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9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hlA、RhlB基因表达对微生物采油的影响
1
作者 王慊 樊永红 +2 位作者 郭斌 麦迪努尔 秦新政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0-287,295,共9页
为了探究RhlA、RhlB基因表达在微生物采油中对降黏效果的影响,建立了RhlA和RhlB基因实时荧光绝对定量(Q-PCR)方法,测定不同培养时期的铜绿假单胞菌X7发酵液和克拉玛依油田不同地层水的RhlA、RhlB基因表达量,并测定其鼠李糖脂产量、表面... 为了探究RhlA、RhlB基因表达在微生物采油中对降黏效果的影响,建立了RhlA和RhlB基因实时荧光绝对定量(Q-PCR)方法,测定不同培养时期的铜绿假单胞菌X7发酵液和克拉玛依油田不同地层水的RhlA、RhlB基因表达量,并测定其鼠李糖脂产量、表面活性、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及原油降黏率。结果表明,RhlA、RhlB基因表达量与鼠李糖脂产量、表面活性、乳化活性及原油降黏率呈正相关。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发酵液中RhlA、RhlB基因表达量不断升高并在24 h时达到最大值,随后下降并于60 h趋于平稳,RhlA、RhlB基因表达量最大值分别为2.51×106和3.25×105 copies/µL,发酵液中12~60 h期间鼠李糖脂产量快速上升,并在60 h时达到最大值(824.08 mg/L);发酵液的表面活性、原油乳化活性及稠油降黏率也随着发酵时间的增长而升高,并分别在24、48、60 h时达到最大。发酵液中的鼠李糖脂粗提物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在一定的极端条件下稳定发挥作用。RhlA、RhlB基因很可能通过影响鼠李糖脂产量、表面活性、乳化活性及原油降黏率对微生物采油产生影响。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生物表面活性相关功能基因表达对稠油降黏效果的影响,对推进微生物采油的工业化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李糖脂 功能基因 稠油降黏 微生物采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热菌在微生物采油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孙珊珊 张忠智 +3 位作者 鲁莽 贺伟 罗一菁 程建芳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09年第4期41-44,48,共5页
研究了3株嗜热菌(GW1,GW2,GW5)在微生物采油(MEOR)的应用价值。结果表明,3株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55-65℃,最适生长pH值在7.0-8.0,最适生长含盐质量浓度在5 000-20 000 mg/L。3株嗜热菌对两种油田药剂抗性的考察结果表明,磺酸盐助排... 研究了3株嗜热菌(GW1,GW2,GW5)在微生物采油(MEOR)的应用价值。结果表明,3株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55-65℃,最适生长pH值在7.0-8.0,最适生长含盐质量浓度在5 000-20 000 mg/L。3株嗜热菌对两种油田药剂抗性的考察结果表明,磺酸盐助排剂和发泡剂对GW1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发泡剂对GW2有抑制作用,磺酸盐助排剂对GW5有抑制作用。3种嗜热菌可以将原油中较重的组分降解为轻质组分,增加原油的流动性。经鉴定3株嗜热菌GW1,GW2和GW5均为Geobacillus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meor) 嗜热菌 油田化学药剂 磺酸盐助排剂 发泡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采油矿场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忠智 李庆忠 +2 位作者 王洪君 罗一菁 郭绍辉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83-388,共6页
对国内外微生物采油 (MEOR)矿场试验研究进展情况作了综述。分初期到中期 (上世纪 70年代以前 )和中期到现在 (70年代以后 ) ,简述了全世界进行的MEOR矿场试验 ,列表介绍了 1979年以后发表的 2 1例MEOR的注入微生物、实施方式 (单井吞... 对国内外微生物采油 (MEOR)矿场试验研究进展情况作了综述。分初期到中期 (上世纪 70年代以前 )和中期到现在 (70年代以后 ) ,简述了全世界进行的MEOR矿场试验 ,列表介绍了 1979年以后发表的 2 1例MEOR的注入微生物、实施方式 (单井吞吐或驱替 )及结果。讨论并列表给出了MEOR的矿场应用条件 ,并与其他EOR方法作了比较。论述并讨论了MEOR矿场试验的一般程序 ,包括 :油田调查 ,注入微生物选择 ,对油层的适应性 ,与油层本源微生物的竞争特性 ,提高采收率及添加的营养源。对MEOR矿场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 meor 矿场试验 采油微生物 适应性 遗传基因解析技术 进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17
