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源碎屑岩中微生物诱发的沉积构造的成因类型及其分类体系 被引量:24
1
作者 梅冥相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9-436,共18页
当蓝绿藻被修正为蓝细菌的时候,多年使用的藻席的概念就被修正为微生物席。科学家们长期观察和研究的结果表明:微生物席实际上是一种多种生物共生的、而且是同营养生物的同生微生物群落,这个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几乎包含了曾经出现在地球... 当蓝绿藻被修正为蓝细菌的时候,多年使用的藻席的概念就被修正为微生物席。科学家们长期观察和研究的结果表明:微生物席实际上是一种多种生物共生的、而且是同营养生物的同生微生物群落,这个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几乎包含了曾经出现在地球上的所有的新陈代谢途径。尽管还存在一些争议,多年来认为碳酸盐叠层石是"藻席"(微生物席)的建造物的理念,促使沉积学家们在碎屑岩中寻找微生物席的生命活动留下的痕迹。随着对早年描述的一些可疑的遗迹化石的重新解释,产生了席底和席底构造的新概念;也随着现代和化石记录中更多的与微生物席相关的沉积构造在碎屑岩中的发现,从而出现了将碎屑岩中的微生物诱发的沉积构造(Microbial induced sedimentary structure;简称为MISS构造)归到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的新认识;在强调了包含一个较宽泛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基础上,微生物诱发的沉积构造还被进一步归为微生物席生长、新陈代谢、破坏、腐烂和成岩过程几个大类。成因类型的挖掘和分类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在地球生物学框架下的碎屑岩微生物席沉积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因类型 分类体系 微生物诱发的沉积构造 碎屑岩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东部地区桥头组微生物诱发沉积构造(MISS)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吴子杰 张德明 +8 位作者 范海滨 张国仁 邱隆伟 王海鹏 仲米山 耿树峰 郑伟 高福亮 赵汉卿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405-2408,共4页
1研究目的辽宁东部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的东北缘(Zhao Guochun et al.,2012)。该地区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地层发育,层序保存完整且出露较好,是研究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界的关键地区之一。桥头组分布于辽宁东部的本溪、辽阳、丹... 1研究目的辽宁东部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的东北缘(Zhao Guochun et al.,2012)。该地区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地层发育,层序保存完整且出露较好,是研究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界的关键地区之一。桥头组分布于辽宁东部的本溪、辽阳、丹东、大连等地区,曾被认为形成于新元古代晚期南华纪(辽宁省地质勘查院,2017)。近些年随着同位素测年技术的广泛应用,桥头组形成于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的观点被广泛认可(Zhang Wen et al.,2020,2021;Zhao Hanqing et al.,2020),但目前针对桥头组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物源分析及其对华北克拉通古地理重建等方面(Zhang Shuahong et al.,2016;He Tianchen et al.,2016;Zhang Wen et al.,2020,2021;Zhao Hanqing et al.,2020),少量文献则根据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传统地质方法对桥头组的古气候进行研究(曲洪祥等,2011;田德欣等,2018;吴子杰等,2020),但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诱发沉积构造 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 桥头组 辽宁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49
3
