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7篇文章
< 1 2 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覆盖经营对毛竹林土壤及其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1
作者 曾嘉慧 张华锋 +4 位作者 马秋慧 顾志康 吴志庄 李全 宋新章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覆盖经营(稻草+竹叶+砻糠)提高了毛竹(Phyllostachysedulis)林竹笋的产量和效益,但随着覆盖年限增加引起了竹鞭上浮和出笋期天数减少等竹林退化问题。研究土壤及其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了解土壤的养分循环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 覆盖经营(稻草+竹叶+砻糠)提高了毛竹(Phyllostachysedulis)林竹笋的产量和效益,但随着覆盖年限增加引起了竹鞭上浮和出笋期天数减少等竹林退化问题。研究土壤及其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了解土壤的养分循环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特征,从而为解决竹林退化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以往大量研究主要探讨了覆盖经营对林分结构、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的影响,然而对土壤及其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研究仍较少。基于此,探讨不同覆盖年限(0年、1年、2年和4年)对毛竹林表层土(0—20 cm)和深层土(20—40 cm)养分含量和微生物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有重要意义。与对照相比,短期覆盖经营(1年和2年)显著增加了表层和深层土中的有机碳(SOC)(15.1%—104.7%)、总氮(TN)(7.8%—106.6%)、总磷(TP)(48.9%—119.1%)、微生物量碳(MBC)(2.1%—58.6%)、微生物量氮(MBN)(3.0%—23.0%)和MBC/MBN(15.1%—29.3%)(P<0.05)。长期覆盖经营(4年)显著增加了表层土和深层土中SOC(8.42%—89.2%)、TN(4.3%—109.9%)和TP(42.1%—165.9%)含量,但降低了MBN(31.8%—64.4%)、C/P(23.6%—28.8%)、N/P(21.1%—26.5%)和微生物熵(q MBC)(30.1%—47.8%)(P<0.05)。在对照和覆盖经营处理下,表层土中的SOC、TN、TP、MBC和MBN含量以及C/P、N/P和MBC/MBN高于深层土。而在对照处理下C/N表层土显著高于深层土(P<0.05),在覆盖处理下表层土和深层土C/N无显著差异。MBC/MBN与C/P和N/P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从生态化学计量学角度研究发现长期覆盖经营(4年)造成竹林退化。因此,为了实现毛竹林可持续经营,连续覆盖经营时间不宜超过3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经营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 生态化学计 微生物 毛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钙对不同品种花生荚果发育时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2
作者 梁兆君 杨力剑 +6 位作者 李菁 张广彩 赵亚飞 司彤 张晓军 于晓娜 邹晓霞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8-86,共9页
为探明钙肥对不同品种花生荚果发育时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两个不同钙敏感型花生品种‘花育22’(钙敏感型)和‘L-2010’(钙不敏感型),设置0 kg/hm^(2)(T0)、150 kg/hm^(2)(T1)和300 kg/hm^(2)(T2)3个钙肥(CaO)梯度,研究... 为探明钙肥对不同品种花生荚果发育时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两个不同钙敏感型花生品种‘花育22’(钙敏感型)和‘L-2010’(钙不敏感型),设置0 kg/hm^(2)(T0)、150 kg/hm^(2)(T1)和300 kg/hm^(2)(T2)3个钙肥(CaO)梯度,研究施钙量对不同品种花生荚果发育时期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及微生物量碳氮比(MBC/MBN)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层中,‘L-2010’品种除籽仁充实期外,各时期土壤MBC含量均随施钙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除鸡咀幼果期外,各时期T1处理MBC/MBN值较T2显著降低19.2%~53.9%;‘花育22’品种T1处理MBC含量均显著高于T0和T2处理,分别提高59.8%~170.4%和27.1%~123.0%,鸡咀幼果期至荚果定型期,施钙显著降低MBN含量,整个荚果发育期,T1处理MBC/MBN值较T0显著提高97.9%~496.2%。在根际土壤中,‘L-2010’品种除鸡咀幼果期外,MBC含量随施钙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除籽仁成熟期外,T2处理MBN含量较T0显著提高25.7%~123.0%,除荚果定型期外,MBC/MBN随施钙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但‘花育22’品种整个荚果发育期T2处理MBN含量显著低于T0,较T0降低34.5%~71.6%,除荚果膨大期和荚果定型期外,MBC/MBN均随施钙量的增加而增加。综上,施钙量为150 kg/hm^(2)时可以提高土壤MBC含量,并对钙敏感型品种‘花育22’号的影响更显著,可推荐作为花生适宜施钙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钙肥 荚果发育时期 微生物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阔叶红松林土壤微生物量及优势树种根际效应对增氮和减水的响应
3
作者 刘东玲 王晓春 +2 位作者 闫国永 邢亚娟 王庆贵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38,共12页
