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微生物提升退化草地地力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姚欣妮 李春杰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6-932,共17页
目前全球约50%的草地面积处于退化状态,草地退化包括植被和土壤退化。随着研究和实践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微生物在草地土壤发育和形成、生物修复及生态平衡维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因势利导,应用其提升草地地力,促进草地恢复。... 目前全球约50%的草地面积处于退化状态,草地退化包括植被和土壤退化。随着研究和实践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微生物在草地土壤发育和形成、生物修复及生态平衡维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因势利导,应用其提升草地地力,促进草地恢复。本文综述了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特性的互作关系、土壤微生物与草地植物互作、草地退化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利用微生物菌剂恢复退化草地等,并提出未来研究重点应关注不同类型和退化程度草地“植被-土壤-微生物”互作机制;加强草地微生物菌剂研发及作用机制研究等,为草地保育及生态草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草地 土壤微生物 土壤特征 微生物菌剂 草地恢复 微生物调控 菌剂添加 草地地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理配施有机肥下根际微生物防控土传病害机理研究进展
2
作者 李晓婷 周芳芳 汤利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374,共11页
土传病害因分布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且危害性严重,成为限制作物产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多组学技术的发展揭示了合理配施有机肥下土壤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功能变化及其对土传病害的作用机理,对减少化肥施用和对农药的依赖,促进农业优... 土传病害因分布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且危害性严重,成为限制作物产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多组学技术的发展揭示了合理配施有机肥下土壤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功能变化及其对土传病害的作用机理,对减少化肥施用和对农药的依赖,促进农业优质绿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综述了合理配施有机肥对土传病害的防控效应,分析了合理配施有机肥下根际微生物调控土传病害的结构和功能响应,描述了调控根际微生物的土壤驱动因素,进一步从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直接作用、土壤微生物互作以及诱导植物免疫等方面,探究阐述了与根际微生物群落调控相关的抑病机理,探讨与展望了今后合理配施有机肥影响土传病害的重点研究方向,旨在通过施肥管理调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进而促进土壤和植物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理配施有机肥 土传病害 微生物群落调控 驱动因素 抑制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在盐碱地改良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3
作者 孙瑞波 章凤玲 +4 位作者 宗静雯 罗聪 李凯旋 王滢 陈林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4-30,共17页
盐碱地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我国盐碱地面积大、分布广,通过土壤改良来发挥盐碱地的农业生产潜力,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盐碱地中蕴含着种类繁多、功能多样的微生物资源,作为土壤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成... 盐碱地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我国盐碱地面积大、分布广,通过土壤改良来发挥盐碱地的农业生产潜力,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盐碱地中蕴含着种类繁多、功能多样的微生物资源,作为土壤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成员之一,微生物在土壤结构改良、肥力提升和促进植物生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充分开发和利用微生物资源是改良盐碱地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对盐碱地微生物群落构建机制、生态功能调控途径和植物-微生物互惠互利机制等基本原理缺乏全面了解,加之微生物群落较高的环境敏感性等特点,基于微生物的盐碱地改良技术的开发仍面临巨大挑战。该文总结盐碱地中的主要功能微生物资源,概括微生物提高盐碱地土壤质量、促进植物生长和抗逆性、提高作物生产力的主要作用途径,回顾目前利用微生物改良盐碱地的主要方法及其研究进展,并探讨微生物改良盐碱地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研究内容与方向,以期推动盐碱地微生物生态研究的开展,并为盐碱地改良提供微生物学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改良 功能微生物 耐盐碱微生物 微生物改良 修复机制 微生物群落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丛生物调控技术对水-土界面生态修复及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江文亮 胡百成 +2 位作者 李丹 吴永红 叶红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综述了周丛生物特点以及周丛生物调控技术在水土生态修复及温室气体调控中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利用周丛生物对污染物的富集特性、去除特点及其介导碳循环功能构建的周丛生物捕获、调控技术的应用情景,探讨了环境胁迫下应用该技术在富集去... 