作者 梅冥相 孟庆芬 刘智荣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53-367,共15页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沉积学家Pettijohn和Potter曾经将形成原生沉积构造的地质作用划分为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变形作用。在沉积期间和沉积之后到沉积物还未固结之前由上述作用所产生的沉积构造被定义为"原生沉积构造&quo...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沉积学家Pettijohn和Potter曾经将形成原生沉积构造的地质作用划分为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变形作用。在沉积期间和沉积之后到沉积物还未固结之前由上述作用所产生的沉积构造被定义为"原生沉积构造",包括各种类型的层理、层面上的各种作用痕迹以及各种变形现象。在该分类之中,叠层石被定义为突出沉积面的正生长构造,这种构造由微生物与同沉积胶结作用共同构建而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随着研究程度的深入,沉积学家们越来越认识到除了叠层石以外,微生物还会形成一种并不突出于底层面的原生沉积构造,并被认为是微生物席或微生物膜与各种物理作用营力共同作用的产物。这些作用营力包括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变形作用。该类沉积构造被定义为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并被归为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正如叠层石主要产在前寒武纪以及显生宙未受到后生动物强烈改造的浅水环境中一样,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也主要发育在前寒武纪,以及显生宙的一些未受到后生动物强烈改造的潮坪和潟湖等环境之中。因此,该类沉积构造(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的研究,对于前寒武纪沉积环境重塑具有重要意义。燕山地区元古界串岭沟组和大红峪组碎屑岩中的变余波痕、皱饰构造和纺锤状裂缝,是碎屑岩中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的代表;高于庄组第三段非叠层石碳酸盐岩(以灰岩为主)层面上发育大型皱饰构造和变余波痕,是碳酸盐岩中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的代表。这些沉积构造的发现和初步研究,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原生沉积构造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宜阳下三叠统刘家沟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演化及其对古环境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2
4
作者 邢智峰 周虎 +2 位作者 林佳 王敏 郑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1-206,共16页
河南宜阳地区下三叠统刘家沟组红色砂岩中发育数十种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MISS),如皱饰构造、脱水裂痕、微生物席碎片等。按照其形态特征的演化可分为4个不同的组合,由下往上依次为皱饰构造组合、隆脊构造组合、小型脱水裂痕组合和大型... 河南宜阳地区下三叠统刘家沟组红色砂岩中发育数十种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MISS),如皱饰构造、脱水裂痕、微生物席碎片等。按照其形态特征的演化可分为4个不同的组合,由下往上依次为皱饰构造组合、隆脊构造组合、小型脱水裂痕组合和大型脱水裂痕组合,其分别反映了不同的古环境与古气候:(1)皱饰构造组合反映了弱氧化的温暖、潮湿环境;(2)隆脊构造组合反映了富氧的温暖、潮湿环境;(3)小型脱水裂痕组合反映了弱氧化的温暖、半干旱环境;(4)大型脱水裂痕组合反映了富氧的炎热、半干旱—干旱环境。依据研究区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岩石学特征,认为早三叠世宜阳地区的古环境由湿润、温暖、弱氧化向炎热、半干旱、富氧转变。两者比较表明,宜阳地区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的发育与演化是对早三叠世陆相古环境细微变化的联动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 脱水裂痕 皱饰构造 古气候 下三叠统 河南宜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地区中元古代微生物席成因构造--远古时期微生物群活动的沉积标识 被引量:52
5
作者 史晓颖 王新强 +2 位作者 蒋干清 刘典波 高林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77-586,I0001,I0002,共12页