4
作者 林军章 汪卫东 +4 位作者 胡婧 吴晓玲 谭晓明 丁明山 曹功泽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26,共9页
胜利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历经二十多年的室内研究和现场试验,机理研究取得深入认识,技术体系日趋完善,已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微生物界面趋向性、嗜烃乳化、界面润湿改性等主导驱油机理认识更加深入,并实现了量化表征,为菌种(群)改造和... 胜利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历经二十多年的室内研究和现场试验,机理研究取得深入认识,技术体系日趋完善,已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微生物界面趋向性、嗜烃乳化、界面润湿改性等主导驱油机理认识更加深入,并实现了量化表征,为菌种(群)改造和调控指明了方向;建立系统的油藏菌群结构分子生物学分析、采油功能菌激活调控、三维物理模拟驱油等微生物采油技术体系;现场试验从单井吞吐到微生物驱,从外源微生物到内外源微生物共同作用,近几年通过微生物+其它工艺组合的方式大幅提高了该技术油藏适应性。目前已进入全面先导实验向工业化应用的转化阶段。截至2019年12月胜利油田微生物驱油已实施10个区块,累积增油量为30×10^(4) t。微生物驱技术在沾3普通水驱稠油油藏现场试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又在辛68高温高盐稠油油藏和草13热采低效稠油油藏微生物驱现场试验取得突破。针对不同类型稠油油藏建立了微生物复合气体等复合吞吐工艺,扩大微生物单井吞吐技术应用规模,到2019年12月已实施400余口油井单井吞吐,累积增油量为8×10^(4)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 微生物 单井吞吐 采油机理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潍北油田昌74井微生物采油室内性能评价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马宝东 王其伟 +3 位作者 王红艳 涂文利 李素稳 韩仁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4-67,共4页
W3、G12、S11是为潍北油田昌74断块筛选的采油菌种。本文报道这几种菌在油藏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与昌74井原油的作用及岩心驱油结果:使原油含蜡量降低7%—11%,使界面张力降低10.7%—44.0%,使高碳数正构烷... W3、G12、S11是为潍北油田昌74断块筛选的采油菌种。本文报道这几种菌在油藏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与昌74井原油的作用及岩心驱油结果:使原油含蜡量降低7%—11%,使界面张力降低10.7%—44.0%,使高碳数正构烷烃含量下降,低碳数正构烷烃含量增多,产酸产气,提高岩心采收率8.2%—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油 潍北油田 微生物采油 细菌采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采油室内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6
作者 李庆忠 张忠智 +2 位作者 王洪君 罗一菁 郭绍辉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78-382,共5页
综述了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 (MEOR)室内研究新进展 ,涉及的论题如下。①MEOR用菌种筛选 :原则 ,要求 ,一种简单筛选程序 ,性能评价项目和方法 ,营养液组成和选择 ;②MEOR机理简述 ;③岩心模拟实验 :装置和程序 ;④MEOR研究中的PCR技术 ... 综述了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 (MEOR)室内研究新进展 ,涉及的论题如下。①MEOR用菌种筛选 :原则 ,要求 ,一种简单筛选程序 ,性能评价项目和方法 ,营养液组成和选择 ;②MEOR机理简述 ;③岩心模拟实验 :装置和程序 ;④MEOR研究中的PCR技术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 :菌种检测 ;⑤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驱油 提高原油采收率 meor 菌种筛选 岩心模拟实验 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进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采油技术与油田化学剂 被引量:15
