睡眠等非药物干预提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微电流刺激 乳腺癌 围术期 焦虑 睡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75Hz微电流刺激对睡眠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
10
作者 罗帏 周维逸 周仁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75-882,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在非快速眼动睡眠期(NREMS)给予受试者0.75Hz的微电流刺激对其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及Embase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关于0.75 Hz微电流刺激干预睡眠的实验研究,用Revman... 目的:系统评价在非快速眼动睡眠期(NREMS)给予受试者0.75Hz的微电流刺激对其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及Embase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关于0.75 Hz微电流刺激干预睡眠的实验研究,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9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受试者总人数147例。Meta分析显示,在NREMS期给予0.75Hz的微电流刺激可以显著提高受试者的睡眠效率(MD=3.74,95%CI:2.41~5.06),剔除午睡研究后,合并均数差为0.77(95%CI:-2.37~3.90)。真伪刺激条件下慢波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75,95%CI:-1.70~0.20),剔除午睡研究后,合并均数差为-0.85(95%CI:-1.38~-0.32)。对“睡眠效率”和“慢波比例”证据质量的评价结果均为低级。结论:NREMS给予受试者0.75 Hz的微电流刺激可能通过提升其睡眠效率而影响其睡眠质量,未来研究应关注慢波刺激对整夜大脑慢波活动的影响及其与受试者主观感受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流刺激 睡眠效率 慢波比例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