综述了周丛生物特点以及周丛生物调控技术在水土生态修复及温室气体调控中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利用周丛生物对污染物的富集特性、去除特点及其介导碳循环功能构建的周丛生物捕获、调控技术的应用情景,探讨了环境胁迫下应用该技术在富集去除环境新污染物、资源回收方面的作用及功能,明晰了其对生态群落恢复、生态系统调控的潜在优势.展望了在周丛生物功能强化的基础上,融合新型技术,构建基于水-土界面空间优化的系统性集成化周丛生物调控技术,可为周丛生物调控技术在水-土界面生态修复中的运用前景提供借鉴意义,并为绿色低碳的二次资源回收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丛生物 微生物调控 生态修复 资源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青枯病烟株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调控机制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冯慧琳 付兵 +5 位作者 任天宝 杜君 徐辰生 曾强 徐茜 刘国顺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3-181,共9页
烟草青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对烟株生长危害严重,为探究烟株发病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生物学调控机制,采用大田试验方法,设置ZCTR(常规施肥,健康烟株的根际土壤)、ZCSW(施加1.2 t·hm^(-2)生物炭,健康烟株的根际土壤)、QK... 烟草青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对烟株生长危害严重,为探究烟株发病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生物学调控机制,采用大田试验方法,设置ZCTR(常规施肥,健康烟株的根际土壤)、ZCSW(施加1.2 t·hm^(-2)生物炭,健康烟株的根际土壤)、QKTR(常规施肥,青枯病烟株的根际土壤)和QKSW(施加1.2 t·hm^(-2)生物炭,青枯病烟株的根际土壤)4个处理,研究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生物炭施用后细菌α多样性升高,但差异不显著,细菌群落丰富度和菌群结构均有所改变。相同施肥条件下,青枯病烟株的根际土壤细菌α多样性和群落丰富度均小于健康烟株根际土壤;未添加生物炭的青枯病烟株根际土壤与健康烟株根际土壤相比,芽单胞菌门、酸杆菌门的丰度增加0.26、1.27个百分点,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的丰度降低1.08、0.14个百分点。施用生物炭后烟株的株高、叶长、叶宽、茎围分别较未添加生物炭处理增加了11.83%、16.88%、6.70%、10.80%,同时降低了烟株的病害指数,施加生物炭处理青枯病的发病率较未施加生物炭处理低9.1个百分点。研究表明,生物炭的施用会缓解青枯病带来的细菌丰富度下降,减少致病性细菌门类的相对丰度,并驱动功能促生性细菌(芽单胞菌门)相对丰度增加,从而降低青枯病发病率。研究初步明确了生物炭对植烟土壤青枯病微生态调控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根际 细菌群落 生物 青枯病 微生物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配施对番茄土传病害的防治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调控 被引量:64
6
作者 李胜华 谷丽萍 +1 位作者 刘可星 廖宗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65-969,共5页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采用施用基肥和追肥的方法,结合Biolog技术,分析了不同有机肥配合施用对番茄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及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并探讨了有机肥防治作物土传病害的机理及意义。结果显示,有机肥的施用对大田番茄青枯...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采用施用基肥和追肥的方法,结合Biolog技术,分析了不同有机肥配合施用对番茄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及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并探讨了有机肥防治作物土传病害的机理及意义。结果显示,有机肥的施用对大田番茄青枯病、枯萎病、茎基腐病等3种土传病害均有显著的防治效果,粉状有机肥和液体有机肥配合施用时防病效果最显著;有机肥的施用还改善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AWCD和Shannon index与作物发病情况有较好的一致性,显示施肥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土传病害的防治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配施 土传病害 微生物多样性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介导的稻田水土界面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农事减排措施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7
作者 韩燕云 吴永红 +1 位作者 李丹 俞元春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369-2381,共13页
