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pH值下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加固尾矿砂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赖永明 俞缙 +3 位作者 刘士雨 蔡燕燕 涂兵雄 刘谦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83-1596,共14页
开展低pH值下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microbially induced carbonate precipitation,简称MICP)加固尾矿砂试验,研究了菌液浓度、pH值对碳酸钙生成量和絮凝滞后期的影响。采用渗透性、保水性、抗雨滴侵蚀、抗风蚀、贯入度试验评价该方法... 开展低pH值下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microbially induced carbonate precipitation,简称MICP)加固尾矿砂试验,研究了菌液浓度、pH值对碳酸钙生成量和絮凝滞后期的影响。采用渗透性、保水性、抗雨滴侵蚀、抗风蚀、贯入度试验评价该方法加固尾矿砂效果。通过分析pH值对脲酶活性和碳酸盐体系平衡的影响,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试验观察尾矿砂微观结构,揭示低pH值下MICP加固尾矿砂机制。结果表明,低pH值下MICP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尾矿砂力学性能,一轮喷淋处理后尾矿砂的风蚀质量为0,渗透系数最大可降低一个数量级,pH值为4的高浓度菌液处理后的尾矿砂风雨侵蚀质量也为0。低pH值暂时抑制了脲酶活性,打破了碳酸盐体系的平衡,延缓了碳酸钙的生成,使得方解石均匀填充于粒间孔隙,将尾矿砂颗粒胶结为整体。提出的尾矿库加固及尾矿砂治理新技术及其加固机制,为低pH值下MICP加固尾矿砂应用提供了理论与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PH值 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MICP) 尾矿砂 脲酶活性 碳酸盐体系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激活产脲酶微生物联合酶诱导碳酸盐沉淀加固陆域吹填海砂试验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曹光辉 刘士雨 +2 位作者 蔡燕燕 俞缙 孙志龙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241-2252,共12页
生物矿化加固土体方式目前呈现多样化,不同矿化方式又有其各自的局限性,酶诱导碳酸盐沉淀(EICP)缺乏成核位点,而靶向激活产脲酶微生物诱导矿化(生物刺激)加固周期较长、强度较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生物刺激联合EICP加固土体的矿化方法... 生物矿化加固土体方式目前呈现多样化,不同矿化方式又有其各自的局限性,酶诱导碳酸盐沉淀(EICP)缺乏成核位点,而靶向激活产脲酶微生物诱导矿化(生物刺激)加固周期较长、强度较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生物刺激联合EICP加固土体的矿化方法。以厦门翔安国际机场吹填海砂为试验对象,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测试(UCS)、碳酸钙生成量测定、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微生物多样性检测等试验评价并分析联合方法的加固效果。结果表明:(1)生物刺激联合EICP的矿化方式得到更高的UCS,可以达到2300 kPa,大于两者单独矿化的强度之和;(2)生物刺激联合EICP的矿化方式可以促进碳酸钙沉淀生成的同时提高其分布均匀性,并优化碳酸钙的晶体结构;(3)微生物的群落分析表明,生物刺激可以高度激活产脲酶细菌,EICP对部分物种有轻微的刺激作用,生物刺激联合EICP的物种丰富程度、均匀程度则介于EICP和生物刺激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激活 诱导碳酸盐沉淀(EICP) 吹填海砂 加固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积改善裂隙岩石防渗性能和强度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邓红卫 罗益林 +3 位作者 邓畯仁 伍礼杰 张亚南 彭述权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542-3548,3558,共8页
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积(MICP)技术主要利用微生物生命活动与环境反应形成的碳酸盐来修复岩土体。为了研究该技术改善含裂隙岩石防渗性能和强度的效果,利用巴氏芽孢杆菌开展了裂隙黄砂岩的修复试验,并对修复后的裂隙黄砂岩进行了无侧限抗... 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积(MICP)技术主要利用微生物生命活动与环境反应形成的碳酸盐来修复岩土体。为了研究该技术改善含裂隙岩石防渗性能和强度的效果,利用巴氏芽孢杆菌开展了裂隙黄砂岩的修复试验,并对修复后的裂隙黄砂岩进行了无侧限抗压、核磁共振和电镜扫描(SEM)等测试,分析了巴氏芽孢杆菌对裂隙黄砂岩的修复效果和修复机制。研究表明:巴氏芽孢杆菌对裂隙黄砂岩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修复时间越长,巴氏芽孢杆菌的修复效果越好。修复42d后,裂隙黄砂岩的孔隙率下降36.41%,防渗性能提升94.62%,抗压强度增加30.52%。巴氏芽孢杆菌具有较好修复效果原因在于,其诱导产生的碳酸钙能够胶结填充物与试样,大幅降低试样的孔隙率,改善其内部孔隙结构的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诱导 碳酸盐 矿体强度 防渗性能 修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及在重金属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易德伟 张文超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7-92,共6页