贺兰山中段中元古界黄旗口组石英砂岩中发现丰富的微生物席成因构造(MISS),包括由微生物席生长、破坏和腐烂过程形成的3种类型、9种不同形态的构造;与华北大红峪组发现的同类构造在成因类型与多样性方面具有很强的可对比性。砂岩中发育... 贺兰山中段中元古界黄旗口组石英砂岩中发现丰富的微生物席成因构造(MISS),包括由微生物席生长、破坏和腐烂过程形成的3种类型、9种不同形态的构造;与华北大红峪组发现的同类构造在成因类型与多样性方面具有很强的可对比性。砂岩中发育双向交错层理、冲洗层理、高角度单斜层理系和波痕,泥质粉砂岩夹层中发育波痕与泥裂,表明微生物席主要发育于潮间带上部至潮上带下部环境。MISS构造在华北地台长城系下部砂岩中的广泛存在表明在1.6 Ga前以蓝细菌为主的微生物群在环潮坪碎屑环境也很活跃,可能代表了微生物由海洋向陆地环境发展的过渡阶段。具光合作用功能的制氧蓝细菌的蓬勃发展可能是引发中元古代海洋化学条件发生转变、含氧量增高的重要原因,并为真核生物及宏观藻类的兴起创造了条件。研究表明,黄旗口组与华北大红峪组大致同时,反映了Columbia超大陆裂解期华北地台开始拉伸一张裂、缓慢沉降的构造古地理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中段 中元古界黄旗口组 微生物席成因构造(MISS) 环潮坪碎屑沉积 华北地台西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宜阳地区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17
6
作者 张利伟 杨文涛 牛永斌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51-1060,共10页
有关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及其生物地质过程的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深刻认识地球早期生命演化以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的重要桥梁。目前报道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主要集中在海相沉积中,而陆相碎屑岩沉积中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研究... 有关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及其生物地质过程的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深刻认识地球早期生命演化以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的重要桥梁。目前报道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主要集中在海相沉积中,而陆相碎屑岩沉积中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研究较少。本文介绍了河南省宜阳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陆相碎屑岩中发育的以微生物席生长特征、微生物席破坏特征为主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认为这些沉积构造的发育与二叠纪末地质灾变事件造成的特殊水体化学环境和严重退化的生态系统相关,属陆相环境中的"错时相"沉积。研究区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的发现对于二叠纪末地质灾变期生物绝灭与复苏奥秘的探索、陆相地层的划分、海相—陆相地层的对比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陆相沉积 生物绝灭与复苏 错时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鲁山中元古界云梦山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发育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9
7
作者 邢智峰 刘云龙 +2 位作者 付玉鑫 齐永安 郑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6-54,共9页
前寒武纪的生物界是以微生物为主导的,微生物所引起的生物沉积构造的研究一直受到地质学家重视。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碳酸盐岩地层,近年来以发育在碎屑岩地层为主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MISS)也成为地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豫西鲁山地区云... 前寒武纪的生物界是以微生物为主导的,微生物所引起的生物沉积构造的研究一直受到地质学家重视。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碳酸盐岩地层,近年来以发育在碎屑岩地层为主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MISS)也成为地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豫西鲁山地区云梦山组隶属于中元古界汝阳群,在构造古地理上属于华北地台南缘,主要为一套陆源碎屑岩沉积,其层面发育了大量的MISS,且类型多样。MISS类型的分布特征对精细环境有良好的指示作用;MISS的大量发育表明了当时微生物群落的繁盛,揭示了当时的微生物群落对古环境具有的强大改造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MISS) 鲁山地区 云梦山组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济源下寒武统辛集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白万备 齐永安 +2 位作者 郭英海 王敏 郑伟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1-68,共8页