农田生态系统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2%左右.然而,稻田作为主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其微生物和农事减排措施对温室气体(CH_(4)、N_(2)O和CO_(2))在水土界面之间的归趋及其机制仍不清楚.本文阐述了稻田温室气体产生机理... 农田生态系统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2%左右.然而,稻田作为主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其微生物和农事减排措施对温室气体(CH_(4)、N_(2)O和CO_(2))在水土界面之间的归趋及其机制仍不清楚.本文阐述了稻田温室气体产生机理与影响因素,以及稻田温室气体减排的农事管理措施.结果表明:稻田水土界面微生物主导的温室气体排放、土壤理化性质(如含水量、温度、氧化还原电位等因素)都可以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分及其微生物过程,从而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农事管理措施,如有效的水分调控、土壤养分管理及微生物调控,可改变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微生物调控技术,如添加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促进甲烷氧化菌活性、探索含有N_(2)O还原酶基因的固氮菌等,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具有良好的减排潜势.然而,目前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微生物机制研究多立足于室内试验,缺乏野外大尺度稻田试验数据支撑,对稻田微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联、农事管理介导微生物调控机制等鲜有报道.土壤微生物在稻田土壤温室气体减排中的重要调控作用,可以通过改变土壤微环境理化性质、改变水土界面微生物群落组成,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这为稻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了新视角,为实现农田温室气体减排、减缓全球变暖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稻田 减排措施 微生物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微生物群落及在发酵食品中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小龙 王嘉瑞 +3 位作者 李青卓 付彩霞 汪超 徐宁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21,共5页
合成微生物群落是指在明确培养基质的条件下,人工将两种或两种以上遗传背景完全解析的微生物通过共同培养而形成的微生物群体,其可通过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特定的功能,具有复杂度低、可控性强、稳定性好等优点。该文对合成微生物群... 合成微生物群落是指在明确培养基质的条件下,人工将两种或两种以上遗传背景完全解析的微生物通过共同培养而形成的微生物群体,其可通过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特定的功能,具有复杂度低、可控性强、稳定性好等优点。该文对合成微生物群落的特征、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制以及其在发酵食品酱油、白酒、食醋和酸奶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并对如何构建稳定、高效的发酵微生物群落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合成微生物群落在发酵食品行业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及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微生物群落 种间相互作用 微生物调控 功能菌群 混合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制度对南方旱地红壤微生物组结构和功能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9
作者 荀卫兵 王伯仁 +3 位作者 冉炜 沈其荣 徐明岗 张瑞福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37-544,共8页
土壤微生物组在促进土壤养分循环、提高土壤固碳能力和维持土壤肥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红壤是我国南方重要的耕地资源,但其有机质含量低、水土流失严重,且面临着土壤酸化导致的活性铁铝增加、作物生长受限和微生物活性下降等严峻问... 土壤微生物组在促进土壤养分循环、提高土壤固碳能力和维持土壤肥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红壤是我国南方重要的耕地资源,但其有机质含量低、水土流失严重,且面临着土壤酸化导致的活性铁铝增加、作物生长受限和微生物活性下降等严峻问题。我国近年来基于红壤旱地长期定位试验和短期培育试验开展了很多工作,在通过调控红壤微生物组以缓解土壤酸化、增加有机质含量和提高氮磷养分有效性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综述了红壤区农田土壤微生物组结构的主要驱动因素,回顾和比较了长期施用化肥、有机肥和有机无机配施等不同施肥制度对我国南方旱地红壤微生物组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研究工作,阐述了有机培肥制度对红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积极效应;总结了配施有机肥在提高红壤有机碳周转功能类群和氮磷代谢功能类群丰度,促进红壤有机碳分解、维持有机质稳定和提高土壤氮磷养分有效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探讨了高多样性微生物群落中关键特殊性代谢功能对驱动微生物群落装配和维持土壤生态功能稳定的作用。最后,对我国旱地红壤微生物组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强调了可以通过改进微生物培养策略、明确微生物组不同类群的功能特征和驱动因素、充分挖掘农业微生物组资源、开发调控红壤微生物组的微生物肥料产品和高效农业管理措施来提高红壤养分循环效率、促进有机质稳定和降低铁铝活性,充分发挥微生物组在红壤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农业绿色发展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微生物 驱动机制 有机碳周转 氮磷代谢 微生物群落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盖处理对葡萄园土壤与病害的调控作用初报