工业化和人口增长增加了环境中重金属的释放和积累,长期暴露于这些环境下会导致癌症等相关疾病,因此,寻找能够有效修复环境中重金属污染、降低它们在环境中的流动性和生物毒性的方法显得十分重要。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作为潜在的生物... 工业化和人口增长增加了环境中重金属的释放和积累,长期暴露于这些环境下会导致癌症等相关疾病,因此,寻找能够有效修复环境中重金属污染、降低它们在环境中的流动性和生物毒性的方法显得十分重要。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作为潜在的生物修复技术,已经被广泛研究。该文总结了不同代谢途径下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的机理,综述了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在重金属修复领域的研究进展,讨论了该技术的进一步研究重点,对推动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在重金属修复领域的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 生物修复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酐酶增强微生物矿化固土效果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刘鹏 曹源兴 +1 位作者 程钰 白云波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554-2564,共11页
为了提升微生物固化砂土的效果,从自然界微生物主动参与碳循环、激发碳化现象中得到启发,利用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简称CA)能显著提高CO_(2)水合反应速率(提高108倍),促进脲酶(urease,简称UA)分解尿素生成的CO_(2)迅速水合形成... 为了提升微生物固化砂土的效果,从自然界微生物主动参与碳循环、激发碳化现象中得到启发,利用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简称CA)能显著提高CO_(2)水合反应速率(提高108倍),促进脲酶(urease,简称UA)分解尿素生成的CO_(2)迅速水合形成大量CO_(3)^(2-)的特性,设计并进行了碳酸酐酶增强微生物矿化固化砂土试验,综合宏观物理力学试验和微细观检测,系统分析了碳酸酐酶对微生物固化砂土的增强效果及增强机制。结果表明:(1)碳酸酐酶能够显著提高砂土微生物加固过程中的胶结物产量,碳酸酐酶菌掺量在4%左右达到最佳,与常规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microbial-induced carbonate precipitation,简称MICP)相比,胶结物生成量提高了105.3%。(2)碳酸酐酶的掺入提高了固化体的抗压强度和抵抗变形能力,在0.25%~4.00%掺量范围内,固化土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碳酸酐酶菌掺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掺量为4.00%时固化土样的强度达到1.915 MPa,为常规MICP固化试样强度的8.54倍。(3)碳酸酐酶没有改变MICP过程的产物,仍是方解石。但在添加了CA后,方解石的晶粒尺寸更大,六面体形状更规范,力学性能也更好。(4)在MICP过程中,脲酶和碳酸酐酶相互协同沉淀碳酸钙固化砂土。碳酸酐酶可以显著加速脲酶分解尿素生成的CO_(2)水合并形成HCO_(3-)和CO_(3)^(2-)的速率,为矿化物沉降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酐酶 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MICP) 矿化 脲酶 水合反应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生物矿化的生态修复措施下边坡土壤理化特性与微生物群落的协同演变研究
6
作者 连进禄 罗立津 +5 位作者 傅志森 余芳 苑华臻 丁聪 聂毅磊 郑军荣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75-1288,共14页
本研究聚焦基于微生物矿化的生态修复措施(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积-厚层基材喷射)对边坡土壤的影响,重点解析了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群落的协同演变机制。研究发现,该生态修复措施(XF)显著改善了土壤理化特性,与对照组相比,土壤pH由4.30升... 本研究聚焦基于微生物矿化的生态修复措施(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积-厚层基材喷射)对边坡土壤的影响,重点解析了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群落的协同演变机制。研究发现,该生态修复措施(XF)显著改善了土壤理化特性,与对照组相比,土壤pH由4.30升至5.20,有机质含量由8.06 g·kg^(-1)增至15.67 g·kg^(-1),全氮含量由0.32 g·kg^(-1)增至0.53 g·kg^(-1),碱解氮含量由24.37 mg·kg^(-1)增至43.60 mg·kg^(-1),有效磷含量由0.27 mg·kg^(-1)增至15.88 mg·kg^(-1),速效钾含量由70.00 mg·kg^(-1)增至110.67 mg·kg^(-1),土壤肥力状况大幅提高。α多样性指数显示,XF组微生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更高,且β多样性分析进一步证实XF组与对照组微生物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在微生物群落组成方面,XF组中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等占比升高。其中,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伯克霍尔德氏菌-卡巴莱罗尼亚菌-副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Caballeronia-Paraburkholderia)菌群和中华单胞菌属(Sinomonas)等有益微生物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进而增强了有机物分解和碳氮养分循环功能。相比之下,对照组以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等维持土壤基础功能的土著微生物为主。