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钙源及喷洒顺序对砂状非典型黄土覆膜强度影响试验研究
1
作者 杜强 刘旭梅 +2 位作者 曲立强 刘超凡 李佳良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1-191,共11页
鄂尔多斯地区的砂状非典型黄土具有遇水土体结构破坏、强度降低的特性,极易发生水土流失。该文采用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microbial induced carbonate precipitation,MICP)技术对砂状非典型黄土进行覆膜防护处理,并探究钙源和喷洒顺序... 鄂尔多斯地区的砂状非典型黄土具有遇水土体结构破坏、强度降低的特性,极易发生水土流失。该文采用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microbial induced carbonate precipitation,MICP)技术对砂状非典型黄土进行覆膜防护处理,并探究钙源和喷洒顺序对覆膜强度的影响。首先,开展不同钙源反应效率试验,探究钙源对碳酸钙生成量、生成速率及晶型的影响。然后,进行不同喷洒顺序下的微生物覆膜试验,并测定不同条件下的覆膜强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钙源条件下,碳酸钙的生成效率和晶体形态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以乳酸钙为钙源时,碳酸钙生成量出现快速增长阶段,主要晶型为方解石。氯化钙和乙酸钙为钙源时,碳酸钙的生成量呈线性增长。氯化钙为钙源时,主要晶型为方解石,乙酸钙为钙源时,主要晶型为球霰石。因此,可选择乳酸钙作为覆膜钙源。改变喷洒顺序可以提高覆膜的表面强度,但机理不同。氯化钙、乙酸钙为钙源时,采用先喷洒胶结液后喷洒菌液的顺序,会延长表面强度增长期的时间,强度比原喷洒顺序分别提高了16%和20%。乳酸钙作为钙源时,采用先喷洒胶结液后喷洒菌液的喷洒顺序,可以在注入菌液时再溶解一部分乳酸钙到土体内,碳酸钙含量提高了45%,覆膜强度增加了33%。该研究可为鄂尔多斯砂状非典型黄土水土流失的防治提供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状非典型黄土 MICP技术 微生物覆膜 不同钙源 喷洒顺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