[目的]气候变化下氮沉降增加和降水减少显著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根际是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核心区域,然而关于增氮和减水对根际微生物影响的研究仍较为匮乏。本研究旨在探讨土壤微生物量及优势树种根际效应对增氮... [目的]气候变化下氮沉降增加和降水减少显著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根际是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核心区域,然而关于增氮和减水对根际微生物影响的研究仍较为匮乏。本研究旨在探讨土壤微生物量及优势树种根际效应对增氮和减水的响应,以预测阔叶红松林在气候变化下的适应策略及养分循环机制。[方法]设置增氮(50 kg·hm^(-2)·a^(-1))、减水(30%穿透雨)及其交互处理,进行野外模拟氮沉降和控水试验。使用“抖根法”采集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old&Zucc.)和紫椴(Tilia amurensis Rupr.)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样品。[结果](1)增氮和氮加水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pH值,同时增加了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总氮含量。(2)增氮处理降低了紫椴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磷,降低了红松根际土壤微生物量氮和微生物量磷。减水和氮加水处理则增加了红松和紫椴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磷。(3)两个树种的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量均高于非根际,表现出正根际效应;且在增氮和氮加水处理下,红松的土壤总碳、总氮和微生物量的根际效应高于紫椴。(4)根际土壤微生物量主要受硝态氮和土壤含水率的影响,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由铵态氮、硝态氮和总氮驱动。[结论]本研究揭示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量对氮添加和降水减少的响应机制,以及不同树种根际效应在环境变化中的差异,为未来森林管理与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土壤微生物 根际 氮添加 降水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森林公园常见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4
作者 钟言钰 罗协 李思悦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57,共8页
【研究目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是土壤有机质中最活跃的组分,研究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对认识土壤碳汇及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以武汉市马鞍山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选择4种不同植物类型(乔木、小乔木、灌木、草本)随机设... 【研究目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是土壤有机质中最活跃的组分,研究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对认识土壤碳汇及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以武汉市马鞍山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选择4种不同植物类型(乔木、小乔木、灌木、草本)随机设置33个采样点,研究不同植物群落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分布特征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①土壤微生物量碳在不同植物群落根际间存在显著差异,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的波动范围为270.76~908.44 mg/kg。②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r=0.662,p<0.01)、无机氮(r=0.510,p<0.01)、碳磷比(r=0.519,p<0.01)、铵态氮(r=0.355,p<0.01)和硝态氮(r=0.485,p<0.01)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速效磷(r=−0.134,p<0.05)显著负相关。③不同植物群落根际间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熵碳的变化范围为1%~4%,其中黑足鳞毛蕨植物群落的根际最高,桂花植物群落根际最弱。④土壤有机碳、碳磷比和无机碳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主要因子,而碳氮比(36.36%,p<0.01)和有机碳(24.42%,p<0.05)是决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熵碳含量的关键。【结论】土壤碳氮比和有机碳是土壤微生物量熵碳的主要影响因子。不同植物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间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之下黑足鳞毛蕨的根际土壤微生物固碳能力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土壤养分 化学计 植物根系 森林公园 影响因子 武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坪生态系统植物根系生物量与土壤微生物量及其相关性
5
作者 李茂莹 陈昕 +3 位作者 丁健 刘宪斌 马思媛 和银建 《贵州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57-67,共11页