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MISS)是微生物在沉积物和水界面与沉积环境相互作用,并通过微生物的生长、新陈代谢、破坏、腐烂等过程在沉积物中留下的各种生物作用的沉积构造,对于恢复古沉积环境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也是近年来遗迹学研究的热点... 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MISS)是微生物在沉积物和水界面与沉积环境相互作用,并通过微生物的生长、新陈代谢、破坏、腐烂等过程在沉积物中留下的各种生物作用的沉积构造,对于恢复古沉积环境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也是近年来遗迹学研究的热点。河南济源地区下寒武统辛集组的石英砂岩层面上发现了大量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通过宏观形态描述及微观分析,可识别出微生物席生长构造和微生物席破坏构造2种类型,微生物席生长构造中可见肯尼亚构造和细小网状生长脊,微生物席破坏构造以多边形脱水砂裂、曲形脱水砂裂及纺锤状脱水砂裂最为常见。环境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主要发育在潮间带,表明潮间带是微生物生长的良好环境。对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成因机理的模拟表明后生动物的缺乏、砂质基底、光照、水动力条件及周期性暴露等因素对于其发育和保存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潮下带-潮间带过渡区域发育的纺锤状脱水砂裂形成的主控因素为光照条件及上覆快速沉积物的压力,而潮间带多边形脱水砂裂形成的主控因素是周期性暴露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 早寒武世 辛集组 潮坪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微生物丘沉积演化特征 被引量:18
9
作者 徐哲航 兰才俊 +3 位作者 杨伟强 诸丹诚 马肖琳 邹华耀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25,共11页
微生物丘是四川盆地灯影组的主要油气储集相带。基于岩心与野外露头观测,运用薄片鉴定和X衍射分析等手段,归纳了微生物丘中主要岩石类型和特殊构造。结果表明:微生物丘中的主要岩性包括藻纹层白云岩、藻叠层白云岩、泡沫绵层白云岩、藻... 微生物丘是四川盆地灯影组的主要油气储集相带。基于岩心与野外露头观测,运用薄片鉴定和X衍射分析等手段,归纳了微生物丘中主要岩石类型和特殊构造。结果表明:微生物丘中的主要岩性包括藻纹层白云岩、藻叠层白云岩、泡沫绵层白云岩、藻凝块白云岩、藻格架白云岩、藻砂屑白云岩、角砾状藻白云岩等,而格架状构造是微生物丘中的重要沉积构造;微生物丘可划分为丘基、丘核、丘坪、丘盖、丘翼5种微相,以海平面变化为主要依据总结出丘基-丘核-丘盖、丘基-丘核-丘坪、丘基-丘核-丘翼3种垂向沉积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格架状构造 微生物沉积模式 震旦系灯影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碳酸盐岩分类、沉积环境与沉积模式 被引量:18
10
作者 胡安平 沈安江 +2 位作者 郑剑锋 王鑫 王小芳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5,共15页
针对现有微生物碳酸盐岩分类不够系统、岩石类型及组合的环境意义不明确、岩相古地理重建缺乏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模式指导等科学问题,通过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2个元古宇剖面和3个显生宇剖面详细的岩类学和岩石组合序列研... 针对现有微生物碳酸盐岩分类不够系统、岩石类型及组合的环境意义不明确、岩相古地理重建缺乏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模式指导等科学问题,通过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2个元古宇剖面和3个显生宇剖面详细的岩类学和岩石组合序列研究,取得3项成果与认识:①建立了构造尺度和形态特征相结合的系统的微生物碳酸盐岩分类方案。②明确了微生物碳酸盐岩岩石类型及组合的环境意义。