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物电极法测定地表水中生化需氧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被引量:5
1
作者 龚剑 傅惠红 陈迪云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60-162,共3页
依据国家标准方法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的理论,评定了微生物电极法测定地表水中生化需氧量(BOD)的测量不确定度。测得水样中BOD含量为6.7 mg/L,扩展不确定度U95=1.7 mg/L(k=2)。该法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主要来自仪器分析的重复性。
关键词 生化需氧量 微生物电极 地表水 不确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天冬氨酸微生物电极的研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氢 邓家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7期974-976,共3页
本文以大肠杆菌为天冬氨酸脱氨反应的酶源,采用氨气敏电极为基础电极研制成L-天冬氨酸微生物电极。对细菌培养条件、固定方法及电极工作条件等进行了研究,测定L-天冬氨酸E~1gC曲线斜率为55mV,线性范围为6.0×1... 本文以大肠杆菌为天冬氨酸脱氨反应的酶源,采用氨气敏电极为基础电极研制成L-天冬氨酸微生物电极。对细菌培养条件、固定方法及电极工作条件等进行了研究,测定L-天冬氨酸E~1gC曲线斜率为55mV,线性范围为6.0×10^(-4)~8.0×10^(-3)mol/L,寿命可达10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天冬氨酸 微生物电极 生物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门氏菌微生物电极筛选诱变剂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2
3
作者 许春向 王正平 白兰英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1991年第4期49-53,共5页
1982年Karube,I.等发表了用组氨酸缺陷型(his^-)鼠伤害沙门氏菌制成的微生物电极,用来检测诱变剂(或称诱变原、致突变剂)的报道。它与目前通用的筛选诱变剂的经典方法Ames法相比,有化时少、操作简捷、灵敏度高等优点。这种微生物电极法... 1982年Karube,I.等发表了用组氨酸缺陷型(his^-)鼠伤害沙门氏菌制成的微生物电极,用来检测诱变剂(或称诱变原、致突变剂)的报道。它与目前通用的筛选诱变剂的经典方法Ames法相比,有化时少、操作简捷、灵敏度高等优点。这种微生物电极法不失为寻求快速筛选诱变剂的良好开端,但要达到实用化,尚需解决下述几个问题:(1)增设阴性对照实验,以消除变异菌株自发回变的影响;(2)筛选实验应采用带不同突变基因的一套菌株进行,例如TA-100是碱基置换型突变株,而TA-98是移码型突变株。但Karub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氏菌 微生物电极 诱变剂 间接诱变原 回变培养液
全文增补中
测定链霉素的微生物电极的研究
4
作者 陈岩 杜晓燕 许春向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1989年第1期13-18,共6页
作者提出一种用微生物电极测定制剂中链霉素的电流测定法。本法的原理是基于链霉素对埃希氏大肠杆菌的呼吸的抑制作用。溶解氧电极测定培养3h后的埃希氏大肠杆菌呼吸被抑制的程度,以定链霉素量。测得链霉素浓度在10~70μg/mL的范围内,... 作者提出一种用微生物电极测定制剂中链霉素的电流测定法。本法的原理是基于链霉素对埃希氏大肠杆菌的呼吸的抑制作用。溶解氧电极测定培养3h后的埃希氏大肠杆菌呼吸被抑制的程度,以定链霉素量。测得链霉素浓度在10~70μg/mL的范围内,电流改变值(△i)与链霉素浓度呈线性关系。用本法测得的制剂中链霉素量与制剂的标称量相当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电极 生物传感器 链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电极法快速测定BOD 被引量:3
5
作者 庄韶华 陈萍 夏琴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3年第4期28-29,共2页
采用微生物电极法可快速测定生活污水及地表水中的BOD。配制标准溶液和内控溶液进行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相对误差<4%,相对标准差在1%~6%之间,准确度和精密度均较好。对地表水和工业废水样作了加标回收试验,加标回收率在... 采用微生物电极法可快速测定生活污水及地表水中的BOD。配制标准溶液和内控溶液进行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相对误差<4%,相对标准差在1%~6%之间,准确度和精密度均较好。对地表水和工业废水样作了加标回收试验,加标回收率在95%~102%之间,回收率较好。为考察该方法的可靠性和适应性,与稀释接种法进行对比试验,相对误差在1%~11%之间,表明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基本一致。微生物电极法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限低、简便快速等特点,完全能满足监测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电极 BOD 地表水 工业废水 回收 废水监测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膜BOD电极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孙裕生 刘宪梅 《河北轻化工学院学报》 1989年第1期80-86,共7页
