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级大连刺参原种场核心区生态环境质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周年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朱晓彤 荣小军 +7 位作者 李彬 王印庚 葛建龙 廖梅杰 王锦锦 吴岩强 赵欣涛 施国军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水产原种是良种培育的种质基础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核心,为全面掌握我国首家国家级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原种场核心保种区状况,本研究于2022年7月至2023年5月对该核心保种区的水环境、沉积物环境进行了周年检测,同时利用高通量... 水产原种是良种培育的种质基础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核心,为全面掌握我国首家国家级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原种场核心保种区状况,本研究于2022年7月至2023年5月对该核心保种区的水环境、沉积物环境进行了周年检测,同时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海水和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周年变化,进一步完成生态环境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海水水质良好,除春季活性磷酸盐,夏、秋、冬季铅元素和秋季镍元素含量符合Ⅱ类水质标准外,其他水质指标均符合Ⅰ类水质标准,保种区水体属于贫营养级;沉积物中除了秋季铬元素含量未达到Ⅰ类沉积物标准外,其他全部指标均符合Ⅰ类沉积物标准,表明保种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对海水和沉积物四季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结果显示,核心区水体共获得3796个OTUs,4个季节水体中的Shannon指数在5.90±0.04~6.84±0.01之间,秋季最高,夏季最低;沉积物中共获得4151个OTUs,四个季节沉积物的Shannon指数在6.06±1.44~7.88±0.22之间,夏季最高,春季最低。PcoA分析显示,水体和沉积物在四季的菌群结构存在差异,且水体的菌群结构受季节影响变化相对于沉积物而言更为显著。对不同季节的水体和沉积物菌群LEfSe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季节的水体和沉积物样品中分别筛选到73和66个显著差异菌群(P<0.05),其中冬季沉积物中的代表性差异菌群包含弧菌科(Vibrionaceae)、冷单胞菌科(Psychromonadaceae),需要警惕冬季弧菌对刺参健康的潜在威胁。环境因子与菌群结构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温度、pH、盐度是影响水体菌群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机碳、硫化物、重金属(铜、铅)是影响沉积物菌群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上述研究结果为评估保种核心区生态环境、解析其风险因子和影响因素提供支撑,为我国刺参原种的高效保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原种场核心区 生态环境质量 微生物群落结构周年变化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烤烟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82
2
作者 湛方栋 陆引罡 +3 位作者 关国经 唐远驹 张永春 黄建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88-494,共7页
选择贵州省三种典型的植烟土壤———中性紫色土、黄壤和黄色石灰土为对象,研究了烤烟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烤烟生长过程中,根际细菌的数量在团棵期最低,然后逐渐增加,现蕾期达到峰值,进而又逐渐减少;放线菌和... 选择贵州省三种典型的植烟土壤———中性紫色土、黄壤和黄色石灰土为对象,研究了烤烟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烤烟生长过程中,根际细菌的数量在团棵期最低,然后逐渐增加,现蕾期达到峰值,进而又逐渐减少;放线菌和真菌数量从团棵期到成熟期呈增长趋势。土壤类型不同,根际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不一样,黄壤>黄色石灰土>中性紫色土;真菌数量,中性紫色土>黄壤>黄色石灰土。烤烟根际微生物的种群多样性及其变化在不同土壤中表现也不一样,相对于黄壤和黄色石灰土,在中性紫色土中,根际微生物的优势种群数目较多,根际细菌和放线菌种群更具多样性,而且较稳定,表明其群落结构更为合理,这可能与中性紫色土上的烟草青枯病发生率较低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根际微生物 种群多样性 群落结构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发酵食品中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吴进菊 胡佳琪 +1 位作者 于博 李云捷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0-23,共4页
传统发酵食品制作和食用历史悠久,其中蕴藏了丰富的微生物资源。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从基因水平上全面揭示传统发酵食品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阐明其发酵机理,对今后传统发酵食品的工业化、标准化生产和益... 传统发酵食品制作和食用历史悠久,其中蕴藏了丰富的微生物资源。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从基因水平上全面揭示传统发酵食品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阐明其发酵机理,对今后传统发酵食品的工业化、标准化生产和益生菌的开发利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发酵食品 微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中段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13
4