【目的】调查草坪生态系统植物根系生物量与土壤微生物量,分析二者相关性及影响其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为草坪的科学建植和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以狗牙根、匍匐剪股颖、多年生黑麦草、野牛草、高羊茅和白花三叶草为... 【目的】调查草坪生态系统植物根系生物量与土壤微生物量,分析二者相关性及影响其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为草坪的科学建植和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以狗牙根、匍匐剪股颖、多年生黑麦草、野牛草、高羊茅和白花三叶草为研究对象,设置保持自然状态和人工去杂2个处理,分别于草坪生态系统发展演替初期、中期和后期调查植物根系生物量和土壤微生物量,分析二者间的相关关系,揭示影响其变化趋势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植物根系生物量和土壤微生物量在野牛草、多年生黑麦草和白花三叶草草坪生态系统中的值明显高于其余3种草坪生态系统;二者在保持自然状态处理的值明显高于人工去杂处理;且二者间在草坪生态系统发展演替初期明显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在中期和后期明显呈单峰曲线相关关系。草坪种类、发展演替阶段、不同处理以及三者间的两两交互作用和全交互作用均对植物根系生物量和土壤微生物量产生显著影响。【结论】植物根系生物量和土壤微生物量在不同类型草坪生态系统不同发展演替阶段之间差异较大,二者间的相关关系类型差异明显,体现了二者间时空动态变化趋势的复杂性和可预测性,可作为不同类型草坪科学建植和高效管理过程中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坪草 草坪生态系统 植物根系生物 土壤微生物 养分竞争 建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覆盖量对夏花生生长、产量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张艳艳 李文金 +5 位作者 康涛 李海东 陈建生 张玲 徐慧媛 李光强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4-108,共5页
为了明确适宜替代地膜增产作用的小麦秸秆覆盖量,以花生品种泰育101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覆盖地膜处理为对照(CK),研究不同小麦秸秆覆盖量0 kg/hm^(2)(T1)、3 000 kg/hm^(2)(T2)、6 000 kg/hm^(2)(T3)、9 000 kg/... 为了明确适宜替代地膜增产作用的小麦秸秆覆盖量,以花生品种泰育101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覆盖地膜处理为对照(CK),研究不同小麦秸秆覆盖量0 kg/hm^(2)(T1)、3 000 kg/hm^(2)(T2)、6 000 kg/hm^(2)(T3)、9 000 kg/hm^(2)(T4)处理对夏花生出苗率、土壤容重及微生物数量、主茎高、侧枝长、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分配比例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秸秆覆盖量增加,花生出苗率、土壤微生物数量、主茎高、侧枝长、干物质积累总量、荚果产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CK相比,当秸秆覆盖量为6 000 kg/hm^(2)(T3处理)时,出苗率显著升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0~20 cm土层土壤容重显著降低,与T4处理无显著差异,但明显低于T1、T2处理;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显著升高;花针期、结荚期主茎高无显著变化,但均显著高于T4、T2、T1处理;饱果成熟期主茎高,花针期、结荚期和饱果成熟期侧枝长,干物质积累总量,根+果针及荚果的干物质积累量,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出仁率均明显升高,且高于其他各处理;茎秆+叶片干物质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比例和1 kg果数显著降低。在本研究条件下,种植夏花生时覆盖6 000 kg/hm^(2)小麦秸秆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促进花生主茎和侧枝的生长、干物质的积累及产量的提高,可以替代地膜的增产作用,这为减少地膜污染、实现生态种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 覆盖 夏花生 生长 荚果产 籽仁产 土壤容重 微生物 地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N对枸杞枝条粉发酵过程中堆体理化性状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7
作者 曲继松 霍银亮 +1 位作者 张丽娟 朱倩楠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65-2376,共12页
为探讨C/N对枸杞枝条粉园艺基质化腐熟发酵过程中堆体理化性状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以宁夏枸杞枝条粉为研究材料,以尿素为氮源,分别设置C/N为15(W1)、20(W2)、25(W3)、30(W4)、35(W5)、43.75(W6)。结果表明:整个发酵过程中各处理... 为探讨C/N对枸杞枝条粉园艺基质化腐熟发酵过程中堆体理化性状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以宁夏枸杞枝条粉为研究材料,以尿素为氮源,分别设置C/N为15(W1)、20(W2)、25(W3)、30(W4)、35(W5)、43.75(W6)。结果表明:整个发酵过程中各处理的pH和电导率均呈现逐渐降低趋势,总氮含量逐渐升高,铵态氮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总体变化规律,硝态氮含量各时期变化规律较为一致,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再升高的折线变化规律。在整个发酵过程中纤维素酶活性差异较大,C/N为20~35处理W2、W3、W4、W5在发酵过程中呈现出持续上升趋势,C/N过低(15)或过高(43.75)表现为发酵前期(0~15 d)呈小幅度上升趋势,在15~105 d时间内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发酵堆体中脲酶变化规律为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变化规律。C/N为20时,纤维素、半纤维素降解率值最大,而木质素增加值最大。在属水平上草酸降解菌(Pandoraea)、亚硝基单胞菌(Nitrosomonas)、亚硝基螺旋体(Nitrosospira)、假单胞菌(Pseudomonas)、双球菌(Paracoccus)、陶厄氏菌(Thauera)、嗜酸盐杆菌(Acidihalobacter)、绵羊属(Ovis)、马赛菌属(Massilia)、硝化细菌(Nitrobacter)、游动放线菌属(Actinoplanes)、硫磺菌属(Sulfuritortus)均为优势菌群。C/N较高时(C/N≥25),枸杞枝条发酵堆体微生物群落物种数量、物种多样性、丰富度、物种均匀度均显著增加,基于PCA分析得出C/N值25为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临界值、C/N值35为反硝化作用临界值。因此,为加速枸杞枝条粉发酵过程并减少氮素流失,建议发酵堆体初始C/N保持在20~25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枝条粉 发酵 c/n 理化性状 氮素转化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耕与留茬对土壤微生物量C、N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2