风暴浪基面之下远端以欠补偿黑色泥岩和硅质岩沉积为主,近端的下斜坡以具丘状结构的纹理石碳酸盐岩和灰泥丘建造为主;风暴浪基面和正常浪基面之间的上斜坡以小-中型泡沫状、团块状凝块石碳酸盐岩和小-中型柱状、锥状、穹窿状叠层石碳酸盐岩建造为主;正常浪基面与平均低潮线之间以大-中型波状叠层石碳酸盐岩建造为主;平均低潮线之上的潮坪环境以大-中型层(席)状微生物碳酸盐岩、丘状微生物碳酸盐岩建造为主。③建立了缓坡沉积体系和镶边沉积体系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模式。这些认识对微生物碳酸盐岩岩相古地理重建和储层分布预测具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尺度 形态特征 分类 微生物碳酸盐岩 沉积模式 缓坡沉积体系 镶边沉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上最老的硅质碎屑潮汐沉积中的微生物席状体
11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2期71-71,共1页
关键词 硅质碎屑 微生物 潮汐沉积 地球 旋卷构造 细菌细胞 沉积构造 构造特征 太古界 叠层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微观角度认识微生物席在中元古代的繁盛——以豫西云梦山组为例 被引量:16
12
作者 邢智峰 齐永安 +1 位作者 郑伟 袁余洋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57-865,共9页
豫西云梦山组发育了大量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MISS)。在地层纵剖面上,毫米级的深色沉积物层和浅色的石英颗粒层交替出现,形成典型的微生物席纹层,代表着微生物席在沉积表面的多次生长和埋藏。深色层包含有泥质物和细砂—粉砂颗粒,被认... 豫西云梦山组发育了大量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MISS)。在地层纵剖面上,毫米级的深色沉积物层和浅色的石英颗粒层交替出现,形成典型的微生物席纹层,代表着微生物席在沉积表面的多次生长和埋藏。深色层包含有泥质物和细砂—粉砂颗粒,被认为是先前微生物席的残留区;浅色层则是较纯净的石英颗粒,由物理沉积作用形成。进一步对纹层区的薄片观察揭示了5种明显的MISS微结构类型,分别是:波曲层(wavy crinkled laminae)、网状结构(network fabrics)、定向颗粒层(oriented grains)、细小颗粒层(mat layer bound small grains)和重矿物层(heavy mineralsmat layer bound)。这些微结构代表了微生物席在沉积物表面殖居、生长、代谢以及与沉积物相互作用的一些特征,同时也指示了当时的水动力状况和古环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 云梦山组 微生物 微生物席纹层 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寒武纪与微生物席相关的粉砂岩岩墙——以天津蓟县古元古界串岭沟组为例 被引量:21
13
作者 梅冥相 高金汉 +1 位作者 孟庆芬 刘智荣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7-50,共14页
在天津蓟县剖面古元古界串岭沟组下部的环潮坪相粉砂质泥页岩细粒沉积中,发育许多粉砂岩岩墙。由于该粉砂岩岩墙在层面上和层内具有特别的形态,因而对其成因具有多种解释:在层面上呈纺锤状粉砂岩裂缝以及在层内呈砂质充填管形态,从而被... 在天津蓟县剖面古元古界串岭沟组下部的环潮坪相粉砂质泥页岩细粒沉积中,发育许多粉砂岩岩墙。由于该粉砂岩岩墙在层面上和层内具有特别的形态,因而对其成因具有多种解释:在层面上呈纺锤状粉砂岩裂缝以及在层内呈砂质充填管形态,从而被认为是最古老的后生动物遗迹化石;在层内呈弯弯曲曲的粉砂岩岩墙以及明显的流体化作用特点,所以又被解释为地震振荡作用形成的液化砂岩脉。显微镜下,这种岩墙具有明显的富残余有机质构成的边界,以及由粉砂颗粒相对聚集所显示出的明显的流体化作用特征;再加上与这种粉砂岩岩墙共生的沉积构造主要是皱饰构造,局部还发育变余波痕,由此表明沉积面上曾经发育过微生物席。因此,这种粉砂岩岩墙应该解释为沉积面在曾经被微生物席封闭的情况下,相对富含有机质的细粒沉积物在早期成岩作用过程中所发生的脱气作用和脱水作用的产物,最终可以归为由微生物形成的沉积构造的一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蓟县 古元古界 串岭沟组 粉砂岩岩墙 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席底构造到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沉积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 被引量:42
14
作者 梅冥相 高金汉 孟庆芬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3-422,共10页