作者 秦宇 张曦 +1 位作者 王紫薇 郑望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23,共8页
探究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能揭示微生物群落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并可进行有针对性的人工调控。分别于2018年春季(3月)、夏季(7月)、秋季(9月)、冬季(1月)采集三峡库区中段万州、涪陵、忠县断面表层水样,分析水质指标和微生... 探究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能揭示微生物群落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并可进行有针对性的人工调控。分别于2018年春季(3月)、夏季(7月)、秋季(9月)、冬季(1月)采集三峡库区中段万州、涪陵、忠县断面表层水样,分析水质指标和微生物群落结构;通过构建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结合PCR扩增技术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是三峡库区中段水体中的优势菌,不同菌门分布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微生物多样性高于夏季。夏、秋、冬三季中,变形菌门是第一优势菌,占细菌群落的42.63%-92.90%;春季放线菌门的含量相对丰富,占细菌群落的16.65%-42.25%,蓝细菌门在春冬季的含量相对较高,占细菌群落的6.50%-13.50%;夏秋季的含量较低。PCoA和层级聚类分析显示,夏季和秋季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度高,冬季和春季的相似度高,且夏秋季和冬春季的多样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RDA分析表明,温度是影响三峡库区中段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最主要的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微生物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定河山峡与城市段微生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 被引量:8
5
作者 李洁 孙寓姣 +2 位作者 尹萌 赵娟娟 李小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7-264,共8页
微生物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群落结构会随着时空差异发生改变.本研究于8月和11月分别采集永定河山峡段和城市段12个点位的样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其群落结构组成及季节演替情况,共检出微生物38门864属,其中蓝细菌门(Cya... 微生物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群落结构会随着时空差异发生改变.本研究于8月和11月分别采集永定河山峡段和城市段12个点位的样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其群落结构组成及季节演替情况,共检出微生物38门864属,其中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在群落结构组成中占主要优势.在时间与空间变化中,8月与11月,山峡段与城市段的永定河微生物群落结构都表现出明显差异,总体来看,8月水体的微生物多样性高于11月份,季节变化使得山峡段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而对城市河段的影响不大.此外,人类活动没有对城市河流的群落多样性造成显著影响,但会使得群落的丰富度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定河 城市河流 微生物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生产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4
6
作者 吕丽茹 王晓平 +5 位作者 文静 邹永芳 龚利娟 周丽洪 陈识澳 扎西尼玛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0-68,共9页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浓香型白酒生产车间外的土壤微生物季节性变化趋势及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并与酿酒相关微生物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冬季土壤微生物总数量显著高于夏季,季节对细菌的...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浓香型白酒生产车间外的土壤微生物季节性变化趋势及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并与酿酒相关微生物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冬季土壤微生物总数量显著高于夏季,季节对细菌的影响大于真菌。细菌优势菌群不同季节相对丰度占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真菌优势菌群子囊菌门(Ascomycota)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通过冗余分析(RDA),pH和有机碳分别是影响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解释率分别为12.7%、7.6%。此外,土壤中发现有酿酒微生物的存在,细菌共有11个菌属,真菌共有18个菌属,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是优势细菌菌群,镰刀菌属(Fusarium)、曲霉属(Aspergillus)、枝孢菌属(Cladosporium)则是优势真菌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土壤 微生物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河底泥微生物群落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被引量:17
7
作者 王佳 彭剑峰 +2 位作者 宋永会 袁林江 石国强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2-210,共9页
