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EAC工艺中微生物群落变化和种群稳定性 被引量:4
1
作者 解丰波 李伟光 +3 位作者 张多英 王广智 郜玉楠 张淑梅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874-1878,共5页
为了解生物增强活性炭(BEAC)上微生物群落变化和种群的稳定性,从运行13 d、26 d和39 d的BEAC炭柱的上层、中层、下层进行取样,通过细胞裂解来获取基因组DNA,纯化后,用对细菌16S rDNA基因V3区具有特异性的通用引物F357-GC和R518对其进行... 为了解生物增强活性炭(BEAC)上微生物群落变化和种群的稳定性,从运行13 d、26 d和39 d的BEAC炭柱的上层、中层、下层进行取样,通过细胞裂解来获取基因组DNA,纯化后,用对细菌16S rDNA基因V3区具有特异性的通用引物F357-GC和R518对其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得到长约250 bp的PCR产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对PCR产物进行分离,获得炭柱内微生物群落的16S rDNA基因V3区的指纹图谱.研究表明:随着反应器的运行,活性炭柱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种类以及数量都具有时序动态性;原水带入的其他菌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减少;人工强化固定的5株菌一直存在,它们在空间上呈现不同的分布,这些菌经历了动态的演替后,逐渐成为优势菌群,群落结构趋于稳定.固定化菌群的稳定性从根本上保证了整个系统的运行和处理效果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生物增强活性炭 微生物群落变化 种群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投加高效聚磷菌P_2的污泥驯化及其微生物群落变化的研究
2
作者 方春玉 周健 +3 位作者 明红梅 赵兴秀 陈蒙恩 姚霞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196-200,205,共6页
将高效聚磷菌菌株P2扩大培养后投加到原有污泥当中,通过CASS反应器按照菌株P2的最佳除磷条件进行驯化,并对驯化过程中的相关污水排放指标进行检测,然后对污泥抗冲击能力进行考察,研究其在不同温度、时间、p H及反应参数下的除磷能力,最... 将高效聚磷菌菌株P2扩大培养后投加到原有污泥当中,通过CASS反应器按照菌株P2的最佳除磷条件进行驯化,并对驯化过程中的相关污水排放指标进行检测,然后对污泥抗冲击能力进行考察,研究其在不同温度、时间、p H及反应参数下的除磷能力,最后对原有污泥及驯化后污泥中微生物的总DNA进行提取,并利用PCR-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对其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驯化进行到15 d时,出水中磷酸盐含量等各项指标基本趋于稳定,结束第一阶段驯化。驯化系统适宜的p H7.0、适宜的温度为35℃,运行中厌氧好氧交换的频率以20 min为宜,且厌氧释磷时间为1.5 h,此条件下,磷的去除率高达93.6%。在最佳驯化条件下,一些原本在群落中不占优势的聚磷类微生物如聚磷菌P2,经过驯化后能更好适应环境逐渐占据优势地位,活性污泥驯化前后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磷菌 污泥驯化 污泥微生物 微生物群落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级大连刺参原种场核心区生态环境质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周年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3
作者 朱晓彤 荣小军 +7 位作者 李彬 王印庚 葛建龙 廖梅杰 王锦锦 吴岩强 赵欣涛 施国军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水产原种是良种培育的种质基础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核心,为全面掌握我国首家国家级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原种场核心保种区状况,本研究于2022年7月至2023年5月对该核心保种区的水环境、沉积物环境进行了周年检测,同时利用高通量... 水产原种是良种培育的种质基础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核心,为全面掌握我国首家国家级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原种场核心保种区状况,本研究于2022年7月至2023年5月对该核心保种区的水环境、沉积物环境进行了周年检测,同时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海水和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周年变化,进一步完成生态环境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海水水质良好,除春季活性磷酸盐,夏、秋、冬季铅元素和秋季镍元素含量符合Ⅱ类水质标准外,其他水质指标均符合Ⅰ类水质标准,保种区水体属于贫营养级;沉积物中除了秋季铬元素含量未达到Ⅰ类沉积物标准外,其他全部指标均符合Ⅰ类沉积物标准,表明保种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对海水和沉积物四季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结果显示,核心区水体共获得3796个OTUs,4个季节水体中的Shannon指数在5.90±0.04~6.84±0.01之间,秋季最高,夏季最低;沉积物中共获得4151个OTUs,四个季节沉积物的Shannon指数在6.06±1.44~7.88±0.22之间,夏季最高,春季最低。PcoA分析显示,水体和沉积物在四季的菌群结构存在差异,且水体的菌群结构受季节影响变化相对于沉积物而言更为显著。对不同季节的水体和沉积物菌群LEfSe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季节的水体和沉积物样品中分别筛选到73和66个显著差异菌群(P<0.05),其中冬季沉积物中的代表性差异菌群包含弧菌科(Vibrionaceae)、冷单胞菌科(Psychromonadaceae),需要警惕冬季弧菌对刺参健康的潜在威胁。环境因子与菌群结构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温度、pH、盐度是影响水体菌群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机碳、硫化物、重金属(铜、铅)是影响沉积物菌群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上述研究结果为评估保种核心区生态环境、解析其风险因子和影响因素提供支撑,为我国刺参原种的高效保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原种场核心区 生态环境质量 微生物群落结构周年变化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层黑土土壤剖面微生物对外源碳氮添加的响应特征研究