7
作者 汪卫东 宋永亭 陈勇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3-296,共4页
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和现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前景良好。本专论叙述了微生物采油与油田化学剂之间的关系 ,共分 6个部分 :①影响微生物采油的油田化学剂简介 ;②化学剂对微生物的不良作用 ,包括对微生物呼吸作用 ,蛋白质、核酸、结构大... 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和现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前景良好。本专论叙述了微生物采油与油田化学剂之间的关系 ,共分 6个部分 :①影响微生物采油的油田化学剂简介 ;②化学剂对微生物的不良作用 ,包括对微生物呼吸作用 ,蛋白质、核酸、结构大分子合成及细胞壁功能的直接影响和通过改变环境介质渗透压、氧化还原位 ,pH值对微生物生长的间接影响 ;③化学剂影响的评价 ,包括测定最低影响浓度、作用持续时间 ,并考虑化学剂在地层内的变化 ;④化学剂不利影响的消除 ,包括筛选具有抗某种化学剂的菌种 ,培育具有特定性能的菌种 ,如可用于聚合物驱后油田的可降解聚合物的菌种。⑤微生物采油需要的化学剂 :碳源、氮源、磷源等 ,利用内源微生物的驱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技术 油田化学剂 采油微生物 微生物生长 化学剂 菌种选育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采油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被引量:43
8
作者 汪卫东 魏斌 +1 位作者 谭云贤 王修林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8-91,共4页
探讨制约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认为制约的主要因素不是油藏条件,而是研究技术本身不够完善。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其一,对油藏中微生物结构认识的局限性。目前鉴定和分析微生物使用传统的微生物培养和显微技术,只能发现生态环... 探讨制约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认为制约的主要因素不是油藏条件,而是研究技术本身不够完善。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其一,对油藏中微生物结构认识的局限性。目前鉴定和分析微生物使用传统的微生物培养和显微技术,只能发现生态环境中很少的一部分微生物,不能得到油藏产出液中有多少种微生物及其含量、所希望的微生物种群在其中是否属优势菌群等关键参数。其二,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的局限性。目前的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研究基本沿用化学驱物理模拟研究设备和方法,一般使用人造岩心(国外多数使用天然岩心),不能真实模拟油藏环境而准确反映微生物驱油的真实效果,研究得出的参数也就不能用于现场试验。最后,提出了微生物采油技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技术 油藏微生物生态结构 物理模拟驱油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微生物采油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24
9
作者 李蔚 刘如林 +3 位作者 石梅 侯兆伟 韩培惠 杨振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10-112,共3页
大庆油田朝阳沟低渗透油藏是高黏度、高含蜡油藏,应用一系列生化分析的方法和手段,评价、监测在该油藏进行的微生物采油矿场试验的效果。试验结果,使用的5种微生物在油层条件下都能较好存活,原油黏度的降低比率为43.7%,含蜡量平均下降3... 大庆油田朝阳沟低渗透油藏是高黏度、高含蜡油藏,应用一系列生化分析的方法和手段,评价、监测在该油藏进行的微生物采油矿场试验的效果。试验结果,使用的5种微生物在油层条件下都能较好存活,原油黏度的降低比率为43.7%,含蜡量平均下降32.6%,含胶量平均下降31%,微生物产生的脂肪酸等活性物质降低了油水间的界面张力;气相色谱分析发现,原油中的正构烷烃碳数分布曲线向轻组分方向移动。矿场试验所取得的增油效果证实,利用微生物能提高低渗透油藏的原油采收率,增加原油产量,降低含水率,可能成为较好的增产调整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油田 低渗透油藏 微生物采油 混合菌种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采油技术在大庆油田低渗透油藏的应用 被引量:20
10
作者 盖立学 王艳玲 +1 位作者 柏璐璐 窦绪谋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5-149,共5页
