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污水污泥-浒苔共热解生物质炭对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的影响及其机制
1
作者 花玉婷 于纪民 +5 位作者 纪滨玲 刘斌 陈飞潼 任海溪 郗敏 姜志翔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6,共12页
针对生物质炭在滨海湿地土壤改良应用过程中对土壤有机碳(SOC),尤其是对微生物残体碳(MNC)的影响及其微生物作用机制不清楚的问题,以城市污水污泥和浒苔为原料,在不同条件下制备了6种生物质炭,开展了为期100 d的室内土壤培养试验。结果... 针对生物质炭在滨海湿地土壤改良应用过程中对土壤有机碳(SOC),尤其是对微生物残体碳(MNC)的影响及其微生物作用机制不清楚的问题,以城市污水污泥和浒苔为原料,在不同条件下制备了6种生物质炭,开展了为期100 d的室内土壤培养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高温(700℃)热解污泥生物质炭(特别是经海藻酸钠改性的污泥‒浒苔共热解生物质炭,SA-SEB7)显著增加SOC含量,却显著降低MNC含量。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法对不同处理微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分析发现,高温热解污泥生物质炭处理的PLFA总量较对照未发生显著变化,而低温热解污泥生物质炭(特别是经海藻酸钠改性的污泥‒浒苔共热解生物质炭,SA-SEB3)显著增加了PLFA总量,表明高温热解污泥生物质炭对MNC产生量影响较小,而低温热解污泥生物质炭则会增加MNC的产生量;高温热解污泥生物质炭处理中放线菌等K-策略菌群的相对丰度提高,而革兰氏阴性菌等r-策略菌群的相对丰度下降,微生物群落这一转变可能会使得K-策略菌群将r-策略菌群产生的MNC作为自身生长所需氮源而被再利用。总体上,SA-SEB7表现出更大的提高滨海湿地土壤SOC含量的潜力,其主要贡献来源于生物质炭自身稳定有机碳的输入,而不是通过促进MNC的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滨海湿地土壤 微生物残体 磷脂脂肪酸法 微生物碳利用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