4
作者 胡耀华 蔡元锋 +1 位作者 曹伟伟 贾仲君 《土壤学报》 2025年第4期1137-1148,共12页
剖面是研究土壤发生发育的模式体系,然而,剖面微生物的群落生理代谢及其碳固持潜力尚不清楚。针对典型黑土表层(0~10 cm)、中层(30~40 cm)和深层(90~100 cm),利用13C标记葡萄糖与硝酸铵培养土壤,研究微生物生长繁殖合成的难溶解性有机碳... 剖面是研究土壤发生发育的模式体系,然而,剖面微生物的群落生理代谢及其碳固持潜力尚不清楚。针对典型黑土表层(0~10 cm)、中层(30~40 cm)和深层(90~100 cm),利用13C标记葡萄糖与硝酸铵培养土壤,研究微生物生长繁殖合成的难溶解性有机碳(13C-SOC)、异化代谢产生的13C-CO_(2)、激发效应、13C-碳利用效率及其氮素约束特征。结果表明:与对照水处理相比,外源13C-葡萄糖添加后,表层和中层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幅约为85.0%,深层增幅为184.9%;土壤呼吸强度增幅由低到高依次为表层(3.2倍)、中层(11.3倍)、深层(14.5倍);相对激发效应分别为43.5%、150.5%、267.0%;碳利用效率分别为34.9%、37.3%和32.9%,大约44%~50%的葡萄糖被异化代谢为13CO_(2)。同时,微生物利用葡萄糖合成的难溶解性细胞生物质13C-SOC分别为(111.6±11.7)mg·kg^(-1)(表层)、(119.5±13.4)mg·kg^(-1)(中层)、(105.2±21.6)mg·kg^(-1)(深层),但其占土壤有机碳总量的比例为:0.98%(表层)、1.70%(中层)、4.76%(深层)。氮素添加后13C-SOC呈增加趋势但未有统计差异性,且显著抑制了土壤相对激发效应。高通量测序发现,无论何种碳氮处理,表层、中层和深层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别独立聚类;葡萄糖添加条件下,表层土壤微球菌科显著增加,可能是难溶解性微生物源有机碳的主要贡献者,而类诺卡氏菌属则是中层和深层土壤微生物源有机碳的主要贡献者。尽管深层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数量均较低,但可利用外源易利用碳快速繁殖并产生难溶解新碳,其输入总量与表层土壤几乎一致。黑土剖面土壤微生物群落差异显著但功能可塑性较强,维系了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源有机碳合成 有机碳转化 碳氮输入 微生物群落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加电压对原位缓释碳源释碳效果影响的研究
5
作者 董元昊 赵博玮 +1 位作者 张潇 谢飞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166-171,176,共7页
为改善城市污水处理厂外加碳源成本高、产泥量大等问题,利用废弃纸屑与纤维素降解菌为原料制备投加型缓释碳源,并通过控制外加电压调控碳源释放速率。研究结果表明,在0.4 V的电压下,释碳微生物的响应效果最为显著。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 为改善城市污水处理厂外加碳源成本高、产泥量大等问题,利用废弃纸屑与纤维素降解菌为原料制备投加型缓释碳源,并通过控制外加电压调控碳源释放速率。研究结果表明,在0.4 V的电压下,释碳微生物的响应效果最为显著。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外加电压能够显著抑制产酸菌活性,而促进电活性菌丰度增加,证明外加电源的方法可通过调控功能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活性来控制碳源释放情况,可为进一步优化污水处理工艺自动化控制及碳源投加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碳源 外加电压控制 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污水处理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后森林土壤中捕食线虫真菌的即时恢复能力及驱动因子研究
6
作者 齐宇坤 张欣 +3 位作者 邓巍 黄帅义 佘容 杨晓燕 《四川林业科技》 2022年第1期37-43,共7页
火是森林生态系统常见的干扰因子,土壤微生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火后土壤微生物的恢复直接影响地上生态系统的恢复,但对土壤微生物的火后即时恢复能力及不同土层微生物在火后土壤微生物群落恢复中的作用尚缺乏研究。本研究... 火是森林生态系统常见的干扰因子,土壤微生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火后土壤微生物的恢复直接影响地上生态系统的恢复,但对土壤微生物的火后即时恢复能力及不同土层微生物在火后土壤微生物群落恢复中的作用尚缺乏研究。本研究以火干扰后40 d的云南松火烧迹地为研究区域,以相邻的非火烧地为对照,分层采集土壤样本(0~10 cm、10~20 cm、20~30 cm),使用传统培养法分离捕食线虫真菌,结合形态和分子技术鉴定物种,分析火后捕食线虫真菌群落的即时恢复能力及不同土层中捕食线虫真菌在群落恢复中的作用。结果显示:火干扰40 d后捕食线虫真菌的生物量恢复迅速,但物种多样性明显降低;Dactylellina属真菌可能是火后恢复的关键类群;分布在土壤下层的捕食线虫真菌在火后群落恢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能是驱动火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快速恢复的关键生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干扰 捕食线虫真菌 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恢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