针对大庆外围低渗透油田开发的诸多不利因素,探索适合低渗透油田开发的有效方法。室内研究筛选出一组以短短芽孢杆菌和蜡状芽孢杆菌为主的配伍菌,并利用上述配伍菌在大庆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展了微生物吞吐和微生物驱现场试验。微生物吞... 针对大庆外围低渗透油田开发的诸多不利因素,探索适合低渗透油田开发的有效方法。室内研究筛选出一组以短短芽孢杆菌和蜡状芽孢杆菌为主的配伍菌,并利用上述配伍菌在大庆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展了微生物吞吐和微生物驱现场试验。微生物吞吐矿场试验93口井,有效率74.2%,累计增油1.38×10^4t,单井平均增油148t;2注10采微生物驱矿场试验10口井,7口井见效,累计增油1.45×10^4t。2009年10月,开展了9注24采扩大试验,已有15口生产井含水明显下降,产油量上升41.6%。通过对试验井的分析,确定注采关系、层问差异、供液能力是影响微生物吞吐效果的主要因素。微生物驱试验效果表明,沿主河道砂体和裂缝发育方向注采关系完善的油井见效早,增产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油田 低渗透油藏 微生物采油 微生物吞吐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采油菌种性能评价及现场应用效果 被引量:6
11
作者 文守成 李秀生 +1 位作者 何顺利 王银珍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5-198,共4页
实验菌种为针对安塞油田(地温40~50℃,地层水矿化度30~40g/L)优选的可产气、产酸、产表面活性剂及聚合物的7种菌,每种菌的主要代谢产物为一种或两种。给出了培养基组成。考察了7种菌的繁殖能力:50℃下以长庆采油一厂一种原油为碳源进... 实验菌种为针对安塞油田(地温40~50℃,地层水矿化度30~40g/L)优选的可产气、产酸、产表面活性剂及聚合物的7种菌,每种菌的主要代谢产物为一种或两种。给出了培养基组成。考察了7种菌的繁殖能力:50℃下以长庆采油一厂一种原油为碳源进行培养,6~8小时进入对数期,12~14小时进入稳定期;矿化度≤60g/L不影响其生长繁殖,90℃繁殖能力大幅降低。确定了7种菌的最佳配比,用最佳配比混合菌液在50℃驱替饱和原油的岩心,驱出的原油含蜡、黏度、界面张力分别由2.2%、72.8mPa.s、33.7mN/m降至1.8%、61.7mPa.s、18.9mN/m,饱和烃碳数分布移向低碳数方向。该混合菌已用于7口采油井的解堵增产处理,每口井注入菌液1t,培养基1t,7种菌液按最佳配比分7个段塞注入,注菌后有5口井在3~9个月内含水降低,产油量增加,近井地带表皮系数降低,2口井无效。介绍了效果最好的潭15-7井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油 混合菌 生长繁殖条件 采油 微生物处理 解堵 表皮系数 长庆安塞油田 微生物采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重原油油藏微生物采油试验 被引量:6
12
作者 黄英 梁凤来 +7 位作者 刁虎欣 刘如林 李牧 张浩 赵贲 李吉阳 郎宝山 陈巨明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8-181,共4页
辽河油田冷 43块油藏所产原油含胶质沥青质 37%~ 42 % ,含蜡 5 % ,粘度 9.6~ 43Pa·s(5 0℃ ) ,密度 0 .96 0~ 0 .975 g/cm3 ,已超出了国外某些标准规定的微生物采油适用范围。用优选的适应温度范围为 40~ 6 0℃的两种菌假单胞... 辽河油田冷 43块油藏所产原油含胶质沥青质 37%~ 42 % ,含蜡 5 % ,粘度 9.6~ 43Pa·s(5 0℃ ) ,密度 0 .96 0~ 0 .975 g/cm3 ,已超出了国外某些标准规定的微生物采油适用范围。用优选的适应温度范围为 40~ 6 0℃的两种菌假单胞菌 (Pseudomonassp .)LH 18和短杆菌 (Brevibacteriumsp .)LH 2 1的等量混合物、培养基 ,分别与该区块5口油井所产原油在 48℃摇床发酵 48小时 ,使原油粘度降低 2 6 %~ 6 5 % ,发酵液表面张力下降 10 %~ 19% ,pH值由中性变为弱酸性 ,表明在原油发酵过程中有表面活性物质和酸生成。在该区块蒸汽吞吐效果很差的同层位 5口井的近井地带注入营养液和混合菌液 ,共 7井次 ,单井一次注入菌液 0 .5~ 1.2t,注入后采用机械抽油。 5口井中有 3口井既增产油又减产水 ,1口井 (间开井 )连续生产。这 4口特重油井单井微生物吞吐试验获得成功。另 1口井产液量和产水量均大幅度上升 ,增产油量极微。同一层位的 5口井微生物采油效果相差很大 ,特别是微生物疏通出水层或通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 试验 采油微生物 特重稠油油藏 混合菌种 辽河冷37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采油的地质基础及筛选标准 被引量:46
13
作者 杨承志 楼诸红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69-72,共4页