8
作者 孙建 刘苗 +2 位作者 李立军 刘景辉 张星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508-5515,共8页
2005~2008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进行定位试验,设免耕留低茬(NL)、免耕留高茬覆盖(NHS)和传统耕翻(T)3种耕作处理方式。结果表明:(1)免耕留高茬覆盖及免耕留低茬长期实施,能显著提高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碱解氮、速效... 2005~2008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进行定位试验,设免耕留低茬(NL)、免耕留高茬覆盖(NHS)和传统耕翻(T)3种耕作处理方式。结果表明:(1)免耕留高茬覆盖及免耕留低茬长期实施,能显著提高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且免耕留高茬覆盖处理比传统耕翻分别提高了11%、41%、22%、15%、29%、27%、13%;在测定各个时期内,土壤各营养指标含量整体趋势为NHS>NL>T。(2)免耕留高茬覆盖及免耕留低茬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在各测定时期均以免耕留高茬覆盖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最高,传统耕翻最低。与传统耕翻相比,免耕留高茬覆盖处理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分别平均提高了69%、43%;测定各个时期,不同处理土壤生物量C、N含量均以7月份含量最高、5月份次之、10月份最低。(3)免耕留高茬覆盖及免耕留低茬处理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脲酶活性高于传统耕翻,整个测定期内免耕留高茬覆盖处理4种酶平均活性,分别较传统耕翻增加了57%、82%、93%和25%;春季土壤酶活性开始增强,在7月份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达到最大值,而碱性磷酸酶的峰值出现在6月份。土壤微生物量C、N及土壤酶活性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留茬 土壤微生物c 土壤微生物n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氮量下微生物残体氮对土壤氮库稳定性和玉米氮素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韩建 张玉铭 +6 位作者 何红波 李俊娣 胡春胜 李晓欣 董文旭 刘秀萍 张丽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6-779,共14页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化肥氮的施用是保障粮食高产稳产并维持土壤氮库稳定的重要管理措施,土壤微生物既是土壤氮素矿化的驱动者,也是土壤氮素固持的贡献者,在氮素保蓄和供应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直接影响作物的氮素吸收利用。本研究依托中...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化肥氮的施用是保障粮食高产稳产并维持土壤氮库稳定的重要管理措施,土壤微生物既是土壤氮素矿化的驱动者,也是土壤氮素固持的贡献者,在氮素保蓄和供应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直接影响作物的氮素吸收利用。本研究依托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小麦-玉米轮作农田14年长期不同施氮水平定位试验,选取玉米季施氮量150 kg(N)·hm^(-2)(N150)、200 kg(N)·hm^(-2)(N200)和300 kg(N)·hm^(-2)(N300)3个典型处理,通过微区施用15N标记氮肥,在收获期测定玉米产量、地上部总吸氮量和肥料氮吸收量,分析0~20 cm土层土壤全氮(TN)、微生物残体氮[MRN,包括真菌残体氮(FRN)和细菌残体氮(BRN)]、固定态铵(FN)、矿质氮(NH_4^(+)-N+NO_(3)^(-)-N,MN)和其他有机氮(ON)含量及不同氮库对^(15)N的截获,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建立各形态氮库与玉米氮素吸收的相关关系,研究土壤“老氮”和肥料“新氮”在土壤氮库中的分配及其对作物吸收利用的影响,为研究区氮肥高效利用和地力培肥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以及土壤TN含量均以N200最高,此施氮量有利于作物高产和土壤氮库培育。N300的肥料氮吸收和残留量高于N200,表明N300的土壤氮“激发效应”强于N200,会诱导土壤“老氮”的更多矿化和损失,其土壤TN库稳定性差、更新程度较大。总氮库中,MRN占主导,N200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对TN的贡献均在50%以上,且FRN主导了MRN的累积。N200的土壤FRN∶BRN比值显著高于N150和N300,表明适宜施氮可显著提升真菌在氮素积累中的贡献,提升土壤氮库的稳定性;施氮不足(N150)或过量施氮(N300)提升了细菌在氮素积累中的贡献,不利于稳定土壤氮库。N300的MN和F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表明过量施肥更多提升的是活性氮库。由此可见,适宜施氮可优化土壤氮库分配,促进更多的氮进入微生物残体氮库,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途径对氮的固持作用,促进土壤对氮素的保蓄与供应良性运行,保障了玉米氮素吸收与产量形成,为指导华北平原农田地力培肥与氮肥减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施氮 ^(15)n标记 吸氮 土壤氮库 微生物残体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施加对毛竹林不同深度土壤养分含量、重金属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10