发育微生物席或微生物膜的沉积底被形象地称为席底,在席底上由于微生物席的发育使沉积物富黏性而抗水流改造,并在沉积面和沉积层内形成一系列奇形怪状的原生沉积构造,如变余波痕、皱饰构造、微生物席碎片、纺锤状或次圆状收缩裂缝等等,... 发育微生物席或微生物膜的沉积底被形象地称为席底,在席底上由于微生物席的发育使沉积物富黏性而抗水流改造,并在沉积面和沉积层内形成一系列奇形怪状的原生沉积构造,如变余波痕、皱饰构造、微生物席碎片、纺锤状或次圆状收缩裂缝等等,这些构造都归为席底构造;与席底相对应,那些不发育微生物席或微生物膜的沉积面则称为混合底,在混合底上单个沉积颗粒受到水流剪切与变形作用的改造而形成诸如正常波痕等原生沉积构造,这些沉积构造则归为混合底构造。席底和席底构造的概念很重要,用来专指微生物沉积作用的产物而区别于混合底和混合底构造。从沉积学概念的演变方面分析,混合底构造就是1964年Pettijohn和Potter所定义的原生沉积构造,他们曾经将其归为4大类并且沿用至今;席底构造也就是微生物形成的(或相关的)原生沉积构造,由于其在形成机理和形态上与Pettijohn和Potter所定义的原生沉积构造存在较大的区别,Noffke 2001年认为其应该具有合适的分类位置,所以就将席底构造归为“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并纳入Pettijohn和Potter 1964年的原生沉积构造的分类体系之中。从席底构造到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概念的演变表明了万能的微生物在沉积作用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沉积学家对微生物沉积作用认识的深入。这些相关的沉积构造及其所形成的席底,就像叠层石(被当作正生长原生沉积构造)一样在前寒武纪地层之中较为普遍。随着后生动物的大规模出现而造成的寒武纪“农艺革命”(Agronom ic revolution)的开始,显生宙的席底及其相关的席底构造多出现在那些不适宜后生动物居住的地方并大多被混合底及其相关的混合底构造所替代;因此,与微生物相关的原生沉积构造,除熟知的叠层石以外,在席底上发育的一系列原生沉积构造,由于其具有特别的指相意义并有助于古环境重塑而被很自然地归到“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该类构造由于其在前寒武纪的普遍性和显生宙的局限分布性,特别是在生物大灭绝事件之后的灾难性泛滥,对于研究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说,从席底构造到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是近年来沉积学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较为重要的基本概念。根据这一重要概念,对前寒武纪地层中一些常常被认为是遗迹化石、长期以来存在的“臼齿状构造谜”(Molar-tooth structure en igm a)等奇形怪状的沉积构造的成因以及从前寒武纪到显生宙地层中均有分布的特殊的纹理化构造等,将会得到一些更加合理的认识;另一方面,关于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表层生物变化与沉积变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将会发现更多的新问题而得到进一步的思考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席底构造 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 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 有意义的概念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前寒武纪一些沉积构造成因的思考:以天津蓟县剖面为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贺娟 孙晓岭 王德海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44-54,共11页
天津蓟县剖面元古界地层中发育一类特殊的沉积构造。通过对蓟县剖面发育的砂脉构造和臼齿构造(微亮晶集合体)进行对比研究,分别从宏观、微观特征以及发育的层序地层位置等角度归纳两者的异同,包括外观形态、与底基质接触关系、与层理关... 天津蓟县剖面元古界地层中发育一类特殊的沉积构造。通过对蓟县剖面发育的砂脉构造和臼齿构造(微亮晶集合体)进行对比研究,分别从宏观、微观特征以及发育的层序地层位置等角度归纳两者的异同,包括外观形态、与底基质接触关系、与层理关系、组成矿物成分、沉积环境、成岩特征、孔隙系统的扩展方式、分布时限、成因模式等。此外,通过与宏观藻类化石共生的臼齿构造微观特征研究,揭示臼齿构造微生物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砂脉构造在海进期—高水位早期形成,臼齿构造形成于最大海泛期以后的深水环境,风暴浪基面附近更发育,并受风暴流和原孔隙流体的对流渗流作用影响;由于广泛的海进造成微生物群落异常繁殖,在沉积底基质上发育微生物席,微生物席暴露后脱水干裂,而后在水动力作用下充填碎屑颗粒形成砂脉构造,这属于物理地质作用过程引起的再沉积作用结果;相比而言,臼齿构造的形成更复杂,元古代时期大气中CO2分压几次大的波动是控制微亮晶形成的主因,致使海水中碳酸钙过饱和度很大,风暴流和孔隙流体快速渗流混合作用带来了微亮晶成核的原始微粒碎屑,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导致微亮晶在先存裂隙或底基质孔隙空间中快速成核和结晶生长;伴随微亮晶的生长,孔隙流体从孔隙中排出并向周围孔隙介质运移扩散,使得孔隙流体压力在附近基质中积累,导致裂隙进一步发展和臼齿构造的形态复杂性,这属于风暴作用诱导的化学地质作用过程引起的再沉积结果,涉及微生物-化学-流体力学耦合作用影响。砂脉构造和臼齿构造都经历过微生物席发育-埋藏-脱水脱气作用,都可以归为微生物引起的原生沉积构造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脉构造 臼齿构造 微生物 沉积构造 还原环境 蓟县剖面 孔隙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皱饰构造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7