为了解河流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变化,利用PCR-DGGE技术对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浑河底泥中的微生物进行指纹图谱分析,并对优势条带进行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浑河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的时空异质性,在空间上可分... 为了解河流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变化,利用PCR-DGGE技术对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浑河底泥中的微生物进行指纹图谱分析,并对优势条带进行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浑河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的时空异质性,在空间上可分为上游抚顺市地区(1~5号采样点)、中游沈阳市地区(6~11号采样点)和下游乡镇地区(12~14号采样点);平水期、枯水期、丰水期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04~3.88、2.66~3.66、3.04~3.45.抚顺市地区和沈阳市地区不同水期底泥微生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而乡镇地区则无明显变化趋势;平水期和枯水期底泥微生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从上游至下游呈先升后降趋势,而丰水期上、下游微生物多样性差异较小.底泥微生物中以变形菌(Proteobacteria)最多,其次是拟杆菌(Bacteroidetes)和蓝藻菌(Cyanobacteria);而平水期优势种群数量最多.研究显示,人类活动及丰水期对底泥微生物多样性有较大影响,掌握河流底泥微生物分布有助于深入了解河流物质的代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河 底泥 微生物 群落结构 季节性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温上升对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53
8
作者 张卫建 许泉 +1 位作者 王绪奎 卞新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742-1747,共6页
在 2 0世纪内 ,全球气温已经上升了 0 .6℃ ,并预计到本世纪末仍将上升 1.4~ 5 .8℃。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生态系统对气温上升的反馈已成为国际生态学界的研究热点 ,而且所研究的系统也已经从过去简化的模拟系统到复杂... 在 2 0世纪内 ,全球气温已经上升了 0 .6℃ ,并预计到本世纪末仍将上升 1.4~ 5 .8℃。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生态系统对气温上升的反馈已成为国际生态学界的研究热点 ,而且所研究的系统也已经从过去简化的模拟系统到复杂的真实生态系统。但是 ,现有对真实生态系统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地上植物群落和土壤气体交换等领域 ,对在土壤有机碳分解和保护中起决定作用的土壤微生物研究较少。为此 ,在美国大平原地区进行人工提高气温 (上升 1.8℃ ) ,来研究土壤微生物对气温上升的反应。结果表明 :增温对土壤微生物的总生物量没有显著效应 ,但可以提高微生物的 C∶ N比。另外 ,磷脂肪酸分析发现 ,气温上升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量中的细菌比重 ,提高真菌的份额 ,从而显著提高了群落中真菌与细菌的比值。而且 ,通过对土壤微生物底物利用方式和磷脂肪酸特征的主成份分析 ,发现增温导致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转变。可见 ,气温上升可能是通过提高土壤微生物中真菌的优势 ,而导致群落结构的变化。该变化将可以提高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利用效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上升 土壤微生物 群落结构 全球变化 草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濒危植物银杉根际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易思荣 黄娅 +4 位作者 肖波 全健 韩风 韦中强 曹厚强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8-53,共6页
通过定点取样的方法对银杉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根际微生物和非根际微生物的类群和数量、不同季节根际微生物的变化动态、不同海拔梯度和不同土层深度根际微生物的群落变化动态等.研究结果表明:①银杉根际微生物... 通过定点取样的方法对银杉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根际微生物和非根际微生物的类群和数量、不同季节根际微生物的变化动态、不同海拔梯度和不同土层深度根际微生物的群落变化动态等.研究结果表明:①银杉根际微生物中的细菌在数量上比放线菌和真菌至少高1个数量级,银杉的根际微生物在数量上至少较其他松科植物相差1~2个数量级;②不论从类群数量还是个体数量上,银杉的根际微生物总量都远低于其他松科植物,这可能是导致银杉退化和生长不良的原因之一;③根际微生物的总量随海拔梯度没有明显变化,随土壤深度呈现出明显递减的趋势;④不同季节根际微生物的总量差异不显著,根际微生物总量较非根际微生物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杉 根际微生物 群落结构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处理对南亚热带季风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吴华清 陈小梅 +3 位作者 林媚珍 张静 褚国伟 邓琦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83-590,共8页