作者 赖江 李伟明 +3 位作者 邱磊 贾弢 杨维维 任佳伦 《浙江林业科技》 2024年第5期86-94,共9页
生物炭作为一种土壤改良剂,不仅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对改善农田生态系统质量也具有积极影响。本研究以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生物炭施加量(0、5和10 t·hm^(-2))对表... 生物炭作为一种土壤改良剂,不仅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对改善农田生态系统质量也具有积极影响。本研究以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生物炭施加量(0、5和10 t·hm^(-2))对表层(0~20 cm)和深层(20~40 cm)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与对照(0 t·hm^(-2))相比,生物炭施加显著提升了表层和深层土壤的pH值(1.3%~12.2%)、有机碳(8.8%~51.5%)、总磷含量(14.2%~31.5%)和深层土壤的含水率(4.2%~13.3%),并且这种积极效应随着生物炭施加水平增加而增加(P<0.05)。高生物炭施加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和深层土壤的有效态铅(28.6%、51.1%)、镉(11.1%、7.2%)和铜(10.9%、12.2%)的含量,但显著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及纤维素酶活性(P<0.05)。在生物炭施加处理下,表层土的pH值、总磷、有效态铅含量、微生物量碳和氮显著高于深层土,而总氮、有效氮、含水率和有效态镉含量则呈现相反的趋势(P<0.05)。相关性分析揭示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pH、总磷和有效镉含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炭施加不仅可以缓解土壤酸化,减缓镉污染,还能提高微生物生物量,从而提升土壤质量。因此,从土壤质量角度出发,生物炭施加可以被视作一种有效的竹林土壤改良措施,对于推动毛竹林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生物 不同深度 重金属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贵高原喀斯特坡耕地土壤微生物量C、N、P空间分布 被引量:31
11
作者 张利青 彭晚霞 +5 位作者 宋同清 邹冬生 曾馥平 宋敏 俞孜 刘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056-2065,共10页
土壤微生物是地球生物演化进程中的先锋种类,具有重要的生态修复功能,但空间分布格局是否存在的争议很大。以云贵高原典型喀斯特坡耕地为对象,基于网格法取样,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综合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 土壤微生物是地球生物演化进程中的先锋种类,具有重要的生态修复功能,但空间分布格局是否存在的争议很大。以云贵高原典型喀斯特坡耕地为对象,基于网格法取样,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综合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云贵高原喀斯特坡耕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磷(Pmic)以及碳氮比(Cmic/Nmic)适宜,氮(Nmic)的含量较低,变异均很大,空间自相关性明显,最佳拟合模型均为指数模型。块金值C0较小(0.0016—0.0087),C0/(C0+C)均<25%(2.6%—10.2%),变程a较短(22.2—51.0 m),其强烈的空间变异主要由结构性变异引起。Kriging等值线图表明,Cmic、Nmic和Cmic/Nmic的高值区分布在坡的中上部,Pmic的高值区则在坡的中下部和坡脚。云贵高原喀斯特坡耕地土壤微生物不仅存在着小尺度的空间分布格局,而且不同土壤微生物属性的空间分布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c、n、P 空间变异 喀斯特 坡耕地 云贵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油松林(Pinus tabulaeformis)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62
12
作者 刘占锋 刘国华 +3 位作者 傅伯杰 胡会峰 郑晓翾 吴雅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11-1018,共8页
采用时空替代法,选取15a(PF15)、25a(PF25)、30a(PF30)的人工油松林作为样地,并选取灌丛作为参考植被,研究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以及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同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恢复的进... 采用时空替代法,选取15a(PF15)、25a(PF25)、30a(PF30)的人工油松林作为样地,并选取灌丛作为参考植被,研究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以及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同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恢复的进行,土壤质量得到了改善,主要表现为有机碳、全氮、粘粒含量、土壤含水量的上升和pH值、容重的下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分别在155.00~885.64mg/kg和33.73~237.40mg/kg的范围内变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在植被恢复的初期显著低于灌丛,而后随着恢复的进行逐步增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与植被恢复时间的相关性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但是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状况关系密切,植被恢复通过改善土壤养分状况间接地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Cmic/TOC在1.38%~4.75%的范围内变化。