利用基于距离的冗余分析,确定有效磷为最关键环境因子,其解释度高达98.34%。微生物物种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显示,未分类的B12-WMSP1目下的属与碱解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与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JG30-KF-CM45科下未分类属与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这些发现阐明了该生态修复措施下边坡土壤理化特性与微生物群落的协同演变规律,为边坡生态修复工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对推动生态修复技术的优化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积技术 生态修复 边坡土壤 土壤理化性质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诱导碳酸盐在土体加固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8
7
作者 周应征 管大为 成亮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97-706,共10页
微生物矿化是近年来在土体改良工程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分支,主要研究微生物活性在改善土体颗粒特性方面的应用。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积(MICP)是实现土体生物胶结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该技术借助脲酶菌的代谢行为诱导碳酸钙,将松散的砂颗粒胶... 微生物矿化是近年来在土体改良工程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分支,主要研究微生物活性在改善土体颗粒特性方面的应用。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积(MICP)是实现土体生物胶结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该技术借助脲酶菌的代谢行为诱导碳酸钙,将松散的砂颗粒胶结成整体,从而提高了土体的力学性能。文章系统性地介绍了MICP研究中的脲酶菌矿化机理、相关处理方法、影响因素、衍生新工艺脲酶诱导碳酸盐沉积EICP及MICP技术在岩土领域的相关现场试验,并对MICP的实用性进行了总结,最后简要讨论了现研究阶段MICP工程应用所面临的挑战和潜在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体改良 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积 碳酸 MICP EIC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胶囊技术的自愈碳酸盐沉淀材料修复强酸环境下的含铅废水研究
8
作者 薛中飞 郑文杰 +2 位作者 王琳 谢毅鑫 秦鹏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15-122,共8页
铅(Pb)金属的积累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并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损害。在过去的几年里,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microbial-induced carbonate precipitation,简称MICP)技术由于其较好的可操作性已被广泛应用于污染场地复原再利用。然而,... 铅(Pb)金属的积累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并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损害。在过去的几年里,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microbial-induced carbonate precipitation,简称MICP)技术由于其较好的可操作性已被广泛应用于污染场地复原再利用。然而,极端环境(比如强酸条件)会导致碳酸盐沉淀的降解,增加Pb^(2+)迁移扩散和二次环境污染风险。将基于微胶囊技术的自愈碳酸盐沉淀材料应用于含铅废水修复,其研究结果表明,在孢子萌发阶段微胶囊不仅防止了孢子受到恶劣pH条件的威胁,而且为孢子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肌苷和酵母提取物等营养来源,还为它们的附着提供了额外的位点,进而实现了细菌孢子与Pb^(2+)的成核,最终达到90%以上的修复效率。从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简称SEM)、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仪(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with 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简称SEM-EDS)和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简称XRD)等细观测试中识别了白铅矿和方解石矿物,而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um,简称FTIR)测试中证实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简称EPS)的存在,这些细观测试结果证实了细菌孢子和矿化产物共同参与了Pb^(2+)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 微胶囊 自愈修复 沉淀动力学 矿化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胶结砂土三轴试验及微观结构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王绪民 郭伟 +2 位作者 余飞 易朝 孙霖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1-85,96,共6页