16
作者 郭荣涛 郭丽娜 霍荣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23,30,共9页
在综述皱饰构造成因研究历程和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评述了4种有代表性的皱饰构造形成模式,其核心问题是在皱饰构造的形成过程中微生物席和物理作用的参与方式,以及受造席者、透光性、水动力条件、基底类型和生物扰动五大因... 在综述皱饰构造成因研究历程和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评述了4种有代表性的皱饰构造形成模式,其核心问题是在皱饰构造的形成过程中微生物席和物理作用的参与方式,以及受造席者、透光性、水动力条件、基底类型和生物扰动五大因素的影响程度。在对皱饰构造和现代微生物席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皱饰构造与微生物席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所以通过对现代微生物席的生长发育环境进行综合研究,推测了有利于皱饰构造发育的古环境。皱饰构造一般发育于潮间坪和滨外过渡带,并且在显生宙一般与生物扰动作用具有不相容性。皱饰构造是发育最普遍、受关注最广泛的保存在硅质碎屑岩中的微生物诱导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所以理清皱饰构造的成因模式及古地理分布,有利于碎屑岩微生物席学的发展,可以为理解硅质碎屑岩中的特殊沉积构造提供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皱饰构造 大象皮构造 肯尼亚构造 微生物 微生物诱发的沉积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西缘中元古界黑山组MISS构造的发现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9
17
作者 刘军平 刘卫东 +4 位作者 李维科 李健 何世军 莫雄 关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61-468,共8页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剖面研究,在扬子西缘云南东川地区黑山组发现大套流纹质凝灰质板岩夹层,获得LA-ICP-MS锆石U-Pb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522±15 Ma,同时在中元古界黑山组泥质板岩中发现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MISS),通过对MISS及围...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剖面研究,在扬子西缘云南东川地区黑山组发现大套流纹质凝灰质板岩夹层,获得LA-ICP-MS锆石U-Pb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522±15 Ma,同时在中元古界黑山组泥质板岩中发现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MISS),通过对MISS及围岩进行电子探针、XRF分析及能谱分析,研究发现MISS主要成分为P、S、Fe、Cr,明显是微生物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化合物特征;而围岩主要为Al、Si、K、Mg、Ti,为正常黏土质矿物组成元素,两者存在较大差别。笔者等发现的MISS是目前扬子西南缘已知发现的最古老的MISS;MISS在黑山组的出现表明了中元古代时期微生物群落的繁盛,反映了当时沉积环境为滨岸浅水潮上带,在凹陷的位置微生物参与形成了这样不规则的条带皱饰构造,为中元古代地层微生物区域对比、古环境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对于恢复康滇裂谷盆地的生物—沉积作用和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 古环境 锆石U-PB 中元古界 黑山组 东川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源碎屑细粒沉积岩中收缩裂隙形成机制研究进展及地质意义
18
作者 李钊 孙雨 +3 位作者 闫百泉 于利民 王鑫锐 刘如昊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93-2307,共15页