Cmic/TOC随着植被恢复不断下降,Cmic/TOC与植被恢复时间和土壤有机碳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植被恢复过程中,惰性有机质积累导致供应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有机质减少,Cmic/TOC同时受土壤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c 土壤微生物生物n 土壤理化性质 恢复年限 人工油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制度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变化及细菌群落16S rDNA V3片段PCR产物的DGGE分析 被引量:88
13
作者 刘恩科 赵秉强 +2 位作者 李秀英 姜瑞波 Hwat Bing So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79-1085,共7页
应用化学分析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离PCR扩增的16S rDNA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变化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15a长期试验下,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和微生物量氮(SMB-N)的含量大小均为长... 应用化学分析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离PCR扩增的16S rDNA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变化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15a长期试验下,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和微生物量氮(SMB-N)的含量大小均为长期撂荒(CK0)土壤高于农田土壤,而在农田土壤中,长期施肥的处理(NPK、NPKM、NPKSt和NPKF)高于长期不施肥处理(CK),不同的种植制度中,长期复种轮作(NPKF)高于长期复种连作(NPK);各处理的SMB-C/SOC(土壤有机碳)和SMB-N/TN(全氮)的比值的变化趋势与SMB-C和SMB-N变化一致;从PCR-DGGE分析,长期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处理的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最高,微生物丰度最高,细菌物种最多,其次为长期撂荒(CK0),CK处理细菌物种最少。UPGMC聚类分析表明NPK和NPKF处理细菌的群落结构相似,CK和CK0处理细菌的群落结构相似,而NPKM和NPKSt处理细菌的群落结构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GGE 微生物多样性 不同施肥制度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配施复合微生物肥对大豆养分积累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傅晨野 李多 +4 位作者 滕思远 金喜军 张玉先 曹亮 王孟雪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63,共10页
为了明确东北北部地区复合微生物肥对大豆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于2021和2022两年选用金源55(P1)及克山1号(P2)作为供试大豆品种,设置常规施肥CK(T1)、50%氮肥+复合微生物肥(T2)、无氮肥+复合微生物肥(T3)共3个处理。对比研究不同施... 为了明确东北北部地区复合微生物肥对大豆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于2021和2022两年选用金源55(P1)及克山1号(P2)作为供试大豆品种,设置常规施肥CK(T1)、50%氮肥+复合微生物肥(T2)、无氮肥+复合微生物肥(T3)共3个处理。对比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大豆不同时期干物质量、养分积累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T1处理相比,T2处理提高了大豆对氮、磷、钾的养分吸收量,两个品种中都以T2处理养分利用效率最高。复合微生物肥替代化肥处理(T2、T3)使大豆的蛋白质品质有显著提升,但对大豆脂肪含量有明显抑制效果,其中T1处理脂肪含量显著高于T2和T3处理。2021年,在金源55(P1)中,T2处理大豆产量较T1提高了13.02%,T3处理大豆产量较T1降低了9.34%。在克山1号(P2)中,T2处理大豆产量较T1提高了5.34%,T3处理大豆产量较T1降低了9.26%。2022年,金源55(P1)T2处理大豆产量较T1提高了12.60%,T3处理大豆产量较T1降低了17.23%。克山1号(P2)T2处理大豆产量较T1提高了20.43%,T3处理大豆产量较T1降低了11.41%。综上所述,两年试验表明,大豆产量与品种选用相关性较低,与施肥梯度相关性较高,大豆产量大小取决于复合微生物肥的施用量,在低量复合微生物肥施用条件下,化肥作用比较显著,反之化肥作用下降。本研究为大豆种植中复合微生物肥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复合微生物 养分积累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蚀环境生态恢复过程中人工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土壤微生物量演变特征 被引量:48
15