微生物固化(microbial-induced calcite precipitation,简称为MICP)技术是岩土工程领域新兴的一种地基处理技术。利用该技术可胶结松散土颗粒,改善土体的力学特性。基于一系列试验(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CD剪切、碳酸钙定量化学试验)测... 微生物固化(microbial-induced calcite precipitation,简称为MICP)技术是岩土工程领域新兴的一种地基处理技术。利用该技术可胶结松散土颗粒,改善土体的力学特性。基于一系列试验(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CD剪切、碳酸钙定量化学试验)测试分析了胶结砂样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提高的联系、胶结物含量与砂样c'、φ'值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诱导沉积产生的碳酸钙晶体主要粘附在骨架颗粒接触部位,并高度聚集封堵颗粒孔隙形成连接键,从而产生胶结作用提高试样的力学性能;菌液浓度、注液时间、营养盐浓度会影响碳酸钙的沉积量;碳酸钙含量与砂样的力学性能提高有较好关联性。试验中胶结砂样的碳酸钙含量达到5.39%时,其抗剪强度、凝聚力、内摩擦角可分别提高423%,333%,3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 胶结砂 物理力学指标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土体改良技术研究综述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尚彬 贾苍琴 王贵和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4-238,共15页
微生物土体改良技术就是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诱导生成矿物沉淀或生物膜,从而改变土体结构,改善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为帮助岩土工作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该技术,综述了微生物土体改良技术所涉及的微生物作用机理,分析了该技术的影响因... 微生物土体改良技术就是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诱导生成矿物沉淀或生物膜,从而改变土体结构,改善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为帮助岩土工作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该技术,综述了微生物土体改良技术所涉及的微生物作用机理,分析了该技术的影响因素,归纳了技术的应用情况,并讨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结论为:微生物土体改良技术主要运用微生物矿化作用改良土体;其影响因素众多,影响指标的确定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该技术虽已在土体加固、防渗封堵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但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进行大规模实际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土体改良技术 微生物诱导生成碳酸盐沉淀(MICP) 生物水泥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泥对磷石膏生物胶结的充填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石英 闵洁 +3 位作者 童森森 冯娟 宋艳梅 汪啸林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2-311,共10页
为了解决充填骨料磷石膏强酸性劣化生物胶结充填体材料性能的问题,提出引入碱性固废赤泥的方法,探究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赤泥对磷石膏生物胶结充填料浆和充填体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Microbially Induced Cal... 为了解决充填骨料磷石膏强酸性劣化生物胶结充填体材料性能的问题,提出引入碱性固废赤泥的方法,探究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赤泥对磷石膏生物胶结充填料浆和充填体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Microbially Induced Calcite Precipitation, MICP)作用下,充填骨料中赤泥质量分数从0提高至80%时,充填料浆的泌水率由17%增至44%,表观黏度由585 mPa·s降至121 mPa·s,初、终凝时间分别增加了139%和135%。赤泥质量分数影响磷石膏生物胶结充填体的单轴抗压强度(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UCS)。当赤泥占骨料总质量的20%时,充填体强度最高,为2 070 kPa,而过高的赤泥添加质量分数会导致UCS降低。强度的变化与赤泥的高碱性和干缩性有关。研究为碱性固废赤泥在磷石膏生物胶结充填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实现了固废资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赤泥 磷石膏 充填 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MICP) 巴氏芽孢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P-木钙协同矿化泥质软岩风化土的性能
12
作者 张鹏 于佳林 +1 位作者 秦明光 白晓宇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942-2952,共11页