10
作者 张向月 王淑枝 +2 位作者 王利霞 韩瑞华 张自启 《中国果业信息》 2025年第7期72-74,共3页
葡萄园覆盖处理作为生态友好型栽培措施,对土壤环境和病害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在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区,开展不同覆盖材料对葡萄园土壤生态环境和主要病害影响的对比试验,比较秸秆覆盖和绿肥覆盖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及病害... 葡萄园覆盖处理作为生态友好型栽培措施,对土壤环境和病害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在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区,开展不同覆盖材料对葡萄园土壤生态环境和主要病害影响的对比试验,比较秸秆覆盖和绿肥覆盖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及病害发生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秸秆覆盖降低了土壤温度波动,提高了持水能力;绿肥覆盖优化了有机质含量,促进了酶活性。两种处理均增加了微生物多样性,提高了拮抗菌比例。在病害防控方面,覆盖处理抑制了白腐病和灰霉病,绿肥覆盖对白腐病抑制率达43.2%。说明覆盖处理通过环境改良、微生物调控及植物抗性诱导,实现了葡萄园病害的综合防控,为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提供了可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园 覆盖处理 土壤生态 病害抑制 微生物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植物系统健康协同调控研究进展
11
作者 任宏民 亓玉波 +1 位作者 王征 胡启林 《农家科技》 2025年第22期88-90,共3页
本文系统综述了近十年(2013~2023)土壤肥力管理与植物保护协同作用的研究进展。通过分析中外文献发现:(1)有机改良剂通过提升土壤有机质(平均增幅15.7%)和调控微生物网络(如丛枝菌根真菌丰度增加3~8倍),可降低土传病害发生率20%~40%;(2... 本文系统综述了近十年(2013~2023)土壤肥力管理与植物保护协同作用的研究进展。通过分析中外文献发现:(1)有机改良剂通过提升土壤有机质(平均增幅15.7%)和调控微生物网络(如丛枝菌根真菌丰度增加3~8倍),可降低土传病害发生率20%~40%;(2)功能性肥料(如硅钾复合肥)能同时提高作物抗逆性(诱导系统抗性相关基因表达量提升2~5倍)和养分利用率;(3)土壤动物(线虫、蚯蚓)群落结构变化与病虫害发生呈显著相关性(R²=0.62,p<0.01)。当前研究正从单一技术向“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统调控转变,未来需加强多组学技术融合与长期定位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健康 土传病害 微生物调控 生态施肥 系统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絮团技术构建的零换水养殖系统对凡纳滨对虾高密度养殖效果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范鹏程 徐武杰 +6 位作者 文国樑 徐煜 许云娜 李卓佳 杨铿 张建设 曹煜成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833-2840,共8页
【目的】探讨在零换水条件下开展凡纳滨对虾高密度养殖的可行性,为后续推动对虾零换水高效健康养殖模式的规模化产业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封闭式串联养殖池系统,凡纳滨对虾虾苗放养密度690尾/m^3,养殖周期91 d(13周),以生物... 【目的】探讨在零换水条件下开展凡纳滨对虾高密度养殖的可行性,为后续推动对虾零换水高效健康养殖模式的规模化产业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封闭式串联养殖池系统,凡纳滨对虾虾苗放养密度690尾/m^3,养殖周期91 d(13周),以生物絮团技术调控养殖水质,养殖全程不换水,定期监测与分析养殖水体主要水质指标及细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经13周的零换水养殖后,凡纳滨对虾平均存活率为(83.90±2.74)%,收获规格平均为14.50±0.99 g/尾,单位水体对虾产量平均为8.39±0.48 kg/m^3,饲料系数平均为1.25±0.06,养殖对虾单产平均耗水量为120.00±6.38 L/kg。从养殖第7周起,水体中生物絮团量维持在18.2~30.4 mL/L,pH基本维持在7.31~7.60,总碱度在116~224 mg/L范围内波动变化,总氨氮(TAN)浓度降低至0.45 mg/L以下并保持至试验结束,亚硝酸盐氮(NO2-N)浓度保持低于0.70 mg/L,硝酸盐氮(NO3-N)浓度呈持续上升趋势,至试验结束时接近135.0 mg/L。养殖水体中的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异养细菌从第9周后一直维持在×10^6CFU/mL的数量级水平,弧菌从第7周后一直维持在×10^2CFU/mL的数量级水平。【结论】科学运用生物絮团技术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水质进行原位调控能实现高密度零换水的高效健康养殖,还可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助于推动对虾养殖产业的绿色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高密度养殖 零换水 微生物调控 生物絮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高质量发展中的应用
13