陆源碎屑细粒沉积岩收缩裂隙广泛发育(湖)海陆过渡相中,其成因机制对古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也是震积岩和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调研国内外收缩裂隙的相关研究,系统总结了收缩裂隙的形态特征、成因机制及其研究... 陆源碎屑细粒沉积岩收缩裂隙广泛发育(湖)海陆过渡相中,其成因机制对古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也是震积岩和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调研国内外收缩裂隙的相关研究,系统总结了收缩裂隙的形态特征、成因机制及其研究的地质意义。结果表明:收缩裂隙主要发育在(湖)海陆过渡相粉砂岩与黏土岩互层的陆源碎屑细粒沉积岩中,通常发育在粉砂岩层的底面,向下逐渐尖灭于下部黏土岩层,呈肠状、脉状或蠕虫状的粉砂质充填,其层面形态可分为纺锤形裂隙、不规则裂隙、多边形裂隙等多种类型,反映了不同的沉积环境。收缩裂隙的成因包括与盐度变化相关的合气作用、地震作用、风暴作用、微生物席破裂作用等。收缩裂隙对沉积环境、事件性沉积、高频(湖)海退—(湖)海侵界面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根据收缩裂隙的形态特征及其组合可以指示沉积相带,根据收缩裂隙的发育特征及其伴生现象可以指示地震、风暴、重力流等事件性沉积;微生物成因的收缩裂隙具有沉积物暴露的指示作用,能够指示不同级次的(湖)海退—(湖)海侵界面及古(湖)海平面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缩裂隙 微生物 沉积构造 液化砂脉 细粒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寒武纪细粒碎屑岩中纺锤状裂缝的成因分析:以燕山东部长城群为例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林 汤冬杰 +3 位作者 付星梅 周锡强 李楠 梁光胜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99-706,共8页
燕山东部天津蓟县至河北兴隆一带中元古界长城群细粒碎屑岩中,普遍发育有在层面上表现为纺锤状裂缝的沉积构造,并曾经被解释为后生动物遗迹化石或地震震荡液化脉等。这种沉积构造常与变余波痕、皱饰构造等相伴产出。根据初步观察与研究... 燕山东部天津蓟县至河北兴隆一带中元古界长城群细粒碎屑岩中,普遍发育有在层面上表现为纺锤状裂缝的沉积构造,并曾经被解释为后生动物遗迹化石或地震震荡液化脉等。这种沉积构造常与变余波痕、皱饰构造等相伴产出。根据初步观察与研究的结果推断,纺锤状裂缝可能是由于微生物席对沉积面的封闭作用,导致沉积物在成岩作用早期发生脱气与脱水等作用的产物,因此可以将其归入微生物参与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席底构造)的范畴。纺锤状裂缝与其他的席底构造一样,为前寒武纪的沉积环境重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证据,同时也说明在前寒武纪的地球表层环境中,微生物以其新陈代谢的多样性及巨大的生物量,在沉积纪录中留下了重要的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锤状裂缝 微生物参与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 成因分析 碎屑岩 长城群 燕山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西南中元古界长城系赵家庄组叠层砂质MISS组合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贺萍 王青春 +5 位作者 申方乐 杨克基 马宝军 李伟 王对兴 杜江民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05-1014,共10页
在冀西南中元古界长城系赵家庄组沉积特征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种特殊沉积构造——“叠层”砂质MISS组合。其在平面上与岩层面齐平,仅表现为颜色的明显差异,轮廓清晰截然,且内部具同心圆状结构;垂向上,内部纹层多与外部不一致,除颜色差... 在冀西南中元古界长城系赵家庄组沉积特征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种特殊沉积构造——“叠层”砂质MISS组合。其在平面上与岩层面齐平,仅表现为颜色的明显差异,轮廓清晰截然,且内部具同心圆状结构;垂向上,内部纹层多与外部不一致,除颜色差异之外,还具有“叠层”特点,故将其命名为一种新的MISS类型——“叠层”砂质MISS组合。通过分析其产出背景、发育特征、成因及演化特点,认为叠层砂质MISS组合主要形成于潮坪相潮下和潮间环境,包括典型叠层砂质MISS(可演变为颗粒状砂质MISS、叠合砂质MISS等)和非典型砂质MISS,且随着沉积环境的变化,具有向碳酸盐岩MISS或常规MISS演化的趋势。叠层砂质MISS组合的发现和研究,为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 中元古界 赵家庄组 叠层砂质MI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