作者 薛萐 刘国彬 +2 位作者 戴全厚 卫伟 侯喜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09-917,共9页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典型侵蚀环境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过程中不同年限的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和天然侧柏林为参照,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呼吸强度、代谢商及理化性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生态恢复过程中刺槐林土...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典型侵蚀环境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过程中不同年限的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和天然侧柏林为参照,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呼吸强度、代谢商及理化性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生态恢复过程中刺槐林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明显改善,微生物量随恢复年限的增加变化显著,10~15a后达到显著水平;并随年限逐渐增加,在近熟林和成熟林期基本达到稳定,成熟林后期又开始上升,恢复50a的刺槐林微生物量碳、氮、磷较坡耕地增加幅度分别为213%、201%和83%,但仅为天然侧柏林的50.98%、55.17%和61.48%。呼吸强度随恢复年限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与有机碳变化规律不同步;qCO2在恢复初期较坡耕地显著升高,随后迅速降低,25a后开始回落到坡耕地以下,50a后达到最低值,与天然侧柏林没有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微生物量碳、氮、磷、qCO2与土壤养分和恢复年限相关性最为密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人工刺槐林促进生态恢复可以依靠生物的自肥作用恢复土壤肥力和增加微生物量,但要恢复到破坏前该地区顶级群落时的土壤微生物量和理化性状,还需要一个漫长的阶段,这个阶段可能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环境 人工刺槐林 生态恢复 微生物 土壤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肥翻压年限对植烟土壤微生物量C、N和土壤C、N的影响 被引量:39
16
作者 李正 刘国顺 +4 位作者 叶协锋 王永 李娟 杨超 王可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62-65,68,共5页
通过3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连年翻压绿肥对植烟土壤微生物量C、N和土壤C、N的影响,结果表明:连年翻压绿肥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以及土壤C、N含量,这种提高的趋势随着翻压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在烟株整个生育期,植烟土壤翻压绿... 通过3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连年翻压绿肥对植烟土壤微生物量C、N和土壤C、N的影响,结果表明:连年翻压绿肥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以及土壤C、N含量,这种提高的趋势随着翻压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在烟株整个生育期,植烟土壤翻压绿肥3年后与对照相比,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分别提高了30.96%~67.13%、22.96%~145.07%,土壤有机碳、全N、碱解氮含量分别提高了27.84%~53.77%、8.85%~40.95%、11.62%~20.94%,表明翻压绿肥后土壤生物过程活跃,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转化和烤烟正常生长所需的营养供应。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C、N在大多数生育时期均与土壤C、N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翻压年限 烤烟 微生物 微生物 土壤碳 土壤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雨对荒漠草原植物、微生物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52
17
作者 黄菊莹 余海龙 +2 位作者 刘吉利 马飞 韩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5362-5373,共12页
以宁夏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14—2015年设置了降雨量变化(减雨50%、减雨30%、自然降雨、增雨30%和增雨50%)的野外模拟试验,测定了植物、微生物和土壤C、N、P含量,同时调查了植物群落组成和土壤含水量等指标,研究了各组分C、N、P化学... 以宁夏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14—2015年设置了降雨量变化(减雨50%、减雨30%、自然降雨、增雨30%和增雨50%)的野外模拟试验,测定了植物、微生物和土壤C、N、P含量,同时调查了植物群落组成和土壤含水量等指标,研究了各组分C、N、P化学计量特征对连续两年降雨量变化的响应,分析了土壤C∶N∶P和含水量分别与植物生长、养分利用以及微生物量积累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控雨改变了植物叶片C∶N∶P,且其影响程度随物种不同而异:减雨50%提高了牛枝子(Lespedeza potanimill)绿叶N和P以及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绿叶P摄取能力,增雨(30%和50%)降低了猪毛蒿绿叶N摄取能力。增雨提高了猪毛蒿绿叶C∶N,增雨30%提高了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绿叶C∶N。增雨降低了猪毛蒿绿叶N∶P,增雨30%降低了白草(Pennisetum centrasiaticum)绿叶N∶P。相比之下,控雨条件下枯叶C∶N∶P的变化幅度较小;随降雨量增加微生物量C、N以及C∶N逐渐增加,但增雨50%使微生物量C和C∶N降低;控雨对土壤C∶N∶P的影响较小,但增雨提高了土壤水分有效性,因此促进了植物和微生物生长;试验期内,相对稳定的土壤C∶N∶P不能很好地指示植物和微生物生长发育的养分受限状况;干旱时提高叶片养分摄取、湿润时增强叶片养分回收,可能解释了牛枝子对降雨量变化的弹性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格局改变 生态化学计 微生物 养分保持 植物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对土壤微生物量CN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韩永伟 韩建国 +1 位作者 王堃 张蕴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93-997,共5页