本文介绍了四种微生物膜制备的 BOD 电极及其测定废水 BOD 的试验情况。结果表明,电极对 BOD 标准物质的线性响应范围为10~60毫克/升,达到平衡时间为4分钟(对低限浓度溶液)到7分钟(对高限浓度溶液),连续稳定的工作寿命在20天以上;用该... 本文介绍了四种微生物膜制备的 BOD 电极及其测定废水 BOD 的试验情况。结果表明,电极对 BOD 标准物质的线性响应范围为10~60毫克/升,达到平衡时间为4分钟(对低限浓度溶液)到7分钟(对高限浓度溶液),连续稳定的工作寿命在20天以上;用该电极和 BOD_5标准法对照测定7种废水的BOD 值,测足结果的相关性较好,但电极法的测定速度比标准法快百倍以上,故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电极 BOD 水质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化物微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白志辉 王晓辉 +1 位作者 罗湘南 孙裕生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1期10-13,共4页
从硫铁矿的酸性土壤中分离、筛选出氧化硫硫杆菌,将其固定化制备微生物膜,再与氧电极组装成微生物传感器,用于样品中微量硫化物的测定。实验研究表明:该传感器响应S2-浓度线性范围为0.06~1.50mg/L;响应时间为3~... 从硫铁矿的酸性土壤中分离、筛选出氧化硫硫杆菌,将其固定化制备微生物膜,再与氧电极组装成微生物传感器,用于样品中微量硫化物的测定。实验研究表明:该传感器响应S2-浓度线性范围为0.06~1.50mg/L;响应时间为3~6min;30d内测定500余次,灵敏度保持不变;取煤气站脱硫塔入口和出口煤气样品进行测定,与亚甲蓝比色法测定结果一致;取合成水样品进行回收率实验,结果为93.8%~10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传感器 微生物电极 硫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D微生物传感器的研制 被引量:4
8
作者 郭鼎力 王万钧 +2 位作者 方闻一 王振刚 肖东良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2期36-41,共6页
本文是以BSA-GA为交联剂,将异常汉逊氏酵母菌(Hansenula anomalaVar.scheggil)菌体固定成膜,与氧电极偶合研制成BOD微生物传感器.在29.5℃、pH6.8的工作条件下,该传感器响应时间为2~3min,线性范围1~85mg/L,标准偏差0.91mg/L,变异系数4... 本文是以BSA-GA为交联剂,将异常汉逊氏酵母菌(Hansenula anomalaVar.scheggil)菌体固定成膜,与氧电极偶合研制成BOD微生物传感器.在29.5℃、pH6.8的工作条件下,该传感器响应时间为2~3min,线性范围1~85mg/L,标准偏差0.91mg/L,变异系数4.2%,回收率94~107%,该电极操作简便、快速、测定的重现稳定性较好,能连续稳定测试一周以上,可作为各种污水中BOD测定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传感器 BOD微生物电极 BOD的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IA型微生物探针动态响应过程的研究Ⅰ──谷氨酸的测定
9
作者 屠春燕 王习霞 +1 位作者 戴庆成 欧阳平凯 《南京化工学院学报》 1995年第3期20-25,共6页
将固定化细胞柱和简单的流动注射系统相结合,以大肠杆菌(E.Coli)为工作菌株配合CO_2选择性电极,制成谷氨酸微生物传感器。它具有以下特性:传感器对谷氨酸溶液的适用测量浓度范围为400~2000mg/L谷氨酸;一个... 将固定化细胞柱和简单的流动注射系统相结合,以大肠杆菌(E.Coli)为工作菌株配合CO_2选择性电极,制成谷氨酸微生物传感器。它具有以下特性:传感器对谷氨酸溶液的适用测量浓度范围为400~2000mg/L谷氨酸;一个样品的检测在20min内完成;固定化细胞柱的使用寿命在4周以上;除L-精氨酸和L-谷氨酰胺外,其余氨基酸均不干扰传感器对谷氨酸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 测定 微生物电极 二氧化碳 选择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谷氨酸脱羧酶电极
10
作者 任慧 马逸龙 任恕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1期43-46,共4页
研究开发实用型谷氨酸脱羧酶电极以克服华氏呼吸法及Hikuma等将大肠杆菌做成的微生物电极等不足,对味精生产及其发酵过程进行监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已有些报导,采用由大肠杆菌制得的谷氨酸脱羧酶粗本科粉做成的酶电极,使电... 研究开发实用型谷氨酸脱羧酶电极以克服华氏呼吸法及Hikuma等将大肠杆菌做成的微生物电极等不足,对味精生产及其发酵过程进行监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已有些报导,采用由大肠杆菌制得的谷氨酸脱羧酶粗本科粉做成的酶电极,使电极的特性有所改善,但其灵敏度,响应时间等特性仍感不足,且未提及赖氨酸对谷氨酸脱羧酶电极的严重干扰及其消除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脱羧酶电极 化学传感器 微生物电极 味精生产 发酵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biofilm characteristics and enhanced performance of a marine microbial-electrolysis-cell-based biosensor under positive anodic potential
11
作者 CAO Yuanyuan ZHANG Chaoqun +2 位作者 LIU Xiang CHENG Liang YANG Yang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1-230,共10页