全球变暖导致降水格局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土壤碳排放与土壤环境特征,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是反映这一变化的有效早期响应指示.以南亚热带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季风林)土壤为对象,探讨降水变化对不同土壤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试验设... 全球变暖导致降水格局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土壤碳排放与土壤环境特征,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是反映这一变化的有效早期响应指示.以南亚热带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季风林)土壤为对象,探讨降水变化对不同土壤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试验设置3 种降水变化处理(年降水量不变但降水次数增加、减少50%降水量、自然降水),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提取土壤微生物含量.结果表明:(1)不同降水处理对同-土层土壤微生物总PLFAs 量、细菌PLFAs 量、真菌PLFAs量、放线菌PLFAs 量、丛枝菌根真菌PLFAs 量影响不显著(P〉0.05);(2)0-10 cm 土层中,土壤微生物细菌(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放线菌和丛枝菌根真菌的相对丰度值差异不明显,说明不同降水处理条件下,该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较为相似;(3)10-20 cm 土层中,不同降水处理对细菌(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相对丰度产生明显的影响(P〈0.05);(4)在所有试验处理中,土壤pH 作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子,与土壤微生物总PLFAs 量成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变化 土壤微生物生物 微生物群落结构 季风常绿阔叶林磷 脂脂肪酸(PLF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丁红利 马晓玥 +1 位作者 李玖然 张磊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0期77-83,共7页
为秸秆还田改善土壤生态功能提供理论依据,以添加秸秆后不同有机质含量变化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布,分析土壤微生物结构与有机质含量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秸秆添加后引起土壤有机质... 为秸秆还田改善土壤生态功能提供理论依据,以添加秸秆后不同有机质含量变化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布,分析土壤微生物结构与有机质含量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秸秆添加后引起土壤有机质呈大幅正向增加(I_1)、小幅度正向增加(I2)和负向变化(I_3)3种趋势,其中小幅度正向增加的I2磷脂脂肪酸的种类和绝对含量均低于I_1和I_3,而直链单不饱和脂肪酸/环丙烷脂肪酸(A/B)、直链饱和脂肪酸/直链单不饱和脂肪酸(C/A)、支链异构饱和脂肪酸/支链反异构饱和脂肪酸(iso/anteiso)值均高于I_1和I_3;有机质大幅正向增加的I_1磷脂脂肪酸的种类和绝对含量为3组中最高,且玉米秸秆处理过程中刺激16:0、18:1w6c、18:1w9c、16:0 10-methyl和19:0cyclo w8c所表征的优势类群的增殖,特征性菌群细菌/真菌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G+/G—)比值较I_1和I2低;有机质负向变化的I_3土壤中表征优势类群的磷脂脂肪酸的绝对含量均低于I_1,且支链饱和脂肪酸绝对含量为3组土壤中最高;主成分分析表明,I_1和I_3土壤微生物种类间无明显差别。土壤初始有机质含量高,玉米秸秆添加后土壤有机质变化幅度大,土壤微生物种类及丰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土壤有机质 含量变化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磷脂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有机无机肥料对冬小麦土壤水氮变化及其微生物群落和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2
12
作者 公华锐 李静 +3 位作者 马军花 侯瑞星 张旭博 欧阳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203-2214,共12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秸秆还田配施不同肥料对冬小麦土壤的培肥效果以及对土壤水氮环境、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合理的秸秆还田方式与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依据。试验于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进行,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玉米...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秸秆还田配施不同肥料对冬小麦土壤的培肥效果以及对土壤水氮环境、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合理的秸秆还田方式与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依据。试验于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进行,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玉米秸秆全量还田为基础,设置五个处理,分别为(1)单施化肥(TF),(2)70%化肥+普通有机肥(TM),(3)70%化肥+微生物有机肥(TE),(4)70%化肥+微生物促腐菌剂(TJ),(5)70%化肥+微生物有机肥+微生物促腐菌剂(TEJ)。观测冬小麦生长中的水氮条件,分析小麦收获后土壤环境因子、酶活性以及磷脂脂肪酸(PLFA)变化特征;采用RDA冗余分析,识别环境因子、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秸秆还田与不同施肥方式组合对土壤的培肥效果。结果表明,相较施用化肥(TF),秸秆还田配施微生物有机肥(TE)显著提高了小麦生育后期的土壤含水率(13.3%—20.5%);施用普通有机肥(TM)能够提高小麦生育后期土壤硝态氮(NO^-_3-N)与铵态氮(NH^+_4-N)含量;且两者均能提高土壤微生物氮(MBN)与可溶性氮(DON)含量以及β-1,4-葡萄糖苷酶(βG)、纤维二糖水解酶(CBH)活性;但对土壤中酸性磷酸酶(AP)、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活性无显著影响。