做生物采油是利用微生物的活动及其代谢物强化采油的技术。主要机理是微生物使重烃降解,降低原油粘度,其代谢物能降低油-水-岩石界面张力,改善油-水流度比,增加驱油效率和波及面积,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能改变油的流动能力,增加... 做生物采油是利用微生物的活动及其代谢物强化采油的技术。主要机理是微生物使重烃降解,降低原油粘度,其代谢物能降低油-水-岩石界面张力,改善油-水流度比,增加驱油效率和波及面积,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能改变油的流动能力,增加油层岩石的渗透性。微生物在油藏内的活动与油藏的地质环境密切相关,地质化学、石油地质、岩石矿物、水文地质、油藏流体以及微生物同它们问的相互作用等环境条件都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衍、移动和代谢过程。因此,适用于油藏的微生物菌种筛选必须认真考虑油藏环境条件。介绍了一组微生物采油的筛选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采油 油藏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采油中微生物对原油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武平仓 巨全义 +2 位作者 李成龙 陈小可 王小琳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62-365,共4页
长庆油田采用美国NPC公司的商品微生物,分两次在32口井上进行了116井次的微生物单井吞吐采油试验,效果显著。通过测定微生物处理前后油井产出的原油组成(含蜡量和烃组成)和物性(凝固点、粘度)、原油伴生水中有机酸含量和... 长庆油田采用美国NPC公司的商品微生物,分两次在32口井上进行了116井次的微生物单井吞吐采油试验,效果显著。通过测定微生物处理前后油井产出的原油组成(含蜡量和烃组成)和物性(凝固点、粘度)、原油伴生水中有机酸含量和水的表面张力等的变化,以及在室内将油井产出的含水原油与微生物混合培养后测定生成气体的组成,研究了微生物对原油的作用:产生C6以下气态烃、少量CO2、N2和H2,使原油轻质化,产生有机酸和其他表面活性物质。本文报告了此项研究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微生物采油 现场试验 油田 原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高温采油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0
15
作者 冯庆贤 陈智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50-52,共3页
介绍了耐高温采油微生物菌种的筛选方法和培养基配方。在高温条件下对菌种4个方面的性能进行了评价:①生长性能:恒温水浴振荡接种量为5%的培养液,5d后菌浓度增加了一个数量级;②代谢性能:分析了菌作用油后的发酵液中的代谢产物。... 介绍了耐高温采油微生物菌种的筛选方法和培养基配方。在高温条件下对菌种4个方面的性能进行了评价:①生长性能:恒温水浴振荡接种量为5%的培养液,5d后菌浓度增加了一个数量级;②代谢性能:分析了菌作用油后的发酵液中的代谢产物。表面活性剂类型为多元酮,浓度为0.33%~0.64%;混合气体的主要成分是CH4和CO2,每100mL产气量为9~16mL,有机酸含量为0.16%~0.24%;③改善原油性质:菌作用后油的蜡胶含量下降,油的降黏率为28.90~66.2%;④非均质岩心菌液驱油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菌液驱油效率较水驱平均提高5.4%。实验分析了影响菌作用原油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菌和酵母粉浓度、配制培养基所用水的矿化度和酸碱度;对比了烃和糖蜜培养基作用原油的效果和不同性能菌的复配效果。矿场试验中提出了实际菌用量的计算方法,并进行了应用。矿场15口井的试验结果表明,成功率69.2%,平均每吨菌液增油145.1t。图3表1参5(冯庆贤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高温采油 微生物采油 微生物研究 石油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油微生物代谢产物分析 被引量:36
16
作者 包木太 牟伯中 王修林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8-192,共5页
简述了以烃为碳源的采油微生物在模拟油藏条件下的主要代谢产物类型和对油藏的作用 ,着重介绍了这些代谢产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包括样品前处理 ) :短链有机酸分析 (衍生化法 ,等速电泳法 ,各种直接分析方法 ) ;生物表面活性剂样品... 简述了以烃为碳源的采油微生物在模拟油藏条件下的主要代谢产物类型和对油藏的作用 ,着重介绍了这些代谢产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包括样品前处理 ) :短链有机酸分析 (衍生化法 ,等速电泳法 ,各种直接分析方法 ) ;生物表面活性剂样品的提取和分析方法 (轴对称液滴分析法 ,快速液滴破裂实验法 ,直接薄层色谱法 ,比色法 ,超声波振荡法 ) ;生物气分析简介 ;有机物 (醇、醛、酮等 )分析简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油微生物 代谢产物 分析方法 综述 原油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BS系列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4
