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质炭影响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毛忆莲 姚鸿文 葛晓改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5年第1期81-87,共7页
生物质炭是在无氧或部分无氧条件下热裂解形成的难溶固体,具芳香化、多孔、高比表面积等特性,富含碳及矿质养分,作为新兴的土壤改良剂施用可以提升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和肥力,具有促进土壤碳封存的作用,与微生物驱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 生物质炭是在无氧或部分无氧条件下热裂解形成的难溶固体,具芳香化、多孔、高比表面积等特性,富含碳及矿质养分,作为新兴的土壤改良剂施用可以提升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和肥力,具有促进土壤碳封存的作用,与微生物驱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微生物群落碳利用效率提高密切相关。生物质炭可改变微生物的生物量、群落组成及酶活性,影响养分循环转化并增强肥力。研究其在气候变化下对微生物代谢及固碳机制的影响,对理解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提升土壤固碳能力至关重要。本文系统探讨了生物质炭的特性及其施入土壤后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量、群落组成以及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的影响,重点综述和分析施用生物质炭引起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代谢变化所导致的微生物CUE的变异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基于对现有研究的综述提出未来研究展望:1)结合土壤类型和作物需求进行综合评估,精确控制生物质炭施用量。2)因为缺乏生物质炭长期稳定性及分解过程的系统研究,需结合微观机制与宏观田间试验,评估生物质炭对土壤的长期影响。3)需深入探索土壤微生物功能特性,建立量化评价体系,以科学理解生物质炭对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影响,并优化相关碳循环模型。总之,生物质炭的用途除了固碳以外,还包括针对性地应用于特定土壤,从而改善土壤健康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土壤有机 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对农田管理措施响应的机制
2
作者 张晨阳 孙力扬 +2 位作者 徐明岗 李建华 蔡岸冬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7-188,共12页
为明确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对不同管理措施的响应及驱动因素,深刻理解土壤有机碳周转、快速提升土壤肥力和有效减缓气候变化。收集全球已公开发表的198组文献数据,通过整合分析(Meta-analysis)和皮尔森(Pearson)分... 为明确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对不同管理措施的响应及驱动因素,深刻理解土壤有机碳周转、快速提升土壤肥力和有效减缓气候变化。收集全球已公开发表的198组文献数据,通过整合分析(Meta-analysis)和皮尔森(Pearson)分析方法探究不同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微生物CUE的影响和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添加生物质炭能够增加^(13)C标记底物(CUE_(13C))和^(18)O标记水(CUE_(18O))方法测量(计算)的土壤微生物CUE,而降低化学计量模型(CUE_(ST))方法计算的土壤微生物CUE。施用化肥降低土壤微生物CUE_(18O)(–4.71%),但提高土壤微生物CUE_(ST)(28.20%)。秸秆还田导致土壤微生物CUE_(18O)和CUE_(ST)分别降低14.08%和28.64%。免耕/少耕使通过三种方法评估的土壤微生物CUE均得到显著增加。特定气候、土壤属性和试验年限显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CUE的变化趋势。干旱指数和土壤pH是影响土壤微生物CUE_(13C)效应值的关键因素。土壤微生物CUE_(18O)效应值随着土壤微生物生长速率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微生物CUEST效应值与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细胞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黏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因此,充分考虑特定地点的气候、土壤化学性质以及微生物活性和功能对农田管理措施的响应有利于调节作用于微生物群落或者细胞层面的土壤微生物CUE,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的形成和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碳利用效率 农田管理 ^(13)C标记底物 ^(18)O标记水 化学计量模型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添加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微生物碳利用效率 被引量:4
3
作者 孙雪琦 戴辉 +5 位作者 曾泉鑫 周嘉聪 彭园珍 陈文伟 张秋芳 陈岳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37-1746,共10页
