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肥对番茄发病率和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董晓霞 刘兆辉 +3 位作者 王梅 王学君 郑东峰 孙泽强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B08期309-312,共4页
在露天栽培条件下,研究套种翻压不同绿肥对番茄土传病害的抑制作用和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通过套种小油菜、芥菜疙瘩、香菜、水萝卜、花椰菜5种蔬菜做绿肥翻压,统计分析了露天番茄青枯病的发病率、产量和耕层土壤微生物种群数... 在露天栽培条件下,研究套种翻压不同绿肥对番茄土传病害的抑制作用和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通过套种小油菜、芥菜疙瘩、香菜、水萝卜、花椰菜5种蔬菜做绿肥翻压,统计分析了露天番茄青枯病的发病率、产量和耕层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结果表明,与不套种相比,套种翻压小油菜效果最好,番茄青枯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产量增加21.98%;其次是套种翻压水萝卜,番茄青枯病发病率降低,产量增加19.58%;套种翻压芥菜疙瘩显著降低番茄青枯病的发病率,但对番茄的产量影响不大。绿肥均能明显增加耕层土壤中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细菌数量呈现小幅增加趋势。因此,套种翻压小油菜和水萝卜能够降低露天番茄青枯病的发病率,提高番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套种 翻压 发病率 微生物种群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胁迫对淹水稻田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段学军 盛清涛 闵航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32-437,共6页
采用传统培养方法及改良的亨格特(Hungate)厌氧技术,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液体培养MPN法及滚管固体培养法系统研究了不同浓度重金属Cd对稻田土壤中各好氧、厌氧微生物类群的种群数量影响及其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好氧微生物中以放线... 采用传统培养方法及改良的亨格特(Hungate)厌氧技术,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液体培养MPN法及滚管固体培养法系统研究了不同浓度重金属Cd对稻田土壤中各好氧、厌氧微生物类群的种群数量影响及其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好氧微生物中以放线菌所受抑制最大,真菌次之,细菌最小,在最大抑制期其抑制率分别为71.65%、60.62%、50.73%。在厌氧微生物类群中,各类菌群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以产甲烷细菌对Cd最为敏感,厌氧固氮菌、产氢产乙酸细菌次之,而反硝化细菌、水解发酵性细菌影响相对较小。针对淹水稻田土壤特殊的生态环境,可以选择敏感厌氧菌群产甲烷细菌、厌氧固氮菌、产氢产乙酸细菌作为稻田土壤受重金属Cd胁迫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污染 稻田土壤 微生物种群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纤维素酶对绿肥还田设施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曲继松 张丽娟 朱倩楠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84-486,共3页
为了研究添加纤维素酶对绿肥还田设施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设置4个处理:空白对照T_1(CK_1)处理,单独添加纤维素酶的T_2(CK_2)处理,单独处理高丹草的T_3(CK_3)处理,高丹草还田添加纤维素酶的T4处理。结果表明:在高丹草还田... 为了研究添加纤维素酶对绿肥还田设施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设置4个处理:空白对照T_1(CK_1)处理,单独添加纤维素酶的T_2(CK_2)处理,单独处理高丹草的T_3(CK_3)处理,高丹草还田添加纤维素酶的T4处理。结果表明:在高丹草还田过程中添加适量纤维素酶制剂,与空白对照相比,土壤蔗糖酶活性提高23.24%,脲酶活性提高48.86%,磷酸酶活性提高30.19%,多酚氧化酶活性提高33.84%;T_4处理的细菌数量比T_1处理高48.23%,T_4处理的真菌数量比T_1处理高12.39%,放线菌、芽孢杆菌数量变化规律与细菌、真菌相似,T_4处理的放线菌、芽孢杆菌数量均为最多,分别比T_1处理高26.21%、86.79%。绿肥还田过程中添加纤维素酶制剂能够显著提高多种土壤酶活性,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快速增加,从而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还田 纤维素酶 设施土壤 土壤酶活性 微生物种群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的土壤微生物特性 被引量:50
4
作者 鹿士杨 彭晚霞 +3 位作者 宋同清 曾馥平 杜虎 王克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390-2399,共10页