在农牧交错带以小麦为对照,研究了退耕还草对土壤微生物量C、N的影响。结果表明,0~20cm土层微生物量C、N的大小顺序为:混播草地>相应的单播草地>小麦地。不同单播处理对土壤0~20cm微生物量C、N影响明显。无芒雀麦+冰草(1∶1)在... 在农牧交错带以小麦为对照,研究了退耕还草对土壤微生物量C、N的影响。结果表明,0~20cm土层微生物量C、N的大小顺序为:混播草地>相应的单播草地>小麦地。不同单播处理对土壤0~20cm微生物量C、N影响明显。无芒雀麦+冰草(1∶1)在增加土壤微生物量C、N方面效果较佳。一个生长季结束后,单播牧草比小麦能更好地提高土壤的微生物量C、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学 农牧交错带 退耕还草 微生物c 微生物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滦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量C、TN、TP垂直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22
19
作者 严登华 王刚 +3 位作者 金鑫 张诚 郝彩莲 秦天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844-1849,共6页
根据2009年4月份在滦河流域采集的25个土壤样点的数据资料,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量C、TN、TP质量分数特征、垂直分异规律、表聚性及与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C、TN、TP在土壤表层(0~10cm)的平均表聚系数分别... 根据2009年4月份在滦河流域采集的25个土壤样点的数据资料,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量C、TN、TP质量分数特征、垂直分异规律、表聚性及与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C、TN、TP在土壤表层(0~10cm)的平均表聚系数分别为0.22、0.19和0.14,并且河滩地、林草地的土壤微生物量C、TN质量分数明显高于水稻田和旱田土壤,而农田系统土壤中TP质量分数相对占优。土壤微生物C、TN、TP的剖面分布均表现出从表层向下减少的总趋势,并以40cm为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同层观测值的显著性差异有所不同。土壤微生物量C、TN与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粉粒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气温、降水量呈负相关。TP与气温、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容重负相关,与其它因子没有明显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全氮 全磷 滦河流域 剖面 表聚性 相关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微生物量C、N、P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9
20
作者 范夫静 黄国勤 +5 位作者 宋同清 曾馥平 彭晚霞 杜虎 文丽 何铁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293-3301,共9页
土壤微生物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成分,它推动着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循环,被公认为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预警及敏感指标。以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为研究对象,基于网格法取样,结合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揭示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 土壤微生物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成分,它推动着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循环,被公认为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预警及敏感指标。以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为研究对象,基于网格法取样,结合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揭示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空间分布与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磷(MBP)、碳氮比(MBC/MBN)、碳磷比(MBC/MBP)适宜,MBC、MBN、MBP变异均很大;空间自相关性明显,除MBP最佳拟合模型为球状模型外,其他指标均为指数模型。C0/(C0+C)均<25%(4.9%—6.2%),呈强烈的空间相关,这主要由结构性变异引起。Kriging等值线图表明,MBC、MBN的高值区集中在坡中上部;MBP的格局明显不同,高值区集中在坡脚;MBC/MBN斑块较大,变化缓和;MBC/MBP的空间分布规律不明显,斑块多而破碎。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微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影响因子很多,其中,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的主要因子有土层厚度、pH、碱解氮。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微生物不仅存在着小尺度的空间分布格局,而且不同土壤微生物属性的空间分布不同。因此,应采取适宜措施,激活土壤微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空间变异 峡谷型喀斯特 坡地 地统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