为提升西南地区泥质软岩风化土加固效果,阐明生物-化学协同机理,首先,采用3种注浆容器,设计解决注浆堵塞问题;其次,开展系统性对比实验,分析胶结液浓度、注浆轮次及单/双相注浆工艺参数的影响;最后,应用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与木质素磺... 为提升西南地区泥质软岩风化土加固效果,阐明生物-化学协同机理,首先,采用3种注浆容器,设计解决注浆堵塞问题;其次,开展系统性对比实验,分析胶结液浓度、注浆轮次及单/双相注浆工艺参数的影响;最后,应用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与木质素磺酸钙相结合的改良方法,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分析评估其加固效果,研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泥质软岩风化土在0.5 mol/L胶结液浓度下固化效果最佳,且单相注浆法的固化效果优于双相法的固化效果;加固后强、中、弱风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分别达1250、1350和1000 kPa;相较于单一MICP技术,该协同方法通过木质素促进了方解石晶型碳酸钙沉淀,形成了更致密的碳酸钙-木质素复合胶结结构,显著提升了土体孔隙的填充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法 木质素磺酸钙 生物-化学协同加固 泥质软岩风化土 单相法注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P增强水泥改良红层泥岩填料力学性能及作用机理
13
作者 肖瑶 邓华锋 +2 位作者 程雷 黄小芸 李建林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00-107,共8页
高速铁路不可避免地穿越工程性质较差的红层泥岩地区,采用自主提取的蜡样芽孢杆菌进行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积(Microbial induced carbonate precipitation, MICP)技术增强水泥改良红层泥岩路基填料的性能,通过比较MICP技术改良前后试样... 高速铁路不可避免地穿越工程性质较差的红层泥岩地区,采用自主提取的蜡样芽孢杆菌进行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积(Microbial induced carbonate precipitation, MICP)技术增强水泥改良红层泥岩路基填料的性能,通过比较MICP技术改良前后试样的物理力学指标,分析其改良效果;结合微观结构测试结果,探究红层泥岩填料的水泥-微生物协同改良机制。与单一水泥改良组相比,水泥-微生物改良组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提高了12.31%~14.25%、渗透系数降低了6.06%~34.06%、无荷载膨胀率降至0.52%~0.65%,表明微生物的掺加对水泥改良土试样的力学强度、抗渗性和抗膨胀性均有明显提升作用。水泥水化反应和微生物矿化反应同时进行、相互促进,在二者共同作用下,生成了更多的碳酸钙晶体及水化硅酸钙(C-S-H)凝胶等胶结物质填充土颗粒间孔隙并胶结相邻的土颗粒,使得填充后试样的孔隙尺寸及数量均减小,同时增加了颗粒间的接触位点,使得相邻颗粒间胶结得更为紧密,进而改善试样内部孔隙结构、增强颗粒间胶结性能,从而提升红层泥岩填料的物理力学性能。预期研究成果可为微生物增强水泥土技术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积 红层泥岩填料 力学特性 抗膨胀性 增强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MICP技术对矿区锰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影响
14
作者 许欣 李勃昔 +5 位作者 刘雪峰 皇晓刚 段耀庭 牛磊 王哲 郑春丽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39-1450,共12页
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采,矿区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特别是锰污染对土壤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技术(MICP)修复内蒙古某铁锰尾矿区周边农田污染土壤,探索了巴氏芽孢杆... 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采,矿区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特别是锰污染对土壤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技术(MICP)修复内蒙古某铁锰尾矿区周边农田污染土壤,探索了巴氏芽孢杆菌与助剂(生物炭)和成核剂(柠檬酸钠)的联合使用对土壤修复效果的影响。通过设置空白对照组(CK)、菌剂单独处理组(B)、菌剂+助剂组(B+A)、菌剂+成核剂组(B+N)多种处理组,评估不同修复方法对土壤pH值、容重、含水率、养分、有机质含量、酶活性以及锰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MICP技术显著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肥力,降低了土壤中锰的可交换态和浸出毒性,且强化处理组(B+A和B+N)比单一菌剂处理更有效。修复后,土壤中锰的碳酸盐结合态显著增加,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明显降低,作物生长得到显著促进。研究表明,MICP技术,尤其是通过添加外源助剂和成核剂的强化处理,能够有效修复矿区污染土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MICP) 矿区土壤修复 锰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Triton X-100提升巴氏芽孢杆菌脲酶活性的效果
15
作者 肖瑶 邓华锋 +2 位作者 李建林 熊雨 程雷 《材料导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5-211,共7页