各施肥组合中,TE处理PLFA总量最高(4733.1 ng/g),且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TF处理。βG、CBH活性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存在正相关关系, MBN与DON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关系最为密切,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影响的重要性排序为Moisture> NH^+_4-N> Avail-P> Temp>NO^-_3-N> pH>EC。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与微生物有机肥能合理调节土壤水氮环境,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与活性,有利于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善,其中秸秆还田配施微生物有机肥(TE)效果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群落结构 酶活性 土壤水氮变化 秸秆还田 有机无机肥料 冬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城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钰祺 任玉蓉 +2 位作者 杨雪姣 张晴晴 刘茂松 《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4期974-980,共7页
为探讨盐城滩涂湿地典型生境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动态,选择盐城滩涂湿地淤泥质光滩、互花米草群落、藨草群落、盐地碱蓬群落、芦苇群落5种典型生境,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季节0~<10 cm(表层)、10~<... 为探讨盐城滩涂湿地典型生境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动态,选择盐城滩涂湿地淤泥质光滩、互花米草群落、藨草群落、盐地碱蓬群落、芦苇群落5种典型生境,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季节0~<10 cm(表层)、10~<30 cm(中层)、30~60 cm(深层)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生境间,淤泥质光滩微生物多样性高于有植被覆盖的滩涂湿地,且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植物群落差异较大。不同植物群落间,互花米草群落和芦苇群落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较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上,互花米草群落和藨草群落相似,芦苇群落和盐地碱蓬群落相似。不同季节间,表层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差异较大,中深层土壤差异较小。表中层土壤秋季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最高;深层土壤中,互花米草群落秋季最高,本土植物群落夏季最高。总体上,互花米草入侵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特征,不同季节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季节变化规律也与本土植物群落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土壤微生物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呼吸热适应性与微生物群落及多样性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秉儒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1-186,共6页
土壤微生物呼吸热适应性被认为是决定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反馈作用的潜在重要机制,可能显著改变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然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如何引起土壤微生物呼吸热适应性的研究目前尚存争议。该文针对气候变化对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呼吸热适应性被认为是决定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反馈作用的潜在重要机制,可能显著改变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然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如何引起土壤微生物呼吸热适应性的研究目前尚存争议。该文针对气候变化对土壤微生物呼吸的影响研究,梳理了当前对土壤微生物呼吸的热适应性是否存在的争议和不同观点与结论,综述了气候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研究与最新进展。通过比较当前微生物群落构建的三大理论基础与生态代谢理论,构建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概念模型。总体而言,目前比较认同的几个观点是,在成熟的自然生态系统中进行长期定位监测研究,验证土壤微生物呼吸的热适应性问题;通过构建气候变冷和变暖的局域尺度序列,利用宏基因组研究技术,回答气候变暖和气候变冷是否显著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运用生态代谢理论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微生物呼吸特征及微生物多样性变化规律,建立功能基因与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的定量关系,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演替及功能基因组对气候条件变化的响应机理,进而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这些思路有助于深入揭示土壤微生物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微观机理和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 土壤微生物呼吸 热适应性 微生物群落结构 微生物多样性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生态系统空气微生物群落研究进展 被引量:71
