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沉积物孔隙水硫酸盐的硫、氧同位素组成及其对硫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指示 被引量:3
1
作者 谢智斌 宫尚桂 冯东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9-401,共13页
海洋沉积物中由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MSR)驱动的碳、硫耦合作用及甲烷消耗,是影响全球碳、硫循环和气候变化的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准确认识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代谢过程及其环境影响因子,是探究MSR驱动的碳、硫循环及生态环境效应的重... 海洋沉积物中由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MSR)驱动的碳、硫耦合作用及甲烷消耗,是影响全球碳、硫循环和气候变化的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准确认识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代谢过程及其环境影响因子,是探究MSR驱动的碳、硫循环及生态环境效应的重要基础。沉积物孔隙水中硫酸盐的硫、氧同位素组成是揭示MSR过程及其驱动的硫循环的重要方法。本文从细胞内代谢途径和胞外硫循环过程角度,厘清影响孔隙水硫酸盐硫、氧同位素组成的硫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阐述其在示踪有机质驱动和甲烷驱动的硫酸盐还原过程类型及“隐秘”硫循环的意义,为探究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在地球表层环境演化中的作用提供新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 甲烷厌氧氧化作用 硫化物氧化 “隐秘”硫循环 生物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冷泉系统硫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沉积记录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
作者 冯东 宫尚桂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47-1056,I0001,共11页
地球表层甲烷的迁移转化与气候变化、全球碳硫循环、海底生态环境等密切相关。现代海底冷泉是典型的富甲烷环境,冷泉系统中与甲烷厌氧氧化耦合的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AOM-MSR)是甲烷最主要的消耗方式。该过程导致了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 地球表层甲烷的迁移转化与气候变化、全球碳硫循环、海底生态环境等密切相关。现代海底冷泉是典型的富甲烷环境,冷泉系统中与甲烷厌氧氧化耦合的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AOM-MSR)是甲烷最主要的消耗方式。该过程导致了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并最终以元素含量和同位素异常的形式记录在相应的自生矿物(黄铁矿、碳酸盐、重晶石)等载体中。因此,冷泉系统中硫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沉积记录的研究为探究甲烷在地球表层环境演化中的角色奠定了基础。本文围绕冷泉系统中硫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综述了其在确定甲烷渗漏通量和识别古冷泉活动(富甲烷环境)等研究中的进展,重点阐述了在这些研究方向中应用“高维”稳定同位素(32 S/33 S/34 S/16 O/18 O)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目前已经建立了识别地质历史时期富甲烷环境的方法体系,但其在地史研究中的应用尚在起步阶段。同时,未来应开展富甲烷环境中碳硫循环与环境效应具体关联及其沉积记录的深入研究,以期深化对甲烷在调节地球环境和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等重大科学研究中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泉 甲烷 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 硫同位素 碳酸盐岩 重晶石 生物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高含硫化氢天然气的形成及其分布 被引量:103
3
作者 朱光有 张水昌 +1 位作者 李剑 金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8-21,共4页
含硫化氢天然气是天然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硫磺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国高含硫化氢天然气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渤海湾盆地陆相地层的赵兰庄气田、罗家气田和四川盆地海相地层的渡口河、罗家寨、中坝、威远、卧龙河等气田。这些气田中... 含硫化氢天然气是天然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硫磺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国高含硫化氢天然气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渤海湾盆地陆相地层的赵兰庄气田、罗家气田和四川盆地海相地层的渡口河、罗家寨、中坝、威远、卧龙河等气田。这些气田中硫化氢含量一般为5%~92%左右,主要分布在富含膏盐层的油气区中,硫化氢主要为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形成的,赵兰庄气田早期可能存在微生物还原作用形成的硫化氢;膏盐层的分布位置对硫化氢的生成量和形成条件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石膏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 TSR 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 BSR 天然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organic carbon sources on the anodic corrosion of magnesium AZ31B by sulfate-reducing prokaryote