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积(MICP)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绿色加固技术,如何提升MICP技术的加固效能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热点,本工作重点结合巴氏芽孢杆菌产脲酶原理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特点,设计采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提升... 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积(MICP)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绿色加固技术,如何提升MICP技术的加固效能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热点,本工作重点结合巴氏芽孢杆菌产脲酶原理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特点,设计采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提升MICP效能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试验分析确定了活性剂的最优处理条件,即掺量1.37%、处理时间5.02 h、处理温度34.28℃、菌胶比1∶2.11;(2)采用最优条件处理的巴氏芽孢杆菌对钙质砂进行加固后,钙质砂固化体碳酸钙含量和无侧限抗压强度分别提升了25.48%和22.83%;(3)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增大了巴氏芽孢杆菌的细胞膜通透性,一方面使得更多的胞内脲酶释放到细胞外,同时更多的尿素分子进入到细胞内,促进了尿素水解,提升了碳酸钙的生成速率;另一方面使得以细菌为核点生成的碳酸钙胶凝体的结构更为致密,在这两方面作用下,MICP效能得到有效提升。相关思路和研究结果可为MICP加固效果的提升提供新的参考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积 脲酶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细胞膜通透性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纳米羟基磷灰石的矿化技术修复铅污染水和一维土柱的试验研究
16
作者 何文杰 郑文杰 +3 位作者 谢毅鑫 薛中飞 秦鹏 吕鑫江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5-56,共12页
重金属污染是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都有严重的潜在影响。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MICP)和酶诱导碳酸盐沉淀(EICP)是环境岩土修复铅污染的重要技术,但2种技术在高浓度铅污染中固化效率较低。文章探究纳米羟基磷灰石协同M... 重金属污染是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都有严重的潜在影响。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MICP)和酶诱导碳酸盐沉淀(EICP)是环境岩土修复铅污染的重要技术,但2种技术在高浓度铅污染中固化效率较低。文章探究纳米羟基磷灰石协同MICP和EICP技术(MICP-nHAP和EICP-nHAP)修复高浓度铅污染水和黄土的潜力,并对固化效率和强化机理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在纳米羟基磷灰石协同作用下,MICP与EICP固化效率明显提高,且产生更稳定的矿化产物碳酸磷酸铅(Pb_(10)(PO_(4))6CO_(3))。将该技术应用于铅污染黄土中,土中可交换态Pb明显降低,MICP-nHAP和EICP-nHAP技术修复后赋存形态以铁锰氧化态Pb为主,相较MICP与EICP技术修复后的碳酸盐结合态Pb具有更高的化学稳定性和更低的生态毒性。因此,纳米羟基磷灰石协同MICP与EICP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结果可为修复高浓度铅污染水和黄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MICP) 诱导碳酸盐沉淀(EICP) 黄土 纳米羟基磷灰石 固化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_(2)-MICP协同固化淤泥效能评价与驱动机制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浩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7-125,共9页
绿色低碳化学固化技术研发是“双碳”背景之下实现淤泥质地基快速加固的有效保障。为此,创新性提出活性纳米SiO_(2)联合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MICP)协同技术对淤泥进行固化改性,通过试样无侧限抗压强度、pH变化、Ca^(2+)利用率和扫描电... 绿色低碳化学固化技术研发是“双碳”背景之下实现淤泥质地基快速加固的有效保障。为此,创新性提出活性纳米SiO_(2)联合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MICP)协同技术对淤泥进行固化改性,通过试样无侧限抗压强度、pH变化、Ca^(2+)利用率和扫描电镜等手段分析其加固效能与作用机理。结果表明:①当纳米SiO_(2)掺量不高于0.1%时,SiO_(2)-MICP固化淤泥试样抗压强度随纳米SiO_(2)掺量增加而增大;②相比未添加纳米SiO_(2)的MICP固化试样,0.5、1和2 mol/L Ca^(2+)浓度下0.1%纳米SiO_(2)联合MICP固化试样抗压强度对应提升64.21%、10.28%和75.98%;③纳米SiO_(2)可为MICP提供新成核位点且填充孔隙,诱导淤泥试样中生物矿物由文石向方解石转化,且凝胶产物生成促进试样强度进一步升高;④纳米SiO_(2)提高胶结液中Ca^(2+)利用量和利用率,并调节液相环境中pH值水平。微生物诱导产生生物CaCO_(3)(发挥胶结、填充、架桥等作用)和纳米SiO_(2)物化效应(即矿物生长新成核位点、微集料填充、胶凝产物),二者联合作用促使淤泥固化体力学特性的提升和微观骨架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_(2) 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 无侧限抗压强度 Ca^(2+)利用 扫描电镜 固化淤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Ca^(2+)对两种产脲酶细菌修复Cd-As复合污染水稻土的影响
18
作者 王金坪 费藏乐 +6 位作者 邵梦迪 杨润 罗燕 黄金富 蔡倩 伍钧 徐敏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6-832,共7页