17
作者 谭维业 喻文 +1 位作者 方新湘 李子叔 《油气采收率技术》 CSCD 1999年第4期6-12,共7页
该文介绍了新疆石油管理局克拉玛依石化厂炼油化工研究院自行研制、开发的KBS系列微生物菌种筛选过程及使用性能,并对KBS菌液现场施工效果及其适用条件进行了研究。1996 年至1998 年,新疆油田用KBS系列微生物共施工... 该文介绍了新疆石油管理局克拉玛依石化厂炼油化工研究院自行研制、开发的KBS系列微生物菌种筛选过程及使用性能,并对KBS菌液现场施工效果及其适用条件进行了研究。1996 年至1998 年,新疆油田用KBS系列微生物共施工86 口井、233 井次,增产原油14358.3t,投入产出比达到1∶5 以上。通过三年的现场应用表明,该系列微生物在新疆油田增产效果明显,具有施工简单、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 降粘 清蜡 KBS 细菌采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采油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实例 被引量:22
18
作者 裴雪林 刘丽 赵金献 《断块油气田》 CAS 1997年第5期61-66,共6页
介绍了微生物提高石油采收率(MEOR)的发展概况、基本原理与方法,探讨了MEOR技术的应用条件,综述了MEOR的矿场应用及效果。根据微生物处理的油层筛选标准,提出了中原油田部分油区可以利用MEOR技术提高采收率。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 三次采油 石油采收率 采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油微生物发酵液中有机酸(醇)的GC-MS分析 被引量:18
19
作者 伍晓林 侯兆伟 +1 位作者 陈坚 伦世仪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3-95,共3页
为探索微生物采油的机理, 对预处理后的微生物发酵液进行分步蒸馏, 有效提取发酵液中的低相对分子质量有机酸和有机醇。选用FFAP石英毛细管色谱柱, 采用GC-MS直接进样法定性和定量分析了HP和HT (两种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的采油微生物菌种)... 为探索微生物采油的机理, 对预处理后的微生物发酵液进行分步蒸馏, 有效提取发酵液中的低相对分子质量有机酸和有机醇。选用FFAP石英毛细管色谱柱, 采用GC-MS直接进样法定性和定量分析了HP和HT (两种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的采油微生物菌种) 发酵液中的低相对分子质量有机酸和有机醇的种类和含量。HP发酵液中分析出四种低碳有机酸 (乙酸、丙酸、丁酸和异戊酸 ) 和一种低碳醇 (乙醇), 总酸含量为 9 915 8mmol/L, 醇含量为 16 52mmol/L; HT发酵液中分析出三种低碳有机酸 (乙酸、丙酸、丁酸), 没有检出低碳醇, 总酸含量为 0 109 1mmol/L。定量分析的标准偏差小于 1, 变异系数小于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油微生物 发酵液 色谱-质谱 直接进样 有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 被引量:30
20
作者 李希明 冯时林 +1 位作者 曾庆坤 汪卫东 《油气采收率技术》 CSCD 1997年第1期1-10,共10页
1996年,胜利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在开展微生物采油的室内试验和矿场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室内试验研究中,筛选、培养了适应于微生物采油的厌氧和兼性厌氧菌种80余株,分F、B两个系列,各12组,并具有年生... 1996年,胜利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在开展微生物采油的室内试验和矿场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室内试验研究中,筛选、培养了适应于微生物采油的厌氧和兼性厌氧菌种80余株,分F、B两个系列,各12组,并具有年生产600t以上菌液的能力,菌液中的细菌密度达到1010~12Cel/L。在地层渗透率高于30×10-3μm2、地层矿化度低于150000mg/L、地层温度低于120℃、原油粘度低于4000mPa·s、含腊量高于3%的井中,用微生物进行吞吐处理均见到效果。1996年5月到年底,该中心先后在胜利、中原、滇黔桂等油田,矿场试验施工60余口井、230多井次,有效率达70%以上,累计净增原油8500多吨,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因此,这项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 采率 试验 提高采收率 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