4
作者 LI Jin-rong ZHANG Jie +6 位作者 KRISHNAMURTHY Mathivanan ZHU Qing-jun XING Shao-hua ZHANG Rui-yong SAND Wolfgang DUAN Ji-zhou HOU Bao-ro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3369-3381,共13页
Corrosion caused by sulfate-reducing prokaryotes(SRP)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magnesium alloy anode failure in oil pipeline.In this study,the effects of Desulfovibrio sp.HQM3 on the corrosion behavior of AZ31B magnesi... Corrosion caused by sulfate-reducing prokaryotes(SRP)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magnesium alloy anode failure in oil pipeline.In this study,the effects of Desulfovibrio sp.HQM3 on the corrosion behavior of AZ31B magnesium alloy anode in organic carbon sources with different contents in simulated tidal flat environment were analyzed using weight loss test,surface analysis and electrochemical analysis technologi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eight loss rate of coupons in low carbon sources contents(0%,1%,10%)was higher than that in 100%carbon sources.Electrochemical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corrosion current density(J_(corr))under low carbon sources contents was larger,while the charge transfer resistance(R_(ct))was lower,leading to a higher corrosion rate compared to those under 100%carbon sources content.Observations fro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and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revealed more severe pitting corrosion on the alloy surface in the absence of carbon sources.In addition,a large number of nanowir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bacteria on the alloy surface using SEM.Combined with 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s,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corrosion of coupons by Desulfovibrio sp.HQM3 in the absence of carbon sources was achieved through 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Z31B magnesium anode organic carbon source microbiologically influenced corrosion(MIC) sulfatereducing prokaryot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湖致密油开发硫化氢产生原因 被引量:4
5
作者 石国新 王凤清 +2 位作者 曹强 罗强 田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5-152,共8页
玛湖油田三叠系百口泉组油藏致密油开发过程中,62%的油井产硫化氢。为明确硫化氢产生原因,分别采用硫化氢定性评价和定量测定方法开展了微生物硫酸盐还原和酸岩反应生成硫化氢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50℃或含杀菌剂条件下,硫酸盐还原... 玛湖油田三叠系百口泉组油藏致密油开发过程中,62%的油井产硫化氢。为明确硫化氢产生原因,分别采用硫化氢定性评价和定量测定方法开展了微生物硫酸盐还原和酸岩反应生成硫化氢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50℃或含杀菌剂条件下,硫酸盐还原菌不生长也不产生硫化氢;玛湖百口泉组油藏50.0 g岩芯粉与15%的盐酸完全反应可生成4.34×10^(−6) mol硫化氢。因此,储层矿物中酸挥发性硫化物与盐酸反应是玛湖油田百口泉组油藏致密油开发过程中硫化氢产生的根本原因。该研究结果为预防硫化氢产生和保障玛湖安全生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湖油田 致密油 硫化氢 微生物硫酸盐还原 酸挥发性硫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过程对自生黄铁矿硫同位素的约束 被引量:16