15
作者 方治国 欧阳志云 +2 位作者 胡利锋 王效科 苗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15-322,共8页
空气微生物是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的生物组成部分 ,空气中广泛分布的细菌、真菌孢子、放线菌和病毒等生物粒子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 ,还与城市空气污染 ,城市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从生态系统角度出发 ,着重论述了城市微生物... 空气微生物是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的生物组成部分 ,空气中广泛分布的细菌、真菌孢子、放线菌和病毒等生物粒子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 ,还与城市空气污染 ,城市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从生态系统角度出发 ,着重论述了城市微生物气溶胶的粒谱范围、空气微生物的主要类型、空气微生物浓度的时空变化和空气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因素。综述结果表明 :城市微生物气溶胶的粒谱范围为 0 .0 0 2~ 30 μm;在调查的城市中 ,空气细菌有 2 1属 ,其中优势菌属为芽孢杆菌属 (Bacillus)、葡萄球菌属 (Staphylococcus)、微球菌属 (Micrococcus)和微杆菌属 (Microbacterium ) ,真菌有 2 1属 ,其中优势菌属为交链孢属(Alternaria)、青霉属 (Penicillium)、曲霉属 (Aspergillus)和木霉属 (Trichoderma) ,放线菌共有 7属 ;一年中冬季空气微生物浓度最低 ,一天中空气微生物浓度在 8:0 0~ 10 :0 0出现高峰 ,2 :0 0~ 4 :0 0或者 12 :0 0~ 14 :0 0出现低峰 ,交通干线和商业区空气微生物的浓度较高 ,公园绿地较低 ,并且随着高度的增加空气微生物浓度随之减少 ;污染因子 SO2 、NO2 、NO和环境因素风速风向、温度、相对湿度、光照、雨、雪等影响空气微生物的数量和浓度。在经济发达 ,人口流动较多的城市如北京、上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系统 空气微生物 群落结构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上游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及周年变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智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76-182,共7页
【目的】研究汉江上游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为汉江上游水环境保护和水产养殖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在汉江上游汉中市境内的烈金坝、梁西渡、南柳渡、蒙家渡和黄金峡5个采样点,于2011年1,3,5,7,9,11月份分别采样,统计各样点浮游植物的种... 【目的】研究汉江上游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为汉江上游水环境保护和水产养殖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在汉江上游汉中市境内的烈金坝、梁西渡、南柳渡、蒙家渡和黄金峡5个采样点,于2011年1,3,5,7,9,11月份分别采样,统计各样点浮游植物的种类数、细胞密度和Margalef多样性指数,分析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及周年变化规律。【结果】从汉江上游5个采样点,共鉴定到浮游植物108种(包括变种),隶属于6门43属。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共16属48种;绿藻门次之,共12属23种;蓝藻门6属12种;裸藻门3属10种;甲藻门3属8种;金藻门3属7种。优势种为简单舟形藻(Navicula simplex)、尖针杆藻(Synedra acus)、普通等片藻(Diatoma vulgare)、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卵形衣藻(Chamydomonas ovalis)、纤细新月藻(Closterium gracile)和棒形鼓藻(Gonatozygon monotaenium)。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周年变化为48.53×104~121.13×104 L-1,Margalef多样性指数周年变化为3.01~4.10。【结论】汉江上游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属于硅藻型群落,其种类数和细胞密度周年变化动态都呈现单峰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上游 浮游植物 细胞密度 群落结构 周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2016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甲藻群落与阿米巴藻感染的周年变化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田田 宋书群 +1 位作者 刘云 李才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9-148,共10页