尽管近年来中国氮(N)沉降水平逐渐趋于稳定,但中国东南地区N沉降相比于其他地区仍处于较高水平。N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影响不容忽视。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是指微生物将吸收的碳转化为生物量碳的效率,高微生物CUE意味着高... 尽管近年来中国氮(N)沉降水平逐渐趋于稳定,但中国东南地区N沉降相比于其他地区仍处于较高水平。N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影响不容忽视。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是指微生物将吸收的碳转化为生物量碳的效率,高微生物CUE意味着高土壤有机碳存储潜力。因此,探究N沉降背景下微生物CUE的变化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存储的变化。然而,目前关于N沉降下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如何影响微生物CUE鲜有报道。在福建省泉州市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罗浮栲林通过N添加模拟N沉降。实验共包括三个N添加处理:对照(CT,+0 kg hm^(-2)a^(-1))、低氮(LN,+40 kg hm^(-2)a^(-1))和高氮(HN,+80 kg hm^(-2)a^(-1))。测定不同处理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和CUE,并使用高通量测序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N添加显著影响微生物CUE,随着N添加水平的增加,CUE逐渐增加;相反,土壤pH、可提取有机碳(E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均呈现下降趋势。N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α多样性总体上无显著影响。非度量多维度尺度(NMDS)分析表明,N添加显著改变了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尤其对于真菌而言,不同N添加处理的真菌群落明显分开为三簇。微生物CUE分别与土壤pH、EOC和真菌NMDS1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矿质氮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随机森林分析表明,N添加下影响微生物CUE的类群主要是富营养菌(如变形菌门和子囊菌门)。研究表明N添加下,微生物CUE不仅受土壤养分有效性和pH的调控,同时还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未来进一步探究N添加下土壤微生物关键类群的变化可能有助于揭示森林生态系统碳存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微生物碳利用效率 微生物群落结构 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类型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张瀚曰 包维楷 +1 位作者 胡斌 胡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6878-6888,共11页
植被类型变化强烈影响着土壤碳循环。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是微生物将从环境中获取的碳分配给自身生长的比例,是土壤碳循环的综合指标。研究植被类型变化对CUE的影响有助于从微生物视角理解该过程中的土壤碳动态,可以为评估植被类... 植被类型变化强烈影响着土壤碳循环。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是微生物将从环境中获取的碳分配给自身生长的比例,是土壤碳循环的综合指标。研究植被类型变化对CUE的影响有助于从微生物视角理解该过程中的土壤碳动态,可以为评估植被类型变化对土壤质量及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提供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价值。通过系统查阅相关文献,综述了植被类型变化导致的CUE变化情况,以及该过程中影响CUE的因子与机制。目前,相关研究主要涉及以林地、草地和农业用地为起点或终点的植被变化类型。天然林(原生林、次生林)变化为人工林、林地变化为草地后CUE普遍下降,随终点植被的发展CUE可能恢复至起点水平。植被成熟度越高,发生转变时CUE变化越剧烈。植被类型变化以农业用地为起点或终点时,CUE变化方向的不确定性及幅度的变异性均增加。植被类型变化导致的CUE变化主要受到植被、土壤、微生物因子及其交互作用的驱动,指示CUE的指标、采样季节和土层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CUE的变化。今后相关研究应采用直接的CUE测定方法,拓宽研究气候区及植被变化类型,关注植被变化过程中CUE变化的土层差异及动态监测,深入对植被类型变化导致的生态环境因子变化与CUE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变化 微生物碳利用效率 土壤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及氮肥对土壤微生物资源限制及碳利用效率的影响
5
作者 邹文秀 张乃文 +4 位作者 陈旭 严君 陆欣春 朱园辰 韩晓增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4-656,共13页
【目的】提高秸秆在土壤中的腐熟速度,有利于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探究腐熟剂配合氮肥施用情况下微生物资源限制及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变化,以明确腐熟剂配施秸秆对土壤微生物代谢的影响机制,为农田秸秆腐熟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 【目的】提高秸秆在土壤中的腐熟速度,有利于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探究腐熟剂配合氮肥施用情况下微生物资源限制及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变化,以明确腐熟剂配施秸秆对土壤微生物代谢的影响机制,为农田秸秆腐熟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培养试验,设置秸秆(S)、腐熟剂(D)、氮肥(N)及还田方式4个因素,具体处理包括:对照(CK),无添加;秸秆碎混(S);氮肥(N);秸秆碎混+氮肥(S+N);秸秆碎混+腐熟剂(S+D);秸秆碎混+氮肥+腐熟剂(S+N+D);秸秆尼龙袋填埋+氮肥+腐熟剂(SⅡ+N+D)。培养期为90天,于第30、60、90天进行破坏性取样,用电镜观测秸秆的纤维结构,分析土壤中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MBC、MBN、MBP)和酶活性,计算酶活性化学计量比。【结果】相比CK和S处理,培养60、90天时S+N+D处理秸秆表面结构出现大量孔洞。各处理下微生物量及相关胞外酶活性均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最高活性时期(培养60天),S+N+D较S+D处理MBC、MBN和MBP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54.0%、55.0%和38.4%。