以坡耕地为对照,研究了喀斯特峰丛洼地任豆、香椿、板栗、柑橘、任豆+桂牧1号、桂牧1号和撂荒7种常见退耕还林还草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微生物量碳氮磷及其分形特征和主要土壤酶活性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土壤微生... 以坡耕地为对照,研究了喀斯特峰丛洼地任豆、香椿、板栗、柑橘、任豆+桂牧1号、桂牧1号和撂荒7种常见退耕还林还草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微生物量碳氮磷及其分形特征和主要土壤酶活性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组成不同,除任豆模式外其他退耕还林还草模式均能提高土壤微生物总数量;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除任豆模式外)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含量极显著增加,撂荒地最高,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变化范围不大,呈下降趋势,土壤微生物量磷(MBP)含量的变异很大,香椿、板栗、撂荒和桂牧1号模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坡耕地;土壤MBC与细菌数量的关系最相关(D=-4.07,R=0.81,P<0.01),其次为MBC与放线菌数量(D=3.82,R=0.44,P<0.05),再次为MBN与真菌数量(D=0.58,R=0.61,P<0.01),MBC与真菌数量、MBN与细菌、放线菌数量以及MBP与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之间不存在分形关系;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除桂牧1号模式外)均显著或极显著增加了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总之,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均改善了土壤微生物特性,为喀斯特峰丛洼地脆弱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种群数量 土壤酶活性 喀斯特峰丛洼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外源纤维素酶对设施土壤生物活性与番茄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张丽娟 曲继松 +1 位作者 朱倩楠 吴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89-1094,共6页
【目的】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生物化学过程的强度及土壤肥力水平。本研究主要探讨了添加外源纤维素酶对设施土壤环境及栽培作物的积极影响,以期为设施土壤改良和质量提升提供参考。【方法】以番茄‘芬达’为试材进行... 【目的】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生物化学过程的强度及土壤肥力水平。本研究主要探讨了添加外源纤维素酶对设施土壤环境及栽培作物的积极影响,以期为设施土壤改良和质量提升提供参考。【方法】以番茄‘芬达’为试材进行了盆栽试验。在设施土壤上设置添加外源纤维素酶:0、3、6、9、12、15kg/hm^2,分别用CK、T1、T2、T3、T4和T5表示,共6个处理。结果初期测定了番茄叶片光合指标,结果初期、结果盛期、采收盛期分别取土样测定了土壤脲酶、蔗糖酶、SOD、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果实成熟期分批测产。【结果】同一生育期,随酶制剂用量的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均先增加后降低。与CK相比,细菌、真菌、放线菌最高分别增加了996.8%(结果盛期的T4)、801.4%(采收盛期的T3)和314.6%(坐果初期的T3);坐果初期T3的土壤脲酶、蔗糖酶、SOD及采收初期T3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提高较多,分别较CK增加了214.3%、424.3%、254.0%和44.0%;同时添加外源纤维素酶对番茄株高、茎粗以及Pn、Tr、Gs、Ci等光合指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增加了番茄产量,T3的番茄产量最高,达到55188kg/hm^2。【结论】适当添加外源纤维素酶,在提高土壤本身纤维素酶活性的同时也增强了其他土壤酶活性,促进了土壤中微生物的积累和繁殖,从而改善了土壤环境,并促进蔬菜作物健康生长,提高了作物产量。9kg/hm^2为本试验推荐的应用于设施土壤的纤维素酶最佳使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酶 设施土壤 番茄 微生物种群数量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茶汤存放过程中主要成分变化及饮用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赵振军 高静 +1 位作者 邹万志 黎星辉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4-148,共5页