通过2015年2月—2016年1月间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开展的10个航次调查,研究了该海域浮游甲藻的群落特征和时空变化,分析了寄生性甲藻阿米巴藻宿主种类及其感染率的周年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浮游甲藻群落结构相对稳定,共检出浮游... 通过2015年2月—2016年1月间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开展的10个航次调查,研究了该海域浮游甲藻的群落特征和时空变化,分析了寄生性甲藻阿米巴藻宿主种类及其感染率的周年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浮游甲藻群落结构相对稳定,共检出浮游甲藻类38种,膝沟藻目处于绝对优势,优势种全年既有交叉又有演替;各季节间浮游甲藻丰度差异不显著(P>0.05),但各月间浮游甲藻丰度差异显著(P<0.05);全年丰度在9.06×10~3—6.10×10~6cells/L之间,其中4月份甲藻丰度最高,2月的丰度最低,全年的平均丰度为6.62×10~5cells/L。调查海域阿米巴藻宿主甲藻种类繁多,14种浮游甲藻被寄生感染,感染率范围为0.006%—5.13%;该海域阿米巴藻宿主种类及感染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夏、秋两季宿主种类较多,感染率也明显高于春、冬两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浮游甲藻 群落结构 阿米巴藻 周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南地区花生昆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方瑞元 孙伟 +6 位作者 赵孝东 田磊 魏萍 李新新 刘进谦 鞠倩 曲明静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74-683,共10页
采用马来氏网法在山东省临沂市开展了花生田昆虫系统调查(2014年6月-2015年6月),阐明当地花生田的昆虫群落结构及相关群体指数动态规律。结果表明:试验期内共获得昆虫样本65005头,分属于14目、129科。从目级水平来看,主要花生昆虫以膜... 采用马来氏网法在山东省临沂市开展了花生田昆虫系统调查(2014年6月-2015年6月),阐明当地花生田的昆虫群落结构及相关群体指数动态规律。结果表明:试验期内共获得昆虫样本65005头,分属于14目、129科。从目级水平来看,主要花生昆虫以膜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双翅目和弹尾目为主;从科级水平来看,主要花生害虫有叶蝉科、夜蛾科和潜蝇科,主要天敌有花蝇科、长足虻科、金小蜂科、长蝽科和姬蜂科。该地区群落多样性指数在0.4262~3.3212之间,峰值出现在花生生长期(3.3312);相对丰度峰值出现在花生繁育期(9956);科级丰富度峰值出现也出现在花生繁育期(83);均匀度指数在0.1137~0.7613之间,峰值出现在2014年6月(0.7613);优势集中指数在0.0172~0.2134之间,峰值出现在2014年8月(0.21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马来氏网 昆虫群落结构 多样性 周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叶际微生物多样性的季节性特征 被引量:2
19
作者 邓丽 郑炀 孙学广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8-127,共10页
为探究马尾松叶际微生物多样性的季节性特征,以马尾松针叶为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马尾松叶际细菌和叶际真菌在不同季节的测序结果。结果显示:(1)从马尾松针叶共检测到1 232个叶际细菌分类单元(OTUs)和509个叶际真菌分类单元(OTUs... 为探究马尾松叶际微生物多样性的季节性特征,以马尾松针叶为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马尾松叶际细菌和叶际真菌在不同季节的测序结果。结果显示:(1)从马尾松针叶共检测到1 232个叶际细菌分类单元(OTUs)和509个叶际真菌分类单元(OTUs)。(2)叶际细菌在春季时物种丰富度最高,ACE指数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物种与厚壁菌门(Firmicutes)物种占据主导地位。在属水平上,uncultured_bacterium_o_Chloroplast在春、夏、冬季保持较高的相对丰度,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在秋季相对丰度最高。叶际真菌在春季时物种丰富度最高,秋季最低。其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为叶际真菌群落主要的优势类群。属水平上,多臂菌属(Trichomerium)在各季节中相对丰度均保持最高。(3)LEfSe分析表明,马尾松叶际细菌在冬季时显著性差异物种最多,叶际真菌则在秋季时显著性差异物种最少。(4)叶际细菌主要参与代谢、遗传信息处理和环境信息处理以及细胞过程等生物学过程。叶际真菌则主要分为共生营养型、寄生营养型和腐生营养型3类生物代谢通路功能,各季节叶际细菌的功能组成较真菌更为稳定。结果表明:马尾松叶际具有丰富的微生物,叶际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组成存在季节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叶际微生物 季节变化 多样性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宏基因组和宏转录组的发酵食品微生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20
作者 雷忠华 陈聪聪 陈谷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0-337,共8页
揭示传统发酵食品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演替变化规律和功能基因是多年来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共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其高效和相对廉价的优势,成为传统发酵食品微生物研究的重要工具。本文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基因组和... 揭示传统发酵食品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演替变化规律和功能基因是多年来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共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其高效和相对廉价的优势,成为传统发酵食品微生物研究的重要工具。本文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基因组和转录组层面的研究出发,综述了近8年来宏基因组学与宏转录组学在研究发酵食品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互作用及挖掘功能基因等方面的进展,并分析讨论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为未来发酵食品的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食品 宏基因组学 宏转录组学 微生物群落结构 演替变化规律 功能基因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