作者 杨松照 《江西农业》 2025年第12期190-192,共3页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水产养殖业作为保障水产品供应的重要产业,其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愈发受到关注.绿色生态养殖技术作为一种新兴养殖模式,具有节约资源、环境友好、产品优...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水产养殖业作为保障水产品供应的重要产业,其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愈发受到关注.绿色生态养殖技术作为一种新兴养殖模式,具有节约资源、环境友好、产品优质等特点,成为水产养殖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鉴于此,文章以广西南宁市武鸣区为研究背景,提出本地区的水产养殖现状与政策导向,并且对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高质量发展中的实践应用策略进行深入探索,实践证明,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高质量发展中的应用优势明显,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生态养殖技术 水产养殖 循环水养殖 鱼菜共生 微生物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乳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4
作者 马守庆 边高瑞 朱伟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33-238,共6页
母乳中含有的营养物质、促生长因子、免疫因子和其他活性物质,对新生动物具有提供营养、促进生长、增强免疫力和调控微生物区系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母乳中这些生物活性物质的含量以及它们所发挥的具体功能。同时通过比较母乳喂养和配... 母乳中含有的营养物质、促生长因子、免疫因子和其他活性物质,对新生动物具有提供营养、促进生长、增强免疫力和调控微生物区系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母乳中这些生物活性物质的含量以及它们所发挥的具体功能。同时通过比较母乳喂养和配方奶粉喂养的效果来探讨母乳特定的一种或几种活性因子的缺乏对新生动物的影响以及作用。现阶段,由于母乳中很多物质还未被人们所发现,因此其对机体的影响也无从得知,本文期望可以指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母乳喂养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乳 营养作用 促生长作用 免疫作用 调控微生物区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方法和新技术在昆虫学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15
作者 乔恒 沈杰 闫硕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97-708,共12页
昆虫作为地球上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动物类群,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密切相关,昆虫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近十年来,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昆虫学研究。本文全面概述了国内外新方法和新技术在昆虫学形态鉴定... 昆虫作为地球上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动物类群,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密切相关,昆虫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近十年来,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昆虫学研究。本文全面概述了国内外新方法和新技术在昆虫学形态鉴定、分子机制及害虫防治等领域的应用;从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RNA干扰、基因编辑、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识别、纳米技术、昆虫-微生物共生调控及嗅觉行为调控7个方面归纳介绍了本专辑论文的主要内容;最后,提出了这些技术大规模应用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学 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RNA干扰 基因编辑 智能识别 纳米技术 昆虫-微生物共生调控 嗅觉行为调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灭菌、AM真菌接种与氮添加对柠条根际土壤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艺雪 叶冬梅 +3 位作者 郝龙飞 刘婷岩 段嘉靖 聂正英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0-601,共12页
基于土壤微生物可增强植物对全球变化的适应性,研究氮沉降背景下土壤微生物对根际土壤微生境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进而探明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变化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的调控规律。在土壤灭菌处理(灭菌土(+S)和非灭菌土(-S))基础... 基于土壤微生物可增强植物对全球变化的适应性,研究氮沉降背景下土壤微生物对根际土壤微生境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进而探明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变化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的调控规律。在土壤灭菌处理(灭菌土(+S)和非灭菌土(-S))基础上,对1年生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盆栽苗木进行2种苗木接种AM真菌处理(接菌(+M)和未接菌(-M)),并设置氮添加处理(不施氮(CK)、低氮(LN,3 g·m^(-2)·a^(-1)、高氮(HN,6 g·m^(-2)·a^(-1)))。以非灭菌土未接菌条件下土壤原有微生物群落组成为基础,探究不同处理下微生境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关联性。