为探讨普洱茶汤经存放后的可饮用性与安全性,将普洱茶茶汤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存放,研究存放过程中其主要成分、微生物种群数量与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存放时间在0~12 h ,普洱茶茶汤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的浸出量逐渐增加,... 为探讨普洱茶汤经存放后的可饮用性与安全性,将普洱茶茶汤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存放,研究存放过程中其主要成分、微生物种群数量与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存放时间在0~12 h ,普洱茶茶汤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的浸出量逐渐增加,可溶性糖逐渐降低,12 h后茶多酚、游离氨基酸与可溶性糖含量总体上呈降低趋势;普洱茶茶汤中微生物种群数量和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受存放温度与开放条件影响较大,普洱茶茶汤中微生物数量在25℃开放条件下增加迅速,60 h后微生物数量可达到7.0×107 cfu/mL ,远超出GB/T 19296-2003规定的标准(≤100 cfu/mL );亚硝酸盐含量变化与存放时间、微生物数量增长呈正相关,25℃时开放条件存放60 h后,亚硝酸盐含量较初始值增加206.1%,含量为0.251μg/mL ,但远低于GB/T 5749-2006规定的可允许最低标准(≤1μg/mL)。以上结果说明,普洱茶茶汤在存放12 h后,茶多酚等营养成分含量降低,使普洱茶茶汤饮用的营养价值明显减弱,同时微生物数量的增长增加了普洱茶茶汤饮用安全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茶多酚 游离氨基酸 可溶性糖 亚硝酸盐 微生物种群数量 安全饮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素酶对柠条粉基质化静态堆腐发酵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曲继松 张丽娟 +1 位作者 冯海萍 杨冬艳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63-170,共8页
为了加快柠条粉发酵速度,缩短柠条粉发酵时间,以纤维素酶为发酵助剂,设置0.125、0.25、0.5、1.25、2.5、0kg·m-3(CK)6个处理,通过添加纤维素酶,观测不同剂量纤维素酶添加处理下柠条粉发酵物的温度、理化性状、微生物种群数量、基... 为了加快柠条粉发酵速度,缩短柠条粉发酵时间,以纤维素酶为发酵助剂,设置0.125、0.25、0.5、1.25、2.5、0kg·m-3(CK)6个处理,通过添加纤维素酶,观测不同剂量纤维素酶添加处理下柠条粉发酵物的温度、理化性状、微生物种群数量、基质酶活性、发芽指数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纤维素酶能够加快柠条粉发酵速度,柠条粉发酵60d时,添加量为0.5kg·m-3处理的发芽指数达到81.05%、添加量为1.25kg·m-3处理的发芽指数达到83.45%;纤维素酶剂量增加能够提高发酵物电导率和柠条发酵物的养分释放量,增加速效氮质量分数;多酚氧化酶活性与纤维素酶使用剂量线性相关系数为0.903。当纤维素酶添加量为0.5kg·m-3和1.25kg·m-3时,柠条粉发酵60d已达到腐熟及无毒害标准。可见,适当剂量纤维素酶的使用对柠条粉发酵物厌氧发酵具有促进作用,可明显加快柠条粉发酵速度,较之前发酵时间缩短1/3,建议使用0.5kg·m-3纤维素酶制剂作为柠条粉发酵助剂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酶 柠条 基质 发酵 酶活性 微生物种群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林下大球盖菇种植的林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菌渣返林对盐碱土的改良效应
8
作者 刘欣语 李粮成 +2 位作者 单宏英 陈招荣 梁红春 《天津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22-28,共7页
为开发林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途径,将园林植物修剪下的枝条粗粉碎后作为大球盖菇林下种植的主要辅料,设置原土土样(对照,YT)、种植过大球盖菇的林业废弃物返林土样(GW)和林业废弃物直接返林土样(FT),分析林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对土壤的... 为开发林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途径,将园林植物修剪下的枝条粗粉碎后作为大球盖菇林下种植的主要辅料,设置原土土样(对照,YT)、种植过大球盖菇的林业废弃物返林土样(GW)和林业废弃物直接返林土样(FT),分析林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对土壤的化学性质、主要酶活性和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YT样品相比,GW和FT样品中pH值和全盐量显著降低(P<0.05),土壤有机质分别提高了122%和86%,土壤速效钾分别提高了24.5%和15.4%,土壤铵态氮分别提高了21.1%和15.4%;蔗糖酶、蛋白酶、脲酶等土壤酶活性均有显著提高(P<0.05),GW和FT样品的纤维素酶活性提升最为显著,较原土分别提高了54.4%和40.9%。同时,土壤中可培养细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按物种多样性指数从高到低排列的土样顺序依次为GW>FT>YT。其中,GW样品中各类可培养微生物数量最高的为细菌,放线菌次之,最低的为真菌类。综上,林业废弃物用于大球盖菇种植返林后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均有优化,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种群数量有所增加,说明林业废弃物用于大球盖菇林下种植并就地返林后对土壤改良有积极作用,该结果为基于林下食用菌种植的林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废弃物 资源化利用 大球盖菇 土壤酶活性 微生物种群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