Microbial fuel cells have already been used as biosensors to monitor assimilable organic carbon(AOC).However,their signal production from AOC is known to be completely suppressed by dissoved oxygen(DO).In this study,t... Microbial fuel cells have already been used as biosensors to monitor assimilable organic carbon(AOC).However,their signal production from AOC is known to be completely suppressed by dissoved oxygen(DO).In this study,two identical 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MEC)based biosensors were inoculated with marine sediment and operated at two different anodic potentials,namely-300 mV and+250 mV relative to Ag/AgCl.The MEC biosensor operated under positive anodic potential conditions had electrochemically active microbial communities on the anode,including members of the Shewanellaceae,Pseudoalteromonadaceae,and Clostridiaceae families.However,the strictly anaerobic members of the Desulfuromonadaceae,Desulfobulbaceae and Desulfobacteraceae families were found only in the negative anodic potential MEC biosensor.The positive anodic potential MEC biosensor showed several other advantages as well,such as faster start-up,significantly higher maximum current production,fivefold improvement in the AOC detection limit,and tolerance of low dissolved oxygen,compared to those obtained from the negative anodic potential MEC biosensor.The developed positive anodic potential MEC biosensor can thus be used as a real-time and inexpensive detector of AOC concentrations in high saline and low DO sea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SENSOR microbial fuel cell anodic potential marine biofilm assimilable organic carb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
12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104-104,共1页
关键词 微生物传感器 毒性分析 微生物电极 聚碳酸酯 监测仪器设备 固定法 戊二醛 制备 同济大学 灵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wer production enhancement with polyaniline composite anode in benthic microbial fuel cells 被引量:1
13
作者 JIA Yu-hong QI Zhen-lian YOU Ho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3期499-505,共7页
In this study,conductive polymer polyaniline(PANI)is employed to modify the anodes of benthic microbial fuel cells(BMFC).Four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are used to synthesize the polyaniline anodes;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is study,conductive polymer polyaniline(PANI)is employed to modify the anodes of benthic microbial fuel cells(BMFC).Four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are used to synthesize the polyaniline anod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NI modification,especially the pulse potential method for PANI synthesis could obviously improve the cell energy output and reduce the anode internal resistance.The anode is modified by PANI doped with Fe or Mn to further improve the BMFC performance.A maximum power density of 17.51 mW/m2 is obtained by PANI-Fe anode BMFC,which is 8.1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The PANI-Mn anode BMFC also gives a favorable maximum power density(16.78 mW/m2).Fe or Mn modification has better effect in improving the conductivity of polyaniline,thus improving the energy output of BMFCs.This work applying PANI composite anode into BMFC brings new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could promote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BMF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nthic microbial fuel cell anode modification POLYANILINE high power outpu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