结果如下:(1)灭菌土处理中,柠条菌根苗根际土壤中真菌相对丰度较非菌根苗在CK、LN和HN处理下分别显著提高了82.20%、25.00%和59.84%。(2)非灭菌土处理中,LN处理的柠条非菌根苗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磷比较CK处理降低了46.28%(P<0.05),而柠条菌根苗微生物生物量碳磷比较CK增加了56.76%(P<0.05)。(3)各氮添加处理下,灭菌土处理的柠条非菌根苗根际土壤与碳、氮相关土壤酶活性计量比,与碳、磷相关土壤酶活性计量比和向量长度均显著低于菌根苗(P<0.05)。(4)PLS-PM路径分析发现,微生物调控对微生物养分限制的总效应系数大于氮添加处理。综上,土壤原生菌和菌根真菌协同调节根际土壤酶化学计量比,进而增强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对氮添加的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条 微生物调控 氮添加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微生物养分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品质提升途径及研究展望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彩虹 高卉 +1 位作者 万伟帆 李海港 《草原与草业》 2022年第2期7-14,共8页
被誉为“牧草之王”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因其高蛋白的特性而被作为优质牧草得到广泛关注,但我国生产的苜蓿与国外进口苜蓿相比品质较差,难以满足我国快速发展的畜牧业对优质牧草的需求。苜蓿的品质不仅取决于其自身品种以及生... 被誉为“牧草之王”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因其高蛋白的特性而被作为优质牧草得到广泛关注,但我国生产的苜蓿与国外进口苜蓿相比品质较差,难以满足我国快速发展的畜牧业对优质牧草的需求。苜蓿的品质不仅取决于其自身品种以及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发育,还会受到刈割、环境条件、种植密度、施肥、微生物作用以及杂草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从多角度对影响紫花苜蓿品质(品质指标包括粗蛋白、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粗脂肪、相对饲喂价值)的因素进行综述,归纳了影响紫花苜蓿品质的研究进展,系统梳理了各因素在提高苜蓿品质中的重要作用和主要途径,期望通过对苜蓿品质提升因素的系统分析,助力我国苜蓿生产中高效的生产管理,实现苜蓿品质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品质评价 刈割 施肥 微生物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
18
《中国畜牧业》 2021年第17期14-15,共2页
饲料所研究发现早期补饲固体饲料可通过瘤胃上皮微生物调控羔羊瘤胃发育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反刍动物饲料创新团队研究发现,早期补饲固体饲料羔羊的瘤胃不同部位微生物存在差异,证实了瘤胃上皮微生物对瘤胃发育有着更重要的... 饲料所研究发现早期补饲固体饲料可通过瘤胃上皮微生物调控羔羊瘤胃发育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反刍动物饲料创新团队研究发现,早期补饲固体饲料羔羊的瘤胃不同部位微生物存在差异,证实了瘤胃上皮微生物对瘤胃发育有着更重要的影响作用。该研究对深入了解羔羊瘤胃发育的生理特性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完善培育策略、促进幼畜健康生长。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环境微生物学》(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期刊刊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刍动物饲料 瘤胃发育 瘤胃上皮 固体饲料 早期补饲 培育策略 创新团队 微生物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骆驼刺和秸秆资源开发利用机理研究
19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25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成果简介:饲草资源质乏是限制新疆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开发利用骆驼刺和秸杆资源,有助于解决“饲料资源缺乏,农与牧争地人与畜争粮”问题,实现藏粮于技。本项目针对骆驼刺有刺状花梗、适口性差,秸秆粗纤维合量高、营养不平衡,资源利用不... 成果简介:饲草资源质乏是限制新疆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开发利用骆驼刺和秸杆资源,有助于解决“饲料资源缺乏,农与牧争地人与畜争粮”问题,实现藏粮于技。本项目针对骆驼刺有刺状花梗、适口性差,秸秆粗纤维合量高、营养不平衡,资源利用不充分的产业现状,从饲料加工方式的选择到科学饲喂做了系统研究,形成了以下创新点:(1)首次打破了国内外公认的豆科牧草依赖添加剂、低水分才能成功青贮的规律。(2)首次揭示饲料中的微生物通过CALVIN-PWY与NONOXIPE-NT-PWY偶联提高秸秆饲用价值的机理:通过解析饲料微生物调控消化道微生物及其代谢的机制,为解决“骆驼刺利秸秆适口性差、利用率低”的难题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项目发表文章30篇,其中,SCI收录14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团队成员中,国家肉牛,耗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国家吉年拔尖人才1人,兵团英才1人,自治区奶牛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奶牛,肉牛产业体系特聘专家2人,形成了一支稳定的非常规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团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骆驼刺 微生物调控 饲料价值 青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