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Microbially induced carbonate precipitation,MICP)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为促进MICP过程,提高土壤修复效果,以Cd-As复合污染的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利用巴氏八叠球菌(Octococcus pasteurii)和蜡... 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Microbially induced carbonate precipitation,MICP)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为促进MICP过程,提高土壤修复效果,以Cd-As复合污染的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利用巴氏八叠球菌(Octococcus pasteurii)和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两种产脲酶细菌,分析比较了外源添加氯化钙(CaCl2)对两种菌株固定土壤中Cd、As效果的影响,并对修复后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两种菌株均能固定土壤Cd、As,其中,蜡样芽孢杆菌对土壤Cd、As的固定效果更佳,与巴氏八叠球菌处理相比,蜡样芽孢杆菌处理下土壤有效态Cd、As含量分别降低了16.7%、11.1%;添加外源Ca^(2+)后,在两种细菌处理下有效态Cd、As含量均发生显著变化,分别降低了17.3%~22.2%、16.8%~26.7%,可见Ca^(2+)的添加能有效促进MICP过程,促进对Cd、As的固定。此外,与未添加Ca^(2+)处理相比,添加Ca^(2+)后,两种细菌处理下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活性(52.6%~113.3%)、蔗糖酶活性(13.1%~28.9%)、碱解氮含量(3.4%~25.5%)、速效钾含量(2.1%~34.1%)以及微生物多样性,表明外源Ca^(2+)可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及土壤生态功能。综上,基于MICP作用,可通过添加外源Ca^(2+)来增强产脲酶细菌对Cd-As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其中,蜡样芽孢杆菌修复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MICP) 外源Ca^(2+) 产脲酶细菌 土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养盐浓度对胶结砂试样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33
19
作者 王绪民 郭伟 +2 位作者 余飞 易朝 孙霖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363-368,374,共7页
采用2次注入菌液方式,制备不同浓度营养盐处理的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胶结砂样。通过固结排水三轴试验和碳酸钙定量化学试验测定试样强度参数及碳酸钙(CaCO_3)含量,分析了营养盐浓度对胶结砂物理力学特性的影响及碳酸钙沉淀量试... 采用2次注入菌液方式,制备不同浓度营养盐处理的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胶结砂样。通过固结排水三轴试验和碳酸钙定量化学试验测定试样强度参数及碳酸钙(CaCO_3)含量,分析了营养盐浓度对胶结砂物理力学特性的影响及碳酸钙沉淀量试样强度指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同等反应时间、同等体积营养盐溶液条件下,随着营养盐浓度的提高试样强度逐渐升高,且达到一定峰值后再下降;碳酸钙晶体分布形态较好条件下,变形模量随着试样干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碳酸钙晶体分布形态和沉淀含量共同影响MICP试样强度的提高,试验中0.5 M试样强度提高效果最好,碳酸钙含量、黏聚力、内摩擦角分别为6.03%、46.9 k Pa和41.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 胶结砂 物理力学指标 营养盐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环境下巴氏芽孢杆菌驯化及钙质砂固化效果研究 被引量:20
20
作者 肖瑶 邓华锋 +2 位作者 李建林 程雷 朱文羲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95-404,共10页
为了提升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MICP)技术在海洋环境下对钙质砂的加固效果,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设计进行了人工海水环境下巴氏芽孢杆菌多梯度人工驯化培养试验,并结合MICP固化钙质砂柱的力学试验和微细观结构分析,对巴氏芽孢杆菌的驯化... 为了提升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MICP)技术在海洋环境下对钙质砂的加固效果,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设计进行了人工海水环境下巴氏芽孢杆菌多梯度人工驯化培养试验,并结合MICP固化钙质砂柱的力学试验和微细观结构分析,对巴氏芽孢杆菌的驯化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海水环境下五梯度驯化后细菌的菌液浓度可达到淡水环境的97%以上,其与胶结液作用后碳酸盐的生成量较淡水环境下有一定幅度提高;(2)驯化后的巴氏芽孢杆菌具有很好的温度适应能力,在10~30℃温度下均有较好的MICP性能;(3)海水环境下加固的钙质砂柱无论是碳酸盐生成量还是无侧限抗压强度均较未驯化前高,尤其是五梯度驯化后的细菌,驯化后的细菌菌体变小,在海水环境生成的碳酸盐(碳酸钙和碳酸镁)晶体更小,更加致密,能更好地填充钙质砂颗粒的孔隙并胶结相邻的钙质砂颗粒,具有更优异的MICP性能。相关研究思路和方法可为MICP技术在海洋环境钙质砂地基加固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环境 梯度驯化 钙质砂 巴氏芽孢杆菌 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MIC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