SⅡ+N+D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显著低于S+N+D处理。根据土壤酶化学计量分析,各处理土壤均受碳、磷限制,最低土壤微生物碳限制出现在S+D(向量长度1.35±0.01)处理,最低磷限制出现在S+N+D(向量角度49.08°±1.42°)处理。除培养第30天外,S+N+D处理的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均较高,且微生物碳利用效率与微生物资源限制间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腐熟剂与氮肥配合施用可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减缓秸秆带来的土壤微生物资源碳、磷限制,进而加速秸秆的分解,提高碳利用效率,因此,建议在实施秸秆还田措施时,配合施用秸秆腐熟剂和氮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熟剂 秸秆 氮肥 酶化学计量学 微生物碳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苔藓结皮及其下层土壤的胞外酶活性与微生物CUE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尚鹏 王百群 +1 位作者 晁赫嵘 王雨涵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6-111,共6页
为进一步明确苔藓结皮对下层土壤养分的影响及微生物对养分的利用特征,以黄土丘陵区典型退耕地上发育的苔藓结皮及其下层土壤(0—2 cm,2—5 cm,10—20 cm)为研究对象,分析在剖面尺度下土壤碳(C)、氮(N)、磷(P)养分状况、胞外酶活性以及... 为进一步明确苔藓结皮对下层土壤养分的影响及微生物对养分的利用特征,以黄土丘陵区典型退耕地上发育的苔藓结皮及其下层土壤(0—2 cm,2—5 cm,10—20 cm)为研究对象,分析在剖面尺度下土壤碳(C)、氮(N)、磷(P)养分状况、胞外酶活性以及微生物CUE特征。结果表明:苔藓结皮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养分含量,结皮层的SOC,TN,TP,DOC,DON和Olsen-P含量分别是10—20 cm土壤养分的2.58,2.34,1.13,2.30,4.30,7.36倍。与养分含量特征一致,微生物生物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在整个剖面尺度上,微生物群落存在较为稳定的元素内稳态以保持自身C,N,P的计量平衡。参与C,N,P循环的相关胞外酶活性在剖面尺度上表现出差异,β-1,4-葡萄糖苷酶(BG)随深度增加逐渐降低,而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碱性磷酸酶(AP)则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底层土壤较高的NAG和AP酶活性反映出N,P养分的匮乏。微生物CUE在剖面尺度上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平均水平为0.25,表明表层与深层土壤更有助于C的固存。此外,方差分解(VPA)和线性模型结果均指出养分状况和土壤酶是影响微生物CUE的关键因素。总的来说,苔藓结皮对表层土壤的养分和微生物代谢产生积极作用,尽管底层土壤养分匮乏,但仍保持较高的微生物C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结皮 剖面 养分 胞外酶活性 微生物碳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典型冰川小流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胞外酶活性分布特征
7
作者 敖登 贺琬婷 +4 位作者 冯程龙 陈圆佳 王宝荣 李会军 安韶山 《生态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1700-1716,共17页
土壤微生物释放的胞外酶是决定碳(C)、氮(N)、磷(P)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因素,为了阐明青藏高原典型小流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沿海拔和土层的分布特征并揭示影响该分布格局的主要养分限制状况,于2021年8月采集了青藏高原廓... 土壤微生物释放的胞外酶是决定碳(C)、氮(N)、磷(P)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因素,为了阐明青藏高原典型小流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沿海拔和土层的分布特征并揭示影响该分布格局的主要养分限制状况,于2021年8月采集了青藏高原廓琼岗日冰川小流域5个海拔梯度(4900 m;5000 m;5100 m;5200 m;5300 m)中4个土壤发生层(A层:腐殖质层、E层:淋溶层、B层:淀积层和C层:母质层)的土壤样品,定量分析了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胞外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1)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海拔差异变化规律不同,随着土层加深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随海拔变化越小。同时,各海拔之间微生物生物量均有随土层加深而显著降低的趋势(P<0.05);2)四种酶活性的海拔间变化规律各异,但整体呈现随海拔升高而升高的趋势且在表层(A和E层)增长趋势更明显,而且随土层加深显著降低(P<0.05);3)该区域土壤微生物受到碳和磷共同限制,土层越深限制越高,而且海拔越高C限制越强,但P限制降低;4)青藏高原典型冰川小流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在海拔和土层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别造成的。整体而言,青藏高原典型冰川小流域土壤养分含量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在海拔和土层之间的分布特征。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冰川小流域土壤养分循环提供了数据基础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微生物生物 胞外酶活性 微生物碳利用效率 养分限制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