6
作者 刘喜停 李安春 +4 位作者 马志鑫 董江 张凯棣 徐方建 王厚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4-137,共14页
自生黄铁矿是海洋沉积物中还原态硫的主要赋存形式,其形成过程与有机质矿化相关,影响全球的C⁃S⁃Fe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自生黄铁矿硫同位素分馏主要受微生物硫酸盐还原的控制,但近期的研究成果表明局部沉积环境的改变也可以影响黄铁矿硫... 自生黄铁矿是海洋沉积物中还原态硫的主要赋存形式,其形成过程与有机质矿化相关,影响全球的C⁃S⁃Fe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自生黄铁矿硫同位素分馏主要受微生物硫酸盐还原的控制,但近期的研究成果表明局部沉积环境的改变也可以影响黄铁矿硫同位素的组成,特别是在浅海环境。在浅海非稳态沉积环境内,物理再改造和生物扰动作用,导致硫酸盐还原带内生成的硫化物被再氧化,进而影响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值。浅海沉积过程容易受到古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引起沉积速率的剧烈波动,导致有机质和活性铁输入的不稳定,进而影响成岩系统的开放性和硫酸盐还原速率,最终影响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值。另外,沉积速率的改变还影响硫酸盐—甲烷转换带的迁移,造成有机质和甲烷厌氧氧化硫酸盐还原的相互转化,产生不同的硫同位素信号。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为研究沉积过程对自生黄铁矿的形成及其硫同位素组成的约束机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材料。该区域有很好的沉积学研究基础,自生黄铁矿丰富、并且个别层位有生物气(甲烷为主)存在,是研究边缘海C⁃S⁃Fe循环的理想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硫同位素 微生物硫酸盐还原 沉积环境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新井田太原组煤层硫化氢成因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宇锋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37-1142,共6页
为研究铁新矿太原组煤系地层硫化氢成因,探讨从井田地质特征和地层沉积历史方面进行分析,根据地层沉积环境及典型矿物质研究硫化氢成因.铁新井田位于山西中隆起、沁水拗陷霍西向斜北部,灵石-富家滩复背斜北西翼,井田地层包括奥陶系、石... 为研究铁新矿太原组煤系地层硫化氢成因,探讨从井田地质特征和地层沉积历史方面进行分析,根据地层沉积环境及典型矿物质研究硫化氢成因.铁新井田位于山西中隆起、沁水拗陷霍西向斜北部,灵石-富家滩复背斜北西翼,井田地层包括奥陶系、石炭系、上第三系上新统和第四系,海陆交替沉积.主采煤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顶板海相灰岩沉积.10号煤富含黄铁矿结核,成煤过程中在硫酸盐还原菌作用下生成大量硫化氢.煤层底板奥陶系中统峰峰组富含石膏矿,裂隙水发育,地层沉积期硫酸盐热化学还原生成大量硫化氢,通过地层岩体裂隙侵入煤系地层中,使煤层硫化氢含量增大.研究表明:铁新矿太原组煤层硫化氢成因主要为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和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成因 煤层 黄铁矿 石膏矿 微生物硫酸盐还原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秦岭-大巴山地区下寒武统沉积层状钡矿床成因机制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彭不同 付山岭 +1 位作者 韩涛 路志通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18-1328,共11页
为理清沉积层状重晶石、毒重石矿床成因机制及其差异成矿的控制因素,对南秦岭-大巴山地区下寒武统地层中不同成矿特征的钡矿床开展了矿物学和碳-硫-氧-锶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内沉积钡矿床有以重晶石为主或以毒重石为主的... 为理清沉积层状重晶石、毒重石矿床成因机制及其差异成矿的控制因素,对南秦岭-大巴山地区下寒武统地层中不同成矿特征的钡矿床开展了矿物学和碳-硫-氧-锶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内沉积钡矿床有以重晶石为主或以毒重石为主的类型;矿石中碳酸盐矿物具有负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_(Carb)为-26.1‰~-6.3‰),重晶石具有非常大的硫、氧同位素分馏(δ^(34)SBrt为25.1‰~62.2‰,δ^(18)O_(Brt)为12.2‰~18.9‰和δ^(18)O/δ^(34)S≈0.1),反映成矿时有强烈的甲烷驱动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毒重石等碳酸盐矿物和重晶石的锶同位素组成较为一致,都具有宽的^(87)Sr/^(86)Sr变化范围(0.7070~0.7103)和低的^(87)Sr/^(86)Sr值(~0.7070),指示成矿流体可能是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富金属热液,热液流体在运移过程中与碎屑地层相互作用使其^(87)Sr/^(86)Sr值变大。综合研究认为,南秦岭-大巴山地区下寒武统沉积层状钡矿床的形成是富钡等热液流体引入缺氧盆地的结果,甲烷驱动的硫酸盐还原作用导致局部水体中硫酸根和碳酸根浓度的变化是钡离子以重晶石和/或毒重石形成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晶石 毒重石 寒武纪 南秦岭-大巴山地区 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